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回到过去当学阀 第二十八章 学科存废

《回到过去当学阀》第二十八章 学科存废

作者:蛰雷 字数:2471 书籍:回到过去当学阀

  在学制方面,蔡远裴的思想就是“重学而轻术”。

  所谓“学”侧重基础理论学科,“术”则侧重应用学科。

  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与列强屡战屡败,政府和文人都把原因归咎于洋枪洋炮不如别人,因此无论是公派留学亦或者自费留学,学生所选择的专业都是偏应用学科。

  最具代表性的晚清三批庚子赔款留学学生中,大多数选择的都是土木、采矿、电机工程、造船工程等工科专业,目标就是归国便能立即投入生产建设活动。

  当然,胡石这种选择政治和哲学的也是极少数。

  久而久之,教育界就普遍形成了重视应用学科而忽视基础理论学科的学术思想。

  蔡远裴的观点恰恰与主流相反,认为大学更加注重于纯粹学理研究的文科和理科,因此一上任就扩充这两科的力量,新聘请的教师也都是这些方面的。

  甚至为了坚持他的教育改革,直接着手取缔工科、农科这两个最具应用价值的学科。

  蔡远裴怔了一下,将手里的茶壶放下:“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但大多数学生从预科毕业后很少选择去做学问,选文科者甚少,选理科者少之又少,不取缔其它学科如何让学生抱定求学之宗旨?”

  程诺摇头反驳:“蔡公您这是过于激进了,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以简单的兴废来处置,可以经过有计划的改良让学科变得更科学更完善。”

  翻开改革计划书中的一页,程诺指着法学学科说道:“众多学科中,我看您对法学学科最为排斥,这其中存在着误解。”

  “误解?我看未必!”蔡远裴想起这个就气得胡子直抖:“问问那些要从预科毕业升学的学生,他们最想要选择什么学科,恐怕大多数人选择的都是法学,为了升官发财无所不用其极,与求学初衷背道而驰,光阴虚度,学问毫无,这样的学科留着只会继续祸害学生,祸害整个社会!”

  与其说是蔡远裴对北平大学法学的误解,倒不如说是法学教育的缺失和畸变让他失望。

  当西式的法律教育被引入中国时,它就被社会各界认定为新的科举机制,成为选拔官吏的重要阶梯。

  只学其表不看其实,导致法学教育的发展一步步偏离正轨,最后演变成学了法学,就好像一只脚就踏进了官场,这对官本位价值观为主的国人来说,吸引力可就太大了,名字叫法学,实际上是官学。

  于是乎学生预科刚毕业,就挤破脑袋想往法学里面钻,即便成功入学,也都是忙着搞关系拉帮派,互相承诺苟富贵勿相忘,长此以往,法学的名声也就被败坏了。

  面对这种情况,程诺讲着自己的观点:“蔡公,不可否认,法学学科变成这样确实有自身的原因,可罪魁祸首还在这个社会上,不能因为外因而断自己一臂,况且改革的手段千千万,不尝试就问斩于情于理都不合适。”

  蔡远裴的情绪稍稍平复,问道:“你且说说看。”

  喝口水润润嗓子,程诺拿来纸和笔,解释道:“如今北平大学的法学太过笼统,除了法律外还包括政治和经济,首先,我们在第一步就要把他们划分出来,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细分出法律、政治和经济三门学科。”

  “其次,除了兼顾学科的使用价值外,还可以加入一些理论学科,如《西方法制史》、《中国法制史》、《逻辑学》等等。”

  “最后,将法学本科三年学制调整为四年,加深学生们对法律理念的整体把握。三板斧下来,我相信四年以后,肯定能培养出一些具有法理精神的学生。”

  等到程诺说完,刚想再喝口水,就看到蔡远裴突然起身,啪啪啪鼓了三下掌。

  “致远,你的想法很有实践价值,我看法学学科改革完全可以按照你这个来。”

  这幅高兴的样子让程诺吓了一跳,嘴里的茶水差点吐出来,哪有刚才义愤填膺的样子。

  是了,总算明白了,蔡远裴本就是和蔼的性格,哪有那么容易动怒,就是为了将程诺的想法逼出来,使出来的激将法。

  况且眼下政界、学界从事法学的人那么多,即便蔡远裴那么高的声望,取缔法学学科的压力也是不好受的。

  不过话既然都说出来了,藏着掖着也没什么意思。

  程诺哭笑不得的摇摇头,接着说:“蔡公,法学学科不能取缔,农科和工科也不能取缔,甚至您的观点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都有失偏颇。”

  短时间里不可能连续使用同一个招数,这次蔡远裴看到自己的观点被驳斥也没有生气,笑眯眯道:“致远你别急,慢慢说,不行我再给你烧壶热水。”

  程诺在心里叹了一口气,继续说道:“在我看来,大学除了要做学问外,更要关心系国计民生。而国计系于工科,民生系于民生。蔡公您可知道咱们现在身上的洋布、头上的灯泡、兜里的卷烟这些几乎都是洋人才能制造的,而这还只是生活中的一处剪影,因为处处受到洋人制约,我们国人辛苦挣来的钱最后全都进了他们的腰包。”

  “工科并不只是意味着造枪造炮,还意味着发展工业、改善国人生活、增强国力,而这些都需要培养大量的工业人才,一味学术理论研究是换不来面包的。”

  历史上北平大学将工科取消后,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才正式成立工学院。

  而程诺除了可惜这段时间没有接着培养工科人才外,还想借北平大学的招牌发展自己的工业。

  历史课本说民国动荡,民族工业借着列强忙于一战而快速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陷入凋敝,直到解放后才得到新的发展。

  可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学术界是有争议的。

  根据华裔学者章长基的研究,1912年到1936年民族工业的增长速度高达9.4%,而且其增长速度并没有因为一战的结束而发生明显变化,直到七七事变前才迎来了自己的顶峰。

  章长基的研究并非孤立,史学家吴承明的进一步研究后,发现1920年至1936年的国内工业资本较1913年增加了五倍,1911—1920年间,国营工业资本增长率是3.44%,1913—1920年间民营工业资本增长率则高达11.9%;1920—1936年间,国营工业资本增长率是10.64%,同期的民营工业资本增长率则继续保持在9.37%的高位。

  这是什么概念呢,横向比较该时期的近代工业发展速度也并不输于其他西方国家,例如美国在1912—1937年间工业增长速度仅有2.6%,在其历史上发展最快的1874—1890年间,工业增长率也只有5.2%。英国1921—1937年间工业年增长率为2.2%,历史上发展最快的1851—1873年间增长率为3.3%。纵向比较,甚至高于解放后的某一段时期。

  不能说民族工业发展很快,可也不能笼统的去说一战后就此沉沦吧。

  除了增长速度快,民族工业的产品种类也越来越多,从一开始的仅限于枪炮重工业,发展到抗战前已经可以生产出复杂的重型装备,生活相关的轻工业产品也基本都能制造出来,甚至将洋人的产品逼出市场。

  有书友可能会问了,你工业发展这么快,怎么没看到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

  那是我们国内的基本盘太大了,晚清都那么烂了,GDP还是世界第一。

  单单数十年的工业发展不足以覆盖到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没来得及下沉市场,小日本就来了,就此才算真正沉沦。

  在民国办工业,是具备可行性的。

  因为处于乱世,仍有一群勤劳善良的国人在奋斗。

  工科,它不能废!

  PS:本章节可能会有些争议,为方便书友查看,我将参考文献列出来,欢迎大家讨论阅读。

  [1]张仲礼.中国近代经济史论著选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2]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4]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5]刘易斯.发展计划[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6]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中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