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回到过去当学阀 第一百一十八章 李叔同出家之谜

《回到过去当学阀》第一百一十八章 李叔同出家之谜

作者:蛰雷 字数:4451 书籍:回到过去当学阀

  投之以李,报之以桃。

  手握如此分量的四枚印章,吴昌硕那边虽然坚持不收取制作费,但程诺这边不想草草了事,提着两台华生电器制造厂的最新款电风扇,再次上门答谢。

  不过这次程诺聪明了,纸面上是以一个晚辈看望长辈的身份,在这样的情况下,吴昌硕也只好无奈地摇摇头,默默地收下了这两台电风扇。

  有着特斯拉的加盟,张謇的使用经验,这次风扇加上了摇头和档位两大功能,跟后世的款式基本上已经大差不差。

  这就意味着对美国奇异牌电风扇是一个降维打击,不用等着国货大面积铺开正式上市,基本上可以宣告市场竞争失败,后面将是国货的天下,并且在不久的未来反攻美洲大陆。

  面对这样一个新奇的玩意,吴昌硕爱不释手,怎么看都看不够。

  把手里上了年纪的蒲扇交给程诺,自己躬下身子研究个不停,嘴里啧啧称奇:“你说说这幺小的一个玩意,插上电居然能吹那么大的风,这要晚上一直吹,岂不是得感染上风寒?”

  程诺还是觉得蒲扇顺手,时不时还能打蚊子,不过这话就有点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的矫情味,不好意思说出来,便指导起面前这位老人怎么使用:“吴老你看,上面这个按钮是用来让风扇摇头的,下面的几个键则是用来调节风力大小的,要是晚上睡觉嫌风大,可以随时调节......”

  可惜吴昌硕毕竟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学习新事物自然是不如那些年轻人,程诺这边教的好好的,那边也答应的妥妥的,但真正上手去做一遍时,又是另外一回事,再弄便是忘得干干净净。

  无奈,程诺干脆直接把电风扇设置成自动摇头,找好合适的档位。

  “吴老,要是嫌天热,直接按这个键就行了,剩下的都不用管了。”

  吴昌硕见状欣喜道:“好,这个好,是这个红色按键吧?我知道了,只要天一热就摁这个。”

  看着老人欣喜的样子,程诺也算是把心放下,重新坐回藤椅上:“只要你用着舒坦就行,后面咱们在礼和洋行开的有售后处,要是出现故障可以随时找他们维修。”

  吴昌硕把电风扇打开,退后几步感受着风力,满口答应:“记住啦,我相信以你们的产品质量,肯定用不着什么售后。”

  程诺笑着摇摇头:“那不一样,有跟没有那可是两回事,老百姓攒钱买个小家电不容易,咱们能做的自然要做到最好,对得起他们花的每一分钱。”

  吴昌硕对这个回答很满意,点头道:“看来我那四枚印章没有跟错人呐,无论是做生意还是做人,都要往长远看,只顾着脚下,摔跟头那是迟早的事。”

  年纪大了,慢慢也就有了好为人师的脾性,都想着让晚辈少走些弯路,哪怕对方不一定愿意听,宁愿摔个鼻青脸肿,但还是要唠叨上几句。

  程诺当然不包括在内,一边听,一边点头,一副非常认同的模样。

  对于这个态度吴昌硕十分满意,将程诺拉到后院,指挥他搬开井上的盖子。

  “这下面吊着昨天从集市上买的西瓜,已经放了这么久,估计已经凉的差不多了,现在把它捞上来,咱们切着吃,给你解解暑。”

  井口并不大,估计就跟个小脸盆大小,看周边井沿石头沧桑的模样,估计历史挺久了。

  拎起旁边的麻绳就往上拉,不多时就捞上来一个水桶,桶里放着的正是那个大西瓜,入手冰凉,在这个酷暑天里,不用吃,抱着它就是一种小小的享受。

  将西瓜抱上来,重新替换一个西瓜,把木桶重新放到井里,盖好井盖,程诺马上就迫不及待地将西瓜切开,入口甘甜,怎一个爽字就能了得。

  慢吞吞的将西瓜子吐出来,放到桌子上,吴昌硕饶有兴趣道:“听说叔同上次和我们见面不久,就剃度出家了,原因众说纷纭,有说是家道中落,有说是疾病,也有说是遁世,但我看应该跟你那一段话脱不了干系吧?”

