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回到过去当学阀 第一百一十五章 再见状元实业家(补更,晚上还有)

《回到过去当学阀》第一百一十五章 再见状元实业家(补更,晚上还有)

作者:蛰雷 字数:4584 书籍:回到过去当学阀

  “张老,咱们底下靠天吃饭老百姓的日子,就不是人过的。”

  电风扇的风力太大,一直对着头吹很容易吹出病来,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将风扇的档位调小,程诺重新坐下来,将来沪时见到的景象一一叙说,寥寥数语藏不住后面的悲切。

  “湖北春旱,入夏后雨多晴少,长江水势猛涨,冲决堤垸,二十余县被淹;江苏北部天九亢旱,二麦无收,又恰逢上海、嘉定冰雹袭击,纷告荒灾;除此之外,江西水涝、山东荒旱、奉天淫雨、福建飓风等,就连直隶.直隶今年的情况,也不好说呐。”

  一时嘴快,差点把别人都不知道的情况说出来,赶紧改口。

  在这些自然灾害中,唯独湾湾显得更特殊一点,主人公所处的这几年里,岛上基本年年有地震,去年两次,今年四次,后几年也是不曾间断,实在是过于惨烈,不过这东西放在前世也无法预测,非人力所能为之,只得暂时搁置。

  但这些跟国内各地的气象灾害比,还是有点小巫见大巫,受灾严重的地方基本上是春旱夏涝,南北各地都是遵循这个残酷的规律,无论是种植小麦还是水稻,都不能幸免,雪上加霜。

  张謇长叹一口气,想喝杯茶顺顺,端到嘴边又放回桌上:“说是天灾,何尝不能说是人祸?连年战乱,地方上又中饱私囊,致使水利等设施荒废,就像连年暴晒又无人管理的麻绳一样,稍微受点外力,‘啪’的一下就断了,底下坠着的百姓可不就受罪了。”

  程诺想得更长远一点:“百姓受罪,地方乡绅可不一定,大水冲过来,乡亲们忙着往别处逃荒,能再回家的已经不多了,好不容易回来也会发现之前的良田被当地有权有势的人给抢走了,这样一来只能去当佃农,变成了无产业者,抗风险能力大大降低,若是再碰到大的天灾,生活基本无望。”

  姜蒋佐愤懑不平道:“这些该死的地方势力,平时耀武扬威也就算了,碰到这种时候仗着家大业大能撑过去,不帮忙倒还好,趁着这时间段还能再捞上一大笔,好似老天爷帮忙发大财一样。”

  程诺两手一摊,苦笑道:“《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么一则语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气象灾害只不过是将这个过程给加速转化。”

  目前还在美国读着书,也曾在寄宿家庭待过一段时间,姜蒋佐自然是对《圣经》有所了解,马太效应的原理他当然明白,对此颇为无奈道:“面对这样的情况,难道我们就没有办法去根治吗,封建社会千百年遗留的土地矛盾,到了民国居然仍是顽疾。”

  “或许有,但不是现在。”感觉话题有些偏离,程诺赶紧拽过来:“生产制度上的问题非一两人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眼下还是先说说我们能做的,把这些做好就已经殊为不易。”

  对待土地问题,历史证明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显然不对症,治病得从根儿上来,积蓄力量等着猛男便是。

  张謇对这个态度大加赞赏:“最怕年轻人好高骛远,农业制度一事牵扯众多,贸然进入要吃大亏,退一步从气象学上撇开小口,进可攻亦退可守,刚好这个也是你们最擅长的,也更容易做出成绩来。”

  获得了明显正向的态度,程诺笑道:“这不,在专业人员回来之前,想着先把资料给汇总一下,到时好快速投入到气象工作上面。”

  张謇疑惑道:“可军山气象台的情况比我了解,目前只能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从开始建设时满打满算也就几年,这些资料基本上不具备参考价值吧?”

  程诺有些不好意思,犹豫了一下说道:“事实确实如张老说的,要想全国性预报天气,单个气象台收集的信息参考价值有限,出了江苏放到内陆省份上,情况自是难说。”

  “所以?”

  “所以我把主意打到了徐家汇观象台上,这方面您可比我熟悉多了,进那地方就跟进自己家一样。”程诺厚着脸皮一顿夸。

  历史上近代西方国家非常重视气象的实际作用,在克里米亚战争,也就是拿破仑战争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欧美各国政府始知气象台筹备之必要。

  当时英法两国的海军在黑海遭遇风暴,几乎全军覆没,事后得知风暴中心未达联军舰队以前一二日,西班牙和法国西部已受到影响,若有气象台事先预报,则可避免这次惨重的损失。

  吃一堑长一智,为服务于他们国家的经济搜刮,徐家汇气象台应运而生,从1872年年末开始进行气象观测,并将气象观测资料刊登在次日的报纸上,同时在海关对面的布告栏上,每日公布中国和日本部分地区的天气情报报告,使商船、军舰离港时能获取气象情报。

  因为当时的天气观测仪器简陋,观测的气象数据有限,因此只能提供“风向不定、天气多变、可能有雨”等简单模糊的气象信息。

  姜蒋佐作为门外汉,了解到徐家汇观象台的历史后,不禁发问:“如果仅仅是观测记录,那不就是马后炮吗,气象灾害该发生的已经发生,老百姓该遭罪的也在遭罪,那有什么意义呢?”

