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军阀:从西北边陲崛起,横扫列强 第775章 残垣断壁 人间炼狱

《军阀:从西北边陲崛起,横扫列强》第775章 残垣断壁 人间炼狱

  "安史之乱?果真是安禄山?!"

  平行时空的天宝初年,唐玄宗李隆基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事迹在全天下公放,只感觉周围的宫人投向自己的眼光都满是异样。

  面对仙人毫不客气的指责,他既惭且怒,却又无话可说,直到听到安禄山这个名字,终于将满腔的邪火都发了出来。

  "伧胡贱种,忘恩负义,果然该死!"

  早在当初仙人提及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恰好对上年号的李隆基便得知了自己身为唐玄宗的身份,而他所在的天宝年间,上到王公大臣,下到平民百姓,也都在意识到这一点的瞬间炸开了锅,天下哗然。

  ——尽管不清楚安史之乱的详情,但能让大唐由盛转衰,四分五裂,从此蕃镇割据,苟延残喘一百多年,可见这场动乱危害范围之广,对大唐天下造成的伤害之大。又该有多少人在这场动乱中死去?

  ——他们谁能保证自己不是其中之一?

  身处天宝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是浑身发寒,一点安全感也没有,仿佛那不知来由的安史之乱随时会爆发,将他们卷入其中。

  而唐玄宗李隆基这个被仙人点名的昏君,面对如此汹涌的民意,何尝不心惊胆战?

  他很清楚,自从天机现世以来,他在天下无数人心中的形象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此后,大概会有许多双眼睛无时无刻注视着他,担心他这位大唐天子哪一日行差踏错一步,就将这大唐江山带入深渊!

  所有人已经开始来看待昏君的眼光审视他,以至于这段时间他但凡享用奢侈一点,听个歌舞打个猎都会收到一群大臣的劝谏,偏偏唐玄宗李隆基还不敢不从。

  ——他已经失去了大臣和百姓的信任。不听劝谏,岂不是让人更加断定天机成真,他这是即将向祸国殃民的大昏君转变?

  而这段时间苦行僧般的生活也让李隆基对掀起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更加痛恨,只是之前仙人不曾提及,他便是想要杀死罪魁祸首用来转移天下臣民的仇恨都做不到。

  还好当时有大臣站出来举报了可疑的安禄山,声称此人很可能与安史之乱有关。李隆基虽然并不相信,但如今的他还不至于像多年后那么昏庸,现在的安禄山也没有多年后那样得宠,出于帝王天生的多疑,再加上急于找一个人分担仇恨,恰好在长安的安禄山便被李隆基下

  令抓了起来。

  直到今日,真相终于大白——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居然真的是安禄山!!!

  然而,唐玄宗李隆基心中并没有多少抓对人的喜悦,只有火山喷发般的愤怒。

  ——这个该死的家伙,辜负了他的信任!不仅害得大唐江山动乱,更重要的是,让他的一世英名丧尽,从此为后人所笑!

  气急败坏的李隆基当即下令将安禄山从哪里提出来,他要将这个反贼千刀万剐。

  不过,刚刚下令李隆基就收回了成命,倒不是他反悔了,只是他突然想到,等天下百姓看完盘点,了解安禄山的全部作为,将大部分仇恨都转移到对方身上之后,再将处决对方的消息传遍天下,

  选一个良辰吉日名正典型,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而他这个君王,也要根据仙人透露的天机来决定接下来如何做才能够挽回民心——倘若历史上的他只是一时失察,杀掉安禄山就够了;倘若历史上的他还做出了更令人失望的事情,恐怕他就得下诏罪己了。

  李隆基琢磨着种种权术手段时,水镜中光辉一亮,再次出现在水镜中的是一个又白又胖、一眼看上去就很有福相的男子。

  此人正是被李隆基恨之入骨的安禄山。

  【安禄山,原本是出自营州柳城的杂种胡人,没有姓氏,本名轧荦山。其母是以占卜为生的突厥巫师,自幼丧父的安禄山跟随其母在突厥生活。其母改嫁将军安波注之兄安延偃后,他便改姓安,名禄山。】

  【长大后,精通多种蕃语的安禄山当了个替人议价的牙郎,就这么混到三十岁。】

  【这一年是开元二十年,开元盛世尚在巅峰。而盛世的终结者,即将一手开启乱世的安禄山,却蹲在幽州的大牢里等死——他因偷羊被抓,被幽州节度史张守珪拷问,眼看就要被乱棍打死,命丧黄泉!】

  【危急关头,安禄山高呼一声——】

  水镜之中云雾散开,映照出更年轻一些的安禄山,他双手被缚,狼狈不堪,被人按着跪在地上,眼看就要大棒加身,被捆得结结实实的安禄山却猛地昂起了头来。

  "大夫不欲灭两蕃耶?何为打杀禄山!"