  关系肯定是有的,程诺对此心知肚明,但眼前肯定不能承认,否则极有可能成为众失之的,失口否认道:“吴老这可就冤枉我了,出家乃是大事,怎么可能被我随口一说,就直接给遁入空门了,想必他早有打算,只是差了那么一个契机罢了。”

  吴昌硕慢慢吃着“瓜”,说道:“说的也是,民国五年叔同就开始断食治病,听说当时效果不错,后来安心吃素,期间阅读了不少佛家典籍,估计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吧。”

  当时李叔同神经衰弱,从日本杂志上获得断食方法,说断食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当然严格意义上不是断食,而是少食,要不然谁也不可能直接干熬几个月,直接成仙不可。

  本来李叔同只是好奇,没想到尝试下居然真的有用,后来便一发不可收拾,觉得单个人断食不过瘾,直接跑到庙里干这事,后来认识了一个出家人,要拜人家为师。

  面对这么一个有“慧根”的大才,那个出家人受宠若惊,直接介绍他的师傅,要李叔同拜他的师父,至此在佛门也算是一则佳话。

  当然,如果非要追根朔源,也跟李叔同的家庭环境有关,他家坐落在天津城东的陆家胡同,胡同与念佛庵、关帝庙相对,周边又有地藏庵、延寿庵、准提庵、元会庵、白衣庵、太虚观、观音阁等十几座寺观。

  在这样耳濡目染的成长环境下,常人很难不对佛教感兴趣。

  不过外因终究只是外因,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李叔同选择遁入空门,何尝不是跟跟迅哥儿一样,觉得中国病了,需要医治。不同的是迅哥选择弃医从文,刀笔救国。

  而李叔同比较悲观,与王国维一样选择成为中国文化的殉道者,走投无路之下,为了探寻出一条有利于中国文化发展与振兴的救国之路,他别无选择,唯有自我牺牲。

  誓度众生成佛果,为现歌台说法身。

  程诺吃“瓜”没有吐西瓜子的习惯,都给咽了下去,面对吴昌硕的询问,他只是念了一句诗:“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再问,程诺便是笑而不语,一直说这瓜好吃。

  看得不到想要的,吴昌硕不再过多询问,把桌上自己吐的西瓜子扫进手里,洒在院子里,嘴里还在都囔。

  “我这天天撒种,怎么就是不见发芽呢,奇了怪了,莫非这瓜不保熟,但吃起来明明是熟的啊?”

  恰在此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没等程诺前去开门,那人直接闯了进来,好巧不巧,正是上次带程诺过来拜访吴昌硕的王福庵,也是西冷印社的重要成员。

  看到程诺,王福庵明显一惊,脸上带着惊喜:“致远老弟,没想到居然能在吴老这里碰到你,怎么样,是不是在看你印章做的怎么样了,放心吧,吴老的技术乃当世第一,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吴昌硕咳嗽了一声,把手上的土拍拍,背着手过来:“当世第一可不敢当,山外有山,人上有人,骄傲自大可不是什么好习惯。桌上有刚切好的西瓜,维季你坐下来吃点吧。”

  程诺听罢及时从桌上拿起一瓣递了过去:“从井里捞出来没多久,拔凉拔凉的。”

  看着西瓜,王福庵瞬间回过神来,想起此行过来的目的,脸上由喜转悲:“别说西瓜了,我这心里都拔凉拔凉的,你们快看看报纸上都写了什么,出大事了。”

  “出什么大事了,张辫子被人赶下来了?”吴昌硕疑惑的接过报纸仔细阅读起来,随即也是一脸悲切:“直隶这是遭了大难啊!”

  程诺好奇,跟着凑了过去,这才知道直隶连降大雨,永定河、南北运河、潮白河等河堤相继决堤,七十多条河流泛滥,洪水肆虐,同时京汉、京奉、金浦铁路冲断,受灾地区多达一百多个县,预计灾民将达到五百万人。

  虽说民国自然灾害频繁,可规模能到这个程度的,相当之少。

  对此程诺觉得气血翻涌,前脚气象站的事刚刚起步,专业人才还没回来,国内的同胞就遭到这么重大的打击,莫非是在暗示什么。

  只恨自己分身乏术,不能及时将科学院的工作给铺下去。

  若是能早早将异常天气预报出去,即便堤坝决堤,也不至于这么多百姓受灾,能救一些是一些,而不是现在面对这些冷冰冰的数字,倍感无力。

  做不到还要做,跟担心做不好而不去做,那是两回事。

  “致远,致远你在听吗,没有事吧,我记得你的家就在北京,永定河好像就从北京城路过,你那边不会有事吧,要不拍个电报问一下?”王福庵看到程诺的气色,以肉眼可见的态度褪去,心里很是担心。

  “对啊致远,还是拍个电报问问,心里安稳些,到了我这个年纪你就会知道,什么名啊利啊,都没有家人朋友重要。”吴昌硕走过来,拍拍程诺的肩膀,一脸关切。

  程诺坐在椅子上,单手扶着吴昌硕的手,点头道:“北京城好歹也是几朝都城,城内的情况应该会好一点,加上我们院子地势高,想必问题不会太大,加上现在直隶还下着暴雨,估计电力设施还未恢复,现在的电报不一定能发出去。”

  顺着胳膊看了看吴昌硕等人,程诺接着说道:“眼下我只是担心直隶地区的人民,过不了多久就要秋收,却赶上这么大的一场水灾,今年这日子很难了啊,即便家里有着余粮,估计也会被冲的七七八八,插标卖子,易子而食之事恐怕又要上演,怎么活下去都是问题。”

