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秦皇子:边关签到百年,世上再无仙 第336章 西夷大陆

  “布置给你们的功课,做得怎么样了?”

  徐子陵、寇仲二人,正伏案苦读,见秦诤过来,连忙放下手中书卷,起身行礼。

  徐子陵就目露敬仰,回道:“道长真乃世外高人,智慧通天,赐此天书,点破千古兴衰治乱之源,小子与寇仲皆是大有所获。”

  秦诤也知道,别看这两人出身草莽,但也是追求的,往日在扬州时,市井挣命之余,还偷偷去听老夫子讲课。

  所以这两人并非不通文墨的粗人。却是有些学识,算得上是文化人。

  “哦?”

  是故眼下见徐子陵出口成章,措词文雅,他也丝毫没感到意外,目中露出考究之色,淡淡的道:

  “既如此,那贫道就来考考你们如何?”

  “请道长出题!”

  两人目中露出自信之色,一副你尽管放马过来的架势。

  见双龙如此心气,秦诤心中也是暗自点头,当下挥手轻招,然后转身向院中石桌踱去,寇徐二人连忙拔腿跟上,就听见这道人问道。

  “寇仲你说,天下太平,生民得以安身立命,安居乐业的最根本的基础,是什么?”

  “我以前一直认为,只要皇帝老儿不犯糊涂,手下的官老爷们也廉洁奉公,就会天下太平。”

  寇仲就谓然感叹起来。

  “以为这天下的乱象,全是皇帝老儿昏庸,官吏贪腐,所导致的。直到看了道长所授的天书后,才知道,以前却是想得太简单了,有些天真了。”

  感叹一番后,寇仲方才切入主题:“直到看完道长所授的天书之后。我才知道!”

  “原来天下治乱兴衰的根本,在于土地分配,是否合理。相比之下,帝品吏治之类,都要排在第二位了。”

  闻言,徐子陵也大有感触的说道:

  “道长所提的剥削、阶级二论,真是直泄天机。小子是看完此二论之后,方才恍然大悟,如梦初醒。道长真乃天人也!”

  秦诤此时已踱到院中的石桌前,便停步坐在石凳上,招手示意双龙过来坐下。

  提起桌上的茶壶,给两人各倒了一杯茶水之后,方才笑言道:

  “吹捧的话就不必多说了。我手下小弟数万,这恭维的话,我耳朵都听起茧子了。也不差你们这点。”

  “咱们今天来点实际的,既然你们都自认大有感悟,那你们分别说说,何为阶级,何为剥削。徐子陵,你先说…”

  徐子陵略微沉吟,似在心中组织语言。

  沉吟数息后,回道:“阶级,就是决定所属阶层,所获得的资源多少的等级。比如:王侯将相,士农工商。”

  秦诤不置可否,吩咐道:“寇仲,你说…”

  寇仲也是沉吟稍许,再长回道:“剥削,就是通过武力,抢占下一块地盘,占为己有。然后出租给百姓耕种,自己则收租坐享其成。”

  闻言,秦诤也是暗自点头。

  话说他也只是随便摘抄了些,前世从论坛上看到的一些,关于阶级、剥削方面的论述,删掉资本主义相关的篇幅后。也未曾整理成体系,便随手扔给了双龙。

  此举,也不乏考校一下这哥俩接受能力的意思。

  眼下看来,这哥俩还不愧是此界的气运之子,天命主角。果然是天资不凡,却是归纳得比较到位,还算合格。

  当下就淡淡的点评道:“你们说得对,但也不全对。王侯将相,士农工商这些,都是阶级的不同表现层次。阶级的本质,实际只有两种。即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即庶民和士族。”

  随即看向寇仲,指点道:“你说这个,更接近于税收。剥削,和税收,不能视为一体,要区分开来。”

  “税收,本质上是王侯将相,士农工商各阶层,各司其职,是维持一个利益团体,或者国家政体,正常运转的所必须的花费。”

  “就像你们以前所在的竹花帮,有负责帮务规划的师爷,有在赌场武力看场子的打手,有负责给青楼拉客的老鸨,还有踩点望风的之类。”

  说到此处,顿了一顿,冲若有所思的双龙,笑道:

  “打个最简单的比喻,就像你们以前摸包,若是不小心惹到什么强人,或者不走运被捕快逮住了之类,也是帮派给你们摆平,捞你们出来。是不是这个理?所以民众给官府缴赋税,就和你们以前给帮派缴份子一样,这都是……”

  “嗯,怎么说呢?…就是各司其职,就像百姓负责种田,官兵负责打仗,民众给官府缴税,然后官府拿税收来给官兵发军饷……这么说,你们明白了么?”

