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重生之风雨四九城 第 七十一章 安全抵达,打听鸡血石

《重生之风雨四九城》第 七十一章 安全抵达,打听鸡血石

作者:落叶知秋zmy13 字数:1966 书籍:重生之风雨四九城

  自从道观建成之后,王明玉就一篇篇的开始研究,佛、儒、道三家的经典。

  随着王明玉的不断研读,他彻底得迷恋上了这些经典内的内容,他仿佛来到了古代先贤们的时期,亲眼看到了华夏五千年来的思想家们隔空论道一般。

  逐渐的王明玉忘记了自己的目的。忘记了自己只是想治病而已。他现在达到了真正痴迷的状态,已经被佛、儒、道三家的先贤们的智慧彻底征服。

  从一开始的照本诵读,到慢慢的记忆经典中的内容,最后甚至能在理解三家经典的同时,还能产生自己的见解。

  而且王明玉还通过精研三家经典,发现了华夏文化思想的传承线。他总结了一下,认为现在的华夏国人,已经被物欲蒙蔽的双眼,没有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华夏大地自周朝末期开始,礼乐崩坏,天下间群雄并起,各诸侯国之间为了利益彼此征战,杀的是血流成河。

  当时的华夏智者们,进入了一个非常痛苦的时期。在那个时间段里,华夏文人丢掉了方向,找不到做人的准则,只能如行尸走肉般的活着。

  好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思想界的先贤们,开启了一个论道时代,这个时候华夏的众先贤们,开创了自己的学派,华夏大地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

  同时也在同一时期道家、儒家的思想也开始萌芽,开始逐渐的影响着国人的思想。

  汉武帝时期,当时最伟大的政治家(汉武帝—刘彻)和当时的伟大的思想家(董仲舒),两个人强强联手。兴起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浪潮。这样一来彻底确定了华夏民族文化、思想、精神的传统。给了华夏文人一个努力奋斗的方向,就是兼济天下。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到了汉末三国时期,当时的社会礼教得不到很好的遵守,华夏再一次礼乐崩坏。华夏的文人们又迷茫了,再次的失去了方向。而有一些文人智者这时候,不得不重新研究起了道家的思想,开始寻求自身的大自在。

  道家也在魏晋时期,彻底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可是道家思想只求自身的解脱,不能兼济他人。再加上当时五胡乱华,华夏掀起了衣冠南渡的浪潮。

  眼看中国文化传承,就要濒临灭亡之际。这时候来自天竺的佛学进入了华夏,这让华夏的文人们再一次看到了希望。于是一些华夏的先贤们,开启长达百十年的翻译佛经的过程。通过对佛经的翻译中国智者,从中转化吸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东西—禅宗。

  直到唐朝时期,华夏的先贤们终于把佛经全部翻译成了汉语。这标志着佛学思想彻底的在华夏扎下了根,成为了华夏的一种学说。佛家也在这一时期发扬光大。

  可是随着唐朝的灭亡,华夏很快就进入了南北朝的时代,彼时各国交战,又杀的个血流成河,华夏的文化传承再一次遇到了灭亡的危急。

  来到两宋时期,儒家的理学思想开始大方异彩。但是由于思想走向了极端,儒学开始变的有些畸形,出现了一丝偏执。所以两宋时期才会出现了很多诸如三从四德,女人裹脚的陋习。

  等到蒙古铁骑进入中原之后,就更加严重了,在这长达百年的时间里。生活在华夏土地上的人们,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华夏的思想脉络也在这里彻底的断层。

  朱明时期,国政开明。从而出现了一大批华夏思想界的大佬,他们逐渐的找回了儒学思想的脉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阳明,他发展出了新儒学——心学的脉络。可惜心学并未在华夏大地大放异彩。

  由于满清的入关,导致阳明心学彻底结束。其主要原因就是满清入关以后,实行的是军事治国,去除了宰相制,成立军机处。这样一来就彻底的断绝了,华夏文人报国的路径,他们再也不能达则兼济天下了,只能做一个唯唯诺诺的奴才。

  而华夏近代以来更是悲惨,受到来自西方世界思想的侵袭。直到现代也没有重新形成新的思想脉络,甚至还出现了很多崇洋媚外的假国人。可谓是可悲可叹!!!

  王明玉想到这里,感觉自己仿佛傲游在了时间的长河之中。

  他现在通过学习佛、儒、道三家的典籍,要说他最认同的还是阳明心学的观点。

  王阳明曾说:“华夏之民,无论何人一定要做收拾精神,自作主张的大英雄。”他主张的心学主旨:知行合一,格物致知。

  王明玉认为这是最适合当下自己修行的目标。他在自我认知和自我否定的研究当中,思想彻底得到了解放。

  现在的王明玉已经彻底忘记自己的目的,忘记了自己曾经的辉煌,忘记了自己已经命不久矣。他现在只想通过修行,从而找到自身思想层次的解脱路径。

  ………

  八年的时光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过去了。

  王明玉现在的心境,已经彻底的放开了,他现在所求的正是道家的最高理想境界,他希望自己能像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一样得到自身的大自在。

  在来到这座道观的第五个年头,王明玉又下山了一次,他寻来了一些武侠小说和武术图谱。

  他希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自己也许能从练武、读书当中得到一丝大自在的真意。

  这天清晨,小道观里,传出一阵清朗的诵经声,念得正是的被誉为道家至高宝典的《道德经》。

  《道德经》为道家创始人太上老子所著,基本上只要是修道的人就没有哪个是不知道它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

  郎朗的诵经声传出了道观,传入了这座小山丘的密林中,直至慢慢消失。

  小道观中,一个稍大一点的正殿里,其正面则供奉的三清道尊,从左到右分别为玉清元始天尊、太清太上老子、上清通天道尊。

  在大殿中央有一个蒲团,王明玉坐在其上。

  只见,他头上挽着道髻,用一根削好的木棍穿着,身着太极八卦图的白色道袍,脚蹬白袜圆口鞋。

  由于这几年来,王明玉一直诵读道经,此时他的心境也得到了升华。

  此时王明玉一身道袍穿在身上,也的确有了出尘的气息。

  逐渐的诵经之声渐渐停歇,王明玉也就做完了今天的功课。

  突然王明玉感觉到身体一阵虚弱,仿佛要喘不过气来,感受到身体已经达到了极限。他知道自己应该就是今天了。

  他强自站起身来,仔细地掸去《道德经》上的灰尘,放置在一旁,又整理了一番衣袍,艰难的向各位道家先贤深深地做了一个揖首,之后跪在面前的蒲团上。闭上眼睛,静等体内的生机飞速的逝去。

  两个小时以后,小道观彻底归于了平静,仿佛一切都没有变,只是少了那个拖着病体的身影。

  直到三天后,山下的村民给他送蔬菜的时候,才发现了他的遗体,村民们把她安葬在了,小道观后面的一处好山好水的地方。

  村名们拜祭了一番,便下得山去。这时只见一个小土丘坐落在山林之间,小土丘前面一杆白幡迎风飘舞,显得是那么的孤寂。

  王明玉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可是他真的离开了吗?也许在思想上得到升华的王明玉,会出现在另一个世界开启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