  据统计,此次特大水患给当时的华北平原农业造成了巨大损失,耕地受灾面积约为2400万公顷,粮食颗粒无收,很多良田变成了沼泽,直接损失达1.69亿银元。

  因为当时天津市直隶省最发达的工业城市,因此成为各地流民灾民的竞相奔往之地,当时本地的报纸记载有一万七千多户难民,围绕着租界席棚密布,大小胡同高矮不等,棚内不过就地一席,有被褥者寥寥惨不忍睹,至于饿死者,不计其数。

  从上个世纪过来的人,已经活了大半辈子,吴昌硕见过太多类似的事情,即便心里已经有些微微麻木,但想到那么多可怜的孩子受灾,还是忍不住叹口气:“乱离人,不及太平犬,恐怕当地的树皮都得抢着吃,以我们政府的实力,一年半载根本处理不了这种大灾。”

  王福庵有些疑惑:“是指效率低下,只顾着敛财而不管百姓死活吗?”

  “这个问题我来说吧。”受灾只是一时,更可怕的来自后续,结合前世的经验,程诺明白吴昌硕所想,也知王福庵所惑,深吸一口气解释道:“水患对民间生存形成巨大威胁,灾区饥寒交迫,瘟疫流行,大批因之而破产的农民离乡背井,四处逃荒。”

  王福庵赞同道:“树挪死,人挪活,这个道理我自然是知道的,若非实在是当地活不下去了,人们也不愿意背井离乡。”

  程诺点点头,接着说道:“而如此人口的锐减,造成了灾区劳动力之不足,乡村生产力之下降,许多村、镇,到第2年春季,按时令需要开展春耕生产时,却有很多农田无人耕种,无奈只能任其荒芜,从而极大地妨碍了京畿、直隶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这个就关乎到科学院小麦试验田的推广工作,眼下人都跑完了,即便有再多的良田,没人耕作也是白搭,拖拉机之事还得再等上很长一段时间,机械化显然不现实,归根到底还是靠人力来完成。

  王福庵勐吸一口冷气:“嘶,这样一来,得出大乱子啊。”

  程诺虽然不想承认,但奈何事实就是如此,只得再次点头:“新年度势必将因粮食产量不足而导致市场动荡,粮价上涨,粮食供应日渐紧张,以至于发生了大范围的饥荒现象,恶性循环之下,当地的灾民哪还有盼头。”

  念及于此,众人脸上都不好看,不约而同为那些灾民们担忧。

  觉得气氛有些压抑,王福庵不禁又问道:“往年夏季直隶降雨也是不少,可为什么唯独今年就闹了这么大的水灾,真的只怪老天爷吗?”

  做过官的吴昌硕知道那些官员们的脾性,摇头道:“大的天灾下面,往往有人祸的推动,我想直隶也是这样吧。”

  回想起来时的路上,光熘熘的燕山、太行山区,程诺突然想到了原因,为了保险问了一句:“吴老,满清鞑子是不是有冬季取暖炭场?”

  吴昌硕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问,但还是点点头:“确有此事。”

  “是了,我想我明白怎么一回事了,极端暴雨是原因其一,水利年久失修是原因其二,至于其三,就出在满清鞑子上。”

  在两人诧异的目光下,程诺解释道:“自满清鞑子入关以来,八旗子弟为营建皇宫和开办冬季取暖炭场,不仅大量砍伐京畿一带的成材树木,而且往往连幼树也大片大片地铲除,地表植被极大破坏。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中间又未能真正有效地修复植被,生态环境的恶化没有得到缓解,造成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满清留下的隐患,能坚持到现在才爆发已经是殊为不易。”

  民国有记者对此情况有报道,表示直隶林草植被已破坏到难以言表的糟糕程度,夫直隶各山之荒芜秃盛名震于天下,早为海外各国所共知,泰西各国屡屡派人而来中国,摄照诸山影相持之,用以告戒本国子民。

  “得益”于满清鞑子,海河明代成灾81次,清代为灾170次。北京南部的永定河,携带泥沙甚多,明代泛滥19次,清代42次,对此只能感慨这些家伙祸害颇深。

  看到问题已经暴露的足够多了,程诺站起身来,认真的看向二人。

  “吴老,王先生,我想组织各界对灾民进行救助,不知二位可愿助我一臂之力?”

  问都没问对方具体要做些什么,出于信任和救灾心切,两人异口同声:“责无旁贷。”

  来到程诺身边,王福庵说道:“虽然我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家,但救灾一事不容推辞,人脉我不如你,名声也不如你,致远你说怎么做,咱们就怎么做,我绝无二话,哪怕倾家荡产,能多救上几条人命,那就值得了,千金散尽还复来!”

  吴昌硕也紧紧拉住程诺的手:“救一个是一个,黄白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在大是大非面前,个人得失又算得了什么,致远你看看,我这身老骨头能做些什么,豁出去了!”

  看着二位亢奋的模样,程诺很是感动。

  “救助之事要量力而行,不以拖垮自身为前提,此时便交给我好了,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便是帮上最大的忙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