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绝品毒妃惹不起 第321章 多动症少女

《绝品毒妃惹不起》第321章 多动症少女

作者:不知绿 字数:1812 书籍:绝品毒妃惹不起

  线,那可是‘蚯蚓拉大顶——腰劲不足’的。他必须把老胡这尊佛给拜好了。日后肯定会有用的。”

  刘富钊:“这个张副书记这条线,咱们是拉都拉不上呢!这个送上门来的顺水人情他能不做吗?”

  钟浩志:“上头也是会看人的。他们也是看中了老大了,才把老胡放在老大这里的。”

  刘富钊:“听说,省里上次已派人来考察过了。”刘富钊一边说一边用手指了指楼下:“那个拿鹅毛扇的跟我说的。”

  李威原是师范毕业的,后来分在吴腊手下当文书,市委组织部来考察干部时,吴腊把李威推荐了去当了县委组织部长。李威知恩图报,吴腊有事,他从来当自己的事来办。吴腊有事也喜欢找他商量。李威常常能在关键时刻为吴腊拿出主意。所以,他们都称李威是吴腊的智囊,拿鹅毛扇的。

  正说着,只听得楼下李威老婆在楼梯口说道:“上楼,上楼,他们几个都到了。就等你老大了!”三人便知道是吴腊来了。

  吴腊径直上了楼,进了五楼前厅,一边进门一边道:“好热啊!端午才刚过呢!”

  陆奇:“来来来,这边——电风扇。来,先把衬衫脱了,凉快凉快……”陆奇边说边要帮吴腊脱衬衫。

  吴腊轻轻地推开了陆奇,在陆奇让出的电风扇前的一张椅子上坐了下来:“胡书记还没来吗?”

  陆奇:“没。”

  吴腊:“阿陆,老胡有个远房亲戚,想把女儿放到你那边小学里,你给卫国打个招呼,这边马平我已经讲好了。等会儿老胡来了,你只管应下来,啊。老胡跟我提起过,我想,这个人情还是给你做了,你以后找他便当些。所以,我让他自己找你。”

  陆奇:“好好好。”

  卫国是溪北乡中心小学的校长,是吴腊在造反队时的部下。原是民办教师,是吴腊推荐上的师范。毕业后分到溪北乡当了中心小学校长。陆奇知道吴腊吩咐的事,准能办成的。马平是县教育局政治处主任。文革中两人也是同一个战斗队的,没有什么事办不成的。陆奇知吴腊会把该通的关节通好的,只是白让他拣了个大路边的人情罢了。陆奇想到吴腊他自己家里最近刚出了事,还这么顾着兄弟之情,心中不免又增加了一份感激。其实,这也正是吴腊处世为人的精明之处,胡益利也多次向省里的张副书记称赞过吴腊做基层工作方面的水平。他底下的干部不少都是他原来造反时的老部下,上头有什么运动,他一呼百喏,没有办不成的,而且也都办得象模象样地。是他自己的人,无论什么事求他,他是拼了命也要帮的。一帮原来的小兄弟,现在大多都大权在握。他在江南县城没有办不了的事情的。像他这种文革之中冲冲杀杀起家的干部,大都都像样板戏《沙家浜》里的胡司令,威武有余而智谋不足。吴腊同他们有点两样,他虽然读书不多,早年家境也甚贫寒——正因如此,他才是三代贫农后代,根正苗红,不但当上了造反派头头,还在火线入了党,有了今天的位置。——但是,他行事做派,绝对不像《沙家浜》里的胡司令,倒有点像那个刁德一呢!

  两人正说着,门推开了。进来的正是老胡。

  老胡:“阿腊,来了。”

  吴腊:“来了,来了,快,来来来,这边坐。”边说着就要站起来让座。

  陆奇早已从门边拖来了一把椅子,放在电风扇旁边:“不用不用,来,胡书记,坐这里。”

  胡益利坐在了陆奇搬来的椅子上。

  钟浩志和刘富钊也都聚了过来,一阵寒暄。

  大家围着桌子坐了下来。

  主人李威已随胡书记上来,见大家都坐定便开了腔:“昨天老家有人送来几斤杨梅,想给几位送去的,想起来还有去年的杨梅酒还没动呢,新竹说,干脆把几位请过来把个陈的杨梅酒喝了,顺便把杨梅带了去,剩下的我再浸新的杨梅酒。省了我走路,偷个懒,哈哈哈!”

  陆奇:“偷什么懒啊!弄一桌菜难道还比走几步省力不成?还是嫂夫人想得周到,带携我们有好吃的!你们说是不是啊?”

  钟浩志:“哎——是兮!就这回相隔时间最长了”对陆奇:“好象有两三个月了吧?”

