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宋末群英传 汉蒙鏖战在襄阳 忽必烈定策无遗策 蒙古国迁都于大都

《宋末群英传》汉蒙鏖战在襄阳 忽必烈定策无遗策 蒙古国迁都于大都

作者:真命龙天子 字数:2388 书籍:宋末群英传

  第六十四回:忽必烈定策无遗策;蒙古国迁都于大都

  上回说到郭靖率领丐帮弟子修缮襄阳城,在赵府发掘出一尊铜人,黄蓉知道是一尊宝物,于是让人抬进郭府。岂料郭襄见铜人酷似杨过,竟痴迷铜人,不能自拔。黄蓉设计,教给她蚊须针的暗器心法,让郭襄从单相思中摆脱出来。

  且说郭襄远望父母穿过耳门,突见耶律齐与陈沉匆匆赶来,两人似有急事要向郭靖禀报,被郭靖挥手制止。郭襄看在眼里,心想,丐帮两大首领来报,此事肯定非同小可,父亲不愿意他们俩在母亲面前提起,只是怕母亲内伤未痊愈,操心过度而已。

  郭襄猜得果然不错,耶律齐和陈沉果然有重要军情禀报,蒙古汗国即将迁都燕京,命名为大都,以大都为中心,伺机南侵,统一全国。

  原来忽必烈登上大汗宝座一统漠北后,派郝经为国信大使,到南方和谈,岂料遭到贾似道派人扣押,恨得牙痒痒的,又没有办法,自己根基未稳,而赵宋朝廷又是犹如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轻易之间,不能奏功,在经过一番整顿之后,只觉得蒙古政权日益稳固,又想起南征之事。因此聚集群臣商议。

  姚枢上奏道:

  “皇上行儒道,施汉法,天下归顺。然大江以北,长期战祸,黎民百姓,伤亡惨重;幸存的百姓,也多已逃亡。农田荒芜,水利失修,生产凋零。愚以为,招抚流亡,安顿流民,禁止妄杀,恢复生产,屯田积粮,整顿财政乃当务之急。”

  忽必烈点了点头,道:

  “这也是朕日夜忧心之事,众位爱卿,不知有何高见?”

  刘秉忠奏道:

  “先祖在日,以游牧为主,毁田放牧,逐草而生,已成定制,一时之间,难以更改。愚以为可先在中央立司农司,专掌农桑水利。颁布劝农官及知水利者,巡行郡邑,察其勤惰。所在牧民长官提点农事,岁终第其成否,转申司农司及户部。秩满之日,注于解由,户部照之,以为殿最,又使提刑按察司加体察焉。”

  忽必烈赞道:

  “如此甚好,汉文帝曾言,‘夫农,乃天下之根本也。’兴农立国,正在此时。望众位爱卿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使天下一统,四夷宾服,创万世不拔之基。”

  说完,当廷设立了十路宣抚司,并命令各路宣抚司挑选通晓农事的人当劝农官。又以姚枢为大司农,并在各路设立了劝农司。从朝廷派出八名通晓农事的官员为八路劝农使,由他们分头去考察各地的农业生产情况。又起草了官吏升降的条例,明确规定“户口增”、“田野辟”是考察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

  在刘秉忠、姚枢等的提议下,忽必烈又命王祯编写《农书》和《农桑衣食撮要》两书,指导地方农业生产。

  接着,忽必烈在汉族官僚的建议下,又颁布了一系列命令,严厉禁止蒙古军队的掠夺、屠杀及其他破坏农业生产之举。对统治区域的户口进行了一次大清查,将诸王贵族、权豪世家非法占为“驱口”的百姓追查出来,让他们编籍为民。

  忽必烈在重农的同时,也重视商业,信任商人,还任用各族商人出任中央政府的高官和各级政府的官吏。正是在忽必烈的重用下,出身汉族的财政官员王文统、出身花剌子模的阿合马、吐蕃人桑哥以及汉族商人卢世荣等,才先后以理财、经商爬上了高位。

