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宠妾灭妻?主母携崽二嫁权宦 第618章 恶徒

  三月初五,清明。

  清明节气,大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呈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扫墓的好时节。

  这日一大早,西岐城西门内便冲出一大队人马。

  这队人马足有上千之多,或是驾车,或是骑马,浩浩荡荡向西方岐山奔去。

  两刻时间后,西岐城东门。

  一个身穿黑色道袍的道人,迈着轻快的步伐,悠闲地走向西岐城。

  这道人步伐似慢实快,只是几步便走过上百里距离,来到西岐城东门前。

  放缓步伐,道人混在入城的百姓人群中,进西岐城一路直奔城北西伯侯府而来。

  道人来到侯府前,对府门前守门军士道:

  “贫道乃女娲宫主祭深海,想要求见西伯侯世子,烦请禀报一声。”

  那个军士盯着袁洪,似是要记住袁洪的长相,嘴里跟着问道:

  “道长来的不巧,世子不在府中,道长找世子有何事?”

  “我从朝歌来,带来西伯侯写的家书,既然世子不在,贫道改日再来。”

  那军士听袁洪身上有姬昌的家书,哪里肯放他走,急忙与其他军士一起拦住袁洪。

  “道长请稍候片刻,我去禀报管家。”

  袁洪扯住那军士问道:

  “你们世子做什么去了?何时回来?贫道急着赶路,不便久留。”

  “世子陪着夫人祭祖去了,道长若是不便久留,不妨将侯爷写的家书留下。”

  “西伯侯的这封家书贫道存在玉简中,若是没有贫道施法,尔等凡人无法观看。你们世子在哪里祭祖,贫道去寻他,给他看完西伯侯家书,贫道还要急着赶路。”

  “道长,世子在岐山山下祖庙祭祖,路可不近,你还是等······唉,道长。”

  袁洪转身便走,只三四步便消失在军士眼前。

  出西岐城西门,袁洪施法飞到天空,眨眼间便飞到岐山上空。

  俯瞰大地,袁洪一眼便看到岐山南麓有若干宫殿式建筑。

  宫殿前广场上有军士披甲持戈,戒备森严。

  袁洪停下云头,静等西伯侯世子伯邑考现身。

  等了有一炷香时间,袁洪看到最大的一座建筑里走出一群人来。

  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位看起来有五十多岁的,相貌富态的老夫人。

  老夫人身旁,并排走着一位年纪二十多岁,身高腿长,虎目隆鼻,气宇轩昂的青年。

  青年与老夫人,以及身后的男女老少,大多是身穿素色衣服,少数人身穿官袍,或是盔甲。

  看到那个青年,袁洪按下落下云头的冲动,抱着胳膊赞叹道: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个伯邑考,真是龙姿凤表,大帝之象。不仅是大帝之象,竟然还是天生的五气衡充之体,天人之质。”

  人人体内都有五脏,有五脏便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

  五气衡充之体,指的是五行之气平衡,而且异常充实,不像常人只有一行或是两行之气强盛。

  常人若是某一行之气强到极点,可被称为某行之体。

  袁洪就是土行之气强到极点的土灵之体。

  伯邑考这种五气衡充之体,天人之质,乃是指五行之气平衡,且都充实强盛到极点,可称为五灵之体。

  难怪日后他能做中天紫微大帝,天庭四御之一。

  话又说回来,不是这种天人之质,也做不得中天紫微大帝。

  这种资质,自己这个有徒弟的人,看着也是格外眼热。

  要不,再收一个弟子?

  袁洪正要有所动作,恍惚间忽然想起赵公明,又想起老君所说的讨债之道。

  自己为何可以光明正大去西方找圣人讨债?

