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明末最强钉子户 第586章 锦州情报

《明末最强钉子户》第586章 锦州情报

作者:凶名赫赫 字数:3611 书籍:明末最强钉子户

  毕竟对于大伙而言,能将鞑子的一个牛录章京斩于马下,这战绩可谓史无前例,堪称辉煌胜利。

  因此,对于青牙军和温越,众人虽是五味杂陈。

  既有好奇亦有嫉妒,更有几分畏惧,却也不得不心生敬服。

  在私下交流时,大家更是谨言慎行,生怕哪句不当之言传入温越耳中,招致无妄之灾。

  想到这,塔上众将皆感沮丧。

  一名亲将开口:“守爷,您看,平虏伯他们的援军真能及时赶到吗?眼下鞑子正猛烈攻城……”

  众将纷纷附和,话语中满是忧虑。

  守达筑凝视城外良久,低沉道:“援军一定会来,只是方式可能出乎意料。

  “虽然不曾与温越谋面,但闻其行事谨慎,从不轻率。

  “松山堡的官军极有可能突袭鞑子的峰路山或石门山,以此牵制,让各旗鞑子兵不敢全力攻城。”

  “前几日,你们也看到,这两山的鞑子抽调大量兵力至锦州城外,正是援军趁虚而入的良机。

  “平虏伯与各总兵久经沙场,不会错过这战机……

  “当然,官军战线拉长,也给建虏留出机会……”

  塔上众将情绪低落,对于援军能否把握战机,大家已无暇顾及。

  但援军不会迅速抵达,这意味着锦州城还得经历一番苦战。

  尽管守达筑极力鼓舞士气,但众人下塔后,心中忧虑依旧挥之不去。

  ……

  锦州,这座曾因玉石与皮毛而繁华、商贾云集的明清商贸重镇,其名声响彻南北。

  玉石作坊与皮毛商铺分据南街与北街。

  而小菜的美味、油漆、纸张、糖、人参和豆饼的交易,无一不显着这座城市物资的丰饶与南北商贸的活跃。

  然而,天启年间的连番战事,令锦州的商业风光不再。

  城中商贸凋敝,街上行色匆匆的军民,面带惶恐,往日的喧嚣已成追忆。

  清兵的围城,让这一切雪上加霜。

  此刻,与守达毕同行的,多是守氏家族的将官。

  在守达筑的部署下,他们各自守卫城门,准备迎接又一场血战。

  面对即将到来的厮杀,众将官沉默中透露着不安。

  终于,一位副将打破了沉默,他与守达毕交情颇深,试探性地问道:“二哥,锦州,还要固守吗?这要是损兵折将,没了兵马,我们还如何立足?”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附和:“的确,没了兵,我们还剩什么?温越这么大声势,不就是因为他有青牙军在手?”

  “对,锦州的官兵虽有两万,但能战的,不过几千人。若建虏久攻不退,二哥,咱们得兵都要耗光了。”

  “二哥,养兵千日,咱们家业来之不易,您得劝劝大哥,早做准备啊。”

  众人七嘴八舌,对守城前景普遍悲观,忧虑麾下兵马的损失,气氛凝重而焦虑。

  确实,众人的忧虑并非空穴来风,守氏的数千私兵纯粹是守氏家族的私兵。

  故此也极度担忧私兵的损失。

  这是历代军阀共有的问题,无论古今皆是如此。

  一名将领突然开口:“听说,那些曾经投靠建虏的张人存等人,现在都过得风生水起?”

