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综武:人在北凉,八岁创仙法 第四百五十二章 入塔

  只见郡主檀口微张,继续念诵:“……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念完,众人沉默,好词,真是好词。

  片刻,狂生曾鸿端起酒杯,面向郡主。

  “郡主词藻,让人叹服。不是在下奉承,此词凄婉之气直冲云霄,当为古今第一凄婉之词。听之让人落泪!”

  这狂生,考中之后,不但不狂了,还懂得拍马屁了。

  鄙视之!

  刘知易心中叹息,知道事情找上门了,看向郡主,果然郡主也在看他。

  这首词是他拿来调戏王府婢女林花的,此时郡主念诵出来,到底为什么?

  曾鸿之后,众士子不甘人后,马屁一波又一波,郡主都插不上话。

  许久,郡主才找着机会,开口说道:“诸位误会了。这词不是本郡主所做,而是另有他人。”

  “谁?”

  “何人?”

  “哪位才子?”

  众人纷纷询问,郡主的眼睛始终看着刘知易,面如桃花,似乎也被这首千古第一词人,倒霉皇帝李煜的作品打动。

  刘知易躲不过去了,只能硬着头皮站起来。

  不断拱手谢罪:“献丑。献丑。献丑。”

  “你是何人?”

  不少人同时发问。

  刘知易身穿白袍,明显是太学医科弟子,但却坐在锦衣士子一边,向南而坐,这是次席。

  一个豪迈的声音响起:“他是本王的救命恩人!”

  此时一个魁梧身影,大踏步而来,行动如风。

  众人一看,纷纷行礼:“拜见王爷!”

  岭南郡王从皇宫回来了。

  随着王爷出现,加上刘知易身上的穿着,马上有人认出他了。

  “阁下可是为王爷煮骨疗毒的刘公子?”

  “阁下是太学悬壶院刘兄?”

  左右士子纷纷小声问着,这不是什么秘密,刘知易大方承认。

  “诸位免礼。今日夜宴,不讲俗礼。”

  王爷走上高台,冲向他行礼的士子说道,边说边走到了刘知易面前。

  突然拱手,深深下拜。

  “本王谢先生救命之恩,一直无以为报。今日请先生赴宴,当面致谢,了却心愿。”

  刘知易哪敢让他拜,连忙走出宴席,扶他起身。

  “王爷万万不可,学生可当不起!”

  岭南郡王,眉目刚毅,性格豪爽,也不扭捏,顺势起身,拉着刘知易的胳膊,送他入席,给足了面子。

  然后又拱手拜拜,接着不断朝其他士子拱手,朝主位走去,走到金川郡主旁落座。

  “诸位不必拘束,开怀畅饮!”

  接着王爷频频举杯,众士子连连应和。

  王爷这个正主一到,刘知易明显从各个士子脸上,看到了更加精彩的表情,有的兴奋,有的紧张,但都有所改变。

  终于又有人站了出来,这次是跟刘知易同排的一个士子。

  刘知易桌旁的美丽侍女马上俯身在刘知易耳边低语起来,自从公主将刘知易写过林花词的事情说出来,侍女就对他热情起来,当王爷亲口说出刘知易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后,侍女就动不动刻意接近,时不时借机在刘知易耳鬓厮磨。

  “公子,这位是中原八大名士之一的姚重,儒道士子。今科杏榜排名第七。”

  杏榜是礼部考试,名词是主考官定出来的,名次并不重要,因为后面殿试定下的名次,才是正式名次,所以会试只有头名才有一点影响力,其他名次基本无人问津,第二名都没人记得,更何况是第七名。但会试名字未必没有含金量,相反,很可能更专业。历史上,欧阳修主持科举那年,看到一份好文章,想定为头名,可欧阳修觉得那篇文章太好,可能是他的弟子曾巩所写,他是老师,定弟子为头名,担心引起别人诽谤,于是放到了第二名,后来放榜才知道,那篇文章是苏东坡写的,说苏东坡有状元之才,没人会怀疑。但那届科举殿试,苏东坡被皇帝排到了乙榜十几名,连甲榜都没进去,虽然皇榜才是正规名词,但相比欧阳修这样的大文豪,对文章的鉴赏力方面,可能皇帝是个外行。

  这个姚重被礼部主考定为第七,很能说明他的实力。

  刘知易点点头,见那姚重举起酒杯,突然冲自己这排的另一个士子说话。

  “谢会元。久闻江南四大才子才学无双,值此良辰美景,何不赋诗一首。”