  ——这一声高呼救下了安禄山的性命,也让唐史中留下了一个遗祸千年的名字。

  播放至此,

  镜中人不禁“啧”了一声。

  【好家伙,张口就是要消灭两个蕃族,如此胡吹大气的话,后世之人根本不会理会,但古人就吃这一套。张守珪见安禄山长得白白胖胖,说话又这么豪壮,觉得这小子将来不是池中之物,就放了他。不仅如此,还让他和同乡人史思明一起出去抓俘虏。没想到他们只要出手就能抓到人,次次都有收获,于是提拔安禄山为偏将,不久后又因其骁勇善战而收之为义子。】

  【芜湖,偷羊贼安禄山就这样起飞了!】

  "好贼子,真是福大命大,就这样逃过一劫!”看到这里,大唐百姓忍不住连拍大腿叹气, "幽州刺史怎么就不杀了他呢?"

  唐玄宗李隆基也很是不满地皱眉。

  "这张守珪当罚,他要是秉公执法处置了安禄山,大唐岂会有日后之患?"

  ——他却不曾想过,一个偷羊贼能在日后执掌三镇,甚至于掀起席卷天下的祸乱,难道罪责只在于安禄山?君王昏庸无道,即便没有安禄山,也有张禄山,王禄山。

  指责张守珪之时,唐玄宗李隆基仿佛刻意遗忘了对方这种做法在此时屡见不鲜,古代封建社会,犯了大罪却因上位者的欣赏而一言免罪者,可谓数不胜数。最典型的例子不就是被秦始皇免罪的赵高吗?

  平行时空的大秦。

  秦始皇嬴政便想起了当初赵高犯罪却被他因私情而袒护之事。谁能想到这个被他放过的家伙,却在他死后祸害了他的大秦江山?

  眼前这个安禄山,何尝不是如此?当年偷羊被赦免,日后反而为祸天下。

  ——像这种犯了罪却逃过刑罚的人,难道还能指望他们将来成为刚正不阿之人吗?他们只会愈发熟练地钻漏洞走左道。

  与此同时,他敏锐地意识到:“史思明?此人难道亦与安史之乱有关?”

  另一平行时空的开元年间。

  张守珪本人呆呆看着被绑起来的偷羊贼,又呆呆看了看面前的水镜:"……你就是安禄山?"

  ……好家伙,我这么猛的吗?居然差点就收了个未来最大的反贼头子当义子?刚才还觉得此人白白胖胖、语气豪壮、十分不凡的他,此时整个人都要不好了。似乎有一口黑锅从天而降,duang地砸在了脑袋上。

  r />……长安的天子李隆基可不是什么心胸宽广的人,自己可别受了反贼牵累!

  他二话不说便收回滚到喉咙口的话,伸手狠狠一挥:"按律处置,给我打!"

  ……倒不是他不想直接处死安禄山,而是天子李隆基很可能派人来接收此人,他还是不要擅自主张,静静等待天使就好。

  与此同时,水镜之中展开时间跳跃,安禄山顺风顺水的升迁之路呈现在众人面前。【八年后,他就坐上了平卢兵马使的位置,堪称节度使之下的最高军事长官。】【——而这还不是安禄山的终点。】

  【安禄山并非无才之人,反而骁勇善战,能言善道,再加上厚礼贿赂往来官员,让他们在唐玄宗面前为他美言,两年后,唐玄宗李隆基在平卢设置节度,深受唐玄宗喜爱的安禄山便被任命为代理御史中丞、平卢节度使。】

