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第379章 招贤纳士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第379章 招贤纳士

作者:血狸奴 字数:3493 书籍: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高台之上,刘舍、卫绾、田叔三个‘温润君子’,正为了争夺那几摞蝉翼白纸跟彼此较劲。

  高台之下,则是那八千多名士子,开始和那一道道写在木板上,等候考生抄写下来的考题较劲。

  ——即便这是华夏,乃至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考举、第一次以‘笔试’的方式选拔基层官吏,也总有一些东西,是考生们仅仅依靠本能便‘无师自通’的。

  就说此刻,每一个分考场前,都已竖起了一面面木板,上面却不再是先前那‘一至九十九’的座次号,而是变成了一道道考题。

  而在看到考题的第一时间,即便考官们还没来得及喊出一句‘把题抄在答卷上’,考生们也还是本能的撸起衣袖,不时抬起头,抄录起木板上的考题。

  考题总共十道。

  前四道,都属于‘只要你真是个文化人,就一定能做对’的算术题。

  只是在算数题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和税收相关的知识点。

  比如第一题:说某一农,年三十九,有田百亩;

  妻子年三十六,长子年二十一,次女十七,幼子十二。

  某年,该户人家于秋收得粮三百石,少府划定的粮价为每石五十钱。

  问:缴纳过所有应当缴纳的税、赋之后,该农户结余的粮食,总共价值多少钱?

  这样一道题,随便摆在任何一个在基层做过官,甚至只是做过‘吏’的人面前,都可谓是完完全全的送分题。

  甚至就连农民,抛开不认字不说,也同样能为这样一道题,给出自己清晰地计算过程。

  ——三百石粮食的收成,每石五十钱的价格,总价值一万五千钱。

  三十税一的农税,需要缴纳十石粮食,也就是五百钱;

  这个三十九岁的老农、三十六岁的妻子,以及那个年满二十一岁,已经到了‘始傅’年纪的长子三人,需要各缴纳口赋四十钱。

  最后,那个十七岁的次女既然还在家中,便说明还没有嫁出去;

  十七岁没嫁出去,按照如今汉室的律法规定,需要缴纳每年一算,即一百二十钱的晚婚罚款。

  所以最后的答案等于:一万五千减五百减一百二十减一百二十,等于一万四千二百六十钱。

  总的来说,这道题的难度并不算太高,涉及到计算的部分,也只包含了简单地减法和乘法。

  非要说有什么难点,那也就是某些生在豪门富户,不知人间疾苦的公子哥儿们,可能根本不知道除了农税、口赋,汉家居然还针对年满十五的女子,制定了‘晚婚罚款’。

  但整体而言,这第一道题的难度,也已经让绝大多数考生,大致明白了编卷者,也就是当今天子胜的用意。

  “前四道都是算术,说明陛下并不喜欢夸夸其谈,又或是引经据典、满口诗书大义的‘才俊’。”

  “陛下,应该是个更务实的人······”

  “第一道题的提干就是‘某一农户’,还涉及到税、赋等支出,陛下对农户的重视,当也不亚于太宗孝文皇帝、先孝景皇帝。”

  “又涉及到大多数高门子弟不大了解的女子晚婚罚算······”

  “陛下,难道也像先帝那样,喜法家之言?”

  在一号分考场,也就是甲一考场,看着眼前,那已经被自己抄下的考题塞满的白纸,颜异只下意识皱了皱眉。

  这道题,对颜异——对这位复圣颜回第十世孙而言,当然不在话下。

  颜异此刻心中所想,也并非是怎么做对面前这十道题,而是从这十道题的字里行间,摸清楚当今天子胜的政治倾向,或者说是喜好。

  虽然是根正苗红的儒家出身,但在得到消息,说长安即将举行一次考举之前,颜异都还在济南郡做亭长。

  对于这种切实关乎农民生存的题目,颜异可谓是手到拈来。

  但从这第一道题,便得出‘当今或喜法家’的结论之后,颜异的眉头便悄然皱起稍许。

  即便笔下没有片刻停留,很快便答完了第一道题,颜异皱紧的眉头,也丝毫没有松缓的趋势······

  同一时间,在考场更靠里一些的位置,主父偃也同样做完了第一道题。

  和颜异一样,主父偃也从这第一道考题当中,看出了当今天子胜对法家,或者说对律法的重视。

  但和颜异那眉头紧锁,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不同:在迅速完成第一道题之后,主父偃只又扫了第一道题一眼,便迅速将注意力放在了第二道题上。

