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第129章 ‘心直口快’窦漪房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第129章 ‘心直口快’窦漪房

作者:血狸奴 字数:4193 书籍: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纵是有万般骂名,都由朕一人来背!

  这样一句气势恢宏的话,自窦太后一介妇人口中道出,却是让殿内朝臣百官,都不由自主的低下头去,只本能的向御榻之上的窦太后,奉上自己所有的恭敬。

  或许在后世人看来,这有些奇怪;

  但在如今的汉室,这样的场景虽然少见,却也算不上令人匪夷所思的事。

  不同于后世,那些顶着‘后宫不得干政’的规定,在后宫幽居一生的太后,汉太后最大的一点不同,就是法理地位。

  按照千百年来的规矩,以及汉室鼎立之后,太祖高皇帝刘邦做出的补充,汉家的太后,口称朕,亡称崩,出入称警,行文用制。

  什么意思?

  ——就是说,汉家的太后,可以像天子那样,以‘朕’作为自称。

  死去之后,也依旧是和天子一样,用‘驾崩’来代指,而不是‘薨’‘故’等字眼。

  至于出入称警,全称其实是:出入称警跸(bì);

  出为警,入为跸。

  虽然有警、跸的区分,但实际上,二者都是一个意思。

  即:出入宫讳时,都会由随行谒者高呼一声‘警!’或‘跸!’,来提醒前方道路上的人:不管你是谁、肩上扛着几颗脑袋,都麻溜滚去道边儿跪着去!

  与此同时,鱼贯而出的禁军卫士,也会早一步上前开路,清除道路,并沿途警戒。

  而行文用制,也同样是天子所具有的特殊权利:凡是天子所发出的命令,都被称为‘制’,天子所布告的公文,则被称为‘诰’。

  行文用制,也就是‘称制’,便是指汉太后可以像天子一样,以君主的身份,向天下发布命令。

  如果再解释的深一些,称制,也有执政的意思。

  汉太后可以‘称制’,也就意味着: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汉太后也可以像天子那样执掌朝臣,也就是‘临朝称制’。

  结合此间种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实际地位上,汉太后与天子平齐;

  若是考虑到‘汉家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太后在理论地位上,甚至还高出天子一头!

  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才支撑起了刘汉社稷,那被后世人称之为‘两宫制’‘二元制’的特殊政体。

  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为了照顾皇帝儿子的情绪、面子,太后很少会以‘朕’作为自称,而是会用‘吾’,或直接是‘我’;

  也很少会在公开场合,尤其是皇帝儿子也在场的时候,如此盛怒的颁下懿旨。

  换而言之:今天,窦太后前所未有的当着朝臣百官、天子刘启的面,以‘朕’作为自称,并当场颁下太后懿旨,无疑是说明这位太后,此时怒到了极点!

  而在汉室,面对怒火冲天的太后,即便是贵为天下之主的皇帝,也没有丝毫办法······

  “儿臣,谨遵母后诏谕······”

  听出母亲窦氏的恼怒,御阶之上,天子启率先躬身,表示自己领命。

  皇帝都领命了,朝臣百官自也没有再劝的道理,遂也次序躬身行礼,口称‘遵旨’。

  ——号召天下能人异士,取刘濞首级?

  听着是挺吓人,但说到底,也就是那么回事儿······

  现如今,刘濞已经发动叛乱,身边无时不刻跟着成千上万,乃至上十万军队!

  在这样的防备力度下,能取刘濞项上人头的人,也绝对有能力平定这场叛乱。

  而平定这场叛乱,别说是赏千金、封三千户了;

  就算是翻个倍,也绝对没人挑的出毛病!

  所以说到底,窦太后这一道懿旨,看上去像是在全天下范围内通缉刘濞,但实则,就是表明态度而已。

  太后都表明了态度,天子也并没有提出异议,朝臣百官自也就放开了手脚。

  只不过,丞相申屠嘉,并没有给其他人开口说话得机会······

  “禀太后!”

  “匈奴人,是我汉家最大的仇敌,而《削藩策》,正是为了扫清我汉家主力,和匈奴人决战时的后顾之忧,才出现着政策。”

  “早在前年,内史晁错提出《削藩策》的时候,朝堂就已经开始着手,做应对叛乱的准备了。”

  “现如今,吴王刘濞已经起兵作乱;”

  “当务之急,是将早就准备好的军队,派去北方的赵国!”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赵王不反,又或是即便赵王反了,也无法引匈奴人入关。”

  “只要匈奴人不参与到这场叛乱当中,那吴王刘濞,便不足为惧······”

  申屠嘉朗声一语,惹得殿内众人赶忙坐直了身,先前还带有些忐忑的面容,此刻也是稍稍安定了下来。

  虽然都是同朝为官,但‘提前集结军队,准备应对叛乱’这种事,不达到一定的级别,是没办法知道的。

  有些时候,甚至即便是级别到了,只要专业不对口,也依旧可能对此一无所知。

  就好比此刻,正喜形于色,因为‘朝堂早有准备’而不再感到担忧的御史大夫陶青,便是典型了‘级别够了,但专业不对口’······

  “哦?”

