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灾星宝宝一哭,全京城的大佬都跪了! 第130章 让坏人生不如死

  六月初的夜晚,是一天中最清新最美好的时刻。前几天时不时的一场场大雨过后,天空像是刷洗过一般,没有一丝云雾,整片天都是蓝晶晶的。

  齐谐在院子里已经坐了有两个时辰了。他需要时间好好考虑一些事情,当然能够省一些灯油也是好的。

  一抹残月从东边的院墙上爬上来,如同一盏油灯,把院子照的花花点点,悠悠荡荡。

  刚入暑季,白天的热度随着一阵凉风已经被吹散地无影无踪。微微的清风抚在身上,让齐谐有种说不出的惬意。

  明天便要开学了,他的心思其实一直都在读书上面。

  这书生应该算是那种最纯粹的读书人,就算是魂魄已经被拘走了,记忆里居然还残存着考取功名的执念。

  不过齐谐没有丝毫继承前身遗念的觉悟。功名哪是那么好考的,有那么精力,还不如好好了解这个世界的更吸引人的东西。

  比如修仙。

  想到修仙,齐谐便又不自觉地想起那日出现的两个阴差。

  齐谐现在想想后脊还是有些发凉。

  这其实是很古怪的感觉。说起来自己作为土地神,明明跟他们是一个系统的啊!

  难不成自己这个有一方庙宇的土地正神,在品级上还比不了两个小小的勾魂使者?

  相比较自己已经做了近十年的“土地神”,齐谐更感兴趣的还是自己的这幅身体。

  嗯,不是生理上的感兴趣,纯粹是学术上的研究。

  南华老人对于他这一手“鸠占鹊巢”不满意,说是会有“缘法”。

  “缘法”之威齐谐已经稍稍体验过了。确实让他很有些措手不及。

  只是他现在更担心的是别的。

  比如,齐谐心里在暗暗祈祷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这个身体千万别腐败了。

  这会儿可正是夏天,要是自己一边给孩子们讲着课,身上一边散发着阵阵腐味,那可就是隋唐版的《行尸走肉》了。

  齐谐使劲儿摇摇头,把繁杂地念头暂时压制下去。

  对于明天要授课的内容,齐谐虽然没什么心理负担,但多多少少还是准备了一下。

  这个世界是有《千字文》的。从记忆里,齐谐很轻易地便了解到这一点。

  实际上,他半个月前还让启蒙比较早的几个孩子背诵了一次。

  白天的时候齐谐便决定要教他们《三字经》。

  而且九年义务教育之前的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里,只有《三字经》他是能完全背得过的。

  就是不知道《三字经》具体是什么时候撰写的。

  这本传统蒙学要是从齐谐手里传出去,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他也不是没有考虑过。

  影响嘛,其实根本没什么影响。

  自己要是真有个主角命,也不至于在一个糟老头子的神像上一呆就是十年。

  没有主角光环,自己在一个小破村里,教几个小破孩几个字,能有什么干系?

  这么乱七八糟地想了一夜,等到东方既白,齐谐才潦潦草草地回自己的房间里睡了一觉。

  “先生!先生!”

  齐谐奋力睁开眼,那个圆溜溜的小脑袋又在自己眼前晃来晃去。

  “元忠,现在什么时辰了?”齐谐努力让自己清醒起来,只是自己的灵魂和这具身体有些不太协调,半天才问出这么一句话来。

  “已经辰时了呐!”小元忠一边说着一边往门口指了一下,“他们都在外面等着先生呢。”

  他们,自然就是齐谐的弟子、元忠的同窗了。

  当然,说弟子、同窗有些过于正式了,不过是几个跟元忠一起识字的小伙伴而已。

  “让他们进来吧。”齐谐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

  “先生不用再休息一天吗?”元忠还有些不甘心地问道。

  虽然这小孩挺懂事,但毕竟只是个小娃娃,贪玩儿的心总是大过识字的上进心。

  “哈。”齐谐看着面前这张皱的跟个包子似的小脸,忍不住笑出声来。

  “哎。”元忠见先生脸上的表情,意识到今天的课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

  他也不犹豫,转身出去。

  齐谐揉一把脸,让自己更清醒一些。

  昨天晚上齐谐躺到床上便和衣睡了,连幞头都没有取下,现在起床倒是省了事。

  “先生。”