  此言一出,整条街瞬间陷入寂静。

  不仅是守达毕,所有在场的人都紧张地四下张望,生怕隔墙有耳,担心自己的话被不相干的人听了去。

  ……

  锦州四周山峦环抱,东倚叶木,西傍红螺。

  南有杏山与峰路山,大小凌河在城外而过,纱帽山与普陀山则雄踞其西北方。

  在这片普陀山林之中,青牙军的哨探营正悄无声息地活动。

  他们手持千里镜,凝视着锦州城,揣测着鞑靼的动向。

  温越对锦州事态的诡异深感不安。

  为此,他部署了大量夜不收,深入敌后搜集情报。

  深知没有详实情报支撑的行动,无异于盲人摸象。

  早在黄土岭战役前,熊一扬便率领夜不收,跨越大、小凌河和女儿河,对长泾、大沙、大凌河堡及义州等地进行详尽侦察。

  然而,与以往不同。

  此次数十万大军在狭小地域对峙,行动范围受限。

  且清军对明军哨骑,尤其是青牙军的夜不收,展开了疯狂的追杀,已有多名夜不收不幸牺牲。

  为应对这一危机,夜不收们伪装成当地百姓,内穿锁子甲,小心翼翼避免千里镜反光暴露位置。

  这一改变源于血的代价,曾有哨探营士兵因在阳光下使用千里镜被建虏哨探发现。

  最终寡不敌众,连尸首也未能收回。

  鉴于此,哨探营总结教训,选择在阴暗处进行观察。

  确保千里镜不会反射阳光,以免再遭不测。

  此普陀山,非南海普陀山。

  这普陀山更像是一处山脉。

  地域辽阔,遍布奇岩幽穴,提供了无数隐匿之所。

  即便如此,这些夜不收们依然保持着高度警觉。

  毕竟山下不远处就是敌军大本营,犹如置身狼群,不得不处处提防。

  白天,敌骑在锦州四周疾驰,因此他们选择昼隐夜现,尽量在夜色掩护下行动。

  说话的是尖哨营的千总贰弄,辽东归来后,因功勋卓著,他从把总晋升为千总。

  并获得了二百点功勋值的嘉奖,这在塞外相当于二百亩的肥沃土地。

  在他身边,是夜不收队官猫舍儿。

  同样因为在辽东的出色表现,他从甲长升为把队,得到了丰厚的功勋奖励。

  猫舍儿旁边,是新近加入青牙军夜不收的军士亥前。

  他身着破旧棉衣,头戴折上巾,宛如一名贫苦的农夫,低调且不起眼。

  他静静地倚靠在树旁,身形几乎与树影融为一体,显然深谙潜行之道。

  其他夜不收成员无一例外,俱是潜行着。

  山下敌营近在咫尺,他们异常谨慎。

  马匹的口鼻都被套上了嚼子,蹄子裹以布料,以防发出声响。

  老惯例,每位夜不收配备三匹战马,这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机动性。

  即便在遭遇敌骑群时,也能凭借优质马匹迅速脱身。

  其实,这样的配备应该是是属于骑兵的。

  一个真正合格的骑兵,至少得配备三匹马:一主战,两备用。

  温越心中有个宏愿,就是让骑兵营的每位勇士都能坐拥三骑。

  但这样一支骑兵队伍,便需万匹战马,以他目前的财力,这显然有些力不从心。

  贰弄猫着腰,半蹲在一块巨石旁,巧妙地利用其阴影掩护自身,手持千里镜,小心翼翼地俯瞰山下。

  从山巅俯视,小凌河宛如一条绸带,在辽阔的土地上蜿蜒流淌。

  河的南岸,长泾堡屹立;

  北岸,普陀山脚下,与长泾堡西北方向相望的,是大沙堡。

  视线东移,越过普陀山,十数里外,便是锦州城,与贰弄所在之地相距不远。

  借助千里镜,锦州的景象清晰可见。

  无数清军如潮水般涌入,正对锦州发起猛烈攻势。

  炮声隆隆,喊杀震天。

  即便隔山,那声音亦隐约可闻。

  长泾堡与大沙堡间,清军和劳役穿梭不息,运送辎重。

  小凌河至大沙堡,穿过锦州西南段,虽有干涸,但依然难以徒涉。

  只见在长泾堡段,河上密布浮桥,桥面人流如蚁,来往穿梭于两岸。

  “鞑子的动静诡异,他们到底想干嘛,这锦州他们是要还是不要?”

  在贰弄的分析中,清军对锦州城的攻势虽看似雷霆万钧,他却嗅到了一丝保留实力的味道。

  连日来,他注意到普陀山西侧的大胜堡、大福堡的清骑正源源不断集结于长泾堡与大沙堡之间。

  而原本驻守的几座堡垒,如今却人去堡空。

  黄土岭之战前,贰弄曾亲自探查过这些堡垒,当时每堡至少驻扎数千兵马。

  如今却突然撤空,这背后究竟有何深意?

  尽管情报收集人员只需负责情报的搜集与汇报。

  但对贰弄而言,分析这些蛛丝马迹已成了他难以抑制的兴趣。

  尤为突出的是,长泾堡与苗柏堡的清军频繁互动,这迹象似乎预示着一场阴谋正悄然酝酿。

  “要是能从建虏那里撬开些口风就好了。”

  贰弄心中暗想。

  然而,与以往不同,如今抓活口变得异常艰难。

  清军的哨骑总是成群结队,落单的建虏几乎绝迹。

  这给青牙军的情报搜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

  “这次务必搜集到苗柏堡的详尽信息!”