  “早有准备?”

  朝臣百官面色回暖之际,御榻之上,也再度响起窦太后低沉的声线。

  只不过,比起先前那令人胆寒的阴冷,窦太后此时的语调,显然已经逐渐回到了平日里的淡然。

  ——没有温和,只是单纯的淡然。

  “皇帝知道这件事?”

  沉声一问,只引得御榻上的天子启一阵轻笑起来。

  “母后说笑了;”

  “调动军队这么重要的事,如果不是儿臣颁诏书、赐虎符,丞相又怎敢私自下令?”

  “倒是没有提前向母后禀告,是儿臣一时不查,漏忘此事了······”

  语调温和的解释,却惹得窦太后悠然侧过头,望向天子启的目光,竟随即带上了一抹不满!

  见此,天子启也只能稍敛去面上笑容,将身子稍一倾,附耳低语道:“是过去这几个月,孩儿令丞相办的······”

  “在太庙思过两个多月,还没来得及禀告母后······”

  听闻此言,窦太后这才将目光从刘启身上收回,目光中那一抹不满,也随即烟消云散。

  ——除了口称朕,亡称崩,出入称警,行文用制等特权,汉太后比之后世,还有另外一项特权。

  总结概括而言,这个特权,便是‘监政权’。

  所谓‘监政权’,顾名思义,便是指天子年壮,不需要太后通过代为掌政,来为政权交接过渡时,即便没有执掌朝政,汉太后也还是会保留对天子的监督权。

  说的再直白点,就是天子年幼之时,汉太后必然要出面掌政,以免‘主少国疑’;

  而在天子年壮时,还政于天子,又或是从来没有掌过朝政的太后,也还是要对朝中事务了若指掌。

  这是为了避免天子‘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年轻气盛做错事,所准备的一道保险。

  具体到如今的窦太后、天子启而言,便是天子启无论做什么,窦太后都会尽量不插手干涉;

  就连《削藩策》这种关乎宗庙、社稷存亡的大策,窦太后也会尽量以天子启的意见为准。

  只要天子启推动《削藩策》,不是为了过一把‘平定叛乱’的怪癖瘾,窦太后就会尽量支持天子启。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无论做了什么,天子启都要毫无保留的,将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事无巨细汇报给窦太后。

  因为这,是窦太后仅有的权力;

  是‘两宫制’‘二元制’下的汉家,为限制天子权力,所保留的最后一道,也是唯一一道保险。

  天子启做错事,或惹了什么祸,或许还能解释为:水平不行,眼界不够开阔,手腕不够老练。

  但天子启如果做了什么事,却并没有向窦太后禀告,就意味着限制天子、监督天子的最后一道保障即将失效;

  富拥天下,且理论上具有人世间任何权利的皇帝,将自此完全失控!

  所以,天子启具体做了什么,窦太后其实并不很在乎。

  甚至即便是天子启惹了祸,在窦太后看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天子启对自己有没有隐瞒,却是窦太后无比在乎,甚至是唯一在乎的事。

  尤其是多年的眼疾,让窦太后愈发容易感到安全感缺失的当下,窦太后对于这件事的在乎程度,更是与日俱增······

  “既然皇帝事先知情,那我也就不说什么了。”

  “——或许皇帝,也曾跟我说起过;”

  “只是我年纪大了,记不住事了······”

  佯装随意的说着,窦太后不忘稍侧过身,意味深长的看了身旁的天子启一眼。

  感受到母亲隐晦的警告,天子启也赶忙低下头;

  虽没开口,却也已是表了态:绝不再犯。

  便见窦太后再度正过身,对屹立于殿中央的申屠嘉缓缓一点头。

  “就按丞相说的办吧。”

  “即刻派军队出征,以‘协助赵王抵御北墙’的名义,将赵国的军队控制住。”

  “绝对不能让匈奴人,成为这场叛乱的参与者······”

  丞相提议,天子支持,太后点头,这件事,自也就定了下来。

  随后,申屠嘉又将叛乱爆发前,朝堂提前做的其他准备,也次序道出。

  “武关的防备并不坚固,需要派十万人驻守;”

  “这十万人,也早已集结完成,只等太后发令。”

  “——准了。”

  “荥阳-敖仓一线,关系到天下的安危,需要派至少十万人驻守!”

  “这十万人······”

  “——也备好了?”

  先后应下派兵防备赵国、防守武关的提案,待申屠嘉说到荥阳-敖仓的防务,窦太后的面色,却是悄然有些古怪了起来。

  “派军队去赵国,是为了防备北方的匈奴人;”

  “派部队去武关,则是为了关中的安稳。”

  “荥阳-敖仓,更关系到天下的安危······”

  面色古怪的说着,便见窦太后悠然侧过头,望向天子启的目光中,再一次带上了些许不满。

  “怎么?”

  “——梁国的安危,难道就不重要了吗?!”

  “刘濞的叛军,难道不是倾巢西进,攻打梁国吗?!!”

  “赵国、武关、荥阳,皇帝都提前做了准备,难道事先就没有想到:最需要朝堂支援的,是梁王吗!!!”

