当前位置 首页 姝谋 第367章 周太师的困惑

《姝谋》第367章 周太师的困惑

作者:安绵绵 字数:3825 书籍:姝谋

  一旁的于石心中翻起风浪,一时不知该做何应对。

  他作为鸿胪寺卿,职位比君逸高一级,但是对方是王爷。

  看现在这个状况,未免两方发生冲撞,他应该制止,但是看君逸正面硬刚北燕,他心里莫名又很爽快怎么回事。简直喜闻乐见普天同庆。

  鸿胪寺作为和外使维系纽带的部门,和北燕也打过很多次交道,哪一回不是憋屈着,现在有了逸王殿下,终于扬眉吐气了。

  于石脑中电光火石的想了许多,最终往后退了一步。

  对面的耶律荆气结,面对君逸丝毫不留情面的话,有一种对方人多势众,自己势单力薄的屈辱感,往前走了两步,“你你你……”

  影一上前一步,伸手挡住耶律荆往前的脚步。

  耶律荆一看,一个侍卫居然敢拦住他的路,气急败坏“刷”的一声掏出刀来就要动手,而影一丝毫没有后退的意思,正面迎敌而上。

  双方的人都愣住了,不知道怎么北燕太子和君逸的侍卫突然就剑拔弩张。

  眼看着就要打起来,耶律荆身后,潘仃下了马车。

  他看向君逸,“逸王殿下不会真的让一个侍卫和我们太子打一架吧?在这宫门口,可是对大周皇帝的不敬。”

  君逸看向潘仃,他们都不认识他,不知道这个是谁,不过敢在北燕太子面前说话,定然不是普通人。

  君逸撇了他一眼,若说北燕使臣中,有谁值得他费心,那就是潘仃了。

  这个潘仃作为耶律荆身边的第一幕僚,确实是有能力的,这不,才一开口便知道用皇帝来掣肘他。

  “来了大周,自然便要守大周的规矩,怎么,你北燕不守规矩,却要求我们大周做君子?

  对待君子自然以君子礼还之,对待贼寇,必然就要出手,把对方打怕,以免他觉得你好欺负前来骚扰。”

  大周这边,众大臣听着君逸这话,胆战心惊:这逸王殿下,也太敢说了。

  他们敬佩之余,心中也明确的知道了君逸的态度:逸王这一回,和北燕是不死不休了。

  潘仃向君逸看过来,深深的看了他一眼,然后对耶律荆开口道:

  “太子,入乡随俗,我们以武会友的习俗,就不必带到京城来了。”

  说完看向君逸:“若以后逸王殿下有幸能到我北燕,太子和在下必定以北燕礼待之。”

  君逸面不改色,“那就到时再说。”

  身为幕僚的第一要素,便是沉得住气,只有沉得住气,才能谋定而后动。

  很显然,潘仃作为太子身边第一幕僚,的确没有浪得虚名。

  太子听了潘仃的话,收回了手,转而哈哈大笑,对着君逸行了个北燕见面礼:

  “逸王殿下,咱们也算老熟人了,本太子难得来大周一趟,便和逸王殿下说了几句玩笑话,还请逸王殿下别往心里去。”

  众位大臣们目瞪口呆:北燕认怂了。

  君逸面无表情:“自然。”

  北燕太子当然要认怂,他们来大周又不是来找死的。

  所以,哪怕是大周挑事,他们也得忍着伺机而动。更何况还是他们先惹事,还遇到了君逸这个硬茬。

  君逸料到这个结局,会手下留情才怪。

  “入宫不能带兵器,太子请。”

  君逸非常自然的说了这句话,非常自然的做了个请的手势,似乎丝毫不在意北燕会怎么想。

  对于北燕人来说,兵器就是他们的第三只手,现在,君逸轻描淡写,就要让他们放下,顿时一股屈辱感由心底而生,又生生咽了进去。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有一瞬间,耶律荆有点后悔来大周了,从进京城的城门,就没有一件事是爽快的。

  原本他来看君逸的笑话,却没想到被君逸先将了一军。

  简直出师不利。

  到了这时候,耶律荆初见君逸,见他坐在轮椅上废了双腿的那种幸灾乐祸完全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内心深深的憋屈与不甘。

  他看了一眼潘仃,潘仃没有说话表示默认。

  耶律荆摸向腰上的刀,面色不好,这刀他从小就带在身上,有了刚刚那一番对峙,颇有些骑虎难下之感。

  若是其他人,他肯定要争一争。

  但是看君逸,半点没有商量的余地。

  他料定大周没有胆子敢做什么,只不过心里到底不爽快。

  鸿胪寺卿于石看耶律荆乖乖听话,心中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又忍不住看了君逸一眼,心中对这位三皇子,再次刮目相看。