  这个王文统,就是以经商而官至中书省平章政事。可惜这位以经商登上高位的王文统好景不长,正当他仕途得意平步青云之时,其女婿李璮在山东伺机造反。忽必烈大怒,倾全国兵力平叛,几日之内,就肃清叛乱。忽必烈采取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的善后方针,杀死李璮,处死王文统,稳定局势。为此,忽必烈下了一道旨意:

  “居大藩者,子弟不得亲政;父兄子弟并仕同途者,罢其子弟;诸侯总兵者,其子弟勿复任兵事。”又颁布了一份诏书:“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

  平定了李璮的叛乱后,忽必烈重用儒吏,兴利除害,深得民心。江北地区,家给人足,境内大治。

  在忽必烈汗登上汗位之初,蒙古大将霸都鲁向忽必烈建议道:

  “臣曾随父辈征战东方之地,观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为中原之要冲。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京不可。”

  忽必烈闻之,颇为心动,询之于刘秉忠等人,刘秉忠奏道:

  “漠南汉地已归我所有,中原、江南亦旦夕可下,故而定鼎、驻跸之所不应再在漠北。和林地广人稀,气候寒冷,交通多有不便,不宜对全国进行有效的统治。陛下可参考唐朝的两都制和辽金的陪都制,以燕京为国都,以开平为陪都,亦无不可。”

  忽必烈闻言大喜,下令成立提点宫城所。责成刘秉忠、谢仲温等负责新城址的选定,城池、宫阙的规划,包括祖社朝市之位、经营制作之方等;张柔、张弘略父子、段天佑、也黑迭儿等行工部事,领导宫城的修建工作;郭守敬负责新都的水利建设。

  刘秉忠受命营建新都城的宫城。经过实地勘测,对大都进行了总体设计。他完全遵循了《周礼•考工记》的规定和《周易》中阴阳八卦的原则,将儒家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建造了这一座旷古绝今,美奂美轮的都城。大都严格辨方正位,依照《周礼•考工记》“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说法,大都城内东西南北各有九条大街,其中大街宽二十四步,小街宽十二步,胡同宽六步,又据《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要求,将太庙建于齐化门内,社稷坛位于平则门内,一东一西,一左一右;朝廷及官署在南,市场则集中在积水潭北岸的日中坊,正是依照“面朝后市”、“日中而市”的记载而设计出来。

  刘秉忠将北京城和皇宫规划设计为中轴布局,左右对称,体现了作为国都的惟我独尊、皇权至上和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皇权思想。整个大都的建筑布局都围绕皇宫这个中心展开,正中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沿丽正门、灵星门、崇天门、宫城的大明门、延春阁出厚载门;再往北穿越景山中峰,最后至于鼓楼、钟楼,体现了皇城中与正的尊贵位置。而整个都城前后起伏、左右对称、气象万千、恢宏壮美的建筑格局,也正是由这条中轴线而产生的。

  深研儒家学说的刘秉忠,在大都宫城的设计建筑,乃至三山五园等皇家园林的建设等,无不体现《易经》的阴阳八卦、天地相合思想。

  据记载,元大都的城门宫殿,取意乾坤,《日下旧闻考》记载:“元建国曰大元,取大哉乾元之意也。建元曰至元,取至哉坤元之意也。殿曰大明、曰咸宁,门曰文明、曰健德、曰云从、曰顺承、曰厚载,皆取诸乾坤二卦之辞也。”

  大都城南端的正门原来称为“丽正门”,合于“离”卦的卦辞“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之意。北面的东门称为安贞门,则合于“坤”卦的卦辞“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北面的西门称为健德门,取意于“干”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哉干乎,刚健中正”。厚载门,则取意于“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东门称为“崇仁门”,正西门称为“和义门”,则是体现了“立天道曰阴曰阳,立地道曰柔曰刚,立仁道曰仁曰义”的说法,含有“东仁”、“西义”之意……。

  忽必烈耳闻刘秉忠的介绍,眼见大都都城建筑宏伟,气势辉煌,又见大都营建,不日即可成功,大喜,厚赏众人,恨不得即刻迁都大都,坐镇天下,一统山河。

  1271年,北京城建成,忽必烈率领蒙汉贵族,浩浩荡荡地从上都迁往大都。

  正是:千秋名城开伟略,万古基业一日成。欲知结果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无下一章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