  说到最后,窦太后的语调更是陡然一厉,从最开始的询问,俨然已经变成了质问!

  而在御阶之下,听闻窦太后这接连几声质问,申屠嘉望向天子启的目光,也不由有些深邃了起来······

  “母后容禀。”

  就见御榻之上,天子启又是苦涩一笑,侧过身,为母亲轻声解释了起来。

  “赵国,关系到边墙的安危,如果赵国决定反叛,那匈奴人就很可能会破关南下。”

  “只有派兵监视赵王,以及赵国的军队,才能避免这样的事发生;”

  “可如果不派兵,一旦这样的事发生,朝堂,就会没有任何应对的办法······”

  “——还有武关;”

  “作为关中的南方门户,却并不像东方的函谷关那么稳固;”

  “如果不派兵防备,只要刘濞的叛军从武关进入关中,那太祖高皇帝、先太宗孝文皇帝留下的社稷,就会立刻产生动荡。”

  “荥阳,也是一样的道理······”

  温声细语的解释一番,天子启不忘再一笑,轻轻拍了拍母亲的手背。

  “赵国、武关、荥阳,都是必须立刻派兵、只要不派兵,就会引发祸患的情况;”

  “而梁国,虽然很可能会面对叛军的全力攻打,但过去这些年,朝堂也没少在梁国下功夫。”

  “——那么多的军队、武器、粮草,从少府运去了梁国,总能抵挡叛军一些时日······”

  天子启温和的语调,也让殿内朝臣百官暗下稍松一口气,面上神情,也逐渐恢复到了朝臣公卿所应有的模样。

  ——合着陛下和丞相,早就在这儿等着刘濞呢?

  那还担心个屁啊!

  打!

  往死里打!

  不把刘濞的狗脑子打出来,都算他属猪!!!

  但不同于朝臣百官转危为安的情绪变化,御榻上的窦太后,面色却是愈发阴冷了起来;

  望向天子启的目光中,更是已经看不出丝毫的温度······

  “所以,皇帝不打算支援梁王,想要让梁王自生自灭吗?”

  “——皇帝,是想要杀了我的儿子吗?”

  极致平静的两问,却惹得天子启面色陡然一紧,望向窦太后的目光中,更是瞬间涌上阵阵苦涩。

  强自按捺许久,终还是将负面情绪强压下去的天子启,用尽浑身上下大半的力气,才终于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僵硬笑容。

  “母后,误会儿臣了······”

  “儿臣的意思是:赵国、武关、荥阳的情况,更为紧急一些;”

  “所以之前准备好的军队,先派去这三个地方,以免发生让朝堂始料不及,方寸大乱的变故。”

  “至于梁国,是我汉家在函谷关外,最坚固的一道防线,也同样关乎着我汉家的生死存亡;”

  “梁王带着梁国军队,抵御叛军数十万兵马,儿臣,又怎么会坐视不管呢?”

  “——只是先前准备好的军队,都要派去赵国、武关、荥阳;”

  “支援梁国的军队,需要在关中另外召集,要花费一些时间罢了······”

  强颜欢笑着,将心中的凄苦强压下去,道出这样一番解释,天子启才终于看见窦太后的面容,有了那么一丝丝缓和的趋势。

  见此,天子启也不由稍侧过头;

  不等天子启眼神示意,却见申屠嘉已经主动走上前,对窦太后再一拜。

  “太后;”

  “这件事,陛下先前,就已经和臣商量过了。”

  “——荥阳-敖仓一线,是我刘汉社稷的命脉,绝不容有失!”

  “梁国的安危,也同样关乎到宗庙、社稷生死存亡,绝对不能出差错!”

  “而荥阳-敖仓一线,距离梁都睢阳并不算远。”

  “在必要的时候,陛下派去守备荥阳-敖仓的军队,也同样可以支援睢阳城内的梁王。”

  “再等关中新召集的兵马出征,睢阳城,便再也不会有任何危险了······”

  有理有据的一番话,却只惹得窦太后一皱眉,暗道一声‘说得好听’,便又再度侧过头去。

  “皇帝,打算派谁去荥阳-敖仓啊?”

  听出窦太后话里的松动之意,天子启便赶忙开口道:“听凭母后做主!”

  待这句话从天子启口中道出,窦太后面上清冷之色才淡退稍许;

  暗下稍一思虑,才悠然开口道:“社稷有难,需要领兵的将领;”

  “荥阳-敖仓的重要性,又实在让我不放心外姓。”

  “——就让窦王孙去吧;”

  “顶着个‘外戚’的名头,被朝堂高官厚禄养了这么多年,也该为社稷做点事了······”

  轻声道出一语,窦太后不忘稍叹一口气,似有所指的喃喃自语道:“想来皇帝,也不会给窦王孙,下达‘不允许支援梁王’的命令······”

  闻言,天子启自然是听出了窦太后话中暗含的深意;

  只稍一思虑,便猛然从榻上起身,昂首望向御榻旁的尚书郎。

  “即刻拟诏!”

  “——拜太子詹事窦婴,为大将军!”

  “假(借天子)节,授(调兵虎)符,许便宜行事!!!”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