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寒门小福妻 第1297章 就是个圈套

《寒门小福妻》第1297章 就是个圈套

作者:闲处好 字数:1710 书籍:寒门小福妻

  赵士程早就知道, 北宋是在一个小冰河时期,因为天灾频繁,甚至催生出了一套完善的国家救灾体系。

  也正因为这些体系, 天灾都能很快被平定下去, 所以, 对于宗泽的紧张,赵士程有些困惑:“如今才三月, 是否大旱还不能确定,再者,义仓应该还能支应吧?”

  宗泽有些忧愁道:“其它诸地我尚不知,但这密州常平仓、义仓所积, 账上有粮七万六千石,可我复经盘时,却只见了九千多石粮食, 其中大半, 都被充做西北军费还有朝廷兴建宫室。”

  他顿了顿, 又道:“我为官也有十数年, 这些年,本朝天灾不断, 几乎年年都有, 只是大小不同, 如今数路无雨,怕就是又有一场大灾啊。”

  赵士程对此也很无奈:“如今是天道轮转,这每隔数百年, 便会如春夏秋冬一般, 冷上两百余年, 遇到这种事情, 便是神仙也没有办法,只能看着,忍着。”

  宗泽有些失望,却也没太难过,他也就是试试,便又道:“老夫还有一事,如今常平仓多被挪用,小公子你可否囤积一些米粮,这一年来密州少了许多坡田,若真有天灾,粮价上涨,必会伤民。”

  “这是小事,你说个数。”赵士程淡定地挥挥手。

  宗泽干脆地报了价:“以平时密州常平仓的平钱,需要一万贯。”

  “我知道了,筹集资金要花费几日时间,月底我应该可以办好。”赵士程道。

  —

  “污水横流,易生瘟疫,蚊虫孽生,生出病灾……”王洋正拿着老师给的书信,反复揣摩。

  前些天,新镇里很多人闹了肚子,有人叨念这里什么都好,就是没有大夫,王洋便派人去请了几位大夫在新镇坐堂,同时将这事在信中告知了老师,而今天都老师的回信,让他很受启发。

  难怪一开始,新镇第一个修的就是排水沟,如今外来户多了,街道上畜生粪便、角落里的垃圾杂物也随处可见,很多人不愿意走远了倾倒杂物,便会随意丢弃,以至于镇上总有异味,蚊蝇自然也到处都是。

  王洋读到后边,越发受触动,甚至开始摩拳擦掌。

  在老师的描述里,如果街道干净整洁,不但能让人心情舒畅,还可以减少疾病,让更多的小孩活下来,这是大大的德政。

  还有镇上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老师说,完全可以把孩子聚集到一起,建一个学堂,这样,孩子的母亲也能做事了。

  原来如此,他顿时有如醍醐灌顶,七里坡就是这个样子,他原本以为只是山水姑娘规矩大,才这么要求,如此看来,这根本就是老师的教导啊!

  那么,还有什么好说的,老师说的都是对的!

  王洋在桌前一番书写,然后便出门,顺着街道逛起来,这新镇几乎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所以街上的住户都认识,偶尔还会招呼。

  他先去街道的南边,找到一位姓李的婆婆,将她提拔为街上的临时小吏,请她每天打扫街上的垃圾,每月能有六百文的钱,如果能抓到一个乱倒垃圾的,可以罚十文,罚来的钱,两文归公,剩下的都归她。

  李婆子没想到人在家中坐,饼从天上来,连说了七八个好,并且保证会给做到最好。

  王洋于是出门,又去找了几个老头老太,安排了不同街道打扫的活计,他找的都是身体硬朗,人缘较好的老人,当然,性格也非常地强势,能和别人吵架吵一整天那种。

  然后,他又给每条街道通知了新规定,并且让他们相互转达。

  于是,两天后,街道肉眼可见地干净整齐起来,平日里常见的垃圾污水难觅踪影,倒是一些拿着木钳、挎着小筐的老头老太成天睁大眼睛,用犀利的目光看着一切手上有垃圾的人,仿佛下一秒就会冲上来。

  王洋没有当甩手掌柜,在老师的提点下,他又常常去走访这些清扫者,询问他们有没遇到麻烦,同时了解镇上的基层问题。

  他询问这些老头老太,如果镇上愿意修个书院,白日可以将小孩托到院中,他们愿不愿意送来,在知道只收一点伙食费,外加每月十个铜钱的看顾费后,便纷纷叫好。

  王洋便让他们通知下去,同时,他心中一时明悟——这,大约就是老师信中说的,基层组织?有了这些了解一条街的老头老太们,自己的意见,便能通达下去。

  原来如此。

  ……

  在这一天后,王洋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作风行事,瞬间变得圆融起来。

  街道上原本隐约快要形成的帮派,被他以雷霆之势招来的韩七清扫,商铺们除了商税之外,已经有吃饭不给钱趋势的乡军被他集中起来,开了一场大会。

  只要被发现一次,他就会拉着韩七,展开学习纪律的运动一次。

  几次下来,韩七和手下士兵都面有菜色,便是那些摊铺的主人主动招呼,也是唯恐避之不及。

  王洋还在老师那里找到了严密的军纪,拉着韩七和他手下学习。

  老师说过了,纪律一定要从头抓起,新镇乡军那么高的薪资不是白拿的,除了训练他们身体之外,意志与思想,也不能放过!

