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万历佑明 第五百六十九章 为天下计,不惜薄儒好工!

《万历佑明》第五百六十九章 为天下计,不惜薄儒好工!

作者:枫渡清江 字数:1791 书籍:万历佑明

  “不能让提倡旧礼的人有换了天子就有希望恢复旧礼的希望。”

  “所以,在这撤侨之事结束后,得尽快对吕宋用兵。”

  “虽然不肯回国而被西夷屠戮的那些汉人商民算是咎由自取,但西夷如此作为,也是要声讨的!不管怎样,这些人是炎黄子孙,既然如此,按照新礼,就不能不问!”

  “何况,按照新礼,别说是炎黄子孙被屠,就算是其他夷民被这样肆意屠戮,也是不仁道的,不合礼法的,朕作为天下之主,皇明作为天下之皇朝,就不能不问!”

  “故还是要下一道诏旨声讨佛郎机人这样的行为,另外,也让国内的西夷传教士对此做出表态。”

  “还有,要下旨在璜山和社寮岛建一座璜山事件纪念碑,而且以前发生过西夷入侵与倭寇入侵惨案的地方也要建纪念碑!”

  “纪念受难兵民的祠堂与抗击这些入侵的功臣雕像,也要多建,令当地官衙定期派人祭祀与派专人看护!”

  “得通过这种方式,让国家与民族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西苑。

  朱翊钧对申时行和戚继光说着自己接下来的一些想法。

  申时行和戚继光拱手称是。

  接着,申时行就奏道:“陛下,以臣愚见,要想新礼深入人心,使国朝上下之人皆知同胞情谊、皆有良知,当更加重视发展实学才是。”

  “盖因眼下新礼推广,要想世人都接受此礼,最关键的还是看朝廷能不能一直推广开发外利的方式富国惠民,进而再因国富民强,而可以使得大量民众得到教育,提升智识。”

  “而要一直能开发外利,就得技艺一直在进步才行,陆上自然是交通要发达,戚公之四轮马车使运输交通更为简便,倒是助益不少;海上则是要航船快速便捷,同时火炮要更加厉害,才能称霸海上,开发外利,可眼下在航海上,大明却已不如西夷,这是需要注意的。”

  “故臣认为,当重视发展实学,是国家之人才不能只是能文善武,还得有能工巧匠乃至深谙万物至理的人才,好在陛下已对在百工百技方面有功者设了勋爵授予制度。”

  “但以臣愚见,这还不够!”

  “朝廷需要培养更多这方面的人才,而不是只是鼓励天下人为了勋爵往这方面走,当令一些书院开课专门培养这类人才。”

  申时行说后,朱翊钧就道:“那就直接由内阁根据实际情况,开始建一批专门负责培养实学类的学校!分工学类,理学类,工学类重在技,理学类重在探究运行之理,也定期拨款开展一些技术明理方面的攻坚。”

  “朕作为天子,也会出内帑资助一些实学人才做这方面的攻坚,权且叫做课题。”

  朱翊钧说后就看戚继光:“朕记得戚昌国有在打算造朕提过的蒸汽机,让他请个旨,荐举几个人组成一个团队,以钦差身份做这件事,顺便告诉朕他这个实验需要多少银子,朕从内帑里给他,不让他自己出。”

  戚继光拱手称是。

  作为勋贵子弟,戚昌国这些人属于钱多事少的人,有的是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现在的大明天子又倡导他们这些富贵闲人做些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

  所以,戚继光也不好再阻止戚昌国做这些事。

  而戚昌国在得知皇帝不但只是口头支持他做这些事,还打算投钱支持后,更加来了动力,忙对正在打算搞新的炼铁炉的赵士祯说:

  “陛下有谕旨,让我荐举有志于蒸汽机者组建一个团队,以钦差身份研制这个,且可以直接找内帑要钱。”

  “真的吗?”

  赵士祯听后也颇为兴奋。

  戚昌国道:“自然是真的,家父亲自带来的谕旨。”

  “既如此,那我立即把我设想的新炼铁炉画出来,到时候请陛下出内帑雇工建造。”

  “若效果好就多建几座,分别试一下空气、木炭到底对炼出的铁水好坏有多大的影响,自从那个马拉铜球实验出现后,也让我相信我们的世界里的空缺之处看上去是空的,实际上的确是填满了气,那这气会不会也对炼铁有影响,是需要我们去探究的。”

  赵士祯眉飞色舞地说道。

  戚昌国跟着颔首:“有道理!你尽快,现在陛下内帑充足的很,不缺钱!”

  戚昌国等在开始研制蒸汽机的同时,其弟驸马戚兴国也正在让倭奴给他收集雷电。

  戚兴国在做好收集雷电的电容瓶和收集雷电但不接地绝缘的金属杆后,就在万历十七年的夏天,每逢雷雨天,就逼着自己府里的倭奴持着缠有铜丝的琉璃棒去触及金属杆,且收集雷电进入自己的电容瓶里。

  而戚兴国比较顺利的是,因为他是按照朱翊钧的指导在做,所以第一次就成功收集到了雷电,且立即上本告知了朱翊钧知道。

  朱翊钧对此很是高兴,下旨予以嘉奖。

  而因为朱翊钧支持实学发展,所以许多宗室勋戚子弟更加热情饱满的参与科学技术研究,连许多官僚士大夫也开始对这个更加感兴趣起来。

  有督抚甚至上奏说自己这里有巧匠造出了两百米的大船,这让朱翊钧兴奋不已,忙让这督抚把图纸呈上来。

  这也算是中央集权制的好处了。

  只要皇帝在科学技术方面有所好,下面的人在这方面的热情度也会跟着暴涨。

  但这让儒士们颇为失落,有种正宫娘娘要失宠的失落感。

  更有精明的儒士意识到天子这是彻底动旧礼的根基,而欲加强朝廷对外扩张的能力才特别重视实学,乃至有意用宗室勋贵外戚这些人为主力来发展实学。

  “申吴县用心深远,为夺天下之利,不惜与张太岳一样,诱惑天子薄儒好工也!”

  赵之翰感叹道。

  黄卷问:“难道真没什么办法肃清朝堂不正之风了吗?”

  赵之翰道:“自然是有的,高新郑坏天下海政,朝中正直之士用的法子或可用之。”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