  【——这依旧不是安禄山的终点。】

  【也不知唐玄宗李隆基是对安禄山的能力和忠心过于信任,还是对自己的人格魅力过于自信,又是两年后,他居然给安禄山添了一个新的头衔——范阳节度使。】

  【短短十多年,当年一穷二白的偷羊贼已是手握军权、可上朝面君的一方重臣。】

  【安禄山无疑是聪明的,他吃准了如今的李隆基早已不复年轻时的英明神武,反而陷入好大喜功、忠言逆耳的境况,瞄准李隆基身边最能影响到他的两个人——外朝的宰相李林甫,后宫的贵妃杨玉环,对二人卑躬屈膝、极尽奉承,甚至不惜厚着脸皮拜年龄远比他要小的杨贵妃为养母,唐玄宗也就顺理成章成了他的养父。】

  【从此,他每回入宫都要先拜养母再见义父,唐玄宗非但不觉得此人阿谀谄媚,反而非常高兴地令他与杨家年轻一代结为兄弟姐妹。安禄山的儿子们也鸡犬升天担任要职,大儿子安庆宗甚至得尚郡

  主。】

  【如此看来,唐玄宗李隆基还真是拿安禄山当亲儿子一般,不,应该说比亲儿子更好。毕竟大唐皇室的政变传统让唐玄宗李隆基对自己的亲生儿子无比防备,不仅将儿子们都关在十王宅,严禁他们与朝臣往来,当年更是创下“一日杀三子”的记录。】

  【而不姓李的安禄山在他眼中却毫无威胁。这个三百多斤的便宜儿子不仅能说会道,还跳得一手轻快的胡旋舞,每回进宫都能哄得唐玄宗李隆基眉开眼笑。于是,当他又一

  次进宫请求担任河东节度史时,唐玄宗李隆基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他。】

  【至此,四十九岁的安禄山抵达人臣的顶峰——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

  汉高祖刘邦看得连连称奇。

  "这安禄山当得上一句厚颜无耻,张口就认年轻小姑娘为母,比乃公还不要面皮!"而这还不是最让他惊奇的,毕竟为了权力不择手段豁出一切嘛,不寒砂!最令他惊奇的是,李隆基居然就这么乐呵呵地认下了这个大胖儿子。

  ——被人拍几句马屁就乐得找不着北,对他有求必应,三镇节度使都能轻易许出,简直是在皇位上坐久了便完全丧失了皇帝应有的精明和敏锐!

  更令他匪夷所思的是:“一心防备亲儿子,莫非以为这江山只有姓李的能坐?”亲生儿子关在十王宅,处处限制,甚至一日杀三子,这是人能干出来的事???唐太宗李世民心中的不满已经抵达顶点。

  向来疼爱儿子的他完全不能理解李隆基的行为——身为天子,防备其他人篡位可以理解。但对亲生儿子防成这样,究竟是该骂李隆基冷酷无情,还是骂他无能软弱?

  ——笑死,真正自信的皇帝才不担心儿子造反呢。别说儿子没这本事,即便真有此事,那不是分分钟反手镇压吗?

  ——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忍不住点了个赞。路过的唐高祖李渊陷入自闭。

  【天宝年间的节度使究竟有多大权力呢?首先是兵权,由于均田制的崩溃,唐朝已经由府兵制转向募兵制,也就是花钱招兵,地方节度使就可以出钱无限征兵,这些招来的兵马俨然便是他们的私兵。其次是行政权,这一点上唐玄宗李隆基也是出乎意料的大方,将地方行政权都交给了节度使,任由节度使上报朝廷自行任官。财政方面更不用说。总而言之,唐初之时仅仅掌管军事且并不久任的节度使,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职权不断膨胀,早已变成军民财政一网打尽,在地方一呆就是十多年不换,甚至可以兼任多镇的“畸形怪物”。】

  【安史之乱,就是这一畸形怪物的产物,也是唐玄宗李隆基自行酿造的苦果,最后却由千千万万无辜百姓咽下。那人间极致的富贵,百姓不曾与君王共享,人间极致的苦难,百姓却要替君王遭殃!】

  播放至这里,众人也是目瞪口呆。

  "这李隆基是得了失心疯不成?"唐太宗

  李世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朕看他年轻时也算有为,如今竟如此糊涂,这还叫什么节度使?不如直言诸侯王算了!"

