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汉厨 第二百六十二章 读书人的‘遮羞布’

《汉厨》第二百六十二章 读书人的‘遮羞布’

作者:三百斤的厨子 字数:3769 书籍:汉厨

  两个时辰后,刘彻就回长安城了。

  还真如他自己所说,就是过来看看二姐,吃吃瓜,顺带着打了点秋风蹭了一顿饭。

  杨川却心中沉重。

  太学院里乱成一锅粥,皇帝看似不在意,其实,话里话外都在明示暗示:‘赶紧的,朕要的是大一统。’

  作为皇帝来说,皇命不出长安城、朝廷诏令出不了关中、六郡之地,的确是挺闹心的一件事,如此看来,刘彻应该是有点着急了。

  平阳公主、卫青一行却住了下来。

  平阳公主陪着南宫公主,老姐妹两个似乎有说不完的体己话;卫青却领着一众将士去往那三十万亩‘屯田’,显然是来观摩学习的。

  对于这些琐碎小事,杨川是顾不上了。

  太学院的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一个弄不好就会酿成大祸,让自己之前的一番苦心白费。

  他将封地上的事情都交代下去,让刘满、织娘、娜仁托娅几个小妇人打理,自己却带着张安世,直接住进了太学院。

  有时候,很多看似繁复的事情,只需要一把菜刀。

  “祭酒大人,请为我等做主啊,董仲舒老贼实在太过霸道,竟然不准我们讲授春秋左传!”

  “董仲舒老贼不为人子也!”

  “祭酒大人,那些儒家读书人太过分了,他们斗不过董仲舒,却都跑过来欺负我们这些清静无为的道门中人了……”

  “……”

  刚一到太学院,不到半个时辰,先后就跑来五六波诉苦的,杨川都只是听,没怎么说话。

  这些读书人在坛经论道时,一个个口若悬河,可是在讲述一件具体的事情时,往往颠三倒四搞不清主次,多以情绪化的、侮辱性的语言为主。

  也是、没谁了。

  由此可见,大家的心态已经有点崩……

  这是好事。

  就怕你们不斗,不内耗,不相互攻伐,本厨子的一些手段自然也就没了用场,所以,杨川很快做出一个决定:给这一锅粥下面,再添一把火。

  汉帝国的读书人很难缠,不仅学问好,门人弟子多,一个个的武力值还高得离谱,不让他们斗到山穷水尽、精疲力尽,任凭你有多少手段,根本就无计可施。

  于是,次日一大早,杨川故伎重演,将自己家的厨子抽调过来一部分,就在太学院尚未完工的工地上架起炉灶,开始吃涮羊肉。

  关中的九月天气,听上去秋高气爽、正是撸串、涮羊肉的好时节。

  而实际上,两千年前的关中之地,在九月前后时,正是一年之中最为闷热的时候,加上空气湿度大,差不多比三伏天还要难受。

  杨川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为了尽快让读书人们上火、上头,他还让堂邑父送过来几十斤枸杞,又让曹襄在长安城里购置了一大批锁阳、淫羊藿等‘大补之物’,都有些不惜代价了。

  要知道,光是这一批‘名贵中药材’,就花掉了足足五斤金子,想起来就肉疼……

  “老师,这些分量够不够?”张安世负责后勤,他一下子便猜出杨川的意图,“要不,再加一些发燥的矿石药粉?”

  杨川嘴角一抽抽,笑骂一句:“你个哈怂太坏了,这大热天的吃羊肉,喝滋补汤,本来就容易上火,还敢加发燥的药粉?”

  那可不就成了世上臭名昭著的‘五石散’了?

  张安世憨厚老实的笑道:“没事,据学生所知,这些大读书人,好些人都在嗑药。”

  杨川摇头道:“那也不行,咱们只需要让他们略感烦躁,心情略不好,脾气略暴躁就行了;

  张安世,伱须得记住,厨艺的较高层次不是快刀斩乱麻的解决问题,而是因势利导、顺水推舟,让他们自己做出一个选择。

  至于这个选择正确与否,才是体现你厨艺的地方。”

  张安世沉思良久,略微有些疑惑的问道:“老师的意思是说,让他们在烦躁的斗争中,有些昏头的选一条错误的道路?”

