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明总宪 第216章 时代变了

《大明总宪》第216章 时代变了

作者:凉拌的皮蛋 字数:2731 书籍:大明总宪

  酒楼外一片肃杀。

  刘显带着振武营的将士簇拥在朱载壡的身旁。

  朱载壡却是仍旧盯着手中的那份告示,却是抬头看向了一个被捆走的力工愕然的问道:“劳驾,织场那边的女工,零工日饷几何?”

  “六文。”

  朱载壡微微颔首,而后示意刘显将他们押走。

  “知道了。”

  许久之后,朱载壡才抬起头,看向了张居正跟高拱问道:“张先生、高先生,一日两人十六文钱,刚好二斤粮,二位可知晓什么意思?”

  张居正低头道:“是商人想用百姓对朝廷施压。”

  “大抵如是。”

  朱载壡却是摇了摇头问道:“那是商人的意思,可这二斤粮,对百姓又是什么意思?”

  张居正跟高拱一怔,而后同时叹了口气。

  “殿下……这。”

  “每日二斤粮,就是三十二两,再算上朝廷开的赈灾粮,若是只为活命,也就能让两个大人一个孩子活着。”朱载壡狠咽了一口口水,而后道:“他们要我大明的百姓,自己选,是饿死自己的爹娘,还是饿死自己的孩子。”

  “温良恭俭让,忠孝节义悌,他们也配提这十个字吗?”

  “自即日起,江南各码头,但凡是想开工的,不论长工、零工每半日工钱不得低于米价三斤,女工不得低于二斤四两,低于这个价,力工可直接来太子行辕诉状,孤倒要看看,这帮客商能不能将我大明朝的天给遮了。”

  “喏。”

  ——

  在水面上,朝廷的水师也并没有过多的为难的张全等人,在水中潜了一阵子之后,顺着江被冲了一段路,再上岸便已然不见了朝廷水师的踪影。

  上岸之后的张全大口的喘着粗气,只不过湍急的水流早已将他跟其余众人冲散。

  张全瘫在地上,一股死后余生的庆幸本能的涌上心头。

  只不过还没等张全回过神来,忽然便察觉到周围动静有些不对,远远望去,却见一队官军押着一辆囚车出现在了不远处。

  张全旋即便警惕了起来。

  这也不是回城的方向啊。

  张全警惕的就近找了一棵树,旋即便朝着树干上爬了上去。

  蹲在树上的张全,这才发现,那囚车中关押着的竟是宁玦。

  而躺在囚车上翘着二郎腿的宁玦丝毫没有注意到,囚车已然逐渐偏离了回城的方向。

  就这么走着,囚车倏然停了下来。

  宁玦愕然的抬起头,只见朱希忠正双目圆睁的盯着自己。

  “你作甚?”

  朱希忠手起刀落,一把砍掉了囚车上的铁锁,而后便拉开了囚车的木门。

  “贤弟,就这了,再往前就是燕子矶,你找条船直接渡江去,去北面,到辽东亦或是草原上……”

  朱希忠话音未落,宁玦便一把重新将囚车的木门给拉了回来。

  “你TM疯了?”

  朱希忠赶忙道:“贤弟,你听我的,你走就成,俺答叩关的时候,你救我一命,我记得,这算我还你的。”

  “那不叫救你一命,那叫我跑不了了,让你赶紧跑!”

  “都一样,朝廷那边你不用担心,嘉靖十八年君父南巡的时候,我也救了君父一命,咱们这就算全还完了。”

  宁玦还真没看出来,朱希忠还是个算账小天才。

  “有你这么算账的?”

  “哪不对?”朱希忠这一句话反倒把宁玦给问住了。

  “我若是走了,今日码头上被抓的那些力工怎么办?朝廷能放得了他们?你这是拿他们所有人的命换我一个人的命。”

  “我不能走。”

  说罢,宁玦便径自坐在了囚车之上,任凭朱希忠怎么说,都不再开口。

  朱希忠长叹了几口气后,这才重新赶着囚车折返金陵。

  只是宁玦不知道,坐在树上亲眼目睹了这一幕的张全,已然快将手掐进树干之中了。

  “宁先生,您怎么不早说您没有脱身之法啊!”

  宁玦是正四品的佥都御史。

  先前在酒楼那副信誓旦旦的模样,张全还以为宁玦有脱身之法。

  张全万万没想到,宁玦打的是自己把所有罪过全都扛下来的主意。

  “宁先生,您等着,您等着!张某就是豁出这条命去,也得把您救出来!”