  陆奇:“是啊,不是大哥……”陆奇知道自己说漏嘴了,连忙打住。

  刘富钊见此,忙打圆场:“是不是那边茶几旁的几篓杨梅啊?”

  李威连忙接腔:“正是呢,等一会儿吃完了,各位都带一篓回去。”

  茶几旁放着六、七篓杨梅。都是十斤篓装的。江南盛产杨梅,这里的杨梅个儿大,味儿甜,一色红得发紫。民间都说杨梅吃上火,但用杨梅浸的烧酒,喝了可解暑气。所以当地人作兴用杨梅浸酒。

  他们几人往常一个月必有一、二次聚会,除了自己四个人外,李威、前面提到的马平、卫国等也都是常客。一来联络感情,二来互相帮忙办些事情。外面的人也都以能应邀赴宴而自豪。最近,因吴腊家的事出后,才好几个月没聚会了。

  一时间,菜上来了,大家开怀,只是大家说话都小心翼翼地,怕触到吴腊的痛处,所以就显得难以像往常一般尽兴。倒是吴腊觉着扫了大家的兴,过意不去,自己先打破了僵局:“来,我先敬阿威一杯,谢谢你开了个头,大家总不能因我吴腊家中有一点事而从此破了规矩吧,从今天起,仍然老规矩,大家轮流做东,每月至少一会,从我开始,下个月到我家。”

  钟浩志:“到底是大哥,有丈夫气概,拿得起放得下,好!这样吧,规矩还是老的,大哥嘛,就先轮空一次,从我先开始,如何?”

  刘富钊和陆奇异口同声:“好!就这么办!”

  吴腊:“也行。仔细想来,阿凤她也是无情,就算撇得下我,也不应该撇下女儿吧,你们说,她这一自杀,叫我人前怎么回话?这样一想,难免就觉得心寒了!唉,不提了,来,干!”说完,一口把酒干了。

  陆奇:“我早说了,这个周老师跟我们不是同路的人。算了,都过去了,小弟我会留心的,有好的,我们再给你物色一个!”

  钟浩志:“什么时候?讲这个!”

  刘富钊:“来,我先敬大哥一杯,愿你从此振作起来,我们兄弟还靠大哥你领路的。”

  陆奇:“就是!”

  钟浩志:“阿扑说得对,你不是说‘女人如衣衫,兄弟如手足’吗?”

  吴腊道:“我什么时候这样说过啦?乱说!”

  钟浩志:“不是,不是,我是跟陆奇说呢。那是古人说的。”

  胡益利:“阿腊,你能有这么一帮好兄弟,真让人羡慕啊!”

  吴腊:“这帮兄弟的确真是好!这么多年相处下来了,真是自家兄弟也不过如此罢了。”

  胡益利:“那就值了!”

  吴腊:“是的,是的。来,大家再干一杯。”

  李威:“吃菜,吃菜!”

  胡益利正坐在陆奇的旁边。他轻轻地叫了声:

  “老陆啊,”

  陆奇知道老胡要说什么,他是特意坐在老胡身边的。

  “叫阿陆就是了,大哥都这么叫的。”

  “好好,阿陆啊,我呢有个亲戚,他有个女儿,今年师范刚刚毕业,政策规定先要到农村锻炼两年,远的地方吧不方便,想到你那里……”

  “行,你等一会儿把姓名什么的写一张条子,给我带去就是了。”

  “这个编制嘛……”

  “这你就不用操心了,都交给我就是了。”

  “那就费心了。”

  “自家人,讲什么客套!胡书记鹏程万里,小弟我今后还要靠胡书记提携呢!”

  “哪里,哪里!都是好说的。”

  几个人高高兴兴,一直喝到八点多钟,尽兴而散。

  第五章 父女相依

  这几天特别热,这个月上旬晓凤上的是早班,每天下班回到家里,都是一身的汗,自从那天在家洗了一回澡以后,她每天下班回家都要冲淋一下。

  这天下班回家,推开门,看见客厅里电视开着。知道父亲在家。

  当地习惯,前门不大开,因为,如果不来客人,家里的大部分活动都在后间进行,洗菜、烧饭、吃饭、涮碗、洗衣甚至男人、孩子洗澡等等日常生活诸事,都在厨房和后院进行,前门开着,人却在后面也不便关照,久而久之,都养成了从后门进出的习惯,吴腊家也是如此,在前厅门边放了一台电视,平时,就在楼下看看电视,来个邻居就在楼下聊聊,吃过晚饭才上楼去。吴腊是镇委副书记,又是实权人物,周凤在时,时常有邻居本人或带个亲戚什么的来求他帮忙点什么事,也都在楼下聊聊,周凤也从不以自己是官太太自居,待人谦和、不卑不亢,这样既显得亲近又不让人家觉得什么压力,不经意间,有些很难办的事,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邻居没有不说这家的人对人热心的。对吴腊夫妇更是尊敬有加。

  晓凤:“爸,今天怎么这么早回家呀?”

