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快穿之攻略反派大佬 何为师徒15

《快穿之攻略反派大佬》何为师徒15

作者:不知君归处 字数:1008 书籍:快穿之攻略反派大佬

  *

  耿精忠不敢把造反的意思表现的太明显, 三藩之中另外两家都只想借这个机会扩大自身实力,没有一个是真想造反的。

  平南王尚可喜在广东逍遥自在,平南王府把持沿海一带所有贸易, 天天坐在家里都有真金白银从天上掉下来。朝廷对他们在封地的作为睁只眼闭只眼,尚可喜乐得在南边当他的土皇帝。

  平西王吴三桂之前对前明遗脉赶尽杀绝,如今若是再叛清,名声那才叫一个臭不可闻。人年纪越大越拎不清,让那家伙主动作乱可能性极小, 除非朝廷逼他造反。

  小皇帝年轻气盛,亲政之后肯定想大展拳脚, 耿精忠想的很好,吴三桂和尚可喜想借他这边的东风问朝廷要东西, 朝廷那边小皇帝肯定无法容忍,气头上来了甚至可能直接下令削藩。

  削藩不是一句话说说那么简单, 吴三桂和尚可喜在封地当了那么多年的土皇帝, 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手里的权利让出去。

  本来是借口防备动乱向朝廷讨要军饷粮草,到时朝廷硬气起来, 弄巧成拙他们也得把这个反给造了。

  尚可喜和他儿子尚之信关系不好, 只要吴三桂一反,他这边立刻起兵响应,到时候就算尚可喜不想掺和进来, 尚之信也不会放着这个好机会不动弹。

  按照耿精忠的计划, 小皇帝不应该那么沉得住气。

  以他对朝廷那位小皇帝的了解,那不是个沉得住气的人,反而有点想一出是一出。

  皇帝亲自插手让底下人建厂子赚钱已经很不像话,结果人家不光建了一处,看京城这边赚钱, 甚至在各省都挑选合适的地方建新厂。

  堂堂皇帝行商贾之事,果然是关外不开化的蛮夷,入关了也学不会什么叫上下尊卑。

  小皇帝什么事情都想插一手,亲政之后正是急需立威的时候,吴三桂和尚可喜这时候凑上去狮子大开口,小皇帝肯定受不了这委屈。

  一来二去,那两个家伙被赶鸭子上架,南边想不乱都难。

  他们几家异姓王都留了质子在京城不假,但是做大事哪能没有牺牲,他们会记着那些族人为他们的大业作出的贡献。

  被扣在京城的是吴三桂和尚可喜的儿子,他们耿王府留在京城的是他弟弟,儿子尚且能舍弃,何况弟弟?

  耿精忠已经想到南边乱起来后他们几家留在京城的质子会是什么下场,万万没想到,小皇帝不光能沉得住气,还能反过来将他一军。

  吴三桂和尚可喜胃口大开问朝廷要东西,小皇帝不说给,也没说不给,而是派了几个能说会道的年轻人去云南和广东对那两个老东西说之以情晓之以理。

  也不知道朝廷哪儿找来的鬼才,那几个年轻人不光能说会道,还不要脸,到地方见了吴三桂和尚可喜后抱着他们的大腿就开始哭。

  哭朝廷穷、没钱,哭大清走到现在不容易,哭几位王爷劳苦功高,得知皇帝的处境如此艰难后肯定不会再难为朝廷。

  哭完之后也不是说不给粮草军饷,就是朝廷现在到处都是花钱的地方,京城那边勒紧裤腰带也拿不出来那么多,王爷要一百万,他们凑出来十万送过来,王爷凑活凑活得了。

  别说什么从苏湖一带调粮过来,以前没这规矩,苏湖一带的税收已经很重,再多收税那边的百姓肯定不愿意。

  哭庙案还没过去几年,当年杀了那么多人才把事情平息下去,两位王爷不应该忘那么快,要是把钱都送到云南、广东这边来,朝廷的八旗大军怎么办?

  两位王爷在大清建国的时候劳苦功高,那都是吃过苦立下大功劳的英雄人物。

  如今正是艰难的时候,正是两位王爷和朝廷一条心共克时艰的时候,现在日子过的苦些不算什么,先苦后甜才是真的甜。

  等朝廷解决了这边那边的乱子,到时候两位王爷还不是要什么就有什么?

  天底下的异姓王不多,亲王还不算到顶,没准儿过两年皇上施恩,王爷们的亲王就摇身一变成了铁帽子王了。

  那可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天大喜事儿,两位王爷可不能把送上门来的好处往外推。

  ……

  耿精忠不知道那些人具体怎么游说吴三桂和尚可喜的,但是不用脑子也能想个大差不差。

  说客的嘴那是骗人的鬼,那些人嘴里能有半句实话都是多的,许下的好处也就能听听,到时候让他们兑现他们肯定找理由装没听见。

  又不是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小子,摸爬滚打一路闯上来的谁会相信说客的那张嘴?

