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只想好好苟着,你们却逼我发癫? 第一卷 第228章 来战

  学正闷哼一声,他一身正气,不喜赌博。祭酒却是真性情,兴之所至,随心所欲,抚掌赞成。太史更是潇洒,阴阳家整天推演阴阳五行,还会怕打赌。

  两人赞成,看向学正,学正也不认怂:“赌什么?”

  太史率先开口:“赌一个人。”

  这几个人,一个太学学正,一个太学祭酒,一个太常寺太史,自然不可能去赌凡俗之物。

  学正和祭酒相视一眼,问道:“谁?”

  太史道:“刘知易。”

  学正和祭酒十分诧异,刘知易是太学生,学的是医家,兼修法家,善做诗文,才华横溢,确实是一个人才,可跟太史八竿子打不着,他是阴阳家,修的是占卜星象、阴阳五行,怎么会对这个医家弟子感兴趣?

  虽然不解,两人却异口同声:“不行!”

  二人是太学领袖,一致对外,绝不接受别人从太学挖墙脚。尤其是祭酒,刘知易诗才绝伦,他一直暗中观察,让他慢慢成长,将来有希望跟他修诗道,即便不是正修,至少也能兼修。要是被太史挖走了,损失就太大了。

  太史却不罢休:“刘知易有阴阳家天赋。”

  学正和祭酒又异口同声:“胡扯!”

  商贾却来了兴致,他是最后一个杂家,他的道心破碎,导致杂家断绝,可杂家那种兼容并蓄的好奇心还在。尤其是这个刘知易,最近声名鹊起,一首好词接一首好词,风头已经盖过蓬蒿人,蓬蒿人被人遗忘,与刘知易的横空出世脱不开关系。

  商贾一度怀疑,蓬蒿人是不是就是刘知易写的,只是当时没有留下姓名。他还邀请刘知易多次,请他来及第楼,可惜此人从不赴邀,连魏文侯家的二公子邀请都不去。后来祭酒下了结论,刘知易不可能是蓬蒿人,因为两人诗词中的气质截然不同。刘知易作词,婉约、哀愁,蓬蒿人做诗,潇洒、大气,不可能出自一个人之手。这才打消了商贾的怀疑。

  商贾好奇问道:“太史何出此言?刘公子当真有阴阳家天赋?”

  太史道:“吕公不知,这刘知易前些日子做了一物,名显微镜。透过此镜,寻常人亦能见识入微之物。金木水火土,万物皆是至小之物组成。你们看这是什么?”

  说着太史手掌挥洒,手上发出五颜六色的气,这些气在桌面上沉积,形成一幅乱麻一般的图案,图案上有线条,有片层,胡乱挤压在一起,杂乱无章。如果刘知易在场,一眼就能认出这是金属的晶体表面。

  但在场几人却不认识,只有太史叹息了一声。

  “这是我于显微镜之下,穷尽目力所见之针尖。此乃金之至小!”

  至小即小到不能再分的物体,是这个世界上诸子百家认为的最微小的物质。诸子百家中,许多学派进入三品之后,都有相应的手段让目力入微。医家的望闻问切之术,法家的《侦》字诀都有这样的效果。

  阴阳家当然也不例外,有一门奇术叫做《观天术》。太史利用显微镜,配合观天术,竟然直接用肉眼看到了金属表面的晶体结构,不由震惊。以前他最多能看到细胞,现在却看到了比细胞小数百乃至上千倍的晶体结构。这已经是光学显微镜的极限,因为更小的原子,无法用光来观察,因为原子比可见光的波长更小。

  几人听见太史展现出来的图形是针尖之后,不由惊讶。他们是百家高手,对阴阳家的了解比普通百姓深得多。普通老百姓以为,阴阳家就是一群算命先生,就连皇帝也主要借助阴阳家观天象来占卜国运。但实际上,这些百家高手都知道,阴阳家源于道家,跟虚无缥缈,以坐忘领悟唯一大“道”的道家不同,阴阳家采用其他手段,分解万物本源,认为万物由金木水火土构成,有阴阳两面。这些道理,脱胎于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的理念。

  如果刘知易来解释的话,他会认为阴阳家是道家中偏向唯物主义的一面,而道家自己则追求精神感悟,以顿悟来结构世界,阴阳家则偏向唯物,试图以五行配合数术推演万物变化。

  祭酒、学正甚至吕公,他们三人虽然对阴阳家了解不及太史,却比普通人强得多,知道阴阳家是钻研万物本源的学派,本质上跟道家一样。只是方法不同,显然,显微镜为阴阳家直观探索五行变化有巨大意义。

  一瞬间,他们被太史说的心动,产生一种刘知易确实有阴阳家天赋的念头。

  但嘴上绝对不承认:

  “一派胡言!”