  寇仲脱口而出道:“这有什么不明白的,农民交保护费,请人帮他打架呗!官兵则通过帮老百姓打架来养活呗。所以,税收实际也关系着民众自己的利益。所以是合理的。”

  徐子陵就接嘴道:“所以剥削与否,关键就在于分配方式是否大体合理公正。大体合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叫赋税。超过这个程度的,不合理的,就叫剥削。”

  寇仲总结道:“所以,阶级有存在的必要,关键是看,分配是否合理的问题?”

  秦诤心下暗惊,这特么就是主角光环么,接受能力这么强么?

  “对!”

  面上却是不动声色,点头道:“自古治乱兴衰的根本,就在于资源分配是否合理。自秦汉以降,到如今,这千余年的王朝史,就是帝王与士族的斗争史。资源分配史。”

  “三代之前,都是按需分配,按劳分配。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下,全靠打猎和摘果子养活,古人生存环境恶劣。所以分配必须合理。不然,部族就自然被淘汰了!”

  “所以上古时代,三皇五帝都是人族共主。公天下!”

  “到了夏商周三代,变成了家天下,但分配也大体公平。因为那个时候的生产力也不高,外面还有东夷,西荻,犬戎这等敌人。所以必须报团,向外开拓。这才使从三皇五帝时,上古先民只占据黄河流域的数县之地,等到了东周时期,占据九州。”

  徐子陵眼前一亮,脱口而出:“所以,人族只有在挣扎求存,刚好能活命之时,方能报团取暖。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

  “对!”

  秦诤道:“这与生产力有关系。上古采集狩猎社会,产出不高,大家不协同合作,则都得饿死,部族灭绝。然后先民从最开始的刀耕火种,发展到东周时期,耕种技术已大体成熟,则一个人就能养活几人。事实上,再也无需像以前那么团结。”

  “所以,东周末年,到秦朝以前。这中间的时间段,是古人自三皇五帝以来,内斗,持续得最长的一段时间。”

  寇仲就问道:“所以,春秋战国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古人拥有了内斗的资本?”

  秦诤道:“这是原因之一。根子还是在于抢地盘,争土地。”

  “周代是分封制,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赐土分矛。”

  “先民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慢慢向外武装开拓,才有如今的九州之地。此时对外开拓的领头人,是为诸侯国君。合伙人,是为贵族。那时候是民与君,共天下。民,称为国人。因为向外开拓,胜则开疆拓土,败则举族为奴。所以此时也必须报团。容不下多少私心内斗。”

  “道德经云:天之道,损有余奉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三代是不得不大体公平。而人心皆是自私,都欲多抢多占。”

  “当然,这也是迫于种族延续的需要。比如,一人能有二十亩地,便足以活命。所以七口之家,有百余亩地,便足以养活。但这七口之家,是会繁衍生息的。所以必须多贪多占,才能保证家族延续下去。”

  “所以实际任何制度,都不能根治这个治乱兴衰到问题。能够把土地分配,控制在合理的范畴,使土地和人口,处在大体平衡的状态,就是治世。超过这个平衡线,就是逐渐动乱,直至天下大乱,改朝换代。”

  寇仲默然半响,问道:“就没有办法根治么?”

  “难以根治。但有两个方法可以缓解!”

  秦诤道:“其一,是对内努力提高耕种技术,提高收成,若以前能养活一个人的土地,现在能养活三五个人,那自然会大幅延长这个平衡度以内的时间,延缓乱世的到来。”

  “其二,是不断向外开拓。秦汉时讲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诸夏而后夷荻。”

  “说白了,就是道德仁义,只针对自家人,对外就要用武力征服。内圣外王!”

  徐子陵道:“所以乱世的最大原因,在于贵族失去了进取,失去了德行?”

  “对!”

  秦诤道:“自秦汉以降,这天下最大的祸乱之源,便是士族。天下实际只有两个阶层,民与士族。天下真正的主人,便是士族。”

  “士族,本是从三皇五帝时期,到三代期间,不断武装开拓的头领、贵族们的后裔。秦汉之后,就渐渐堕落。丧失了先辈向外开拓,为族群争夺生存空间的圣德和勇武。从对外开拓,转向对内压榨,成为了天下治乱循环的祸因和根源。”

  徐子陵就叹道:“这就是人性了。”

  寇仲就叹道:“人,都是好逸恶劳的。对内压榨,躺在先辈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自然是比向外开拓,要轻松得多。”

  秦诤心中暗赞,这两位都是真正的天才。孺子可教!