  ——和出身名门,随便找个熟人举荐就有官做,从来都不曾为温饱发愁的颜异不同:主父偃的出身,可谓是颇有些‘微寒’。

  与如今汉室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所选择的黄老、儒、法等诸学不同,主父偃最早的学术选择,是在如今汉室极为小众的长短纵横术。

  在百十年前,纵横家曾出现苏秦、张仪那样的战略家、外交家,游与列国之间,单凭口舌之力,不费一兵一卒,便为自己所效忠的国家获取大片土地、无数城池。

  但到了如今汉室,到了这个统一政权,纵横家所擅长的一切,似乎都失去了用武之地。

  今时不同往日~

  在宗周之时,周天子威仪不在,诸侯列国彼此纷争不休,周室能做的,也不过是见风使舵,在夹缝中求生存。

  但在如今的汉室,关东各国之间别说是伐谋伐交了,但凡往来密切了一点,便会立刻找来长安的御史!

  尤其是在吴楚之乱过后,诸侯藩王之间的往来,更处于长安朝堂的密切关注之中。

  甚至就连临江王刘荣、河间王刘德这种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如今也是‘非重大事务绝不书信往来’的状态。

  内部如此,外部,也并没有纵横家一展宏图的土壤。

  ——对南越,或者说是岭南百越,汉家采取的是熬老头战术。

  极尽可能得稳住岭南,只等那秦龙川令、如今的南越王赵佗咽气,再让如今质于长安的王太孙回去即位,并通过温和的手段,解决岭南的问题。

  至于北方,那就更不用说了。

  外交?

  交个卵!

  汉匈双方之间,不是打就是干!

  什么伐谋伐交,什么巧舌如簧,都比不上一具强弩、一杆长枪来的实在。

  尤其是在当今即位,并成为自有汉以来,第一位明确拒绝匈奴人的请求、拒绝和亲的汉天子之后,汉匈双方之间的茅盾,也已肉眼可见的朝着‘不死不休’的方向飞速狂奔。

  所以,预感到纵横之术已经没有了施展天地,主父偃也曾尝试调转门庭,去研究《易》和《春秋》。

  只是之后,主父偃‘周游列国’,却实在没能融入任何一个文人圈子。

  或许是因为主父偃,历来就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

  或许是主父偃出身贫寒,即便有学识来撑起气质,也很难掩盖身上的‘穷酸’气。

  又或许,正如那首已经被主父偃,深深刻入脑海中的童谣所说的那样······

  “主父偃,治纵横,言长短,出名门。”

  “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长短不能合,大小不能制······”

  “哼!”

  “待我出人头地,再与尔等小儿算账!”

  咬紧牙,绷起脸,主父偃很快就开始飞舞着笔墨,为第二道考题写下自己的答案。

  曾几何时,纵横家们空若悬河,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今虽事已境迁,但总有一些东西,还是被纵横家的后人继承了下来。

  ——睚眦必报。

  而主父偃——这位赵武灵王的后人,又端可谓‘个中翘楚’······

  “这第二道题~”

  “嘿;”

  “陛下,果真还是那嫉恶如仇的性子啊······”

  更靠后一些的位置,郑当时看着面前的第二道考题,面上却只涌上一阵感慨、唏嘘之色。

  颜异,是复圣颜回的后人,至今都还属于‘书香门第’出身;

