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状元抗倭寇 第2章 县令考察河下镇 紫气东来觅星根

《文状元抗倭寇》第2章 县令考察河下镇 紫气东来觅星根

作者:一叶飞毯 字数:1752 书籍:文状元抗倭寇

  上回说到县令看到一些船民从运河下来,他们有的进入小吃店吃东西。不远处那家陈记“阳春面”,客人进进出出,生意十分红火。

  阳春面因山阳县而得名,俗称酱油面。其做法特别简单,阳春面又称光面、清汤面或“清汤光面”,汤清味鲜,清淡爽口。民间习惯称阴历十月为小阳春,故称阳春面。

  因其接地气,一直到今天淮安古城阳春面一直备受南来北往的客人们的宠爱。

  上河下的人们吃饱喝足后,就来到热闹的估衣街为家人购买点价格公道的衣物……

  “你们注意没,河下古镇依托大运河,依托我大明漕运,这里商机多得是啊。所谓衣食住行,这里无一没有。”县令眉飞色舞地说道。

  “还是我们大人治县有方。”师爷适时拍马屁。

  县令无暇顾及世俗,他急于寻觅的是那两条青龙飞去的方向,眼前的河下古镇着实繁华,就是山阳县主城区也无法与这里相提并论。

  “大人你看。”一行人向闲逛着,突然手下提醒道。县令抬头一看一个深宅大院出现在眼前,大门上“沈府”两个镏金大字特别醒目。

  县令一看门脸便知这是一个书香人家,但是他看到有人进进出出的,于是兴致勃勃地对手下说:“走,去沈府瞧瞧。”

  沈府家丁一看官老爷向这边走来,一名家丁慌慌张张地跑进去禀告:“沈老爷,县官大人来了。”

  沈家乃南直隶淮安府大河卫人(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河下竹巷街梅家巷),祖籍苏州府昆山(今江苏苏州昆山),祖辈均为军籍,父亲沈炜经商。

  沈宅雕梁画栋的客厅里布置得四平八稳,正面墙上一幅山水画意蕴深远。长长的褐色条几前一张楠木八仙桌旁,放着两把椅子,椅子靠背及两侧雕刻工艺一流。

  沈老爷坐在凉棚下正看书,但见他慈眉善目,沉浸在书的世界里,看到得意处拿起羊毫批注。他听家丁说大人来访,连忙起身来到门前。

  沈老爷一看县令已到门前,连忙上前躬身作揖:“不知大人驾到,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冒昧相扰,得罪得罪。”县令回礼。

  “大人请。”

  县令向左耳房一看房里整齐有序地存放着盘成圈的粗绳,蓑衣等:“沈家乃商贾人家,经营物品倒与漕运相关。”

  “还做点茶叶生意。”沈老爷前边引路来到了右耳房。

  “嗯,不错不错。”

  向西走一口井年代已久,灶房里炊烟阵阵,县太爷沿着直路来到了正屋。

  环顾四周,这沈府倒是一个清静之地。别致的花园里一大片荷叶随风摇曳,仿佛在作揖欢迎他的到来。水中一条条红色鲤鱼闲庭信步,那份悠闲倒是羡煞死人。

  再向后边走,但见练武场一角刀枪剑戟整齐地放在兵器架上,即刻引起了县令的关注。

  “怎么,沈老爷还会拳脚功夫?”

  “回大人只为强身健体,花拳绣腿而已。”沈老爷连忙解释。

  县令打量了一下格调高雅的布置,两侧陈列柜上图书占了大半,各式古玩倒也不少,不过八仙桌上的一本书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一部《增广贤文》,明代文人骚客都喜爱的书。

  “大人见笑了,我只是偶尔翻翻。”沈老爷不好意思地收起书。

  “沈老爷,儿子多大了?”县令边走边问,来到门前凉棚下。这里浓荫蔽日,左右通透,坐在这里凉风习习。

  “请县太爷品茶,犬子尚小,正在私塾读书。”沈老爷伺候着,不敢落坐。

  “好啊,万官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县令大人踱步摇头晃脑地说着,前脚向大门外走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沈氏一族一定谨记县太爷教诲,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沈老爷躬身相送。

  县令一行人向东走,来到了热闹非凡的东西走向的估衣街上。这里南北交汇,往来百姓在这里驻足留连,山阳城无论富商还是贫民都喜欢来这逛一逛。

  县念猛抬头向东望去,但见一团紫气东来,突然落在了东边不远处,他连忙向东疾行欲控究竟。

  “大人,你慢点!”师爷在后追赶着。

  打铜巷内吴府此时此刻一片忙碌,吴夫人今日临盆,吴老爷正在前厅焦急在转来转去。夫人十月怀胎受尽折磨,产婆进去两三个时辰了还不见孩子生出,可夫人凄惨的叫声让他不寒而栗。

  儿奔生,娘奔死。吴老爷知道女人生孩子,就是一辈子最大的坎。

  吴老爷听着夫人一阵阵凄惨叫声,额头的汗水大颗大颗滴落在地。他对着上天双手合十祈祷:“老天啊,你就别折磨我老婆了,孩子,你快出来吧。”

  “夫人,加把劲,头出来了,使劲使劲!”产婆已是满头大汗。

  床上的女人脸色苍白,头发极其凌乱的她配合着产婆,她使劲最后一点力气,歇斯底里的呐喊中产婆叫了起来,紧接着“啊,啊啊啊!”一声啼哭,吴家小少爷诞生了……

  “吴老爷生了,生了个儿子。”

  吴锐脸上的愁云顿时化作满面的笑容:“放鞭炮。”

  正在街上神游的县令,耳边突然传来了一阵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

  这震动山阳半座城的鞭炮声,打断了县令的高谈阔论,他好奇地问:“谁家有喜事?还不去打听打听。”

  一个手下见眼生情朝着鞭炮声的方向跑了过去,估衣街东边是竹巷街,而在两条街之间山阳县大户吴家。

  “大人大人打听清楚了。”手下跑过来禀报。

  “快说,谁家放鞭炮啊?”师爷见风使舵。

  “打铜巷里吴府喜得贵子。”手下连忙告知。

  “原来如此。”

  手下人所说的吴府,说的是山阳吴锐家,县太爷放眼一看那紫气果然来到了吴府,他暗自思量,真的是文曲星下凡了?

  “恭喜吴老爷,贺喜吴老爷。”吴府里张灯结彩,家丁们纷纷前来道贺。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