  老师说的都对,一定要做到。

  ……

  四月初六,郭药师换上新衣,拿起木棍,开始巡逻。

  他没有应聘上镖师,却应聘上了巡港。

  几个月前还没有多大的港口如今已经扩大了三倍,能同时让三艘大船停靠。

  不过,因为不能让异国商船入港,所以这些都是从两浙而来的大船,船上放的是来自苏杭的米粮,郭药师长这么大,还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米粮,它们像山一样堆放在码头,又被力役们用推车推上新镇修筑的仓库。

  他听说,这是从占城来的稻米,南方早在百年前就开始种植,这种稻米,可以一年种上两季,宋人能应对天灾,这种稻米居功至伟。

  这让郭药师不禁惆怅,若是辽东也能种两季稻米,那会便不会被饿死那么多人了吧?

  他一边想着,一边拿着木棍轻砸手心,做威慑状。

  他的样貌很是威严,长辈曾说是天生当将军的脸,他能应聘上这巡逻一职,靠的也是这张脸,管事说他往那一站,就能让人不敢随便开口。

  今天看来又是无聊的一天,并没有什么意外状况。

  郭药师感觉自己最近生活的太舒服了些,没有在辽东那种拼死拼活的紧张,都有些皮痒了。

  就在他纠结的时候,突然间,一条只能乘坐七八人的小船靠近了港口——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那船后还有一只大船,正在追击这条小船,甚至还在对着小船放箭。

  那小船本就在风浪之中,船上数人慌乱躲避间,小船倾覆,几人都在水中挣扎。

  就在大船还要再靠近时,一声巨响,却是港口高处的床弩已被开动。

  那大船似乎觉得危险,便退走了。

  郭药师带船前去救人,但等到达时,那七八人,只有四人被救上岸来。

  王洋很快过来,询问了他们,才知他们是遇到海盗的商船,宋朝在海上没有水师,商船遇到海盗,大多都是破财免灾,但先前那群海盗,像是辽人,不愿意放过他们,想抓了他们卖去高丽当奴隶,他们拼死才逃出来这么几人。

  郭药师突然道:“为首的海盗,是不是姓高?”

  “你如何知晓?”那被救之人猛然抬头。

  ……

  郭药师这次有了新的待遇,韩七将他猜测汇报后,很快收到回信,密州知州想要见他一面。

  这可是机会,郭药师忐忑中又带着一丝激动,在韩七的安排下,花了两天的时间,来到了密州城,见到了那位韩七都头的上司。

  这是一位看着很慈祥的老师,身边坐着一位五六岁可爱童子,正如闲话家常一般,坐在茶椅上,见他到来,温和道:“这位便是郭壮士吧,请坐。”

  郭药师毕竟年轻且出身卑微,一时有些紧张,只敢坐半个屁股。

  “来,尝尝老夫亲手种的茶,在这密州种了好些棵茶,就这一株活了下来,虽是难了些,这味道却是极好。”宗泽微笑着为他倒茶入碗。

  郭药师紧张的心怀放松了些,拿着茶碗,举碗一敬,然后把这比酒杯大不了多少的小茶碗一饮而尽。

  宗泽继续道:“后生,你说的那位高永昌是谁,为何如此想得到镇上的配方?遇到先前如此损失,也不愿放弃?”

  “高永昌不会放弃的。”郭药师沉声道,“他不但是渤海国的遗民,还有王族血脉,辽东有许多渤海移民,他们不愿意臣服大辽,先后在辽东建立了定安国、兴辽国、大元国。”

  “如今契丹各部冲突不断,高永昌在辽东又有人望,只要振臂一呼,便能群起而应之,而起兵需要钱粮,若能将羊毛化为钱粮,他起事便要容易万倍,如若是我,也绝不会放弃。”

  “渤海国移民建了那么多国么,为何大宋这边一点都不知晓?”赵士程在一边好奇地问。

  宗泽忍不住轻咳了一声,有些尴尬道:“先前,定安国曾与宋太宗相约,共伐契丹……可惜太宗伐辽时,受伤败退,这才错过了时机,定安国也因此灭国,此事不太好听,朝中便也少提此事。”

  赵士程恍然大悟,就是高粱河那次嘛,屁股中箭被吓破胆,丢下大军,一夜间从北京市海淀区跑到河北保定,把驴车开得契丹骑兵都追之莫急,以至于现代人送外号,高粱河车神。

  宗泽又问了郭药师一些问题,这位年轻人开始还有一些紧张,但随着提问和思考的深入,他那一丝青涩和迟疑很快消失不见,几乎都对答如流。

  最后,宗泽摸着胡须,考虑道:“多谢壮士解惑,你奔波劳累,还未休息,不如先在密州歇息一日,再回新镇如何?”

