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年代闪婚!嫁给疯批老公惊艳八方 第476章:

  [[“二哥,这个不用担心,等这两天把地分完之后,水库那边就开始冬捕,卖了鱼,不就有钱了。”李卫国安慰道。

  “那是你赚的钱。”李卫军又开始钻牛角尖。

  这时候李金梅发话:“什么你的我的,都是咱们家的,大军你就别瞎捉摸了。”

  李卫军这才点点头,然后出门找刘罗锅商量去了。

  第二天,生产队的干部就领着社员们,开始丈量土地。

  这件事全村人都非常关注,所以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派出代表参加。

  虽然地上覆盖了一层白雪,但是并不影响大伙分地的热情。

  在丈量的时候,基本上都会多出来一些,总不能出来半垄吧?

  分完地的,都站在自家的地头儿,望着白雪覆盖的田地,嘿嘿笑。

  再一次,他们这些农民,体会到自己拥有土地的那种快乐。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俺估摸着,来年肯定是好年头!”吴有财抄着袖,乐呵呵地开始展望未来。

  旁边有人哼了一声:“你占了便宜,当然乐了。”

  说话的是赵大虎,他分的地,也在南洼,所以心情不大美丽。

  “呵呵,那是国子仗义,你眼气,也找人换去。”吴有财也回怼过去。

  赵大虎只能干瞪眼,他人缘太次,当然没人把好地换给他,可不是谁都有信心种好水稻的。

  忙活了三天,总算是把地都分完了,大伙也并不闲着,一早一晚,都拉着小爬犁,爬犁上坐着个土篮子,开始捡粪。

  如今化肥还没开始广泛使用,主要还是用农家肥,所以捡粪就是家里的男人和半大孩子的一项日常工作。

  他们拉着爬遛,肩膀上扛着小片镐和铁锹,把雪地上的马粪猪粪之类,收集到筐里。

  冬天的时候,粪便都冻得杠杠的,要是能捡到一个大牛粪排子,都能把小娃子给乐够呛。

  前些年,生产队都有积肥的大粪堆,现在分了地,那就各人顾各人,都憋着把地里上足肥料,所以捡粪的人都特别积极。

  李卫国早上起来,就看到好几个拉着爬遛的小娃子,在鹿场这边踅摸,捡拾地上的鹿粪。

  他也不由得乐了:等再过两年,连学校都要求学生交粪,因为学校有校田地,老师也有自留地啊。

  “国子哥,你们鸡架里面的鸡粪啥的要不要,不要就给俺呗?”狗剩子用袖子抹了下鼻子,一脸讨好地望着李卫国。

  那些鸡鸭还有候鸟,加在一起好几百只,造粪量也不少。

  李卫国伸手拍拍狗剩子的脑瓜:“你就别惦记了,这些粪肥,到时候大棚里面还得用呢。”

  哦,狗剩子有点失望:“看来只能跑远点,去公社捡了。”