  吴腊:“这两天爆热,来找我的人少,再说头有点痛,我就先回来了。”ωω_∪МDtxt_còМ=>提供ūМd`tΧt电子书下载

  这个“爆热”当地方言,意即“天气一下子热起来”。

  “昨天酒喝多了吧?”

  “不搭界的!”

  这“不搭界”意思是“扯不上关系的”。是母亲的口头语。后来,全家人都用上了。

  “还要不要再开点安眠药啊?”

  母亲去世前一段时间,父亲也经常犯头痛,就让晓凤给配了一点安眠药。

  “不用了吧。”

  晓凤就去洗澡了。

  一连三天,父亲都早早地回来了。

  第二天,晓凤回来,父亲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睡着了。晓凤洗好澡,把父亲叫醒了吃饭。

  “啊,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在你困电视的时候。”南江方言“困”即“睡”,这个“困”字与“看”字同音,所以大家常笑称那些守着电视睡觉的人“看电视”为“困电视”。

  吴腊:“呵呵,老——了!”

  “你不过四十几岁,老什么老!我们那院长都四十五了,还想当卫生局长呢!说是要年轻化呢!”

  “是陈扬吧。”

  “嗯。”

  “他也四十五了?”

  “不是,他虚岁四十四,实足应该是四十三,有人把它‘二舍三入’了一下,不就成了四十五了!”

  “个小鬼!有你们这样糟蹋人的吗?”

  谈笑着父女俩吃了饭,晓凤洗了碗,各自上楼。

  中旬,晓凤上的是小夜班。其实小夜班就是中班,从下午三点上班到半夜十一点下班。下旬,晓凤上的是大夜班,要到第二天七点才下班。前几天父亲因头痛,都早点回来了。在这二十天里,父亲倒是不头痛了。晓凤也就放心了。到底没有母亲了,父亲才是她的保护神。尤其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更使她对父亲的信任又增加了几分。

  那一天晓凤上小夜班:下午五点左右,副院长陈扬突然来到了她们科室的护士办公室,当时只有晓凤一人在办公室。

  副院长:“晓凤啊,今天中班啊?”

  晓凤:“哟,副院长啊,对,今天我上中班。”

  “怎么样,在病房感觉怎么样?”

  “挺好的。”

  “不错,觉悟挺高的。许多人想调离病房呢!三班倒,挺辛苦的!”

  “总得有人干吧。”

  “对,年轻人嘛,是应该挑重担。好好干,思想上还要多多争取进步,啊!”

  “谢谢院长关心!”

  第二天,护士长,也就是她们科护士党小组的组长找她谈话了,要她写一份入党申请报告。

  “护士长,不行吧,我还不够条件吧?”

  “上级领导都点名了,同志们反映也都挺好的。争取争取吧。”

  “好吧。”

  回家后,晓凤把这个事告诉了父亲。

  “爸,是你找过副院长了吧?”

  “谁说的?”

  “让人家知道了多不好!我自己会争取的!”

  “晓凤啊,时间不等人的,陈扬这个人还是挺讲义气的。当年,推荐他上大学,我不过做了个顺水人情,提了他的名,想不到他倒记了这个情了。那年你分到人民医院就是他挈的篮子。”

  讲到这个“挈篮子”还是有典故的呢。江南地区自古有一个习惯,女儿出嫁,娘家要陪嫁几件圆木稼什,如脚盆、鹅斗、马桶等,其中那个脚盆有一套,有大、中、小几个,还要有一个高脚的脚盆。鹅斗也是一个盆,只是它有一个鹅头形的把手,一吃过早饭,男人下田,妇女就要到河边或溪边、井边洗衣服,那个衣服就放在鹅斗里,把那鹅斗的把手往胳膊肘上一挂,靠在臀部,提起来一点不用力。除了马桶脚盆之外,有的人家还陪有“官升”之类的物件。这个“官升”是一个木制的碗形的盛器,比碗大一些,形状上略显高挑一些,有盖。外有铜丝做的箍。挺精致的。用上好的金漆刷好。可以存放一些略微贵重或高档一些的食品,如鸡蛋啊、糖啊、糕饼啊等等。称为“官升”无非也是讨个吉利的谐音罢了。也有一些人,在农忙时给田里的人送点心时用“官升”来盛,这就是当地人常说的:“金漆稼什粗用”了。意即“大材小用”了。用“官升”送点心,要把“官升”放在一个篮子里,因篮子的底凹凸不平,而“官升”又头重脚轻,很不平稳,弄不好就倒翻了。当地人常把帮人开后门喻为“挈官升篮儿”,意即弄不好就倒翻了——弄巧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