  “谢过知州。”郭药师很有眼色地告退。

  见他走后,宗泽道:“你如何看?”

  “新镇是块肥肉啊,”赵士程把手入在桌上,托着脸,“我爹的身份能镇住大宋的狼,却镇不住国外的野兽,我的想法是,让这个郭药师回到辽东去,给我们打探消息,这样,就算那高永昌真的想来,我们也能有个准备。”

  “他只是一个普通平民,如何能与辽国权贵接触?”宗泽问。

  “给他一些钱,让他去操作。”赵士程给自己倒了一碗茶,轻抿一口,“他若是能成功,我们便算赚到,若是不能,也只是损失一点钱财罢了。”

  这是他对这个郭药师的第一次安排,如果他选择了应该的选择,那就代表是可以用的。

  如果没有按他赵士程的选择来,那么,就要在他将来投降时,处理掉了。

  宗泽感慨道:“有钱真好。”

  他就不敢这样地拿钱去考验别人,那是真的舍不得。

  赵士程笑道:“开口闭口谈钱,宗知州你越发铜臭了。”

  宗泽哈哈一笑:“还不都是被小公子各种贿赂,老夫这才走上的贼船啊。”

  赵士程啧了一声:“若是嫌弃,那你倒是下船啊。”

  “这可不行,”宗泽断然拒绝,“这船我住下了,你且死了此心罢。”

  赵士程笑出声来,他和宗泽对钱的观念很相似,这些钱财对他们来说的意义,就是帮他们完成理想。

  他本身就能获得这个朝代最顶尖一波人的特权和享受,宗泽则对这些享受毫无兴趣,嗯,他们都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都有美好的未来。

  -

  接下来的一个月,各地的消息通过市舶司汇聚到宗泽手里,江浙一带在这个月里落了些雨水,但却只有一两时,且雨水少得可怜。

  旱灾的力量初显,南方的早稻遭到重创,缺了水,它们根本无法播种。

  土地开始龟裂,大量灾情的札子如雪花一般送到朝廷中枢,各地的米价粮价都开始上涨。

  让宗泽微微松了一口气的是,密州并没有在这次的旱情范围内,然而,各地小报传来的消息,却让人心渐渐地提了起来——长江、淮河、荆州、两浙、福建都发生了大范围的旱灾,这次灾情,甚至比当年导致王安石罢相的天灾还要严重。

  各地常平仓纷纷开放,但也只是勉强维持。

  赵士程早在旱情有苗头时,就让王洋修了许多住宅,打了许多双人床,这次也正好派上用场,淮河、两浙一带的灾民,很多都飘扬过海,来到没有受灾的山东寻求活路,一下子,码头上每天都是一船船逃难的人口,那面黄肌瘦的模样,让人看到就心生怜悯。

  人数的增加让新镇的治安一下子恶劣起来,王洋为此忙得掉头发,好在他的老师在信中指点,这些流民给自己修筑房子,加上赵士程手上的粮米还够,倒也应付得来。

  就在这时,赵士程收到小舅舅种彦崇的急信。

  他求小虎头快给他调两万石粮石到陕西,西北饥荒,他手下要断粮了,急,十万火急。

  “发生了什么事?西北那边也大旱了吗?”赵士程十分困惑,一边拿信给山水看,让她估算需要多少钱粮,一边去找宗泽——他的消息是最灵通的。

  宗泽听到这消息,不由感慨:“西北饥荒,也是意料之中。”

  “为何如此?”

  “西北军中耗费,都是由东南商人供应。”宗泽解释道,“王公变法后,让商人送粮草至西北,换取盐引,再回京城换成青盐,做为运送收益,大商人常常是从常平仓中购买陈粮,再送至西北……”

  “所以,这次大旱,东南粮食告急,粮价大涨,商人嫌弃赚不到钱,所以不去运送?”赵士程惊呆了,“是供应边境的军粮啊,这都能承包出去吗?”

  宗泽无奈摇头,又叹息道:“若南边大旱不能缓解,怕是整个西北三路,都要闹饥荒……”

  赵士程也头痛了,和宗泽一起谴责了朝廷诸公的不负责,便各自去想办法。

  回到家里,赵士程看到山水正在打算盘。

  “公子你回来得正好。”山水停住手指,“我们的粮食是足够的,可这送粮最麻烦的,就是途中的耗费。我们密州送一斤粮到西北,有六斤都要消耗在路上,损失极大。”

  赵士程也无奈:“是啊,可是没办法啊。”

  总不能看着小舅舅饿死吧?

  “那公子有没有想过,粮过去,不空船,带些人回来呢?”山水认真道,“这样,两边都能减少些负担,咱们也不必担心新镇人少。”

  赵士程道:“你的意思是,要买、不,送多少人过来?”

  “两石一人,我觉得一万人的话,性价比最高。”山水拨打着算盘,“对了,最好再加上一百个老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