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明末最强钉子户 第589章 建虏奸计,如何应对?

《明末最强钉子户》第589章 建虏奸计,如何应对?

作者:凶名赫赫 字数:3547 书籍:明末最强钉子户

  “哨骑的急报传来,建虏放在苗柏堡的兵力显著增强,显而易见,他们对杏山等地早已虎视眈眈,窥伺多时。

  赵率教手指向锦州城东与东北的广袤原野,说道:“大战一触即发,主战场定是这一片了。

  “届时,我军与松山堡间隔着峰路山与石门山,往来不便。

  “要么翻山越岭,要么绕道小凌河东南。

  “而峰路山与西北的女儿河段,皆被建虏掌控,到时想救援杏山,困难重重。”

  赵率教长叹:“在敌军对锦州的紧逼围攻下,他们的目的已部分达成,有些总兵将领等人已按捺不住,急于救援。

  “就连都督洪承畴,也认为锦州难守,担心城池遭强攻而失,这个后果,他们难以承受。”

  温越缓缓点头。

  种才限沉声道:“建虏虽有此谋略,我军亦可将计就计,攻占石门山,直抵小凌河。

  “随后控制沿河各段,直接利用船只,将粮草、柴薪,乃至援军,源源不断地从南门运入城内。

  “这样,既可缓解锦州的危局,也能安抚各军将总兵,平息急于解围锦州的急迫心情。

  “今日,我们随大将军实地考察了小凌河各段,河水深广,足以行船。”

  赵率教严肃道:“理论上可行,但与建虏主力交战,就要在锦州城下了。

  “地形、火炮运输、粮草补给,远不及松山堡便利。

  “其实对敌上策,当是在松山与建虏对峙!

  “如今双方数十万大军,皆面临粮草补给的难题。

  “但我大明国力更为雄厚,现有鱼干等物资,能比敌军更持久。

  “持续对峙,建虏粮草不继,定会自行溃败,此时进攻锦州,正中建虏谋策了!””

  见赵率教言谈间流露出的坚定与大将风范。

  温越深感赞同,随即询问:“面对当前敌况,赵兄弟认为我军应如何应对?”

  赵率教沉吟片刻:“进军锦州势在必行,救援刻不容缓,关键在于选择对我军有利的战场。”

  他目光落在石门山与松山堡西边,提议:“我们可虚张声势攻石门山,暗中主力向西挺进,抢占双子山、毛家沟,进而威胁女儿河。”

  “一旦跨越女儿河,我军将占据诸多优势。

  “北面可直接威胁清军大营,解锦州之围。

  “西北方,长泾堡的敌军重镇将被我们压制,南面苗柏堡的敌军也将失去攻杏山的可能。

  “甚至,我们可在女儿河两岸挖壕沟,切断苗柏堡与长泾堡的联络,将敌军数万围困至死地。”

  此言一出,众将心动不已。

  女儿河两岸的战略价值显而易见。

  但种才限仍存疑虑:“以往战略,不是说要先占黄土岭,或石门山,或小凌河堡吗?

  “西进松山堡的话,峰路山的建虏不容小觑,他们绝不会坐视我们轻易过河,定会重兵拦截,河两岸必有大战。”

  他建议:“不如仍从石门山与小凌河东北方向进发,直达锦州东面,这样既可减轻锦州压力,也安定了各军之心。

  “至于是否在锦州城下与建虏决战,可依据战时情况再看。”

  赵率教力主:“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依时而变,眼下的良策便是从松山堡西行。”

  他详细阐述:“进军之初,我们应迅速控制毛家沟与双子山,对峰路山的虏骑采取防御态势,甚至挖掘壕沟,封锁其下山通道。

  “石门山之战,我们亦不可懈怠,趁建虏薄弱,正是攻取的大好时机。

  “石门山一战告捷后,我军可借此向峰路山的建虏发起侧翼攻击,支持西进的主力部队。

  “而逼近女儿河,必将引来敌军重兵集结,此举能间接减轻锦州的重压,正所谓围魏救赵之策!”

  种才限深思后,仍表忧虑:“这等于是双线作战,以我等目前的兵力,能否胜任如此复杂的策略?”