  因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当初赵公明可是给了一门大神通做谢礼。

  自己收下谢礼,如今遇到骨骼清奇、天赋异禀的伯邑考,竟然起了贪念,想要半路截胡,若是被老君知道,肯定又会被骂缺德。

  做人要厚道。

  要高风亮节。

  不能缺德。

  袁洪瞬间念头通达,贪念全消,拨转云头奔南方飞去。

  早先赵公明曾给袁洪留下峨眉山罗浮洞的方位,袁洪寻找起来倒是不难。

  峨眉山清幽僻静,鹤鹿纷纭,猿猴来往。

  罗浮洞门前悬挂藤萝,绿意盎然。

  袁洪落到洞门前,对着洞门说道:

  “有人吗?”

  一个身穿青色道袍的童子走出洞门。

  “道长从哪里来?”

  “我打朝歌来,你去通报你家老爷,就说女娲宫深海道长来访。”

  “道长稍等。”

  童子进去禀报,片刻后,赵公明带着两个弟子迎出洞来。

  看到袁洪,赵公明笑道:“深海道友来此,定是有好消息,快到洞中来给我说说。”

  袁洪随赵公明进洞,行礼坐下。

  赵公明问道:“道友可是找到合适的人选?”

  袁洪不说话,竖起右掌,张开五指。

  “道友找到五个合适的人选?”

  袁洪摇头道:

  “赵道兄,我的意思是,他的资质须得用五根手指来数。”

  赵公明先是收敛笑容,默然片刻,忽而又笑容满面。

  “道友莫非说的是五气衡充的五灵之体?”

  “正是五灵之体,赵道兄,你的机缘到了。说实话,要不是提前答应过你,我自己都要抢先下手收他做弟子。”

  赵公明笑道:“深海你果然厚道,五灵之体都能让给贫道,不愧是道德高深之士。此人是何来历,叫什么名?”

  “此人姓姬,名伯邑考,乃是西伯侯姬昌长子,龙姿凤表,天人之质。”

  “你可识得他?”

  “赵道兄放心,我与西伯侯有交情,这个弟子你收定了。”

  赵公明长身而起。

  “深海道友,伯邑考现在何处,可是在西岐城?”

  袁洪跟着起身。

  “正是,咱们走吧,我带你去见见他。”

  赵公明吩咐两个徒弟陈九公、姚少司看守洞府,随袁洪驾云往西岐城西伯侯府而来。

  此时已然入夜,太阳西落,星斗现身。

  伯邑考早已祭祖归来,听说错过送家书的深海道长,正与母亲太姒相顾嗟叹。

  管家急匆匆走到门前,躬身禀报:

  “夫人,世子,门前来了一位深海道长和一位赵公明道长,说是来送家书的。”

  伯邑考霍地站起身来说道:

  “快请二位道长到大厅里坐,我这就出去。”

  辞别母亲太姒,伯邑考迈着大步先行走到客厅门前,没过多久,就看到管家带着两个道人走来。

  伯邑考急忙上前拱手通名。

  袁洪与赵公明也是稽首还礼。

  赵公明何等眼力,打眼一看便知袁洪所言不虚,伯邑考果然是难得一见的五灵之体。

  又见伯邑考相貌俊朗,身形魁梧,器宇不凡,赵公明心中更是欢喜,不由得心中感叹。

  连伯邑考这种天人之质的弟子都肯拱手相让,深海道友果然是有德之士,自己日后一定要重重的谢他。

  三人在大厅分宾主落座,袁洪拿出玉简道:

  “世子,烦请你派人请散宜生大夫,南宫适将军与西伯侯夫人来。”

  伯邑考道:

  “南宫适将军领军平叛,不在城中。散宜生大夫倒是在城中,我马上让人去请。”

  管家急忙派人连夜去请散宜生大夫。

  太姒听到消息,带着次子姬发也来到大厅与袁洪和赵公明见面。

  袁洪等人到齐,将法力注入玉简。

  玉简上冲出一道清光,凌空化为西伯侯姬昌坐在书桌前的光影。

  看到姬昌,大厅内立时响起一片呼声。

  “侯爷。”

  “父亲。”

  姬昌光影自然是听不到众人呼声,自顾自说道:

  “伯邑考,我在朝歌该有七年之难。你在西岐,须得守法,不可改变国政。内事不决,可问散宜生大夫,外事不决,可问南宫适将军。凡有作为,惟老成是谋。

  在家里,要弟兄和睦,赡养你祖母与母亲,待我七载之后,灾满自然荣归,你切不可差人来接我,此是嘱咐至言,不可有忘!