  “岂有此理!”

  祭酒和学正同时驳斥。

  为劝阻三人的争论,吕公马上亮出宝物。

  打开早就摆放在桌面上的一个锦盒,从中取出一张宣纸。

  展开说道:“刘公子新作。”

  众人这才停止争论,他们今天就是冲这首诗来的,吕公特意邀请他们来品评,还说今天刚得了一首传世名诗。

  吕公先将宣纸捧给祭酒。

  “请祭酒先品评。”

  祭酒看完之后,面色愉悦,如饮美酒,然后默不作声,将纸张交给学正,学正看完皱起眉头,也不做声,随时转给太史,太史看完,同样不做声。

  三人互相对视,分别点评。

  “好事!”

  “好诗!”

  “好诗!”

  三人评价竟出奇的一致。

  吕公脸上堆笑,马上将这首装裱好的词悬挂在墙壁上,此时墙壁上已经挂了四幅字。

  第一首,祭酒当年写的《送徐太傅至十里亭》;第二首,《蓬蒿人》;第三首,《林花词》;第四首,《明月词》。

  将字挂好后,吕公又从盒子中拿出另一页宣纸。

  “与《明月词》同时出现的另一首诗,出自江南四大才子之手。诸公请品鉴一二!”

  吕公将那首明月诗碰到三位面前,三人仅仅只扫了一眼,就将目光转向墙上,继续欣赏墙上的词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好词。此词至情至性!”

  祭酒高度评价。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此词中颇有仙气!”

  太史高度评价。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忠孝亦难两全,此词中有大智慧!”

  吕公惊讶,这三人竟然同时高度评价一首词,实属难得。可惜他没能得到词人墨宝,多次邀请,对方多次婉拒,或许应该登门拜访,吕公心中计议着。

  见几人品鉴新词,浑然忘记了刚才的争执,吕公又从盒子里拿出一幅字。请这些人品诗,自然不可能只有一首佳作。

  “诸位看看这首《月神赋》如何?”

  又是一首刘知易的作品。

  ……

  同一首赋,此时还摆放在另一群人的桌上。

  怡红院,锁春阁中,一张宣纸在几个姑娘面前展开。

  纸张从宜春院中传出,由芙蓉楼里一个姑娘带来。

  芙蓉楼是教坊司青楼中排第一的名楼,与牡丹楼、芍药楼三楼并称教坊上三楼,乃是教坊司八大青楼中规模最大名声最大的青楼。而宜春院、怡红院、丽香院、浣纱院和洗翠院,合成下五院。上三楼和下五院,构成教坊青楼的高端,可这些年一直被玲珑楼这个私营青楼压制着,所以才有了联手选花魁的对策。

  八大教坊青楼,都归教坊司管辖,因此内部互通,互通消息。其他青楼得到宜春院中传唱的名诗,一点都不奇怪。所以芙蓉楼的当家花旦得到这首诗后,立马邀请了上三楼其他两个姐妹,一起赶到怡红院商讨。

  锁春阁的主人,玉扣姑娘看完《月神赋》后,赞道:“果然是好文辞。花媚姐姐从何处得来?”

  芙蓉楼花旦花媚叹道:“还能是哪里!”

  玉扣猜测道:“宜春院?”

  另一个姑娘点头:“声势让宜春院占尽了。这花魁选下去还有什么意思?”

  一夜之间,一首《月神赋》让怜月名声大噪,这还是官办青楼没有大张旗鼓宣传的情况下,这让其他青楼的竞争对谁们压力重重,感觉继续下去,只是给别人做嫁衣裳。

  玉扣笑道:“无格姐姐言重了。姐姐舞技,教坊第一,谁敢说花魁一定不是姐姐的?”

