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回到过去当学阀 第七十四章 定军山

《回到过去当学阀》第七十四章 定军山

作者:蛰雷 字数:3680 书籍:回到过去当学阀

  “哎哎哎,家里都新添了这么多的东西了,你怎么还去买啊,再买都放不下了。”

  市区某处公馆内,张謇看着自己的长子不停的往屋内搬东西,坐在沙发上的他双手搭在拐杖上,无奈道:

  “有些东西我都用不着,给我搬来就是浪费,时间长了也是积灰用,你们走的时候最好都给我带走,这样我也能图个清静。”

  “来来来,这可是我刚从永安买的留声机,正宗的美国货,你们搬过来的时候可得小心。”长子张孝若哪里肯听,一边指挥着下人搬运,一边劝着父亲:“爹,你可不知道我去了一趟美国,那叫一个震撼!”

  张謇的胡子抖动,嗤之以鼻道:“怎么着,美利坚这么好,是天堂还是什么极乐之地,让你都乐不思蜀,我要是再不发电报催你,你这个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高材生是不是就不舍得回来了?!”

  “哎呦,我的父亲大人喔,瞧你这话说的,那美国再好,不也是异国他乡吗,回来肯定是要回来的,何况我名字里还有一个‘孝’字。”张孝若赶紧来到父亲身后,亲自给其捏着肩膀:“这不是感慨美国物力之无穷,技力之无限嘛!”

  感受到肩膀上的力度,张謇的心情这才好一些:“你呀,少跟那些狐朋狗友待在一起,多跟一些正当朋友交往交往,这样不仅对你有好处,对咱们大生也大有裨益。”

  世人皆知《傅雷家书》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收录着作为父亲的傅雷,寄给儿子傅聪的一百二十五封家书,表达着家长对子女的关心,让不少人羡慕其中的情感。

  事实上,在疼爱子女尤其是对子女的关心上,张謇也是不遑多让,儿子求学期间不在身边,他也是不停地在写家书,后世有记可查的足足有一百三十八封,可见其用心之深。

  正因为这份关心,让张孝若倍感压力,正在捏肩的手也随之一滞:“父亲,这话可就不对了,我结交的也不都是狐朋狗友,多数都是政府高官机要,将来伸伸手,咱们大生的路绝对更好走。”

  “他们哪些人我还不清楚?吃拿卡要样样在行,但若是办起实事来,那是三个菩萨烧两炷香!”张謇有些恨铁不成钢。

  张孝若探着脖子好奇道:“为什么三个菩萨烧两炷香?这是什么意思?”

  “当然是没得你的指望。”张謇沉声道。

  “不是……这……”张孝若被怼的语塞,忍不住问道:“父亲,那你说什么样的朋友值得我去结交。”

  “此人既有才华,又有抱负,我早就想介绍你们认识了。”张謇捋了一下胡子,缓缓道:“正是北京大学的程诺程致远教授!”

  “他!?”张孝若忍不住惊讶了一声,看到父亲脸上不对,又赶紧解释道:“他的名字我倒是知道,只是人家是搞数学的,虽然美国佬对他也敬佩的紧,但跟咱们搞实业的关系并不大吧?”

  张謇双手握住拐杖,重重地敲击了一下地面:“早就跟你强调过,读书不要读死书,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现在你是越读越倒回去,人家致远现在是上海滩实业界的重要任务……”

  眼瞅着父亲有些动怒了,作为儿子的张孝若自然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跟张謇对着干,赶紧弓着身子来到一边,将自己买回来的留声机推出来:

  “好好好,我后面一定要好好拜访你说的这个赫赫有名的程致远先生,不过上个月南京路刚刚开业了一家叫做永安的公司,直接打着‘顾客永远是对的’的招牌,里面的东西还不错,就给你寻摸来了一个留声机,快瞧瞧看。”

  看着儿子在西洋玩意儿上忙上忙下,张謇本想继续发怒,可一想到有些话多说无益,再继续下去只可能有逆反心理,叹了一口气也只好说道:“我老矣,不得不为久计也,而后莫要后悔。”

  张孝若嘿嘿一声,一边收拾着手里的留声机,一边嘴里哼着莫名的曲子。

  没过多久,从留声机那里就传来一阵哇呀呀的唱戏声:

  “地为阴来天为阳,

  九宫八卦腹内藏。

  一片丹心扶刘主,

  扭转汉室锦家邦。

  山人诸葛亮……”

  轻轻拍拍桌子上的留声机,张孝若的脸上难掩自得之色:“父亲,听出来这是谁唱的了吗?”