  原先听说三镇节度使,他还没这么大的反应,只因没想到节度使在天宝年间竟然有这么大的权利。听仙人一说,顿时麻了。

  想当初他想为手下分封世卿,都被群臣拒绝,为大唐江山考虑而拒绝分封。而今这节度使虽无分封之名,又与分封何异?

  军权财权行政权集于一身,简直离谱!

  女帝武则天突然觉得对孙儿李隆基的“关爱”还不够,还得再多一点爱的关怀。她自认是个聪明人,丈夫李治同样是顶尖的聪明人,怎么生出这么糊涂的孙儿呢?"什么开元盛世,可笑至极!"

  不过是几代人的余泽,大唐开国以来的发展,到开元之时自然而然达到鼎盛而已,但开国之时的制度也同样走向了腐朽。

  李隆基若真是英明神武,岂能察觉不到那鲜花着锦下的隐患,岂有心思安逸享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十五万大军气势汹汹,一路攻向长安!】

  【此时天下承平日久,突闻叛乱,朝野震动。安禄山的军队都是边关上过战场的军队,而长安的禁卫却是市井商贩之人,彼此之间可谓天壤之别。闻听安禄山起兵,李隆基大开府库,匆匆募兵,尽管派遣名将封常清、高仙芝出击,但这样的军队能有多少战斗力,是否敌得过叛军,可想而知。】

  虚幻的地图上,现出一条一眼看上去就气势汹汹、杀机毕现的行军路线,象征着安禄山大军的红线自东而西,自北而南,沿途一个个郡城被攻破,标上大大的红叉。

  【结果不出所料:封常清与高先芝先后败走,丢盔卸甲,最后不得不退守潼关。】

  【这两人的表现让唐玄宗李隆基十分失望,加之宦官边令诚屡进谗言,没过多久,李隆基便一旨令下,斩封常清、高仙芝于潼关,以老将哥舒翰取而代之。】

  【在此之前,李隆基已下诏令皇太子李亨统兵东讨,于是哥舒翰被封为皇太子先锋兵马元帅,率各路兵马共二十万,拒贼于潼关。】

  潼关街头,封常清并无反抗,引颈就戮,临死之际,只留下最后一句遗言:

  br />

  画面一转,高仙芝的身影出现在封常清受刑之处,旁边就摆着封常清的尸体。

  这位素来傲气的大将脊背挺得笔直,一双虎目直直盯向边令诚:“战事不利,退守潼关,我甘愿认罪受死!然而减截兵粮及赐物这种罪名,就是在诬陷我!上有天下有地,士卒都在这里,事实真相你岂会不知?"这样说着,他召集士兵, “我若当真这样做了,大家就高呼一声‘实’,倘若确实是冤枉,希望大家为我喊一声‘枉’。"

  "枉!" "枉!" "枉!"

  在三军响彻天地的喊冤声中,这位大唐名将受戮身死,与封常清一般倒在了潼关的长街上,让水镜中的画面染上了一层不祥的血红,仿佛象征着大唐王朝的前景。

  "封常清、高仙芝,罪不至死啊!"

  “国家正当用命之时,岂可冤杀大将!”

  水镜之前,不少人连连发出叹息。

  "仙人既言名将,当是有才的。令其戴罪立功,以观后效,方为应有之义……""我看这唐玄宗是糊涂到家了!"

  也有大唐百姓发出骂骂咧咧的声音,想到李隆基这个昏君的斑斑劣迹,再想到天下大乱时大家伙的下场,他们就恨得不行。

  "从这唐玄宗强抢儿媳开始,就糊涂到家了。咱大字不识都知道这事不能干嘞!"

  【天宝十五年正月,暂时没能拿下潼关的安禄山引兵南下,攻克东京洛阳,随后僭越称帝,国号为燕,年号“圣武”!】

  【成天防备着亲生儿子的李隆基万万没想到,不姓李的便宜儿子反而成了“皇帝”,可想而知,收到消息的他该有多恼火。】

  【不过,这时的李隆基大概顾不得愤怒了,因为他的大唐江山已是处处硝烟——正月常山陷落,五月南阳失守,当务之急,是派遣大将出兵讨贼,收复河山。】

  【坏消息接二连三的同时,各地亦有好消息不断传来:这一年的二月份,朝廷大将李光弼、郭子仪东出井陉,大破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夺回十余郡县;这一年的六月,平原太守颜真卿大破安禄山部将袁知泰,北海太守贺兰进明收复信都,李光弼、郭子仪又于常山郡东嘉山大破史思明所部,一举斩获数万人…