  争论激烈,虽二人友谊深厚,种才限甚至尊称赵率教为赵大哥。

  但是在军略面前,私人情感必须退居其次。

  帐内议论声此起彼伏,各将领意见不一。

  有的支持赵率教,有的则倾向于种才限的方案。

  温越微笑,这样的争鸣恰是他所乐见,良性的竞争利于激发智慧。

  而他心中已有定见,但仍向在座的众人征询意见,以求更加周全的决策。

  宋潮深思片刻,缓缓道:“依下官之见,我军主攻方向应向西推进。

  “无论是从松山堡向西行进,还是从石门山直抵锦州城东,各有优劣。”

  他继续分析:“然而,两害相权取其轻。

  “若我军经石门山或小凌河东岸,直逼锦州城下,建虏必诱我主力于锦州决战。

  “届时,锦州城东北主力云集,松山堡等地势必空虚,且补给运输将大受阻碍。”

  “反之,若我军向西挺进,沿途多为旷野平原,除要渡过女儿河外,其余地方,火炮、战车与辎重皆易运输。

  “敌军不会袖手旁观,必将重兵把守女儿河。

  “在女儿河畔对峙,较之石门山北面更为有利。”

  “如此,敌骑集结女儿河北岸,可减轻锦州守军压力。

  “我军亦可借机从小凌河持续向锦州城南或城东运送粮草物资,确保城内供给。”

  温越听罢,缓缓点头,内心亦偏向赵率教与宋潮的见解。

  温越明白,清军从峰路山、石门山撤军,尤其是石门山大规模撤兵,是步步为营。

  欲诱明军主力于锦州城下,以延长明军战线,阻碍粮草供应。

  而且,建虏也料定,明军攻占石门山后,必须渡过女儿河,控制北岸,否则河道受阻,辎重粮草难以入城。

  而等着明军一旦拿下石门山,清军极可能速攻锦州城西、北两面,以此诱使明军出兵。

  若石门山明军按兵不动,仅隔河相望,无疑重挫锦州守军士气。

  因此,石门山明军势必要渡河。

  这般谋划都在皇太极算计之内。

  清军必趁明军半渡之时猛攻,以寡敌众,迫使明军增援。

  进而将明军主力吸引至锦州城下,落入算计之中。

  温越凝视沙盘,沉吟良久,最终决然宣布:“我们选择主力西进之策!”

  他目光坚定:“就在松山堡西侧,峰路山下,女儿河边,与敌人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帐中将士齐声应和,声震云霄。

  温越一言既出,大计即定。

  在各军将,温越的决策举足轻重。

  青牙堡拟定的方案,诸将鲜有异议。

  事实上,青牙堡已成为明军总援军的决策中枢。

  温越环视帐内将领,严肃道:“诸位,接下来参谋局与赞画们要详拟作战步骤,任何可能都需考虑周全,不得有半点疏忽!”

  众将肃立,领命而行。

  迅速投入各自职责,紧锣密鼓地展开行动。

  参谋局的成立,标志着军事策略的制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通常,温越与各位将领会先草拟一个初步的战略框架。

  而将具体的战术执行与细节完善,委任给参谋司的成员和谋士们深入研讨。

  毕竟,战争的复杂性远非一人之智所能驾驭,这正是参谋团队存在的意义。

  青牙堡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条例制度的严格遵循。

  即便是行军作战,也依规行事。

  如此一来,即便没有名将坐镇,虽未必能大获全胜,但避免失败却相对容易。

  帐中的每个人,作为参谋局的一份子,都有责任参与作战方案的制定。

  当然,有些人如王钩,却鲜少直接介入策略的制定。

  他的心思此刻全在改良丝绸药包上。

  高严则专注于骑兵的运用,钟阳眺则被诸多事务缠身。

  因此,现在参谋局的核心成员中,赵率教、种才限等人最为活跃。

  而赞画宋潮等人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众人忙于各自的职责,温越却相对清闲。

  尽管将领们视他为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大将军。

  但实则温越往往扮演着“甩手掌柜”的角色。

  而将繁重的工作交由部下承担,反而因此赢得了不揽权的赞誉。

  温越沉思片刻,唤来了钟阳眺,询问:“今日有何计划?”

