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结婚三年不给碰?老子不伺候了 第21章 京城友谊商店

  由于昨天马宏伟“出色”的表现,所以接下来的两天时间,三位外国友人又让他带着去长城、明十三陵等地方逛了起来,每天还是100美元。

  那时候的京城,连CBD都没有建设呢,那地方还是一片厂区,至于古北水镇、环球影城等人造景点,那就更不知道在哪儿。

  所以当时并没有多少的景点可去,三天时间已经能够把京城的景点逛个差不多了。

  马宏伟并不是那种奸诈之人,待人也很真诚,所以经过这三天时间的相处,三位外国人是真的把马宏伟当做了朋友。

  其中,那位白人青年是米国人,叫做布鲁斯,而另外两位高卢白人则是卡尔和雷欧。

  为了表达对马宏伟的感谢,他们还专门邀请马宏伟到他们家去玩,他们要亲自去友谊商店买红酒和牛排,做给马宏伟吃。

  当然了,说是家,实际上就是在京城租的房子。

  他们都需要在京城工作一段时间,自然不能天天住京城饭店、六国饭店、友谊宾馆那些地方。

  要知道,为了赚取外汇,这些地方的价格那可都是跟国外接轨的,也就是说外国的星级酒店什么价格,那些地方就是什么价格,都按外汇来算。

  虽说这些钱都是由公司来出,但公司也不是冤大头,该省钱的地方还是要节省的。

  不管怎么说,那么多员工呢,这要是都让住星级酒店,那开销得多大?

  “你们要去友谊商店?能带我去吗?”

  一听对方要去友谊商店,马宏伟立刻便道:“说实话,我这辈子长这么大,还没进去过友谊商店呢!”

  在过去那年头,你要问京城最牛的商店是哪里,但凡是听说过友谊商店的人,都一定会告诉你,最牛的商店是友谊商店。

  就是后世影视里那个,号称“友谊商店八分钟五十万”的友谊商店。

  事实上,不光是京城,当时全国各地最牛的商店都是友谊商店。

  这家商店有多牛呢?

  某地的友谊商店在开业当天,一位副市长想要进去,但却直接被阻拦在外。

  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友谊商店在过去,主要是服务于港澳侨胞、外国来宾、海外华侨以及高级干部,从他们手中赚取外汇的。

  看看友谊商店的前身就知道了,那可是由大名鼎鼎的“34号”、国际友人服务部、京城百货大楼“特需部”合并而成的。

  34号,坐落在汪府井的东华大街上,门口只标示着34号供应部,实际上是“高级领导生活物资特别供应处”的代称,过去只有腹部级以上的干部才能进入。

  而京城百货大楼的特需部就更牛了,服务的对象是四副两高一帅。

  京城百货大楼一共有四层,但是过去普通人只能上到三层,甚至看不到四层的入口,因为四层是特权专供。

  六十年代百货大楼就成立了特需部,专门为高级干部和其家属提供稀有的食品与商品,由于地方设立在四楼的七号房间,所以后来也被称作“黑七号”。

  而由这些“特供”、“特需”商店,所合并而来的友谊商店能差吗?

  那里面的货物,更是琳琅满目,全都是各种国内紧俏物资和国外进口商品。

  友谊商店在建立之初,就有一个极为响亮的口号。

  “市面上有的,我们这里要最好;市面上缺的,我们必须要有;外国流行的,我们同样得有。”

  虽然如今已经改革开放,但是国人没有邀请函和“派司”的话,依旧无法进入到友谊商店之中。

  派司(PaSS,出入证、通行证)。

  不过,若是马宏伟好好打扮一份,然后跟着这三位外国人,那必然能够进入其中。

  马宏伟之所以想要进入友谊商店,为的就是自己接下来第二阶段的赚钱。

  没错,他接下来的赚钱项目,就是靠外汇券和友谊商店。

  怎么操作呢?

  就是拿外汇券从友谊商店买东西,然后再想办法卖出去。

  那些出租车司机为什么能月入三百+?

  就是因为一些乘客会来友谊商店买东西,到时候需要他们搬东西,他们也就跟着进去了。

  既然进去了里边,那就有机会买里面的好东西。

  要不这样搞,钱还能自己多出来不成?

  说白了,马宏伟还是打算“投机倒把”。

  毕竟,在过去那年头,就属“投机倒把”赚钱。

  其实后世也一样,真正赚钱的并不是生产商品的,而是倒买倒卖的。

  好比那些农产品,如水果蔬菜之类的,实际上价格并不高,但为什么到了网上或者商店超市就贵了?

  因为中间的大多数利润,都被中间商给吃了。

  还有后世那些直播带货的顶流,他们更是把一层层的中间商给干掉了,自己吃掉了所有中间商的利润。

  某些顶流为何会被骂,就是因为他们干掉中间商以后,价格并没有降低,有的甚至还更贵了。

  当然了,投机倒把和投机倒把也有区别。

  只要自己不被投机倒把办和工商局的人给抓住,那就不算是投机倒把。

  ……

  为了进入友谊商店,马宏伟也是豁出去了。

  他这一天依旧没有去上班,而是打算去汪府井。

  干什么去了?

  自然是捣腾自己。

  既然要让人认为自己是 “华侨”,那么就不能穿国内常见的衣服进去。

  那年头什么服装最能代表国外,那必然是西装。

  虽然西装早在清末民国就进入了我国,但由于过去的人道洪流,却是使得西装几乎在我国销声匿迹。

  在六七十年代,能够在我国穿着西装的,那一定是外国人或者港澳侨胞。

  当时哪怕我国的很多外交人员出国,穿的也都是中山装,或者由列宁装改来的干部装。

  为什么?

  在过去西装是什么人穿的, 那是米帝和苏修的人才会穿。

  既然米帝和苏修联手起来封锁我们,那自然就不能再穿他们的服饰,否则就是代表着资本主义和苏修。

  与西装一起被禁的,还有五十年代十分流行的“布拉吉”,也就是所谓的苏式连衣裙。

  尽管眼下已经改革开放,但是寻常人依旧没有穿西服的机会。

  这倒不是现在对人们的穿着还有限制,而是人们根本就买不起。

  在当时,随随便便一套西装,就价值上百块钱,这已经相当于普通工人两三个月的工资了。

  而国产顶级西服,一套更是价值两百六十块,这更是相当于普通人5-9个月的工资。

  那么贵的东西,有几个舍得买的?

  当然,马宏伟自然是有钱也舍得买的。

  毕竟,这可是关乎到他接下来能否赚到钱,这个钱自然是不能省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