  “先生。”

  五个扎着童子髻的孩子依次从门口晃悠进来,最后面跟着一个满头小辫的女童——田红英。

  齐谐的学生没有定数。基本上是处于散教的状态。谁要是今天不来了,拖同窗打一声招呼也便行了。

  不过还是有几个学习态度比较端正的。比如眼前的这几个小家伙。

  这个朝代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谬论,红英差不多算是最认真的学生。

  其他几个六七岁的孩子,也给家里帮不上什么忙,所以能让孩子认识几个字总是好的。

  左右不过是几文钱的束脩。

  男孩都是清一色的扎着童子髻,毕竟还没到包幞头的年纪。

  幞头,这种在齐谐看起来颇有些麻烦的东西,却是这个年代必不可少的衣饰。一个成年人要是不戴着幞头出门,就跟光着膀子上街没什么区别。

  反正一看就不是什么正经人。

  至于孩子——村里真的光着屁股跑的孩子也不算少。

  这几个小男童,除了元忠外,其他的几个的家里都是做小本买卖的。

  唐律有云:有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不得充贡。

  意思是罪犯和商人家的孩子,不能参加贡举。贡举也就是后世说的科举考试。

  所以齐谐也知道,这几个孩子来这儿读书,无非就是家里人希望后代能够多识几个字,最好以后能帮家里算算账。

  上学与否怎么严肃,齐谐一旦开始讲课了却是严肃的很。

  这些孩子平日里都没少挨先生的手板,当然还是有两个例外从来没有挨过打的。

  一个是元忠,这孩子聪明伶俐,虽然来这里上学的时间不是最长的,却是第一个能把《千字文》从头到尾背下来的,齐谐的前身在死之前,甚至已经教了他不少字。所以齐谐的手板,一次都没有敲到他的手上。

  另一个则是那个女娃。主要原因是孩子太小,八九岁的年纪,瘦瘦弱弱地看起来倒像是六七岁的幼童。那幺小的一只,要真把板子打在她手上,想想便让人心疼。

  而且这个小女娃也是唯一一个不交束脩的学生。不是因为她家里有多少权势,而是恰恰相反,这孩子的家世着实太可怜了些。

  田红英家里只有一个母亲和她相依为命。来到土地庙村也将将两年的时间。

  当初是齐谐的前身在村口见到一个女人昏倒在地,将她救回村里。当时女人的怀里还有一个羸弱的孩子。

  有村里的教书先生出面作保,村正多多少少都给了些面子,把这一对母女留在村子里。还组织村民给这母女二人起了个小小的茅草屋。

  女人其实没什么病,当初昏倒在村头纯粹就是饿得。

  土地村里的人都是穷苦出身,虽然现在的日子也算不上多好,可对这新来的女孩儿和她娘也是能帮衬的多少帮衬、能周济的尽量周济。

  就这样,女孩她娘便在这土地庙村住下,靠给人浆洗衣服为生。

  齐谐见她时常在河边洗衣服,身边却总带着个小孩,很不安全,便主动提出来,留这女娃在他这里读书识字。

  田红英她娘对自己的这个救命恩人感激涕零,可自己一文不名,只能平日里给齐谐洗洗衣服略作报答,有时候洗衣服时抓到一两尾鲜鱼,便悄悄炖了鱼汤,嘱咐女孩送过来。

  ……

  孩子们走到角落各自捡起马扎——也就是胡床——坐下。至于后面再有人来的话,便只能坐在地上读书了。

  胡床是乡下的叫法,实际上此时这东西应该叫交床。

  对于这个名字,齐谐从记忆里倒也多少了解。之所以改名交床,只不过是前朝的大业四年,隋炀帝因为以谶有胡,所以改名为交床。

  同时改名字的还有“胡瓜”,也就是现在的黄瓜。

  其实胡床在这个时代还不算常见,齐谐的这批马扎是村正老爷子着他儿子这个小木匠做的。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这大概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留下的传统美德。

