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被逐出宗门后,师尊师姐后悔终生 第642章 自信人类不会落入天道的陷阱!

《被逐出宗门后,师尊师姐后悔终生》第642章 自信人类不会落入天道的陷阱!

作者:尊者朽 字数:1878 书籍:被逐出宗门后,师尊师姐后悔终生

  子楚看向正抓耳挠腮的朱襄,又看向满脸戏谑的蔺贽,然后挽起袖子:“行,交给我。”

  罢了,不问。

  就算朱襄真有神异之处,他被逼成这样,那神灵估计也不能满足人的愿望,更别提什么长生不老了。

  从三皇五帝,直到夏商周的传说,开国明君皆有接受神灵教导的贤臣辅佐。朱襄果然是其中之一。

  他们忙碌了一整日,然后连夜离开。

  他们离开时,一队潜伏的赵兵的探子偷偷离开,将消息带去了两个地方。

  一个月后,李牧在雁门郡得到了消息。

  他猜到朱襄会来,所以派人潜伏在蔺相如祖地周围。如果有人为难朱襄,他好能搭把手。

  “蔺礼也入秦了。”李牧长长叹了一口气,“朱襄的头发,居然全白了。”

  他捏了捏鼻梁,挥手让探子离开,靠在椅子上沉默许久。

  朱襄家的椅子凳子对披甲的将士尤其好用,回到雁门郡后,他就让人做出了椅子凳子。现在椅子凳子已经传遍了军营。

  沉默的时候,李牧什么都没想。他放空了思绪,只呆呆地看着窗外天光。

  半晌,李牧站起来,召集下属商议今后的事。

  燕赵北方边境都是抗击匈奴的第一线。廉公肯定能达到目的,那么燕国就会陷入饥荒,军粮缺乏,北方边疆首当其冲。匈奴估计会抓住机会,大举北下了。

  若匈奴击溃燕国北部防线,就可能绕到赵国防线的背后。今年冬天,他可能会面临一场惨战。

  廉公守护了赵国,现在该轮到他了。

  在路上,李牧心中浮现出和朱襄、蔺贽、蔡泽在火堆旁的醉酒闲聊,想起了他们口中的大一统。

  如果天下统一了,赵地饥荒,国君可以移民调粮;北方防线可以相互配合,一处击溃就有其他地方补充救援。

  “天下一统是拯救乱世黎民唯一的办法,等政儿入秦,我肯定会入秦。”

  李牧停下脚步,抬头看向西方。

  在与朱襄结识前,他只是一介忠于赵国的将门之后。他只想着怎么报效国君,不辱家门,建功立业。

  现在他的烦恼多了起来。

  他不仅要打仗,还要想着怎么护民、护国……那他会走到朱襄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地步吗?

  李牧收回视线,继续正视前方,迈开步伐。

  以后的事以后再考虑,现在当务之急,是从匈奴人手中保护好他背后的赵国黎民。

  廉颇也接到了探子的回报。

  他的想法和李牧一样。或许赵国很多人想抢回朱襄,但他不希望朱襄回赵国。

  去秦国吧,秦王虽残暴,却是唯一能护住朱襄的人。

  说起残暴,现在自己才是真正的残暴吧。

  他心中浮现出惨死在自己马蹄下的老弱妇孺,耳边回想燕人泣血的诅咒声,想起燕后斥责他的绝笔信。

  廉颇灌了一口酒,用酒意将那些浮现的画面和话语冲散。

  “主父,赵王给你封君了,封信平君。”家丁回报。但封君这么大的事,他报喜的声音却并不激动。

  “哈,我要去蔺相如墓前嘲笑他,我封君了,他没有!”廉颇大笑道,然后被酒水呛得猛咳,“乐乘那竖子跑远了吗?”