  …至此,局势似乎无限向着有利于朝廷的方向发展,大唐还是那个无敌的大唐,百余年的积累终究不是轻易就能撼动!】

  【人心惶惶之下,安禄山决定退军回范阳。启程不久,意外却发生了。】

  【这突如其来的意外改变了安史之乱的走向,让大唐天下走向不可挽回的结局。】

  就在这时,水镜中传出咚的一声响。仿佛一支欢快飞扬的小调戛然而止。重新续起时,已变成低沉悲凉的哀音。

  【让我们将视线投向熟悉的潼关。】

  【在这座华夏著名的雄关,封常清与高仙芝已先后授首,取而代之的是哥舒翰。】

  【此时的哥舒翰早已年迈体衰,因病在家休养,却因唐玄宗李隆基的一纸诏书而重返战场,本就力有未逮,偏偏又有人向他进言:“既然安禄山起兵打的是诛杀杨国忠的旗号,不如我们效仿当年汉景帝杀晁错平七国之乱,先回军杀了杨国忠!"】

  【哥舒翰还没答应,消息先走漏到杨国忠那里,后方的杨国忠顿时搞起事来。有封常清和高仙芝的先例在前,哥舒翰岂能安心?没过几天他就病情加重,只能委政于行军司马田良丘,田良丘却没有哥舒翰的威望和能力,军中将领彼此不和互相争斗都无法制止,大军上下顿时毫无斗志。虽则如此,仅仅守住潼关却没问题。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就在这里撞得灰头土脸。】

  【偏偏这时,有人探查到占据陕郡的安禄山部将崔乾祐所部,向上奏报贼军毫无防备,收到消息的唐玄宗李隆基立刻下令哥舒翰迅速出击讨贼。哥舒翰无奈不已,总有外行喜欢指导内行,偏偏李隆

  基是大唐天子,还真不能不听他的,只好上奏李隆基:安禄山的军队久经战事,经验丰富,怎么可能毫无防备呢?这必然是陷阱!叛君远道而来,速战速决对他们最为有利,我军该据地势而坚守,出去就中计了!】

  【李隆基却表示:不听不听,我不听!】

  【由于唐玄宗李隆基几次三番催促督责,不得已的哥舒翰只能选择引兵出关。官军“南迫险峭,北临黄河”,而叛军却占据险要之地,见贼军数量不多,哥舒翰又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谁知崔乾祐乘风放火,烟气熏天,处在下风的官军将士被熏得眼睛都睁不开,叛军趁势掩杀,大量官军像饺子落水一样纷纷落河。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前军之败又引得后军大溃,以至于官军一败涂地,数万具

  尸体塞满了河道,生还者十不存一,纷纷哭嚎着投降,只剩数百名骑兵随着哥舒翰飞驰而走。】

  【于是乎,正要退兵回范阳的安禄山收下了送上门的两份大礼包——】【兵败逃亡、被手下抓来献降的哥舒翰,以及损兵折将,彻底失守的潼关。】水镜之中显出一幅对比强烈的图景。

  安禄山高坐战马之上,洋洋自得:"你从前总是看不起我,如今又怎么样?"哥舒翰伏身于战马之前,诚惶诚恐:"怪我肉眼不识陛下,才落到今日的地步。"

  【哥舒翰麻利地投降了,不止投降,他还主动请缨给其他将领传书,说服他们投降。不过这个计划刚开始执行就失败了,收到传书的将领甚至反过来劝他不要丢掉气节。】

  【忠心耿耿的高仙芝、封常清被斩,取而代之的是老迈多病、晚节不保的哥舒翰。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唐玄宗李隆基的用人失当毋庸置疑。】

  【此时,哥舒翰的投降并非最严重的后果,最严重的后果是,二十万守军“全军覆没”,潼关失守,长安危急!】

  【潼关都拿下了,这还退什么兵啊?】

  【安禄山意气风发,挥师直指长安!】

  【情况急转直下,形势天翻地覆,身处长安的唐玄宗李隆基又要如何应对呢?】

  【——他带着一家老小提桶跑路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