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黑科技从钢铁战衣开始 第223章 222能再小点吗

《黑科技从钢铁战衣开始》第223章 222能再小点吗

作者:我是天界人 字数:3580 书籍:黑科技从钢铁战衣开始

  办公室内,除了王峰之外,还有中核集团的总工程师,任老院士,以及他的两个学生,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王峰不太熟悉的人,貌似是海军部的。

  任老王峰倒是比较熟悉了,毕竟已经打过很多次的交道了,华龙一号之所以能够出现在共和国的核版图上,这一位老先生功不可没。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于1月30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已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华龙一号”采用177组燃料组件堆芯,让单台机组装机容量高达116.1万千瓦。“心肌更发达,功率也更高。”福清核电副总工程师候赛君打比方说,这是“华龙一号”的“独门秘籍”——堆芯数量的增加不但提升了功率,也带来了单个组件负荷的减轻,安全度随之进一步提升。

  在近20年的研发工作中,“华龙一号”研发团队共开展了54项科研攻关项目,其自主知识产权覆盖了设计、燃料、设备、建造、运行、维护等领域,在反应堆堆芯设计、能动和非能动安全技术、燃料技术、计算分析软件等方面,真正掌握了核心技术。

  技术的自主创新也带动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华龙一号”涉及5300多家设备供货厂家,分布全国各地,各项组件共计6万多台套设备,所有核心设备实现国产,设备国产率达到88%以上。一大批核电装备和零部件生产企业伴随“华龙一号”迅速成长,形成了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上海电气等国企为主导的三代核电装备供应链。

  不仅如此,通过“华龙一号”示范性工程的建设,我国核电建造队伍已全面掌握了自主建造三代核电站的核心技术和建设经验,目前已形成每年8至10台套批量化三代核电主设备制造及电站建设能力。

  当然,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我们肯定也不敢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毕竟被调侃成“万国牌核电站”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如果不是有了真本事,大家也不敢这么宣传。

  华龙一号最牛的地方之一,或者说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就在于其成本,它能够以更加便宜的价格为人们提供清洁的能源,成本降低了大概20%。

  当然,这不是重点,如果仅仅是如此的话,王峰最多在某些新闻和报道上面见一下这一位老先生,重点是王峰在开发电磁衰变加速器的时候,和着一位老先生手下的实验室和工厂展开了多项合作,没有这一位大佬的帮助,他们还真不好做,连个实验设备都没有。

  庐高所虽然已经初见成效,但是设计和生产能力距离这样老牌工业巨头,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王教授,恭喜了,你们这一次的实验任务,可以说得上是圆满成功了,不容易啊!”任院士抓住王峰伸过来的手,他倒是没有什么架子,微笑着说道。

  “哪里哪里,还是你们厉害啊,要不是任老您的帮助,我们连一口锅都支不起来,别说炒什么菜了。”王峰发自肺腑地感谢道。

  “你看你说的,你们花钱,我们帮忙做项目,大家是纯粹的金钱交易嘛,说得好像你们欠我们什么一样。”任老倒是不居功:“说老实话,由于福岛核电站的影响,我们这一段时间的日子也不太好过,业务萎缩得厉害,原本已经谈好的省,现在项目都要停下来,我们已经砍掉了三组核电机组的指标了。”

  “要不是你们这一笔钱来应急,我们怕是连过节的福利都发不出来了。”任老先生开玩笑道,不过虽然是玩笑之语,但是他们这一段时间的日子也确实不太好过,而且搞核电这个工作也不像什么银行之类的福利待遇那么高,最起码相对于这一个工作强度还有工作地点来说,这一份工资确实不高。

  而且他们只是一个核电建设单位,利润是有限的,是计划好的,像电网那么好的福利待遇他们是没有的,所以说这一份上百亿的设计和制造订单,确实不是什幺小数字,最起码他们设计部门这一年的开销可以轻松很多了。

  “未来合作的机会还有很多,对了,这几位是?”王峰和任老寒暄过后,然后看着另外的三人问道。

  “你看我这记性,人老了记性就不好了,一下子把人家给晾到一边了。”任院士抱歉地笑了笑:“这一位是海军部的张院士,还有他的两个博士。”

  “王教授,神交久矣,今天终于有机会见一面了,没想到真的如同照片上的那么年轻和帅气,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原来是张院士,久仰大名了!”王峰热情地握紧对方的手:“早就听说您还有您的老师的鼎鼎大名了,我们国家海疆的钢铁长城的缔造者!”

  “你们可是我的偶像来着,当初我还打算回国之后到917所去的,没想到…现在想想还挺后悔的。”

  “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嘛,我们设计潜艇的时候,也没少需要你们的帮助啊,要不是你们的高性能锂电池,我们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张院士没想到在这里也能遇到自己的小迷弟,现在把科学家当偶像的人可是不多了,尤其是他这样的糟老头子。

  而且更不要说人家本身就是偶像级别的科学家了,长得帅还有钱,最重要的还是这么年轻,就已经事业有成了,这要是放到她们那会儿,那就是国宝!