  耿精忠想不明白吴三桂和尚可喜为什么能那么好忽悠,怎么说也是起起落落大半辈子的人,被几个年轻人掉点眼泪就忽悠过去,他们怎么有脸出门见人?

  然而,不管他在靖南王府摔了多少茶具,平西王府和平南王府在收到朝廷送来的粮草军饷后都偃旗息鼓了。

  虽然比他们要的少的多的多,但是朝廷愿意给,就说明还是把他们放在心上,舍不得把他们往外推。

  造反是不可能造反的,他们就是找个机会给朝廷要东西,那么多年的感情了造什么反,年轻人想搞事儿别拉着他们这把老骨头一起。

  耿精忠:!!!

  耿精忠鼻子都要被他们给气歪了。

  竖子不足与谋!

  话虽是这么说,该干的事情还是得干,吴三桂和尚可喜不上钩,他还能找别人继续合作,天底下那么多心怀汉家天下的人,他没必要非得两棵歪脖子树上吊死。

  台湾郑经那边不用说,那家伙就一直没和朝廷关系好过,广西将军孙延龄可以拉拢,广东那边尚之信早就想弄死他爹自己称王,云南那边吴三桂手下也有不少人蠢蠢欲动试图改朝换代。

  把小皇帝打回盛京老家有难度,他们和清廷划江而治却不是不可能。

  吴三桂和尚可喜不给他面子,他到时候也不用太给那两个老东西面子。

  扛大旗的机会他让出来过,是那两个老东西自己不要,接下来再想要也没机会了。

  到时候他亲自扛起反清大旗,起事之后称帝的自然是他耿精忠。

  他只想反清,可没想复明。

  想造反不能只靠他们自己,天下大乱才好浑水摸鱼,不然他也不用等朝廷和吴三桂、尚可喜翻脸才肯起事。

  八旗大军打起仗来不是闹着玩的,若是他这一支军队吸引了朝廷的所有注意力,他们撑不了多久就得被朝廷镇压下去,那样不行。

  一个人造反算不得什么,遍地开花才是真热闹。

  耿精忠是个有主意的人,吴三桂和尚可喜都被朝廷安抚下来,他也不敢在明面上不老实,不过暗地里的小动作却没少干。

  如今当家做主的是关外来的满人,汉人造反是天经地义,民间大大小小的反清势力数都数不清,不利用起来简直是浪费。

  各种教派活动历朝历代都屡禁不止,朝廷花再多功夫镇压也没有用,谁也不知道那到底是正常百姓还是参加了各种秘密活动的教徒。

  满人入关之后,民间各种教派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朝廷应对不暇,顺治年间还颁布禁令镇压□□,如今已经练镇压都懒得镇压,只让各地官员看情况自己处理。

  说来也怪,朝廷镇压的时候那些教派此起彼伏,朝廷不派兵四处抓捕,那些教派反而消停下来了。

  满人入住中原未久,民间那些教派都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好像只要打着这个旗号就能得到上天庇佑一般。

  满人是蛮夷,汉人是正统,只要他们反对清廷,他们就是顺应天命替天行道。

  究竟是自欺欺人还是一厢情愿耿精忠不做评价,他自认为不是什么好人,没兴趣给前朝找补脸面,那些人愿意相信那就相信,反正自欺欺人也和他没关系。

  见鬼的反清复明,说的跟复明有多好似的。

  明朝为什么灭?最开始不是外敌入侵,那是内乱!

  老百姓就是要一口饭吃,万历、天启年间不断增加赋税,逼的民间不断造反,朝中也没多少真心平乱的人,皇帝自个儿都不在意,其他人操心什么?

  朝堂从上到下贪官污吏横行,几十万老朱家的子孙要朝廷供养,民间灾民无数,老朱家的子孙却良田千亩、家财万贯,就算这样了还不满足,依旧铆足了劲儿往自己家扒拉东西,恨不得把百姓全都逼死。

  真要有那么多人想反清复明,明朝早就光复了。

  南明小朝廷当年经营的不算差,结果怎么样,还不是被收拾的干干净净。

  一个个嘴上说着复明复明,其实个个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手里有点兵权就想窝着不出门,只要能保住他们的一亩三分地儿,外面清廷发展成什么样都和他们没有关系。

  武将们有本事的不少,架不住他们劲儿不往一处使,这能有个屁用?