  张謇闭眼沉思片刻,随即意识到什么的他惊讶道:“莫非是谭鑫培谭大家的《定军山》?他不是去年刚刚过世吗?你是从哪个地方弄来的?”

  张孝若笑呵呵道:“这是百代出品的第一批长篇,知道父亲喜欢京剧,专门想办法给弄过来了,除了《定军山》外,我这里还有《卖马》,不知道父亲是否满意?”

  此时的张謇并没有正面回复儿子的话,而是满脸欣慰的从茶桌上拿起《申报》,将报纸抻平慢慢看起来,摇头晃脑,显然心情十分不错。

  可惜这短暂的祥和并没有持续多久,仅仅是过去几个呼吸的时间,张謇脸上的笑意就逐渐消失,随即慢慢凝重,反复看了三遍,每个字都仔细咀嚼后,最后化为激动二字写在脸上。

  “孝若,你快过来看看,这报纸上刊登的新闻可是真的?我这老花眼实在是不敢相信。”

  少见父亲这般模样,张孝若也收起脸上的笑容,走过来坐在张謇身边,接过报纸认真地看起来。

  “祝贺求新机器厂成功轧钢

  近日,在程诺教授、朱志尧厂长、陈兆锵等人的支持下,求新机器厂成功炼制优质钢材,并轧取钢板,品质优越,比之国际市场所售卖的钢材质量要更胜一筹,价格方面更是远远低于平均水平。

  据悉第一批钢材首次使用在美国万吨巨轮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表示未来该钢材不仅可以用在造船、造车、造大炮,更可以直接用在民用方面,将有力支持民族工业的发展。

  如果说之前国人实业家们的头顶笼罩着阴影,那么今天将是改天换日的一天,从此再也不用担心原材料方面被列强钳制,可以大胆的发展自由工业产业,在此希望程教授可以在民族工业的统一战线上,不要给该钢材生产设限……

  对于业界同仁的恭贺和请求,程教授在感谢之余也会积极扩大产量,确保发挥求新机器厂的领头羊作用,只要有需求,求新机器厂的钢材就尽量满足,实业兴国,同时在这里也希望广大有志青年报名加入求新这个大家庭……

  本报记者李天佑”

  新闻虽短,但内容足够劲爆。

  哪怕张孝若之前对程诺了解不多,兴趣也并不浓厚,但现在看到报纸上的新闻后,双手也忍不住颤抖起来:

  “父亲,你说说这《申报》上面不会刊登假新闻吧?要是那样的话,这可就是惊天大料。”

  “《申报》在业界有口皆碑,你觉得它会干这种自掘坟墓的事吗?”

  张謇虽然较之钢材已经平静了许多,但此时他也有些口干舌燥,自己给自己倒了一杯凉茶,喝下去才觉得心脏的跳动没有刚才那么剧烈。

  “可是这进程也太快了吧,我还记得年初的时候,求新机器厂已经半死不活,当时朱志尧还找上门来,找我们筹集资金,眼看着只剩下破产和被收购两条路可走……万万没想到眼下的它不仅闯过难关,还带来了一份这么大的礼物。”

  作为民营机械行业的领军者,求新机器厂的牌子自然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初有难时,商界出了不少力气去帮忙。

  上海地方绅董、商会都反对将求新机器厂售与洋商,要求北洋政府收为官办,但北洋政府没有接受。后来几经交涉,北洋政府不得已退后一步,表示可以核准后进行中法合办。

  当然,所谓的中法合办,只不过是维持表皮的脸面罢了,实质上真走到那一步,也都是法国人说了算。

  好在程诺及时杀出来,不仅拯救了求新机器厂,还提供了这么大的一份技术方案支持,让阅读报纸的张孝若啧啧称赞。

  “俗话说得好,听人劝吃饱饭。”张謇拿过报纸,现在看到这个新闻还是有些恍惚:“先前让你跟致远接触,你还不乐意,现在想再拜访人家,估计都协调不出人间了,人人都想巴结这个财神爷了。”