  公社所在地,大多是各单位的职工,家里都没地,不用积肥。

  孩子们早晨上学的时候拉着爬遛,吃两顿饭,下午两点多就放学,正好一路捡到家。

  他们大馒头屯,只是个教学点儿,有小学一到三年级,大点的孩子,都得去公社上学。

  把这些能干的小娃子打发走,李卫国就把马架子里面的火炉点着,然后把烧水的铁壶坐到炉盖子上。

  昨晚上忘把水壶里的半壶水倒掉,结果都冻实心了。

  现在的气候比后来冷,这月份晚上都快零下三十度,马架子里面虽然烧着炉子,但是停火之后就嘎嘎冷。

  这也是如今的常态,一来是气温低,二来是现在的房子都不那么严实,窗户都是单层的,保暖效果不好。

  家家户户外屋地的水缸,早晨起来都一层冰。

  更别说放在地上的尿盆儿了,肯定冻得叮当的。

  拉开窗帘子,窗户上都是厚厚的一层霜花,结得跟森林似的,等阳光上来,才会慢慢融化。

  小娃子们倒是有了玩物,在霜花上面画画,或者是印东西。

  把那些有花纹的东西,放在手心里焐热,然后在霜花上摁一会,上面的花纹和图案,就会印到霜花上。

  比如说五分钱的钢镚,就是小娃子们最喜欢印的。

  李卫国就盼着天冷呢,他好凿冰冬捕,因为天越冷,捕捞出来的鱼才越能迅速冻住,起到很好的保鲜作用。

  昨天他已经凿个冰窟窿试了试,水库里已经差不多冻了二尺厚,别说人了,就算是大卡车开上去都禁得住。

  事实上,以他现在的手段,自己就能捕鱼,不过那样的话,难免惹人猜疑,李卫国决定还是请些帮手,免得太惹眼。

  回到家吃过早饭,李卫国就走了几家,约了十几个人,冬捕这活可一点不轻巧。

  结果到了第二天,又多出来一伙人,是那些知青,从来没见过冬捕,也要跟着凑热闹。

  于是一共凑了二十多人,浩浩荡荡,向水库出发。

  呱嗒呱嗒,清脆的马蹄声在雪地上回响。

  两个马爬犁,轻快地在雪原穿行。

  马爬犁是这边冬天的主要交通工具,比马车更加轻便。

  爬犁都是木制的,下面两根木头,就像是铺成的两条铁轨,上面再用榫卯连接一个木头架子,一个简易的马爬犁就做成了,放到国外,就叫雪橇。

  一般来说,木轨的前端,还要向上弯曲,这样就可以防止戗到雪里。

  这玩意是因地制宜的典范,非常适合冰天雪地的北方,大的叫爬犁,小的就是小娃子们最喜欢的小爬遛。

  大伙挤在爬犁上,身上都裹着皮袄,像是王大拿这些村民,脚上都穿着大靰鞡。

  知青们没有靰鞡,也都穿着厚厚的棉鞋,戴着手闷子。

  银装素裹,滑雪而行,大伙的心情也都十分舒畅,葛卫红还带头唱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李小梅坐在吴小玉的怀里,也乐呵呵地跟着一起唱,小脸蛋红扑扑的。

  “葛知青,你这歌唱得不对,应该是大爬犁推开雪浪。”王大拿哈哈大笑着,“俺也唱两句,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呐……”

  前些年,就听几部样板戏,所以大伙也都能哼哼两句。

  他的声音豪放,气息悠长,此时此地,还真有几分打虎上山的豪气。

  “矬老婆声高,大拿这嗓门就是大。”旁边的赵老板子忍不住夸起来,只是这话怎么听都有点别扭,爬犁上洒下一串串欢乐的笑声。

  李卫国也不由心里感叹:虽然这个时代物资并不丰富,生活也挺艰难,但是人们脸上的笑容,却最是淳朴和灿烂。

  必须承认,这会儿的人,生活压力非常小,你家穷嗖嗖,我家也不富裕,你家吃苞米茬子,俺家吃高粱米饭,大伙都差不多一个样,没啥太大区别。

  所以也不会像后世那样,大多数人都会产生强烈的攀比心理,从而严重降低幸福指数。

  一行人到了水库这边,远远就瞧见一大群鹿,正在雪地上撒欢。

  半尺多厚的雪层,对它们没有丝毫影响,梅花鹿的四蹄轻快地在雪地上一点,健美的身形就高高跃起,简直是雪地上的精灵。

  赵广定在鹿群后面玩命追赶,不过跟梅花鹿比赛,就算把他跑吐血,估计也撵不上。

  等爬犁到了近前,赵广定俩手拄着膝盖,嘴里呼哧呼哧喷着白气:“哎,哎妈呀,这,这帮玩意太能蹽啦!”

  昨天李卫国想试试鹿群到底驯服没有,所以就把它们腿上绊着的绳子解开。

  还不错,梅花鹿似乎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生活,并没有逃跑。

  当然了,这是赵广定和王大拿这么想的。

  在李卫国看来,他天天用加料的水来给梅花鹿饮水,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否则的话,两个多月时间,这些野鹿是肯定不会被轻易驯服的。

  估计是被束缚得久了,鹿群恢复自由之后,就开始满世界撒欢,把赵广定给累坏了。

  “哇,要是能叫梅花鹿拉爬犁,那就成圣诞老人啦。”葛卫红望着鹿群,一脸憧憬。

  她这个年龄,还是很喜欢幻想的。

  吴小玉则笑吟吟地望望李卫国,目光中也同样充满期待。

  她知道,这些鹿,很听李卫国的话。

  这时候,赵广定终于缓过气来:“啥剩蛋,咱们这边的鸡鸭,还没下蛋呢,哪有剩蛋?”

  如今还没到流行过洋节的时候,所以谁知道是啥玩意?

  “是人。”葛卫红还试图跟他解释。

  噢,赵广定若有所悟地点点头,然后凑到王大拿跟前,小声嘀咕:“大拿,把你那药酒给俺整一瓶呗。”

  王大拿瞪了他一眼:“你小子悠着点,别最后就剩俩蛋!”

  李卫国听着也憋不住笑:合着圣诞到你们这就变成这样了?