  相比起跪坐在有些潮湿的地面上,能够坐在马扎上,无疑更有利于孩子的身体。

  之所以不去土地庙院子里读书,主要是因为有些不方便。

  这里毕竟是一座正经的土地庙,每日来上香的村们虽然算不上络绎不绝,可也绝算不上少。一群孩子在庙院内摇头晃脑地读书,实在不够庄重。

  待孩子们在胡床上端坐好,齐谐震一震白袍,双手附后,在弟子面前站好。

  这套动作如同行云流水一般,实在是因为齐谐的前身做地久了,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肌肉记忆。

  “前几日让你们回家背《千字文》,可是背得熟了?”齐谐的语气里透出为人师表的威严。

  前面的孩子一个个耷拉下脑袋,唯有元忠和红英昂着头,眼睛里闪烁着想被赞扬的希翼。

  “元忠,这几日可有同窗找你讨教?”齐谐知道,唯一能够把千字文背下来的,就只有元忠这个鬼精灵。所以他上次下课之前特意叮嘱过学生,要是谁记不住,可以去找元忠。

  元忠恭敬地站起身来,对齐谐作揖:“回先生,只有红英找过我。”

  “红英,你可是背熟了?”齐谐转问女孩。

  小女孩眼神儿一阵慌乱,灵动的眸子一个劲儿地乱转,想做个肯定的回答,却又担心自己在先生面前背不下来。

  “罢了。”齐谐把目光投向后面几个装鹌鹑的小家伙,歪了歪嘴道,“你们没有去找元忠,想来已经习得熟了。大黄,你起来诵一遍。”

  大黄不是一条狗,而是齐谐的弟子。乡下人,给孩子起个名字无非就是为了叫着方便。大黄生下来的时候身上青一块黄一块,他阿爷便给起了这么个应景的名字。

  “先……先生。”大黄哭丧着脸站起来,垂头丧气地说道,“俺……弟子……记不住。”

  说完便举着手磕磕拌拌地走到齐谐面前。

  背不出便要挨手板。

  这是小小学塾里的保留项目。

  “啪、啪、啪”

  几声清脆的响声便在侧房里响起荡漾。后面的几个学童也跟着打哆嗦。

  “学无长幼。”齐谐满脸威严,严厉地训斥道,“莫以为你比别人进学早了几天便是能耐大了几分。”

  “是!俺……弟子谨遵教诲。”大黄略有些啜泣地答应一声,惶惶坐回去。

  “罢了。”齐谐探口气,努力控制着不让自己继续发火,“《千字文》先学到这儿。要是还有不会的,闲暇时多找人请教便是。释义的事暂且先放一放。”

  “今日,我要教你们一本新书,唤做《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人之初、性本善……”

  孩子们不明所以地跟着朗诵。

  粉笔黑板自然是没有的。这年代的教书,绝大多数时间是先生诵一句,学生诵一句。

  浑沦吞枣似的背下来,然后才开始识字、释义。

  好在《三字经》内容相对比较浅显,只要背地熟了,绝大多数的内容是不需要一一解释的。

  对于识字,也只能是用树枝在地面上划拉。

  条件好的,也只是用毛笔沾了水在硬地面上写字。

  这年代的纸虽已算不上太金贵,但也绝对不是用来给孩子启蒙的。

  如果说“教书匠”这个职业有什么让齐谐感到满足的,无过于看着孩子们一张张认真学习的小脸蛋。

  尤其是其中那些更为聪慧的。

  比如魏元忠。

  比如田红英。女孩扎着几个羊角辫,一双大眼睛很是灵动。

  大家都知道田红英是跟着母亲来到土地庙村的。但是她母亲是怎么来的土地庙村,大家却丝毫都不清楚。

  据说她们原来住的村子染了疾风病。疾风,也就是麻风病。如果传说是真的,那么她们娘俩的生命力简直就是打不死的小强一般。

  每隔一段时间,女孩的母亲便来土地神前焚香祷祝,祈祷自己的女儿能长命百岁。

  女孩的母亲主要是在家做些女红为生,时不时得帮村正家的旅社中的过路客人浆洗衣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