  张孝若摸摸后脑勺,有些不好意思道:“不听父母言,吃亏在眼前,我算是彻底领悟了这个道理。”

  “你呀,还不算晚。”感觉报纸上有些褶皱,张謇抻开抖动了一下,若有所思道:“不过话说回来,眼下还不算太晚,在文章中我看致远提到了‘棉铁合营’,这里面似乎有些深意。”

  受这句话启发,张孝若在嘴里重复了几遍这个词后恍然大悟,猛拍大腿:“父亲,我想到了,这个棉铁合营你之前之前出任农林兼工商总长提到过这个观点。”

  说起来张謇不仅因为大生纱厂与棉纺织业有关系,他还出任汉冶萍公司的总经理,在当时就明确地突出棉铁业的重要地位,认为棉、铁两业可以操经济之全权,为国家计,应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后面在公家担任要职时,更是将农林、工商两部合并为农商部,并出任农商总长,进一步重申他的棉铁主义,至此,钢铁工业在国家的经济认识方面完成质的飞跃,成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规划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此以后,中国历届政府在制订经济发展计划时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涉及到钢铁工业建设计划。

  “不过现在想来,当初我提出来的棉铁主义虽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但更多的是站在宏观角度考察问题,等真正落到微观方面,实践意义并不是很明显,致远的棉铁主义,与我这是形似而神不似,可操作性反而更好。”

  越看程诺的棉铁主义2.0,张謇的嘴里越觉得回味无穷,最后恨不得直接加入到程诺棉铁战营里。

  作为同龄人,张孝若心里还是稍稍有些不服气,故意问道:“父亲,你这话就有些夸张了吧,这个棉铁主义倘若真的好,你当初担任要职时,不就顺势推行了下去吗,哪还轮得着程教授来改良,即便是现在我估摸着也得差强人意。

  “你懂什么?”张謇把报纸往桌子上一拍,直接吹胡子瞪眼道:“你爹我早就调查过各国棉工厂纱锭数目,以及世界上对于钢铁原材料的需要,缺口之大触目惊心,而我们国家地大物博,这就是我们的无穷无尽的希望。

  至于何时开采,至若何举办,则视乎人,视乎财,视乎国力。

  如今他程致远几乎以一人之力,扭转乾坤,将民族工业中的重中之重的钢铁产业推到这个高度,语言上再多的赞赏也不为过,单此一项,就足以为国家省下上千万的两白银!”

  此时的张孝若的嘴巴张得能塞下一个鸡蛋,震惊道:“竟……竟然有这么多!?”

  张謇摇摇头,长叹一口气后说道:“这还只是辛亥年间的数字,自打民国建立以来,我们年年钢铁进口产量就有数千万两白银,如果把这些加在一起,足足有万万之数……”

  不愧为当初的农商总长,张謇说起这些进口数目来,一个接一个,最后不仅把自己的儿子说的连连告饶,就是他自己,也通过这些表象,认真到此时求新机器厂的重大意义。

  “行了,父亲你就不用说了,我改,我立马改!”张孝若抱着留声机,起身就要离开。

  张謇不明所以,问道:“你这是干什么去?”

  张孝若拍拍手里的留声机,有气无力道:“玩物使人丧志,我这不是把东西退回吗?等我回来就跟你一起拜访程教授,好好将棉铁主义做大做强。”

  张謇稍稍愣神一下,随即哈哈大笑道:“孺子可教也,只不过留声机就别拿走了?”

  张孝若有些糊涂,疑惑道:“什么?父亲你说什么?”

  张謇乐呵呵道:“我是说,你自己可以回去好好收拾一下行装,咱们明日就过去拜访致远。”

  等到儿子离去,屋子只留下张謇一个人,重新打开留声机,又将《申报》翻到那一页品读起来。

  “头通鼓,战饭造,

  二通鼓,紧战袍。

  三通鼓,刀出鞘,

  四通鼓,把锋交。

  上前个个俱有赏,退后项上吃一刀!

  三军与爷归营哨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