  芍药楼花旦无格道:“玉扣。姐妹们来找你,不是让你说宽心话的。是让你拿主意的。”

  最后一个姑娘接话道:“没错。花魁大会,最初以为玲珑楼的清影会是劲敌,可没想到半路杀出了一个怜月。借着一篇赋,声名鹊起。玉扣妹妹,咱不能陪太子读书,这次花魁大会,该如何应对?”

  玉扣点头:“红衣姐姐难为小妹了,小妹哪里知道如何应对。”

  牡丹楼花旦红衣哼道:“姐妹们从小一起长大,谁不知道你主意多,休要谦虚。”

  这三人都是各家青楼的清倌人,还是最出色的当家花旦,今年是要参加花魁大会。她们跟宜春院的怜月和玲珑楼的清影,都是竞争对手。

  花媚是芙蓉楼花旦,生的雍容大气。无格是芍药楼花旦,人如其名,娇柔无骨,舞技十分高超。红衣是牡丹楼花旦,一身红衣,热烈如火。

  三人之所以来找玉扣商议如何对付清影和怜月,是因为她们跟那两个人都不是同路。清影所在的玲珑楼,是私营青楼,清影是楼里妈妈王团儿自小养大的养女。怜月所在的宜春院是官办青楼,怜月是罪官之女。而花媚、无格、红衣和玉扣四人,则是彻彻底底的教坊司女子,祖辈都是乐籍。相比清影是王团儿从小买来养起来的,怜月是父亲获罪被罚入教坊司的,她们是那种百姓口中“生男为奴、生女为娼”的世世代代的贱民。

  这些教坊司乐籍,户口世代在教坊司,从说话起就送入教坊司学艺,长成后才会进入各个青楼。根据素质,最后会被分到不同地方,最高级别的甚至会去皇宫表演,只有皇亲国戚才能看他们表演,次一等的在京城青楼,只有朝廷官员才能使唤他们,再次的会送到地方上的青楼,郡一级的青楼,举人就能进出,县一级的青楼,只需要秀才就能进出。最次的,长相不佳,学艺不成,或者年老色衰的,甚至可能被发卖给下等窑子,遭受千人枕万人尝的命运。

  命运凄苦,可以说是官方奴隶,但是世世代代为奴为娼后,这些乐户已经习惯了。甚至都不需要官府专门看管他们,他们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生态。这些人世世代代居住平康里,将音乐、舞蹈等等取悦人的技能一代传一代,作为他们唯一的生存技能。柳龟年兄弟,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向教坊司交钱,远超普通百姓的赋税。

  交上钱了,教坊司不管他们,交不上来,就等着教坊司处置他们,所以一些青楼女子,年老色衰之后,也不敢懈怠,会收养一些小姑娘,教她们各种技巧,在自家营业,好听的叫做私馆,不好听的就叫暗门子,私娼。有亲生女儿的,甚至会让亲生女儿出面接客,好不凄凉,可他们却已经习以为常。

  共同的命运,让这些乐籍人户十分凝聚,花媚她们可以接受玉扣压过她们成为花魁,却不能容忍清影、怜月这种外来出身女子胜过她们。

  不过玉扣倒是洒脱,给三个姐姐一边斟茶,一边劝慰:“三位姐姐,稍安勿躁。事在人为,听天由命。”

  花媚瞥了她一眼:“听天由命?谁会赢?”

  玉扣道:“大概怜月会赢吧!”

  无格哼道:“她凭什么?论唱,她不如花媚姐姐,论舞她不如我。论弹,她不如你。论容貌,她不比我们强。让她赢,我不服。”

  玉扣道:“时也命也。她有贵人相助,如之奈何。”

  红衣道:“贵人?这就是命嘛。我等天生命贱,活该世代为奴,她生为官家女,哪怕犯罪,也比我等金贵?有贵人相助!”

  玉扣叹道:“何苦跟她争,你我输赢,不过一戏。她却是在拼命!”

  其他三人沉默起来。

  都是在滚滚红尘中挣扎打滚的人,沦落到教坊司就如同到了地狱,没人都在挣扎,不过挣扎的方向不同。怜月那种官家女还没有绝望,还试图努力爬出这个地狱。他们无非是挣扎着在地狱里挣扎出一个稍微舒服一点的窝罢了。

  花媚叹道:“姐姐知道你与怜月相熟,但你真的服气吗?”