  爬犁一路行驶到水库的冰面上,拉爬犁的马都新挂的马掌,在冰面上也并不会打滑儿。

  因为是礼拜天,所以一群村里的淘小子,正在冰上玩得热火朝天。

  现在的娃子,没电视看,更没手机玩,所以大自然就是他们最好的游乐场。

  他们在冰面上滑冰车,抽尜,啥都没有的,就打出溜滑,要是摔个跟头啥的,起来扑拉扑拉身上,接着玩。

  这时候的娃子也皮实,整天在外面野,也没见着谁摔断胳膊摔断腿儿的。

  看到来了两个大爬犁,娃子们都簇拥过来,一听说要捕鱼,都乐得直蹦高。

  “都远点扇着,别掉冰窟窿里!”王大拿是鱼把头,嘴里大声吆喝着。

  小娃子们嘻嘻哈哈的,也不远走。

  “就在这下网!”王大拿这两天没啥事,早就观察好了捕捞地点,根据他多年的经验,水库里面的鱼,应该不少。

  李卫国倒是没啥意见,在他看来,哪里下网都差不多。

  而且他也不准备自己动手,主要是今年不准备弄上来太多,有个万八千斤就够用了。

  把工具从爬犁上卸下来,大伙就开始动手。

  王大拿在冰面上开始画圈,选定下网口,还有出鱼口,这两个要凿得大一些。

  沿途还要再凿一些小冰洞,这个主要用来穿针引线。

  然后大伙就抬着冰镩子,开始凿冰。

  冰镩子都是铁制的,每一个都有二三十斤,下面是个尖儿,比较锋利,用来破冰,同时再加上自身的重量,凿冰的速度就比较快。

  冰镩子上面焊接着一根横棍,用来当把手,俩人抬着,嘿呦嘿呦地一下下落到冰面。

  这个是力气活,凿一会儿,身上就腾腾冒汗,然后化作白气儿,跟个大蒸笼似的。

  咕咚一下,冰层被凿穿,也就二尺多厚,等到三九天的时候,就得冻一米多。

  冰层下面的水压还是很大的,突然被凿穿,压力便在冰洞这里释放,所以呼的一下,压出来一股水,在冰面上四散。

  “鱼!”小娃子们都欢呼起来,有些鱼被水给带出来,落到冰面,然后翻腾两下,就被迅速冻在冰面。

  不过都是些小鱼,白漂子或者麦穗子船钉子之类。

  “都装桶里,一会儿咱们喂天鹅去!”李小梅指挥着这些小娃子,淘小子们还真听话,他们也惦记着看那些水鸟呢。

  等漾出来的水都结冰之后,大伙这才继续凿冰,不然的话,鞋底子都粘到冰上了。

  这边的下网口凿完之后,再去一百多米开外的地方凿出网口,这个同样也得凿得大一些。

  在这两点之间,每隔十米左右,就要再凿一个小冰洞。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就过去,这才把所有的冰洞都凿好,开始下网。

  渔网陆续下水,前面被长长的木头杆子牵引。

  木头杆子足有十多米长,就相当于在冰下穿行的长针,带着渔网,路过一个小冰洞,然后就有人在这个冰洞里面,推送着木头杆子继续前进。

  这就跟接力棒一般,将整个渔网,从入网口,送到出网口,沿途兜住的鱼,就是收获。

  他们今天下的网不多,所以用手就能拉动,不然的话,还得上绞盘子。

  “出鱼喽!”王大拿嘴里高喊一声,他的内心也非常激动,不知道这一网到底收获如何。

  此时此刻,人们都汇聚到出网口,看着渔网被拉出水面。

  前边的部分,自然是空网,拉出来十几米之后,立刻有人大叫一声:“鱼,出鱼啦!”

  水库里面的水比较清亮,所以能清楚地看到一条条或青或白的鱼身,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上抄子!”王大拿也有些意外,感觉早了点,这网也三十多米呢,难道后边都是鱼?

  出鱼口两侧各站着一名年轻人,手里拿着大抄子,伸进网兜,把里面的鱼舀上来,然后胳膊一扬,把鱼甩到冰面上。

  啪啪啪,鱼尾巴在冰面拍打几下,不大一会,就直挺挺地一动不动。

  “这鱼真多!”赵老板子嘴里嚷了一声。

  “太棒了,都是大鱼啊!”葛卫红也兴奋地叫嚷。

  这就属于没见识了,网眼比较大,小鱼当然就直接漏网。

  就这李卫国还不满意呢:“那些二斤以下的鲤拐子和胖头鱼白鲢啥的,都扔回去。”

  负责往出舀鱼的吴有财咂咂嘴,心说:二斤的鲤鱼,啥时候都成鲤拐子了?

  这边把小鲤鱼习惯性地称为鲤拐子,但一般都是指半斤以下的。

  众人一边拉网,一边舀鱼,足足忙活了一个多小时,这才彻底把渔网清空。

  瞧着冰面上两座小山似的大鱼,大伙也都惊讶不已:这也太多了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