  遭瘟的老朱家,复个鬼的明。

  耿精忠耿王爷在心里把前朝那些宗室亲王骂了个狗血淋头,骂痛快了继续派人和民间那些教派联系。

  大丈夫能屈能伸,打什么旗号无所谓,只要能成事就行。

  等他当上了皇帝,他肯定不会像老朱家那样不给百姓留活路,好歹从指甲缝里漏出来点儿给百姓留口饭吃,自己人吃肉也得容许别人喝汤,上位者就要就格局。

  老朱家格局那幺小,活该被人推翻。

  那些反清复明的教派组织都不能放过,多派人过去挑拨挑拨,总有几个傻不愣登的会上钩。

  蒙古那边也可以上点心,尤其是察哈尔蒙古,如今那位察哈尔亲王布尔尼的老子还在盛京关着,察哈尔几代亲王都不得善终,部落内部反清的声音肯定不小。

  蒙古人都能造反,遍布各地的汉人官员当然不能放过,尤其是入关之后被派到南方各地坐镇的实权武将,没几个老实人,威逼利诱轮番上阵,总有人愿意奉他为老大。

  耿精忠在南方图谋大事,山雨欲来风满楼,京城的大臣敏锐的察觉到不对劲,文臣武将都老实不少。

  康熙忙的焦头烂额,三藩他肯定都要收拾,但是他们家玛嬷说的对,现在还不到那个时候,时机不到就下手,最大的可能就是两败俱伤。

  他不喜欢吃亏,宁可耐着性子等几年,也不想拿将士们的性命去争这个气。

  可是南边率先乱起来的话,他也不可能不管不问。

  察哈尔那边可以调科尔沁的兵马防备,漠南蒙古和他们关系最好的便是科尔沁部,不过即便是科尔沁也不能指望太多,其他部落就靠不住了。

  漠南一乱,漠北各部肯定不会老实,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察哈尔的乱子掐死在襁褓之中,不然南方各处一起造反,漠北各部也跟着捣乱,八旗的将士全部派出去都不够平乱的。

  皇帝到底还是个憋不住事儿的少年郎,就算有太皇太后和亲信大臣们在旁边指点着,遇到这种事情也忍不住想发狂,入秋后不知道怎么想的,非要亲自去北方巡边,说是给蒙古那边一个威慑,让他们老实点儿别上赶着找事儿。

  那话一说出来,朝堂上下都被吓得不轻。

  他们的万岁爷呦,这个时候过去哪儿是给蒙古各部一个威慑,那分明是树好靶子等着对方来打。

  一群人好说歹说总算是把心血来潮的皇帝给劝住了,据知情人士七阿哥偷偷爆料,自从他们家三哥说要亲自巡边,宫里的侍卫比以前多了两倍不止,生怕皇帝偷偷摸摸溜出去把天给捅破。

  因为多了那么多侍卫,他们出宫也不像以前那么方便,太皇太后对付离家出走的小孩儿有一手,但凡进出紫禁城,所有的太监宫女都要验明正身,严防皇帝假扮成太监或者宫女跑出去。

  七阿哥觉得,他哥应该还没有掉节操到假扮宫女的地步。

  总之就是,京城风雨欲来,紫禁城也不太平,因为外面乱象频发,连他出宫的次数都收到了限制。

  每次出去都要把带着的人检查一遍儿,次数一多他也不懒得出门了,索性在宫里专心学习,继续练他那手怎么写都写不好的狗爬字。

  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日子过的很快,不知不觉就又过了一年。

  每年开春,皇帝都要带领文武百官到先农坛行藉田礼,只是当今圣上年纪小,前些年的藉田礼就给省了。

  今年康熙皇帝不准备再偷懒,他已经是个无所不能的大人,该干的活儿哪个都不能少,要让天下百姓都见识到他的勤政爱民,没事儿就多干点正经事,别听几句谣言就跟着惹是生非。

  隆禧和常宁安分了大半年,得知这个藉田礼也有他们俩的份儿的时候都惊呆了。

  “我们真的要去吗?玛嬷放心吗?不是,三哥真的要出宫吗?”常宁忧心忡忡,怎么想怎么不放心,“三哥上次心血来潮说要巡边,可把玛嬷给吓坏了,他这次又想往外跑,去玛嬷那儿说过了吗?”

  隆禧:……

  “五哥,你冷静点儿。”七阿哥有气无力的看着他们家五哥,不知道说他什么好,“先农坛就在外城,三哥这次连京城都没有出,这有什么不放心的?”

  “你还小,不懂我们大人要操多少心。”五阿哥丝毫没有被安慰道,叹了口气继续发愁,“外城怎么了?外城也不安稳啊!”

  先农坛离乾清宫那么远,从乾清宫出去要先经过乾清门,再穿过午门,走了老远走到正阳门,再走老远才是先农坛。

  远的很呐!

  隆禧:……

  这孩子被吓傻了吗?

  作者有话要说:隆禧(撇嘴):我五哥是个傻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