  谢会元是谢玄,刘知易看杏榜的时候,就记住了这一个名字。

  谢玄出身江南谢家,是江南望族。

  江南郡位于夏江下游,北边沿江,东边靠海,境内平坦,土地肥沃,桑基鱼塘,是天下第一富郡。江南富庶,文风兴盛,江南才子力压中原,每次科举都能屠榜,可谓进士及第,江南第一。

  姚重将目标直指江南四大才子之称的谢玄,显现了强大的自信,中原八大名士也不是浪得虚名。

  中原八郡,与江南不同。江南郡是大夏王朝直属郡,是朝廷的粮仓钱袋。中原八郡,则是封地。所谓中原,不仅仅是夏京周边的夏原,夏原得天独厚,表里河山,南北都有天险,东西都有要塞。西方的百戎山,北方的黄龙山,南方的青龙山,将夏原护在中央,只有东方,通过狭长的河谷通往夏原之外。除了夏原,夏江两岸地势开阔平坦,形成了一片方圆万里的大平原。这块大平原加上夏原,就是所谓的中原。

  夏原以东,有八条大河分别从南北汇入夏江,分别是姬、姜、姒、嬴和妫、姚、姞、妘,共八条河流,以这八条河流流域,将夏江中原分成八块小平原。其中姬、姜、姒、嬴四条河流位于江北,因此称为北四原,妫、姚、姞、妘四条河流位于夏江以南,因此称为南四原。

  八大平原上,自古生活着以河为姓的部族,演化到后来,成为姬、姜、姒、嬴、妫、姚、姞、妘八大豪族。

  两百年前,西戎大举入侵,吞并中原,建立戎朝。中原大地惨遭战火洗礼,八大豪族不但没有消亡,还在戎朝发展成为地方门阀。事实上,夏氏祖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在戎朝时,也向戎朝纳贡,换取富贵。

  后来夏太祖起兵反戎,八大豪族站在了太祖一边,出人出力,提供军饷粮草,协助太祖将戎人逐出中原。这段历史,在史书上称之为太祖九合诸侯。

  由于依仗八大豪族的人力财力,太祖鼎鼎天下之后,大封诸侯。八大门阀都被封为国公,而且是有封地的实封诸侯。他们在自己的领地内,权力至高无上,甚至比戎人统治之时,还要强势。

  中原九郡,夏朝只掌握了一个夏原,因此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开国之初,朝廷都远远比不了中原八郡。八郡门阀,则借助这样的优势,不断向朝廷渗透,影响甚至干预朝政。这种情况,一直到太祖晚年才逐步扭转。随着太祖南征北战,三次北伐大漠,将北狄赶到了漠北,又在八郡以东的江北、江南两大平原上设立郡县制度,这才彻底化解中原强枝弱干的窘境。

  到了文帝时期,休养生息,彻底消除了戎人统治时期的痹症,人口繁盛起来,这时朝廷掌握的人力物力已经彻底压倒中原八郡。但八郡依然靠着人才优势,继续干涉朝廷。于是文帝开了太学,试图聚拢天下才子为朝廷所用。此举利弊参半,好处是,天下才子齐聚京师,朝廷能用的人才彻底压倒了八郡,坏处是,八郡也趁机光明正大的向朝堂塞人,他们的士子也可以通过科举入朝做官,但这些八郡士子,永远心向世世代代统治八郡的门阀豪族,而不是效忠朝廷。

  武帝之时,朝廷与八郡之间的关系已经貌合神离。幸好武帝时期,边境动荡不安,朝廷需要应付边患,对八郡采取怀柔,这才没有让矛盾彻底爆发。但武帝埋下了控制八郡的伏笔,重新平定岭南、收复漠南之后,在边地设置了九大边郡。这样形成边郡在外,朝廷在内,一内一外夹攻八郡的态势。

  之后继位的桓帝,荒淫无度,朝堂上,徐谦、魏无暇两党内斗激烈,朝廷根本没有余力打击八郡。桓帝当政十八年,景德继位,急于清除魏党,最后的结果是魏太后政变,垂帘听政。

  太后当政,开了恩科,八郡豪门士子进京赶考,也是在释放某种态度,那就是八郡豪门对太后当政的支持。

  八郡豪族,除了八大封侯之外,还有大大小小的地方门阀,名门望族,把八郡统治的铁板一块。这些豪族,由于没有经历太祖灭戎的战争,家族积累、传承得以保留下来,都是经历过三个以上朝代更替,延续数百年甚至千年的大家族。这些家族底蕴深厚,每年科举,都能取得显赫的成绩,不输给江南才子,让人不敢忽视。

  八郡豪族在大夏朝的地位特殊,刘知易不可能不知道,但江南四大才子他就没听说过了。

  “江南四大才子都是谁啊?”

  刘知易虚心问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