  “对,分配方式,核心就在于爵制。礼记王制篇曰,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一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这是诸侯武装开拓,该有的待遇。理所应当。所以秦汉,讲非军功不爵,就是延续的这个传统。”

  “到后来,君王出于私心,分配不公,对没有半点军功的亲近侍臣,亲厚子女之类,也大加分封。君王带头破坏制度,小弟们自然是心不服。”

  “国君失德,则诸侯离心,方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即小弟们不听老大招呼了,大家各玩各的。”

  “至此,先民报团武装开拓时期,正式结束。”

  “秦始皇扫六合,一统天下。车同文,书同轨。结束了春秋战国内斗。为后世定了一个混一天下到目标。因秦用军法治民,使得六国之民,心怀故国。加之失去地位的六国贵族,心怀不满。遂有后来楚汉相争,刘氏代秦之事。”

  “所以改朝换代,实际就是重新洗牌。就是把前朝失衡的分配方式推翻,把贵族世家,铲除掉一批,然后把他们的土地拿过来,重新分配给天下人,恢复大体平衡。”

  “所以才说,大乱之后才有大治。所以必须经过厮杀争斗,把贵族世家清除掉一批,把人口消耗掉一批。令土地和人口处于大致平衡状态,方才会大治。”

  “必须诸侯争龙,年年征战,把人口消耗掉一半,百姓民不聊生,心生厌倦,盼望明主,新朝方能得百姓归心,方能大治,其制方能长久。”

  “所以,刘氏代秦,天下归心,方有两汉四百年天下。”

  “而王莽篡汉,光武借世家之力,二兴汉室时,因为未曾横扫世家,所以就种下了,世家为后世天下祸乱之源的种子。”

  “到了恒灵二帝时,已有如汝南袁氏,弘农杨氏这样到四世三公,累世公卿之家。士族势力已经大于皇权。恒、灵二帝不甘此现状,就发动党锢之祸,并重用阉宦,以遏制士族。但此时士族已经是尾大不掉,自是不甘被制,便悍然发动黄巾之乱,掀桌子。”

  “上故东汉末年,祸乱天下者,袁氏也。之后三国鼎立。司马氏篡魏,毒杀曹爽,开铲除前朝皇族的先河。”

  “司马氏因窃国篡位,不得长久,便启用九品中正制。实际就是在告诉士族,永与其共天下。所谓上品无寒门,寒门无士族。把这个制度固定下来,让士族的特权万古长存。”

  “这设想倒是不错,却忽视了还又有外敌。这种以牺牲自身发展潜力,向内压榨的制度。就是后来五胡乱华,衣冠南渡,被胡人肆虐几百年的根本原因。”

  寇仲就叹道:“对内一味压榨,实际就是慢性自杀,自废武功。就此故步自封,裹足不前。没有外敌则罢,自是万古千秋,遇到外敌,就顿成肥羊了。”

  “对!”

  秦诤道:“直至杨坚出,篡周建隋,一统天下,方才一扫此颓风。杨坚因出身微寒,深知士族为天下祸乱根源,也知篡位,因未曾武力清除掉一批士族,难得长久。便废九品,开科举,改兵制。编民户,大索貌阅,输籍定样。都是为了制约、削弱士族。这一系列政策,对士族有一定程度上的压制,所以才有开皇之治。”

  “杨广继位后,迁都洛阳,开运河,下江都,乃至三征高丽,目的,都是为了削弱关陇贵族与士族的力量,为了摆脱士族的钳制。”

  “但杨广此人性格急躁,急于求成,太过于显露痕迹。士族岂会坐以待毙,杨广折腾他们,他们就死命折腾老百姓。准备效法东汉前辈故技,掀桌子了。”

  徐子陵就问道:“所以,杨广实际上并非昏暴之君?”

  秦诤便洒然一笑:“杨广有他老子杨坚,给他攒了四十年的积蓄,各地粮仓,俱是存粮百万石起步。杨广又差钱粮,岂会不给老百姓饭吃?只是忽视了,老大纵是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老大的可以发号施令,但具体事情,始终还是要手下的人来做不是?”

  “所以,杨广并非昏暴之君,只是,志大才疏,没有他老子能干而已。”

  乐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