  杨川摇头:“不,不是让他们昏头的选一条错误的道路,而是让那他们无比高高兴兴的、清清楚楚的选择一条他们自认为世上最正确的道路。”

  “安世,你要时刻记得,咱们是厨子,不是食客,更不是食材。”

  “咱们需要做的,就是把锅底的这一把火烧旺,让食材、调料自己去战斗、去妥协,形成自己的特色滋味儿。”

  “这个过程中,厨子需要做的,就是掌控火候,不要让他们烧焦了、烧糊了,还不能弄出一锅夹生饭,你自己吃着都难受……”

  在给张安世当老师的这一段时间,杨川很少谈论厨艺,对那些阴谋诡计也绝口不提,从来只讲一些‘氢氦锂铍硼’等‘自然科学’。

  如此教导,却还是第一次。

  所以,张安世听得很兴奋,两只眼睛里都开始冒小星星了,连连点头道:“对对对,就是要掌控火候,不能让糊了,还不能夹生……”

  看着人畜无害的张安世,杨川一阵心累。

  这个哈怂眼下才九岁,已然这么坏,等到他长大后,还不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货色。

  这样的一个张安世,就算是霍光遇上,估计也会头疼不已呢。

  嗯,想想就、挺让人期待……

  ……

  在杨川、张安世师徒二人的一番‘暗箱操作’下,太学院的读书人们再一次进入‘口头交流’模式。

  偶尔的,也会发生几起‘拳脚比试’。

  不过,在杨川面无表情的镇压下,倒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太过离谱,毕竟,他年岁虽然小,可手里却是握着大家的命根子,谁都不愿自己的学派,被一个小混混随口撵出太学院。

  就连董仲舒也不例外。

  杨川小贼的手段他见识过,简直就是一个无赖,说翻脸就翻脸,说一把火烧掉太学院他也信。

  故而,这一场辩论持续七八个日夜,总算再一次达成一致:各扫门前雪,井水不犯河水。

  这一结果,把杨川直接惹笑了。

  麻哒,在太学院筹建之初,这些读书人吃掉他杨川家的六七百只羊,可不就达成了‘井水不犯河水’的决议和共识?

  如今,口腔输出七八日,又回到了原点?

  这怎么行……

  这一日,就在董仲舒等人精疲力尽、请求杨川出面调停时,杨川突然翻脸了。

  “这就是你们商议的结果?”

  手里捏着一卷破羊皮,杨川冷笑一声,随手扔在地上,并往上面吐了几口口水,骂道:“太学院筹建之初,大家已然讲好的要团结一致,为我大汉朝培育人才、选拔官吏,不拘一格,各行其是,这不是当时都讲好的么?

  怎的,现在太学院的亭台楼阁都修筑起来了,眼看着翻过年就要招收天下学子,你们就开始耍赖不认账了?

  董仲舒,你来说说,到底怎么回事?”

  一众读书人面面相觑,对杨川自然都是怒目而视,却终究没人敢领头搞事。

  董仲舒叹一口气,满面疲惫的说道:“不是我董仲舒不讲道理,委实是有人时不时的跑到我门人弟子那里,吹嘘说自己的学派有多好,与朝廷某些贵人关系有多亲密,一旦改投他门下,便能从此飞黄腾达、平步青云;

  只是这短短一个月,老夫的门人弟子便走了二十几人……”

  杨川哈哈大笑,道:“让你的弟子去学一学其他人的学问,这是好事啊,怎的,你还不愿意啊?”

  董仲舒怒道:“道不同不相为谋……”

  杨川直接摆摆手,打断董仲舒的‘长篇大论’,冷声道:“前几日,皇帝来我庄子上吃瓜时,他就说的很明确,太学院是朝廷的太学院,是大汉朝的太学院,不是哪一家、哪一派的太学院。

  董公,这一点,在太学院筹备之初便有了定论,你难道忘了?”

  董仲舒额头的青筋一阵突突,眼看着便要开启‘以理服人’模式,杨川却紧接着说道:“还有你们这些人,难道都忘了?”

  “皇帝说过了,若是哪个学派觉得自己牛气冲天,比朝廷、比江山社稷、比大汉朝的千秋万代更重要,就趁早滚出太学院!”

  杨川缓缓站起身,冷冷的扫视那些大读书人,让自己的神情、语调等,尽量符合‘朝堂普通权臣’的人设气质,十分冷淡的说道:

  “我杨川是个农夫,厨子,没读过多少圣贤书,对你们话里话外的微言大义其实了解不多,但我总算还知道,身为大汉臣民,不想着为朝廷社稷建功立业,不为生民百姓谋取福利,就算读了再多的书,做多大的学问,你特娘的都是耍流氓!”