  主父偃,是赵武灵王的后人,虽然已经微寒,但也终归是‘血脉不凡’。

  这两个在关东混迹多年,至今都还没混出个名堂的人尚且如此,曾在刘胜的太子宫混过的郑当时,自然也不可能是什么‘平平无奇’的人。

  ——郑当时,是郑桓公郑友的二十二世孙、周厉王姬胡的二十三世孙。

  不同于颜异自小熟读诗书、主父偃过去游学列国:生于荥阳一带的郑当时,是游侠出身。

  曾几何时,在梁、楚一带,豪侠郑当时,那也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

  在吴楚之乱过后,郑当时更是凭借自己的人脉,而将处于危难之中的梁中尉张羽解救,也进一步名声大噪。

  也正是由于这响当当的名气,即便郑当时的先祖曾做过项羽的部将,郑当时这个‘背景不干净’的豪侠,也还是被先孝景皇帝召入长安,并在简单调查过后,塞进了刘胜的太子宫,做了刘胜的太子舍人。

  最开始,对于这个豪侠,刘胜也还是有一些兴趣的。

  毕竟少年热血,谁人年少时,不曾嫉羡快意恩仇的侠客?

  但很快,刘胜便逐渐明白了这个时代的‘侠’,究竟是一群怎样的货色。

  ——写做侠,读作黑涩会的败类!

  意识到这一点,刘胜很快便丧失了对这个群体的兴趣,自然而然,也就逐渐梳理了郑当时。

  就这样,郑当时也成为了刘胜的潜邸之臣中,少有的几个‘还没等到刘胜即位,便被淘汰出太子宫’的失意者。

  从龙之功没捞到,潜邸之臣没做成,偏偏游侠的身份,还让郑当时无法再回到故居。

  就此留在长安,一直到这次的考举,郑当时,才总算等来了一个做回锅肉的机会······

  “陛下轻我辈任侠,但性子却也是嫉恶如仇;”

  “如此脾性,却不喜我游侠众,想来,是有什么误会······”

  “便借这次考举,告诉陛下:侠,不全是杀人越货,欺压良善的蠢虫;”

  “侠,也可以是满腹经纶,可治天下的良才······”

  考生中,类似颜异、主父偃、郑当时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这些人大都有着‘高贵’的血脉,却也大都家道中落——至少是相对先祖,早已风光不再;

  这些人熟读先贤典故,引经据典张口就来,却苦报国无门、入仕无途。

  这些人,或衣食富足、或缺衣少食,但都无一例外的,无比珍惜这次的机会。

  ——这次不用走人情、托关系,又或是求人写封介绍信,就可以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谋求一官半职的机会。

  便在这期待、憧憬,以及些许紧张、严肃的氛围之中,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次考举,逐渐临近尾声······

  锵~~~

  锵~~~

  锵~~~~~~

  “午时正~~~!”

  锵~~~

  锵~~~

  锵~~~~~~

  “午时正~~~!”

  一声声更锣于考场中响起,终是让考子们抬起头,循声响向四周望去。

  听闻锣声,早已‘严阵以待’的考官们,也终是如释重负的长松了口气。

  “住笔。”

  “起身。”

  考官们一声声沉呵,考生们自也乖乖起身,站在了自己的考案前。

  ——不是考官们足够下人,而是在考场周围,那一伍又一伍‘监考禁军’,已是手扶于腰间的剑柄之上······

  “现在,考官会次序收取你们的考卷。”

  “每收一张考卷,便走一个人。”

  “离开座位之后,不可与身旁人交谈,一直到出考场。”

  “不得推搡、喧哗,不得与旁人争执······”

  又是一段考场纪律的宣读,引领着考生们满怀着忐忑和些许激动,一步步朝着最近的考场入口走去。

  直到走出考场,考生们才像是被捂住口鼻许久,此刻终于被松开般,各自长呼出一口气。

  “呼~”

  “成败,便在此一举了!”

  这自是考得不错,并自信满满的人所道出的感叹。

  “嗨~”

  “罢了罢了······”

  这,显然是那些失意者的苦叹。

  “哈~”

  “总算是走出来了。”

  “大人,当是在家中等急了吧?”

  也总有一些公子哥们,根本不在意考试的结果,只觉得自己刚蹲了两个时辰的大牢,直到现在才被放出来。

  但不管怎么说,这场考举,也终是圆满结束。

  ——至少考试的部分,并没有出什么岔子······

  抱歉,最近睡眠严重不足,昨晚一觉睡到了今天下午。

  正在码今天的更新,今天的不会防盗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