  作为中军主将,钟阳眺负责管理营务,犹如现代的秘书长。

  温越的日常行程皆由他调度。

  他稳重地回禀:“大将军,稍后监军王恩宠将召集众将领商讨,时间定在酉时。”

  温越微微点头,锦州的危急使得王恩宠、洪承畴等人心急如焚。

  有关锦州的救援之事已讨论多次,却迟迟无法定夺。

  然而,今日,对锦州的战略终于要拍板定案了。

  此时,熊一扬前来,向温越郑重其事地说道:“大将军,苗柏堡的情势极为关键,卑职决定带人前往侦察,若能与谢不冬的兄弟们会合,那最好不过了!”

  温越关切地望着熊一扬:“熊兄弟,你刚从险境归来,还差点受伤,现在又要外出,是否太过劳累了?”

  熊一扬曾深入敌后,率领两队夜不收从义州返回,途中不仅获取关键情报,还遭遇大批敌骑。

  他们九死一生才脱身,损失了几名精锐。

  幸运的是,所有阵亡者的遗体都得以带回。

  由于清骑的严密监控,青牙堡的夜不收外出侦察已变得越来越危险。

  熊一扬感动地回答:“大将军,末将无恙,身为夜不收,冒死行动是我们的责任。”

  与青牙堡的其他将领不同,熊一扬作为哨探营的主将,经常亲自带兵深入险境。

  温越沉思后道:“好吧,你带人前往大兴堡和女儿河一带,务必注意安全。”

  ……

  夜幕低垂,温越携同护卫与赵率教、种才限二将,踏出了军营的大门。

  而钟阳眺则与卢一恩、高严、王钩等人留守。

  马蹄声声,凉风习习。

  温越望着天边的晚霞,如同烈火燃烧,壮丽无比,心中暗忖:酷暑将逝,往后时日定会更加惬意。

  行至营外,北望黄土岭,西南眺松山岭,满眼皆是明军的营寨,旌旗猎猎,蔚为壮观。

  夜幕中,各营开始夜巡与申号,鼓角之声不绝于耳。

  各官将游击们的声音在夜风中回荡:“兄弟们,都听着,夜巡务必小心,不可怠惰,违者军法处置……”

  梆子之声此起彼伏。

  仿佛天地间弥漫着一股金戈铁马,风雨将至的氛围。

  当温越一行接近黄土岭的西缘时,意外地与祖大寿、王抚、付崇英和李鸣负的队伍不期而遇。

  于是两队人马决定并肩而行。

  如同温越,祖大寿等人也各自携带着营中几位亲近的副将,如影随形。

  众人中,李鸣负尤为热情,与温越一番亲切交谈,言辞间透露出结盟的意愿。

  同时,李鸣负也在积极向张霖若示好。

  总兵刘继虎亦有此意,再与张霖若交好。

  听闻小道消息,洪承畴有意让曹变蛟取代自己。

  刘继虎对洪承畴自是心存芥蒂。

  所以他积极示好张霖若。

  毕竟张霖若与兵部尚书陈甲信关系匪浅。

  一镇总兵的更替,须经廷推,兵部尚书的立场举足轻重。

  在一起行走的间隙,温越提及了青牙堡的提出西进策略。

  王抚和付崇英均无异议。

  王抚却暗自盘算,期望在未来的激战中,怎么能与青牙堡并肩作战,共赴国难。

  毕竟之前没有靠青牙堡而获的军功,这令王抚耿耿于怀。

  他决心今后要时刻与温越并驾齐驱,不再缺席。

  祖大寿则陷入沉思,直言:“石门山的建虏虽兵力不盛,但寨墙坚固,攻之不易,更需防备渡河时遭其伏击,这让谁去攻伐,这是个问题。”

  这位老将一语道破关键,李鸣负也深以为然,赞同道:“建虏的防御工事确实难以突破。”

  回想起与祖大寿共克黄土岭的经历,李鸣负深感自身力量的局限。

  与祖大寿的赫赫战果相比,他的部队显得力薄势微。

  李鸣负军仍沿用大明旧制,依赖家丁精兵作战。

  面对强悍的清军,往往胜少败多。

  尽管他身先士卒,但效果有限,这让他倍感挫败。

  尤其在这次松锦大战中,更见到了温越军势,且与其他将领之军的差距也愈发明显。

  同为久经沙场的老将,同掌大镇,李鸣负却渐被众人超越,这无疑给他带来了巨大刺激。

  他暗下决心,待此战结束,定要设法也组建一支新军,以图重振雄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