  家丁道:“乐将军已经入魏。”

  廉颇咳着嗽笑道:“现在把乐乘离开的消息告知赵王。不知道他会不会撤了我的封君,哈哈哈、咳咳。”

  他抹了一把咳出的眼泪,继续喝酒。

  家丁握紧了双拳,想劝什么,却又将话语咽下,只能默默退下。

  乐乘是乐毅的族人,廉颇的副将,一直对赵国很忠心,征战燕国从不手软。

  但这次,他叛离了赵国,出逃魏国。

  原本已经预料到燕国战败,准备出逃赵国的乐毅留在燕国的子嗣家人,也都去了魏国、韩国甚至楚国,没有按照原定计划前往赵国。

  他们不继承赵王给乐毅的封地,宁愿从他国从头开始打拼。

  那是自然啊。

  将领们会为了自己的安危和未来投奔其他国君,但赵国血洗了他们的家乡,屠杀了他们的乡亲,让祖地几乎变成死地,那就和正常打仗就完全不同了。

  “去吧去吧,都离开吧。”

  “就我这个老朽留在赵国,死在赵国。”

  廉颇一边喝一边低念。

  或许以前他也会在失望后离开赵国,但现在不会了。他已经哪都去不了了。

  第54章 凉水硬干粮

  蔺贽带了许多家当书简,回程的速度慢许多。朱襄也终于有机会观察沿路情况。

  上次入秦的时候他被秦国大军保护,没机会观察路途的景色和人。

  因为开了记忆力挂,朱襄学习语言的速度极其强大,在邯郸的时候就学习了雅言和七国的语言。就算方言听不懂,他也能够通过比划和农人聊天。

  每次休息的时候,朱襄就找周围人聊天。没几日,他掌握了赵国的情况。

  蒙武偷偷看了一眼公子子楚和蔺贽的脸色,心里装模作样的叹了口气。

  他算是发现了,无论是公子子楚还是蔺贽都将长平君当孩童护着,但长平君不仅不是孩童,能力还十分出众,怎么可能瞒得过长平君?

  看吧,长平君得知真相后,让两人吃了整整三日干粮。伙食水平突然下降,公子子楚和蔺贽的脸都青了。

  其实朱襄不是故意折腾友人,他只是没心情做饭,自己啃干粮而已。

  见朱襄啃干粮,子楚和蔺贽不知道为何也不敢生火做饭,跟着一同啃干粮,看上去就像是被朱襄惩罚了似的。

  “傻叉赵王。”朱襄一边啃干粮,一边骂人。

  子楚和蔺贽艰难地咀嚼着干粮,点头附和。

  这几日,他们认识到了朱襄语言的丰富性。两位贵族子弟从未知道,原来骂人还有这么多花样。

  今天朱襄骂累了,用一句“傻叉”做了总结。

  “廉公出兵燕国,恐怕要抢燕国的粮食,将赵国的饥荒转移到燕国。”朱襄终于从愤怒中清醒,思考其他的事,“如果是蔺公和我在赵国,不出兵也能缓解这次饥荒,唉。”

  子楚好奇:“赵国今年上半年的田地都绝收,第一批粮食至少要到深秋初冬才能收获。按照庶民家的粮食储存,他们至少要断粮三个月。这样你也能解决?”

  蔺贽打趣道:“没想堂堂秦国公子还会了解这些,夏同,恭喜你,出师了,我这个师伯很欣慰。”

  子楚给了蔺贽一个白眼,不理睬蔺贽。蔺贽这人,越理睬越疯。

  他以前的确不关注。但无论是谁和朱襄成为友人后,视线都会不自觉地投向原本不关注的田地和庶民,脑海中被朱襄习惯性的带着计算粮食产出和消耗。

  “有我在,荒废的田地可以尽早补种,缩短收获时间,减少断粮的时间。”朱襄道,“有蔺公在,他能想办法说服贵族出粮救济灾民,也能去他国成功接到粮食。其实赵国的灾荒从整个国家层面来说并不严重,绝收的田地不到全国的五成。”

  子楚和蔺贽异口同声道:“你如何算出的?”

  朱襄无语:“喂喂,你们俩怎么会问出这样的话?你们也应该立刻知道啊。”

  子楚有点羞愧,但蔺贽毫不羞愧道:“我现在才准备当一个贤才,之前没有思考过。”

  子楚:“……”他看着蔺贽的脸皮,受教良多。是自己输了!

  朱襄也看着蔺贽的脸皮,再次刷新了对蔺贽的认知。

  “土豆这类新奇的食物,赵王会令庶民种,但绝对不会令贵族种。”朱襄道,“换做你们,你们有其他吃惯了的粮食可吃,会贸然换成没吃过的东西吗?”