  如此心性,看起来咄咄逼人,实则从容不迫,当得一军将领。

  说话间,已经有侍卫端了托盘上来。

  首先一个侍卫站到了耶律荆面前,耶律荆心不甘情不愿的把刀放了上去。

  见他动作,底下其他的士兵二话不说,听话照做。

  随着一一阵乒乒乓乓的声音,使臣中的士兵,带了兵器的,都把兵器放了过去。

  耶律荆看着自己的刀被拿走,有一种自己是沾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的感觉。

  他看向君逸,眼睛似在冒火。

  君逸对此视若罔闻,影一推着他向宫内而去。

  北燕使臣这边,于大人赶忙上前相请,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入了宫门。

  跟君逸一同迎接的鸿胪寺官员,和礼部四客司的官员,都不由得擦了一把汗。

  入宫,首先是要拜见皇帝。

  接见外使的地方,在勤政殿。

  人还没到的时候,就已经有御前侍卫把宫门口的事情告知了皇帝。

  皇帝听着侍卫叙述,眉开眼笑:

  “好,老三这事办得漂亮。”

  一个小小的北燕,竟敢屡屡进犯大周,平时他好好窝着也就算了,偏偏狼子野心不知好歹,现在还想在大周作威作福,自然不能惯着他。

  君逸为大周长了脸,说的那些话也甚是解气,皇帝自然是高兴的,至于北燕会不会报复君逸,根本不在他的担心范围之内。

  皇帝对君逸并不上心,这样倒是也有一个好处:

  那就是他对君逸没有期望,君逸做了一点什么,他就觉得君逸做的很好。

  有了前面那一事,北燕使臣们见着皇帝,已经先减了三分气势。

  皇帝心中非常高兴,整个会见过程都透露着一股得意之感。

  北燕这些年来,跟大周打了很多次,因为有君逸的存在,每一次都是无功而返。虽然大周得胜,但皇帝心中也知道战场上的艰难。

  从君逸这次回京,北燕发动内政,消停了一阵。

  而上回君策去北燕,完全是对方虚晃一招,根本就没打起来,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北燕对于大周的野心。

  这一回可是狠狠的敲打他们一把。

  皇帝心中愉悦,连带着看君逸,也有了几分好脸色。

  北燕太子忍住心中的不满,向皇帝上呈了礼单。

  皇帝瞟了一眼,喜笑颜开。

  北燕送的东西大多中规中矩,他也不指望对方会有多大的心意,不过今日这一事,确实是扬眉吐气。

  东西并没有呈上来,使臣的安排都有惯定的流程,首先是使臣入宫觐见皇帝,呈礼单。而后是宫中准备晚宴,在晚宴上在一一展示礼物。

  皇帝把礼单置于一旁,挥了挥手:

  “今日晚宴,再加一道银耳莲子汤,使臣们远道而来,辛苦了。”

  “是,陛下,”

  立马有内侍唱喏应下。

  北燕太子听着,嘴角抽了抽。

  他们大老远而来,就多一道银耳汤,真是欺人太甚。

  他看了一眼身后的潘仃,见潘仃点点头,这才上前一步,对着皇帝行了个北燕礼:“多谢皇上。”

  觐见过后,鸿胪寺的大人,把使臣们带往京城中的使臣别院。

  便只等着晚上的宫宴了。

  太师府。

  周承海一回府就被人叫去了主院书房。

  周太师坐于首位,让他把今日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说了一遍。

  周承海事无巨细,半点不敢遗漏,不止发生的事件,还有各自的神态,语气也描述了个清楚,

  周太师听完,一副深思状。

  周承栋和周承海坐于下首,大气都不敢出,也不敢出声打扰。

  过得好一会儿,周太师才出言问了一句:

  “你是说在宫门口见着北燕使臣时,逸王殿下和对方冲突甚重,但进了勤政殿觐见时,逸王殿下却一言不发?”

  周承海想了想,确认描述无误,才点头:“不错,父亲,确是如此。”

  周太师思索着,面色有些沉重。

  让周承海又把事情从头到尾说了一遍。

  从今儿一早接到了城外哨兵传回来的消息,君逸带着众位大臣在宫门口等着,鸿胪寺卿于石于大人在城门口等着,开始说起。

  到最后鸿胪寺众臣带着使臣回了鸿胪寺别院结束。

  大老爷周承栋也在一旁听着,听完后,微微往外坐了坐,开口道:

  “父亲,这逸王殿下逞匹夫之勇,实在不该。这时逞一时口舌之快,没有任何好处。实在不是明智的做法。

  咱们之前的方向……,是不是想错了?”