  教坊司女子,从小在教坊司各部学习,初学之后,分入各部。一般人会入雅乐部、清乐部、鼓吹部、鼓架部、戎部、胡部这六部其中之一,轮番学习。资质最好的,能精通六部技艺,出师被评为第一部乐籍,各楼的花魁都属于教坊第一部。只通其中之一的,入第二部乐籍,各楼普通歌舞伎属这一部。最差的,学无所成,要么在青楼打杂,要么被发到外地,甚至送入军营,最差的是卖入私院。

  玉扣从小也是如此,精通雅乐、清乐,又懂吹奏、弹唱,更学会了戎胡歌舞。她学习期间,恰好跟宜春院的怜月一起入学,分在一部,一直到十二岁,两人同时学通六部技艺,才各奔东西。一个进了宜春院,一个进了怡红院,好在几年之后,两人同时成为两个青楼的当家花旦,准备参加同一届花魁大会。

  一想到跟怜月一起学艺的往事,玉扣不由得摇摇头。

  “怜月天资一般,十分刻苦,她能到今天这一步,实属不易。”

  当年学艺的时候,玉扣她们那些时代乐籍女子,轻松自如,而怜月则十分辛苦,往往付出别人十倍的努力,才能学到同样的程度。

  花媚冷笑:“原来如此,到现在还是那么拙劣。”

  玉扣疑惑:“花媚姐姐何出此言?”

  花媚道:“我听柳家的小厮说,那日为了请刘公子做诗,那怜月不顾脸面,不在闺阁待客,跑去金池那种地方,为人斟酒、献舞。还请出江南四大才子求情,这才求到了一首长赋。”

  玉扣摇头叹息,青楼女子虽然下贱,可没出格之前,比官家小姐还要严格,目的是为了抬高身价,越是难得一见的清倌人,最后梳拢的时候,卖价就越高。所以清倌人出阁之前,妈妈是千防万防不让她们见人的,清倌人自己也很自律,都很清楚,这关乎她们的未来,绝不轻易露面。

  无格道:“那刘公子也是可恨,我等请他,他就不来。”

  红衣嘲讽:“谁叫你不会扮可怜哪。”

  几人说着话,屋里不时有各自的侍女进出,花媚的侍女进来后,在她耳边低语几句。

  花媚正色:“好了。说正事。玉扣,你如果没有主意。姐姐们倒有个主意,来之前我们商量好了。姐姐们非得帮你一把,我们都请过那刘公子,就你没请过。不如以我们众人之名,请那刘公子到怡红院来,不信他不来。”

  花媚说着悄声跟其他几人低语几句,无格和红衣有些不自然起来,无格颇有些娇羞,红衣则是娇羞过后又带着昂扬,似乎准备做一件很有挑战性的工作。

  玉扣疑惑起来:“诸位姐姐想要怎么帮我?”

  花媚哼道:“刚刚打听清楚,刘公子又去了宜春院。宜春院为了捧怜月做花魁,下了血本。楼里花魁全部出马,打算今夜把刘公子等人伺候周到。姐姐们商量好了,非要捧你做花魁,我们豁出去把他伺候好。不信凭姐们们的本事,不能把刘公子的诗才榨出来。你请他来,其他就看姐姐们的。”

  玉扣张大了嘴,原来三个姐姐准备为她做出巨大牺牲。这种牺牲对她们来说,也不算什么,可那是以后,现如今她们可还是花魁竞选者,为了她去伺候了刘公子,等于放弃了选花魁,牺牲太大了。选花魁哪怕输了,回到自己青楼,那也是小花魁。如果提前破了身子,就失去了选花魁的资格,回到楼里,也没法办出阁梳拢之礼,会让楼中妈妈损失许多银子,以后的日子恐怕不会好过。

  玉扣叹道:“怎敢让姐姐们如此牺牲。想要那刘公子一首诗,何须如此麻烦。”

  红衣急道:“说的容易,你又没有主意。刘公子一词万金,姐姐们陪他也不算吃亏。不伺候好他,他怎会为你做诗?”

  玉扣摇了摇头,招呼侍女拿来笔墨纸张,去一张信笺纸,落笔成诗。

  “找人将此诗送去太学,交给刘知易公子!”

  三个姐姐见状马上就明白了,互相看了一眼,眼神中露出得意的笑意。

  玉扣果然是有主意的。

  只是玉扣写的诗,突然让她们有些担忧起来。

  “玉扣。那刘公子不会当真吧?”