  天黑之后,张全这才从树上爬了下来。

  阮弼被丢进家里减肥,胡山被押回了大牢。

  朱载壡的命令经由太子行辕发出,直接便贴在了各大码头的外面,不过原本风平浪静的景象,却并没有如同朱载壡想象的那般出现。

  这些客商之间,并没有太紧密的组织,就是平日里聚在徽国文公祠里吃吃茶。

  只是共同的利益,正驱使着他们做着趋同的选择。

  在这个节骨眼上,运的越多,也就亏的越多。

  既然如此,那便不如先不运,就地找仓库将货物给存下来,金陵城郊仓库的租金一路水涨船高。

  旁的货物就地停下来,一时半会没有太大的影响,但粮食不行。

  一个恶性循环由此诞生。

  码头上的力工越是能拿到这个工钱,商人亏的越多,商人们亏得越多,运进城的粮食便越少,运进城的粮食越少,这些力工的最低工钱便越要跟着往上涨,而他们的工钱一涨,粮价也就越高。

  仅几日之后,原本擦肩接踵的码头就这么萧条了下来,接踵而至的便是越来越多的力工被开革出了码头。

  一场规模更大的民变正在酝酿。

  最先察觉到不对劲的是锦衣卫。

  “大都督,这是各码头的奏报,这些时日码头上萧条了不少,城里粮价也在跟着涨,应当是涨的比较凶了。”

  陆炳不经意的接过秘奏,随口道:“码头萧条了不是好事吗?不用革税制了,咱们大家都好过。”

  “粮价的事情再想办法就……”

  还没等说完,陆炳便想明白了这其中的逻辑关系。

  码头萧条,代表着力工的活计变少了。

  粮价高,意味着力工们更难活命了。

  倒抽了一口凉气的陆炳,登时便将秘奏放在了书案上,而后吩咐道:“明日速将此奏递给守备厅麦……”

  还没等陆炳说完。

  陆炳的心中又是一惊。

  “不对,现在就备车,我今天夜里就要见到麦公公!”

  “大都督,宫闸已然落了,麦公公应当已然……”

  “废什么话,关了门那就去砸门!麦福今晚就是逛窑子去了也得给我把他拖出来!”

  “喏!”

  “另外去应天府跟五军府留守司,盘查仓中余粮,明日支摊放粥粥摊再增十五处。”

  锦衣卫还从未见过陆炳如此慌乱的模样。

  只因陆炳想到了一个恐怖的问题。

  古往今来,所有的民变,都是在城外的,因为造反的都是佃农,饶是陈胜吴广,也是赶路赶了一半才决定造反。

  民乱一起,无论如何,最开始时城池都是控制在朝廷手里的,也借此降低了平叛的成本。

  但眼下大明可不尽然。

  朝廷是在城里布粥,那些没有活计的力工也全都在城里,至于更巧的一点就是,最大的粮仓,往往都在城里跟码头上……

  陆炳不敢继续往下想,连衣服都顾不得换便直接赶往守备厅。

  ——

  “咔嚓”一声脆响传来。

  或许只是一次手艺人的尝试,也可能是一个莽汉不经意的一次崩溃。

  总之,一把锁住粮仓大门的锁被人打开了。

  已然不知在饥饿中过了多久的饥民们,突然钻进了粮仓得以饱腹,而后模仿效应的大门也随之敞开。

  饥饿中的人不会去思考城中有多少粮食。

  他们只知道,老爷们总归是有粮的。

  “这么多的粮,就在离我们不到一里的地方啊!”

  千言万语最终汇聚成了一个朴实无华的字。

  “吃!”

  这是自陈胜吴广以来,第一次没有“首恶”的起义,没有什么鱼腹天书鬼火狐鸣,也没有什么石头人,更没有什么无生老母,真空家乡。

  这样的起义在以往被简单的称作“民乱”。

  只是这一次骚乱规模之大,却是一个小小的“民乱”两字装不下的。

  ——

  城中火光突起,驻有甲士的红楼却迟迟没有反应。

  已然被饿的眼冒金星的阮弼突然被僮仆从家中放了出来。

  “老爷,咱能活了,能活了!”

  “锦衣卫呢?”

  “都撤走了,城里已然乱起来了,这会动静比方才还大了不少,没人顾得上管您了。”

  阮弼艰难的抬起头,看着自家院外冲天的火光。

  而后一脸兴奋的朝着家门外跑去。

  “各位好汉,我知道……”

  话音未落,寂静的巷口便恢复的寂静,而后便是宛若炸雷一般的呼号声。

  “我认得他,他就是码头上的阮老爷!”

  阮弼意识到了不对劲,但也已经晚了。

  不到半个时辰的功夫,阮家便成了一片火海,再也没有人见过阮家四十七口人。

  原本紧闭的城门被人在城中敞开,有些吃饱了肚子的饥民带着家小趁着夜色逃窜出城,而城外紧靠着城墙的市镇、仓库也已然成了一片火海,而饥民也在逐渐朝着京郊的村庄弥漫开来。

  这些饥民也早已看清楚。

  什么金子银子,什么铜钱田亩。

  都是假的,只有变成粮食吃进肚里才是最真的。

  只不过略显滑稽的是,当这场“民乱”弥散到周围村庄时,不少的地主老财凭借着多年备倭防匪的经验,下意识的做出了一个判断。

  躲到城里去。

  城里终归是安全的。

  这一路上,越来越多的饥民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们一句话。

  老爷,时代变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