  当然,现在也是国宝。

  提到张院士,就不得不提黄老先生了,黄老先生,是我国核潜艇研制工程的先驱者,领导实现了我国核潜艇装备从无到有的历史性壮举,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是我国核潜艇科技战线不可多得的战略科学家。

  黄老先生,1926年3月生,广东揭阳人,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9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先后担任我国核潜艇工程第一代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主持了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

  我国自行研制核潜艇,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面对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黄老先生带领团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路攻克种种技术难关,突破了核潜艇最关键、最重大的七项技术,让茫茫海疆有了中国的“钢铁蛟龙”。

  为掌握第一手的数据,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亲自随产品深潜到极限。中国核潜艇研制周期之短,为世界核潜艇发展史上所罕见,这和黄老先生团队的科学钻研、爱岗敬业是分不开的。

  对于年轻一代的科研设计人员,他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告诉他们核潜艇科研人员必须随身带上“三面镜子”:扩大视野的“放大镜”、放大信息的“显微镜”和鉴别真假的“照妖镜”,勉励他们要为事业奉献到底。

  “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当隐姓埋名人。”黄老先生用默默无闻、无怨无悔的毕生奋斗,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熔铸于强国强军的伟大事业中,树起一座受人敬仰的精神丰碑,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相比起这一位老人家,他的弟子虽然没有那么出名,但是也是共和国的支柱,是王峰的偶像。

  “好吧,想要聊天的话,我们晚上再说,这一次我们是带着任务来的,还是先办正事要紧,办完正事我们再说其他的。”

  提到正事,大家都变得严肃起来,毕竟中核和中船两个国企都不是单纯的企业,他们还带有国防性质,承担着保卫国家安全的职责,这两位大佬身上不仅仅是某某研究院院长或者某某研究所所长,他们还带着技术军衔呢!

  涉及到这些事情,再怎么严肃都不为过。

  “那就先走吧,设备和材料已经准备就绪了,随时可以开始。”王峰认真说道。

  地下实验室里,伴随着信号灯开始闪烁,设备从待机模式进入了运行模式,这样可以尽可能地缩短启动的时间,而且未启动状态消耗也不算大,可以承受。

  “放射性材料已经准备就绪,检查无误!”

  “设备运行良好,可以开始试验。”

  “堆芯捕捉器工作正常,随时可以进行回收。”

  ……

  一道道命令有条不紊地发不下去,一项项的检查确定无误,很快25kg的锶90材料就放入了设备中。

  这一套设备虽然是实验性质的设备,但是依然具备一定的实用性,25kg的放射性材料,加速200倍之后,热功率超过了4500kw,电功率达到1575kw,这仅仅是一台核磁共振仪大小的设备,这种功率虽然比不上内燃机,但是却比电池+电机的组合强太多了。

  而且这根本不是它最大的优势,它最大的优势在于他的续航能力,这东西几乎能够达到半年以上的续航水平,当然如果不介意功率的降低的话,他在一年多以后依然还有一半的功率。

  看着电压表慢慢地稳定下来,电流表的示数变成一个比较稳定的数字,哪怕是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张院士的瞳孔依然紧紧地缩了缩,眉头忍不住皱了起来。

  “王教授,我能到一线实验场地去看一看吗?”张院士问道。

  “有什么问题吗?”王峰有些纳闷地问道。

  “没什么,只是想到前面去看一看,毕竟这也算是开天辟地的头一遭了,要是不去亲眼看看,总感觉心里边不踏实。”张院士缓缓地说道,虽然自己的两个博士在前面看着呢,但是他还是忍不住想要亲自去看看。

  要知道这可不是什幺小事儿。

  王峰虽然不知道这一位老先生想干什么,但是他还是觉得应该尊重对方,而且这也是人家的权利,不过有些话他还是说清楚得好:“不过我必须提醒你的是,你必须要穿防护服才可以下去。”

  “防护服?”张院士看了看两边墙上挂着的笨重的防护服,要知道为了安全起见,防护服还都是老实的靠人力来撑起来的那种,虽然外骨骼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还没有发展到这里。

  “我只是下去看一看而已,很快就上来,应该没必要吧?”穿上防护服,他估计就下不去了。

  “这一点没有商量的余地,您必须穿上才行,下面虽然没有出过任何事故,辐射值也从来没有超过警戒线,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当然,我们会扶着您的,这一点您不用担心。”

  “那好吧…”

  实在是执拗不过对方,张院士只好穿上那厚重的防护服,虽然仅仅是穿上就已经让人气喘吁吁了,但是这一位老人还是坚持要亲自下去。

  慢慢地,王峰也会过来味儿了,便不在劝阻。

  任老作为一个有着足够经验的科研人员,自然是早就明白了张院士为什么坚持下去,到一线去看一看,但是他却不能明着提醒,毕竟这样说不太好。

  张院士为什么执意要下去看一看呢,很简单,因为怕弄虚作假!

  科研无小事,尤其是这种重大的工程,一点一滴都马虎不得,别说是自己的小迷弟,哪怕是自己的亲儿子,也没的说,毕竟这可是花了大钱的,而且关乎国家安全的重大事件,万一最后闹一个乌龙的话,那可不是丢人的事儿,那可是危害国家的安全,把国家的安全当儿戏了!

  这绝对不能容忍!

  所以从实验开始到结束,从材料的检验到测量,他都必须在场才行,就算是已经有了现成的报告也不行,就算是有了自己的学生在场也不行,必须他亲自过眼。

  索性,在看到材料上面特殊的标记还有特殊的反应之后…可以确定这就是自己带来的那一块儿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