  上一回因为赵砚臣的那一封贵客请帖,周太师把最近发生的事情,掰开揉碎想了一遍。

  事情错综复杂,完全没有头绪。

  但是事情已经发生,那最后必定有一个既得利益者。

  这些事情里,看不出谁得了大利,但是只有逸王没有遭殃,他们便有了些许怀疑。

  如今,朝廷政局基本分为三派,恒王,策王,还有像太师府这样的保皇派。

  宫中,成年皇子总共四位。

  大皇子已经在府中被幽闭五年,整个府中的下人,只有四个,还不许任何人和他来往。就连吃食,也是一个季度一送,瓜果蔬菜这些东西自给自足,大皇子府种出什么吃什么。

  从事情发生的密集度来说,大皇子不具备做那些事的能力和条件。

  二皇子君策,宫中有淑贵妃,外家是彭大将军,是夺嫡的热门人选。

  三皇子君逸,原本虽然不得皇帝喜爱,但是身上确实有实打实的军功,而且在百姓之中名声也不错。

  若是能走到最后,未必不能渔翁得利,但是后来因为发生了腿疾之事,连这一点点的可能都被掐灭了。

  若是他,那么动机便有些牵强。

  四皇子君恒,中宫嫡出,外家是季大学士府,桃李满天下,宫中一半的文臣都是季家的门生。

  按照各自的现有条件来说,二皇子君策和四皇子君恒是最有可能入主东宫的人选。也是最有可能有大动作的人。

  但是从最近发生的事情来看,却处处透着不对。

  照理来说,二人相斗,此消彼长。总有一方获益。但是最近这段时间,二人都是一边倒的受挫。

  现阶段的朝廷风云,必定和中宫之位有关。

  若不是策王和恒王,那就是另外两位皇子。

  大皇子五年来没有半点动静,便只剩下一个:

  三皇子君逸。

  从中毒有腿疾一事,得了同情,六月大雨收粮食卖粮食,狠狠的赚了一波百姓的好感,好名声如此中天,就连皇帝都对他态度有些些微转变。

  还有后面和国公府宁小姐的联姻……

  这里就是周太师最想不通的地方。

  他用排除法,得出来一个结果。

  如果结果是对的,为什么逸王娶的偏偏是国公府的小姐。

  若苏绾宁真的是国公府的小姐,那这件事又另说,但,苏绾宁是国公府认的干亲,而且是苏府不要的女儿,逐出族谱的女儿。

  为此他还特地去打听了这件事情,才发现这个女儿还是皇帝硬塞给国公府的。

  若真的是君逸在积蓄力量,那依他现在的情况,娶一个有势力大家族的嫡女,才是上上策。

  为什么偏偏是国公府心不甘情不愿认的干女儿?

  而这位国公府的宁小姐,居然又是赵砚臣的贵客。

  但是赵砚臣和逸王没有任何交集……

  周太师能猜测出来背后蛛丝马迹的联系,但是,却怎么也想不通其中的逻辑。

  说不通。这就是这件事里他最大的困惑。

  此时,周太师听着周承栋的话摇了摇头:

  “匹夫之勇,逞一时之快,不见得。”

  若真是如此,在宫门口两方便已经剑拔弩张,咄咄逼人,等进了勤政殿觐见的时候,君逸应该更肆无忌惮才是。

  但是他没有,而是闭口不言,如此收放自如,只能说明这背后,他另有打算。

  只是他们想不到这打算是什么。

  周太师脸上少见的露出迷茫的神色,他抬手按了按额头:

  “先观察着吧,以不变应万变,再有动静,即刻来报。”

  说完他又看向底下二人,语气凝重:

  “如今这局迷雾重重,背后的人是谁也还捏不准,太师府更应当小心行事,但以现在所见推断,

  策王和恒王应当是斗不过背后那人的,起码到现在,他们都还蒙在鼓里。

  至于事情是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也还不能尽早下定论,只不过,若对上逸王殿下,尽量别与其起冲突。

  若不是,无关紧要。但若是,起码我们不是他的仇人。

  周承栋和周承海都是在官场上浸淫多年的人,经过周太师一点拨,立马明白其中的利害,点了点头:

  “是,父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