  花媚忧心忡忡。

  另外两女默默点头,同样忧心。

  “当真?呵呵。”

  玉扣笑了起来。

  其他人都笑了,怎么问出了这个傻问题。当真不好吗?她们最好的归宿,比这个更好吗?

  玉扣笑着又冷了下来。

  其他人也都是如此,渐渐沉默下来。

  怎么可能当真呢?刘知易那样的太学才子怎么会对一个青楼女子当真?

  即便高窘那样痴情的状元楼,不也不敢娶小润。

  良贱不婚,男人倒不是不能娶青楼女子,可是娶了之后,从此出门要戴绿帽子,绑红腰带,穿猪毛鞋,走在街上靠两边走,受万人嘲笑,如此羞辱,绝了正经人家娶青楼女子的念头,她们这些青楼女子最好的归宿,实际上就像刘知易诗中写的那样“嫁作商人妇”,只有本来也没什么地位的商贾,才会娶她们,才敢娶她们。

  几人喝着茶,虽然知道不可能,可还是对刘知易的回复隐隐有些期待。

  ……

  至公堂,嬴悝讲学终于到了尾声,这一讲,足足讲了两个时辰,讲出了一篇黄煌雄文。

  “……是以官绅一体纳粮,黎庶各安律法,则天下太平!”

  讲法终于结束,场下久久沉默。

  嬴悝讲的太好了,从变法的原因起首,中间详细讲了变法的内容,主要是抑制豪强兼并,维持黎民生计,而且有大有小有粗有细,具体到各项措施落实,如何保证执行,奖惩措施,十分具体,最后落笔在目的——天下太平。

  原因很硬,不变法老百姓就活不下去,过程很严密,目的很高尚,看似无懈可击。嬴悝不愧是天下名士,这一篇变法雄文,囊括了历代法家先贤变法的成果,可谓集法家大成。一时间所有人都沉默了。

  就连陪坐的掌院都沉默不语。

  学谕起身连问三遍“诸位学子可有疑惑请教”,结果没有一个学子站出来发问。

  刘知易听完后,觉得嬴悝变法内容,并没有超出他的预案,虽然很仔细,比他预想的要成熟很多,考虑的十分周祥,采取了严密的措施确保变法政策可以落实下去。甚至考虑了士大夫反叛,嬴悝还在赢郡编练了三万法兵,专门用来执行变法,镇压豪强。赢国公看来真的是将希望全都寄托在嬴悝变法上了。

  可是嬴悝没有提到人亡政息这个最大的漏洞,历代变法者中,不是没有强臣明君,可一旦臣亡君死,新法往往废除。除非嬴悝能保证他永远活着,否则变法就难免前功尽弃的命运。

  刘知易总结了自己熟悉的历史上几次重要变法,明白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司马光、苏辙这样的保守派反对,因为王安石变法,侵害了他们所代表的的士大夫阶层的利益。张居正变法,清账天下田亩,让朝廷府库充盈,同样侵害了士大夫阶层的利益,张居正一死,人亡政息,几十年后,崇祯皇帝因拿不出军饷导致明朝灭亡。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因为虽然也有大批反对者,可也有一大批像白起、王翦这样的靠着新法,通过立功成为权贵的利益集团支持,这些军功利益集团,力量强大,足以保证商鞅死后,继续执行商鞅之法。

  所以变法能否成功,最终决定在能否通过新法,培养出一个新的利益集团来。没有这些利益集团,哪怕新法再好,也不会有人保护,而变法势必是要侵害到旧的利益集团的。

  刘知易反复打磨这些道理,虽然觉得道理很世俗,完全没有变法者一般具有的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但这却是变法成功与否唯一的机会。

  刘知易在心中反复演练了自己要驳斥的漏洞。

  此时没一个法家弟子提问,所有人都被嬴悝的才学震慑住了,而且确实从心底认可嬴悝的变法措施,认为他能成功。法家跟儒家不同,法家只认理,法理讲究证据,一就是一,所以一旦认可嬴悝,就不可能去跟他辩驳。

  刘知易看到掌院郭镇辅叹息一声,半身耸动,似乎准备起身。

  刘知易知道自己不能等了。

  “赢公子,好久不见!”

  刘知易马上站了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