  给你送信的深海道长,乃是我在朝歌结识的有道之士。你当执晚辈之礼对待,万万不可怠慢。道长乃饱学之士,为父得其指点,受益良多。若是道长有空,你可以多向其求教,切记,切记。”

  姬昌话音刚落,音容便消失在众人面前,伯邑考众人又是一阵哀叹。

  太姒起身,伯邑考与散宜生等人急忙跟着起身。

  太姒道:“道长从朝歌远道而来,之前我等外出祭祖,错过道长,让道长连夜再跑一趟,十分抱歉。”

  袁洪笑道:“夫人这话说的见外了。”

  太姒问道:“道长白日里说是有急事不肯停留,现今可是事情办完了?”

  伯邑考道:“道长若是不忙着走,还请多在侯府住上几日,好让我们尽待客之礼。”

  袁洪抬手,指着赵公明道:

  “我今日急着走,正是为了去请赵道长。我听说西方有虞城候陆谦等十一路诸侯造反,西伯侯不在,我又脱不开身,这才请来赵道长坐阵西岐城。赵道长一身道术,可以呼风唤雨、腾云驾雾、降龙伏虎,有他在,反贼再多,西岐城也可保无恙。”

  太姒道:“原来如此,深海道长真是辛苦。赵道长,日后西岐城还望道长多多费心。”

  赵公明道:“夫人客气,贫道自当尽力。”

  袁洪道:“夫人,世子,散宜生大夫,实不相瞒,贫道观世子有得道成仙之福,这才请赵道长来收世子为徒。只是兹事体大,西伯侯又不在,故此贫道以为,可以先请赵道长传授世子修炼之法,待西伯侯回来,再行拜师之礼。”

  太姒、伯邑考与散宜生等人面面相觑。

  散宜生问道:“道长说世子有成仙之福?”

  “然也。”

  太姒道:“既然道长如此说,这是天大的好事,就按道长的意思,让伯邑考先随赵道长修炼,等侯爷回来再行拜师之礼。”

  袁洪这时笑着对伯邑考说道:

  “世子,你可知道闻仲闻太师?”

  “闻太师文武双全,三朝老臣,刚直不阿,天下闻名,我自是知道。”

  “世子,赵道长乃是闻太师的师叔,你若拜在赵道长门下,日后便是闻太师的师弟,须得用心练功,不可辜负贫道的一片好心。”

  听袁洪说赵公明是闻太师师叔,太姒、伯邑考与散宜生都是齐齐震惊,再看赵公明又是一种感觉。

  散宜生急忙道:“原来赵道长是闻太师师叔,之前多有怠慢,还请道长见谅。”

  赵公明笑道:“想不到闻仲这些年竟然闯下这等名号,我这个师叔还要借他的光。”

  袁洪笑道:“道兄你好好栽培伯邑考,日后与闻太师比比看,看他们师兄弟谁的名号更大?”

  姬昌家中得了家书,又有赵公明来收伯邑考为徒,全家上下都是喜气洋洋。

  伯邑考去安排赵公明与袁洪住处,太姒回到后宅,直奔姬昌生母太姜房中而来,与太姜说起刚刚发生之事,随后问道:

  “母亲,事发突然,侯爷不在,我总觉得的不妥当,这才来请母亲卜一卦,问问吉凶。”

  老夫人太姜与儿子姬昌一样擅长卜卦,不慌不忙拿出一堆蓍草推演卦象,最后得出一个地天泰卦。

  “泰卦,天地交泰,阴阳相融,化生万物,大吉之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