  子楚和蔺贽略微沉思一会儿,眼睛略略睁大,恍然大悟。

  蔺贽讥笑:“赵王从长平得知了土豆的产量,妄想迅速充盈粮仓,所以命庶民改种土豆。但他无权要求贵族的土地改种土豆,贵族也不会将自己的田地改种土豆!”

  子楚揉着脑袋道:“我怎么会没想到这件事?秦国大部分地方都已经改成了郡县,所有地方都听从秦王的命令。但赵国不一样,大部分土地都掌握在贵族手中。”

  此刻华夏类似于西欧中世纪,在贵族的封地中,国君实行的是包税制。即国君向贵族要求税额,贵族只要能上缴足够的钱粮,领地内的事就由贵族自己说了算。

  如果贵族比较善良,就可能自掏腰包缴税,给领地的庶民减免税收;贵族想要穷奢极欲,就多征税,缴完税后多余的都落入自己手中。

  征兵也一样,庶民领主的国君并非庶民的主人,国君要出兵,还得向贵族请求出兵出人。

  看西周时周朝几次打仗就能证明这一点,周天子发布诏令,各诸侯国带着人马去打仗。

  为避免受制于人,其实除了秦国之外,其他地方也在推行郡县制,扩大国君的影响力。但行政和军事的权力虽然基本上都归入国君手中,经济却不会。

  除了封君能对自己地盘上田地做主之外,贵族的私田庄园想种什么就种什么,不会理睬国君的命令。

  所以赵国这场饥荒就只是庶民的灾难,贵族们高枕无忧,甚至会非常开心。因为庶民陷入饥荒之后就只能向他们借粮,他们就能低价甚至无代价地得到更多的土地。

  因为长平之战和朱襄出走,平原君和平阳君也被赵王疏远。否则蔺公、平原君、平阳君三人联手,再有廉颇等老将施压,就能够压制赵国自私的贵族,让他们为赵国让出自己的利益。

  可惜平原君和平阳君为避免赵国内乱,主动承担了赵王的过错,回到了自己的封地,不能再过问赵国的政事。现在在赵国朝堂参政的赵国宗室和高官,显然更愿意借由赵王之手为自己敛财。

  “我给的土豆种植心得上写得很明白。就算没写,稍稍有点常识的人也知道,从未有作物能在冰天雪地的时候播种。”朱襄道,“他们命令农人改种土豆的时候,就是冲着让农人绝收去的。”

  蔺贽呆滞。

  他看向朱襄,声音似笑似哭:“真的?连阿父都没想过这一点,他只以为一致赞同改种土豆的那些贵族们只是愚蠢。”

  朱襄含糊不清道:“因为我出身庶民,所以看多了这种事才能猜出来。”

  其实是因为后世政治课本的高屋建瓴,才让他一眼就能看到关键。

  课本里赤裸裸地写着,封建时代就是地主和农民的时代,所有的利益都围绕着土地而来,历史不断进行着土地兼并、农民起义、重新洗牌均分、再土地兼并的循环。

  就像是资本家追逐利润是天性,地主进行土地兼并也是天性。就算赵王深居王宫不懂田地的事,但大部分贵族都支持冬季播种这种反常识的蠢事,必有图谋。这图谋除了农人的田地,还能是什么?

  就像是秦始皇时期,齐国把持着朝堂的那群大臣,乐呵呵地看着秦国南征北战愣是不出手,就为了多收一点秦国使臣给的钱,最后导致齐国亡国一样,赵国朝堂这群新上位的大臣也是想着捞一把是一把,完全没把赵国利益放在心上。

  朱襄喝了一口竹筒里的水,咽下嘴里的干粮:“赵惠文王算是明君,他挖掘的基本都是人才。平原君和平阳君也有识人之能,且他们二人和原本老臣大多交好。赵国就那么大,人才就那么多,和平原君、平阳君交好的人被边缘化之后,赵王即便想振作,也无人可用。现在赵国朝堂上充斥着愚蠢自私之辈。这就是推举制度的弊端。”

  “啊?”朱襄话锋一转,听得子楚和蔺贽的脑子差点打结。

  朱襄道:“推举制度天然以推举人为纽带。当推举人离开或者和国君意见相左的时候,因为不能背叛推举人,国君也可能不信任他们,他们推举的人就算心向国君也很难继续为国君效力。”

  子楚立刻坐直:“那要怎样的人才选举制度才能避免这个弊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