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扶女帝上位,她却要赐死我? 第一百一十九章 趁虚

《扶女帝上位,她却要赐死我?》第一百一十九章 趁虚

作者:天云青色 字数:1843 书籍:扶女帝上位,她却要赐死我?

  在苏野的启发下,燕黎初不再消极沉沦,振作精神道:

  “苏丞相之言确凿有理,大燕基业稳固,岂能被短暂异象所动摇。朕必定深入追究真相!”

  于是,燕黎初果断下达指令,将这块巨石放到后花园,时刻警惕自己。

  同时,燕黎初也加大了对民间的安抚力度,以遏制谣言的进一步扩散。

  朝廷的投入却令边境出现了防守漏洞。

  与此同时。

  殷墟城外,楚国禁卫部队已悄然临近。

  在此之前,他们进行了详尽的侦查,对殷墟城的防御布局及薄弱环节了如指掌。

  夜幕降临,一切都在无声无息中展开。

  楚国禁卫如影随形,接近了堤坝。

  他们的目标明确,小心翼翼地在关键部位布置火药。

  一切准备就绪,只待那一刻的到来。

  突然,一声巨响炸破了夜的宁静。

  犹如晴天霹雳,令人瞠目结舌,心悸不已。

  “嘭——”

  堤坝瞬时破裂,猛烈的洪水如猛兽般肆虐,迅速吞没了周边的村庄与田野。

  殷墟城内,民众惊恐万状。尖叫声、哭泣声在空气中弥漫,人们陷入混乱之中。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令他们措手不及,只能竭力寻求生存的希望。

  城内的官员们急匆匆地组织救援,他们的脸上皆是焦虑与无奈。

  试图遏制灾难的扩散,挽回无辜百姓的生命。

  然而,洪水来得如此突然,势头如此猛烈。

  他们的力量在此刻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整座城池被洪水淹没,无数人被卷入洪水中,生死未卜。

  楚国禁卫们面无表情地目睹这一切,心中只盘算着使命的完成。

  殷墟城守将和官员们在洪水中奋力拼搏,救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百姓。

  然而,面对如此强大的洪水,他们的努力显得太过渺小。

  翌日,殷墟城洪水的消息传遍了整个燕国,引起了全国上下的震动。

  朝堂上,大臣就殷墟城堤坝决堤一事上奏。

  “殷墟城洪水,原因不明。当地百姓严重死伤,悲剧重重。更为唏嘘的是,事发当时县官为拯救被困民众,毅然决然地投身救援行动。然而不幸被激流冲走,至今下落不明。”

  这场灾难的发生,让无数家庭破碎,生者痛失亲人。

  在场之人,无不扼腕叹息。

  燕黎初立刻下令:

  “即刻对受灾地区进行全力支援,确保百姓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尽早走出悲痛,让逝者安息。”

  燕黎初的命令迅速传至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展开救援工作。

  各地方官员纷纷行动,组织物资、人力,全力支援受灾地区。

  与此同时,燕黎初深知,解决河水泛滥问题,是当务之急,亦是长远之计。

  她环视整个朝堂,严肃询问:

  “众位爱卿,可有解决河水泛滥的良策?”

  朝臣们面面相觑,深知这是一道棘手的问题。

  工部尚书李淳深知,应对此事乃其职责所在。

  于是,他挺身而出上奏:

  “陛下,堤坝决堤,宜利用石头堵住河水,以此缓解洪水泛滥。”

  不少朝臣点头称是。

  然而,苏野却紧皱眉头,站出来提出相反意见:

  “如今河水涨势无从得知,堵塞只能缓解一时之急。再次遭遇类似情况,河水仍将泛滥。唯有采取疏导策略,将河水引流至其他地区,方能实现长治久安。”

  李淳一对自己所擅长的领域颇具信心,听闻苏野的反对,不禁有些愠怒:

  “苏丞相,你可知以石块堵塞堤坝自古以来便是防洪的有效方法,燕国历来皆是以此应对水患?你的疏导策略,虽然看似稳妥,但实际操作中却面临诸多困难,耗人力物力巨大,且成效并非立竿见影。”

  苏野并未被李淳的反驳所动摇,正要据理力争。

  燕黎初被两人的争论弄得头痛不已。

  殷墟城的民众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容不得片刻迟疑。

  她果断地发声,中断了他们的争论:

  “事不宜迟,你二人立即前往殷墟城,探讨采取合适的方式治理河水。”

  李淳瞪了苏野一眼,随后领命离去。

  苏野则神色自若,信心满满。

  救援行动如火如荼地进行。

  民众纷纷自发加入救援队伍,搬运物资、救治伤者。

  共同抵御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然而,在灾难之中,不和谐的声音悄然出现。

  在京城附近的建康城,人头攒动,似乎有异常之事发生。

  一位道士装扮的男子,站在高台之上。

  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大声谈论着近期发生的事件。

  “……种种现象彼此关联,巨石降临警示世间,随后洪水肆虐,这是我国女皇燕黎初激起天地不满,遭受的天罚!”

  一番言论,郑重其事,巧妙地将灾难与燕黎初联系在一起。

  引发在场众人纷纷议论。

  “各位认为,这场灾难是否是由于陛下治理不善所引发的?”

  “唉,谁能说得清呢?但这洪水突如其来,确实令人痛心。”

  “我听闻陛下已下令全力救灾,愿百姓早日走出困境。”

  “这道士说得有理,为何这些灾难会连续不断地发生呢?”

  道士见众人陷入深思,心中暗自欣喜,继而说道:

  “这一切皆因燕黎初皇后忽略民生福祉,过度追求个人私欲,从而引发天怒人怨。若是不调整治国方略,未来恐怕还将有更严重的灾难降临!”

  道士的言论犹如疫病一般在民众中蔓延,迅速引发了恐慌。

  在恶意煽动的影响下,许多人对燕黎初的治理能力产生了质疑。

  甚至有人提及燕黎初的皇位得来不正,怀疑她是否有能力守护燕国。

  种种谣言滋生,使得原本因灾难而忧虑的百姓更加忐忑不安。

  面对周围陷入沉思的人群,道士图穷匕见:

  “我们太平教的教主正是应运而生的,是上天派遣来拯救燕国的。唯有加入太平教,方能免受此次灾难的牵连!”

  在他身后,教徒们适时挥舞起太平教的旗帜,表现出激昂的情绪。

  恐惧时刻,是趁虚而入的最佳时机。

  无助的百姓被灌输朝廷不可信的观念,以至于求助无门。

  无可避免地,人们将信仰转向了突然出现的太平教。

  一时间,太平教在京城附近的影响力急剧扩大。

  众多百姓纷纷涌入其怀抱,寻求心灵上的依托与庇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