  马背上,谢不冬暗下决心。

  此刻,他率领着一队青牙军的精锐夜探,正疾驰于大兴堡至女儿河的辽阔田野上。

  马蹄声震耳欲聋。

  尽管仅有五十人马,但因每人配备三骑,多是膘肥体壮的战马,踏在土地上,气势颇为壮观。

  沿途地势平坦,偶有低矮丘陵,却地形平缓。

  不时遇到细流,但多已干涸,铁蹄踏过浅水,溅起阵阵水花。

  正值黄昏时分,离夜幕降临尚有一段时光,对谢不冬而言,这正是最佳时机。

  抵达女儿河畔时,夜色正好掩护他们过河。

  毕竟,建虏对女儿河两岸的警戒异常严密。

  白天根本无法避开他们密集的巡逻骑兵。

  他们甚至沿河向上数十里布控,并部署了大量猎犬,使得明军的探马无法从上游迂回。

  当然,明军并非不能更远地迂回,但那无疑太过遥远。

  鉴于清军的严密布防,青牙军的夜探已有多人牺牲。

  每当想起,谢不冬便怒火中烧,因此他决心亲自上阵。

  近期,他主要驻守在大兴堡,堡内不仅有本地官兵,还有前屯卫总兵王宸霆的新练之军。

  南行不远,便是五道岭山脉。

  与青牙军的长岭山防线相似,五道岭各处同样构建了三层立体火力网。

  曹变蛟与王廷臣麾下的新军,正固守山岭。

  谢不冬性格开朗,热衷于结交朋友。

  在大兴堡的日子里,他与守将们相处融洽,亲密无间。

  离堡时,堡内的将领亲自送行。

  临别前还设宴款待,为谢不冬一行人准备了一顿丰盛的饯行晚宴。

  出了城堡,沿途四野空旷,一片荒凉,旷野上罕有人烟。

  一种淡淡的孤寂感扑面而来。

  实际上,在锦州战役爆发前,从大兴堡到女儿河的区域曾是屯堡密集。

  此地土质肥沃,水源丰富,多条河流穿流而过,生活便利。

  然而,数万人的战事一触即发。

  各屯堡的军民百姓纷纷撤离,集中到大堡中避难,众多屯堡遂被暂时废弃。

  途经这些空荡的屯堡,残垣断壁随处可见。

  四周寂静无声,空无一人。

  仿佛谢不冬等人是这片天地间唯一的生灵。

  但谢不冬并不沉溺于哀愁,策马扬鞭时,他的心情振奋。

  这才是他向往的生活——充满紧张与刺激。

  此次随他一同执行侦察任务的,虽仅一队人马。

  但这几十人中,却有多位夜不收官将,可谓将军比士卒多。

  熊一扬麾下的哨探营不比正兵营,骑兵营。

  总计不过六百人,分为三个千总。

  谢不冬虽身为千总,却仅统率二百人。

  ……

  从马娘宫南行不远处,便能抵达小凌河汇入锦州湾的东海口。

  当地人口中的这片水域,自宋代以来便是一个繁忙的海港。

  到了明朝,更是千帆林立。

  小凌河成了锦州城与外界商贸往来的水上动脉,商货络绎不绝。

  站在这片土地上,温越眼前是一片片蓬草。

  它们在小凌河口的两岸绽放出一片片红。

  远处,与马娘宫隔河相望的,是一个规模不小的码头。

  但此时,渡船或已被清兵破坏,或被收走。

  “这条河,是通往锦州城的黄金通道。”

  温越心中默想着。

  此时的小凌河段,一直到锦州,水路通畅,地理优势得天独厚。

  沿小凌河口而下,两岸盐田密布,一直延伸至大凌河口。

  在万历中叶之前,这些盐田是官府和将领的财源。

  但战争一触即发,盐田荒废,盐户们失去了生计。

  幸运的是,他们近日找到了新的生计,就是为青牙军捕捞海鱼。

  青牙军之所以能拥有惊人的战斗力,与他们经常能享受肉食的待遇密切相关。

  这在大明各军中首屈一指。

  就连各路将领的家丁,也难以享受到如此丰盛的伙食。

  然而,远征北方,后勤补给成了重大挑战。

  即使上等熏肉,在炎炎夏日下,保存期也不过一周左右。

  肉罐头,即便有商人的协助运输,也难以满足青牙军庞大的需求。

  于是,温越将目光转向了海上资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