  “对了,你们可能不知道,我杨川曾经说过四句话,你们有些人可能不曾听说过吧?”

  “那好,今天,本祭酒承诺一句话,今后,若有人能提出更好的,这太学祭酒便由他来做。”

  “走吧,咱去看一样东西。”

  杨川缓缓起身,十分稳健的走出乌烟瘴气的‘会议室’,向太学院大门口走去。

  这几天,张安世没闲着,早已寻人搬来一块极为硕大的石头,在上面刻了字,并用红绸子蒙了,看上去挺神秘的……

  “诸位,这是本祭酒请教过皇帝后,为太学院题写的院训,你们都是大读书人,尽可对这几句话指指点点,甚至,若是觉得这几句话甚是无趣,大可自己题写几句,就镌刻在这块石头上,如何?”

  众读书人一脸懵逼,面面相觑,一个个的脸色都变得古怪起来。

  长安城里,谁不知道杨川小贼不学无术,连一篇给皇帝的奏章文书都不会写,还要自己的学生张安世代笔?

  一个种田的厨子,攀附权贵当上太学院祭酒也就罢了。

  如今,竟敢在太学院的门口,题写什么‘院训’?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么?

  有些人的嘴角,已然挂上一丝若有若无的冷笑与讥讽。

  唯有董仲舒却明白,杨川的这‘几句话’,应该准确来说是‘四句话’,因为,当初他可是亲耳听过张安世背诵过……

  “好了,都别发愣,上来几位大读书人,帮咱扯掉这片遮羞布呗。”

  杨川笑眯眯的站在石头旁边,对着董仲舒招招手:“董公,上来帮个忙?”

  董仲舒深吸一口气,憋了好几个呼吸,大踏步的走了过来,先对着那块石头拱拱手,这才转头看向杨川:“杨川公子,老夫心服口服了。”

  说完话,老贼便站到杨川身边,一声不吭了。

  其他读书人愣住了。

  其中,有道门学派的,有墨家传人,也有名家、阴阳家之流,反正汉帝国能排上号的学派,都有人挤了进来,杨川也懒得去一一辨认。

  “为了公平起见,每一个学派的上来一人,权当是给我杨川一个面子嘛。”

  杨川拱拱手,再次邀请一遍,这才稀稀拉拉走上来十几名老贼。

  “好了,大家一起动手,撤掉这片遮羞布就行了。”

  于是,诸位读书人走上前去,动手扯下那片蒙在石头上的红绸,露出上面的四句话,却无非是杨川抄袭了张横渠的‘四句教’。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后面没有落款,也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装饰之物,这四句话在镌刻的时候,也没有请什么书法名家,反正就是端端正正、老老实实的刻在上面……

  诸位读书人默念几遍‘四句教’,终于闭嘴了。

  甚至,有些儒门读书人的眼窝子,竟莫名的湿润起来,对着那块巨石躬身施礼……

  ……

  抄了几句话,镇压了一众大汉读书人,杨川的心情颇佳。

  这就对了。

  读书人嘛,总得有点理想,有点道德,有点纪律,有点洁身自好的念想。

  对了,就像有一句老话说的那般,杨川不求奢望让汉帝国的读书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但起码,要成为一个知道羞耻的人。

  这种想法,听上去就十分的朴素,但在眼下的大汉帝国,在一群顶级掠食者中间,连‘人牲口’这种狗屁事情都觉得心安理得。谁若是敢如此这般明晃晃的说出‘有益于百姓’,那就等着被打死吧。

  眼看着大读书人们情绪有点低落,杨川暗暗点头,还行,这一届读书人的本心和悟性都不错。

  那就……以后对他们再狠一些吧。

  杨川笑眯眯的宣布:“好了,校训的遮羞布也扯下来了,本祭酒还想让诸位体察一下民情,上上山、下下乡;

  毕竟,诸位的学生可都会成为朝廷的栋梁,皇帝希望,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治国平天下的少年俊彦。

  那么,就先从老师开始吧!”

  第三卷【朝天子】已接近尾声,估计再有三五章就要进入第四卷【塞外雪】。平心而论,这一卷的内容很重要,是整部书的铺垫和过渡章节,但厨子自认为没写好,缺了网文该有的节奏和爽点。

  不过不要紧,接着来的第四卷,厨子会很用心的去雕琢,争取在写出历史文韵味的同时,还能写出爽点。厨子拜谢各位读者老爷,磕头!

  啪啪啪!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