  本来程诺想回答这个问题,结果被张謇抢了先,解释道:“前面他们确实是这样做的,有人也曾问过类似的问题,不过当时没人在意,可后来有次台风袭击上海,造成了重大损失,后面的人也就不得不重新考虑这个问题。”

  姜蒋佐追问:“考虑的结果呢?”

  不料这时张謇端起一杯茶,自顾自品尝起来,把目光瞥向程诺,显然是让其代为回答这个问题。

  “致远,后面的情况你知道吗?”姜蒋佐像个好奇宝宝一样,跟着把目光转移过去。

  “我当然知道了,这也是我来找张老的原因。”程诺给张蹇续上水,笑道:“张老这是在考校我呀。”

  “诶,这是退位让贤,给你们年轻人一个表现的机会嘛。”张謇摇摇头,但脸上的笑容出卖了他的意图,分明就是故意使了个小绊子。

  程诺看姜蒋佐茶杯里的水也不多了,一并给其续上:“后来时任台长熊恩斯,是这个名字吧,张老?”

  看到张謇点头后,程诺把茶壶放下,接着说道:“除了记录每天观测的气象情报外,也开始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并建立气象警报机制,应各个航运经理的请求,还在外滩创办气象信号台,这一弄就是五十多年,若论全国气象资料哪个地方最丰富,除了它没人敢答应呐。”

  姜蒋佐琢磨了一会儿,发觉有些不对劲:“徐家汇观象台再厉害也只是在上海,自身观测范围有限,根本覆盖不了别的地方吧?”

  问题抛出去,姜蒋佐正等着解答呢,结果无人应声,抬头发现这“爷孙俩”不约而同举起茶杯,又品起茶来。

  有些略微尴尬,本能地也想端起茶杯,跟着装模作样,但实在耐不住心里痒痒,把凳子拉到程诺身边:“快说啊,我的程院长,我正好奇着呢。”

  将嘴里的那口茶咽下去,程诺笑道:“独木难支的道理在气象预报上更为突出,所以后面张老就出力不少。”

  说半句留半句,在姜蒋佐的注视下,程诺又把话题抛给张謇,自己把玩起茶杯来。

  要不是姜蒋佐知道程诺对文玩一窍不通,还真得被这个认真的模样给唬住。

  气愤之下,直接把杯子抢过来,拿起水壶就给倒满。

  “说了这么长一段话,累坏了吧?赶紧喝口水润润嗓子!”

  张謇见状哈哈大笑,觉得这个孩子太可怜了,把茶杯放下赶紧开腔:“它之所以能够发布涉及广大地域的气象消息,是由于中国沿江沿海数十个海关测候所提供了重要的观测数据,众人拾柴火焰高呐。”

  程诺顺势捧场道:“其中张老贡献颇多,自筹资金在南通博物苑中馆建立南通博物苑测候所,这是我国近代最早的气象观测站,开创了中国民办气象事业的先河。”

  测候所相对于气象站的规模要更小一些,但自从建立之初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气象观测系统,观测项目有天象、天气、空气温度和地表温度、湿度、风、降水量、云量、日照等,并注意收集国内外天文、气象、地震等资料。

  张謇哪能不明白捧场背后的意思,用指头点点程诺,笑道:“所以说了这么多,伱就是把主意打到了南通测候所和徐家汇观象台的资料上面?”

  程诺点头,看到茶几上摆放的有糕点,赶紧递上去一块:“张老目光如炬,我打心眼里佩服呀,气象资料上来收集困难,需要长期积累才能见成效,这不想着家里既然有了,当然不能放着浪费,要不然也对不起您当初的用心良苦啊!”

  张謇本能的接过糕点,轻轻咬上一口,后知后觉发现这不是自家桌上摆的吗,好家伙借花献佛,花还是自己家的,忍不住深深地看了程诺一眼:“上次到南通时你就鬼鬼祟祟,我看你那算盘就是从那时开始打的吧?”

  “张老这糕点真不错啊,一定得告诉我从哪里买的,回去时我好给家里带特产。”程诺也觉得自己有点饿了,自己拿起一个糕点往嘴里塞:“不过有一说一,我还真不是从那时开始算的,是从见到张老您第一面时,就想到这个了。”

  若非要找一个词来形容张謇,“全才”二字再合适不过了,一生经历丰富多彩,其思想和实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外交乃至市政、建筑、艺术、宗教、医药等众多方面,发展气象事业是他开拓的诸多事业的其中一项。

  本着可持续性发展,这些话当然不能全给说出去了,要不然非得把这个老先生吓出个好歹来。

  一手在下巴下面托着放着糕点掉渣,一手拿着糕点吃着,张謇说道:“也好,本来这些资料都是死的,对于不认识其价值的人来说,不过是一堆废纸,但对于真正识货的专业人士来说,那就是无价之宝,在我那放着也是放着,你看找个合适的时间都给我拿走吧。”

  听罢程诺把果盘都推到其面前,满脸欣喜:“就等着张老您这句话了,我绝对会把这些资料物尽其用,发挥它们的价值。”

  糕点吃多了太过甜腻,老年人根本吃不了多少,张謇把吃了一半的糕点放下,特意说道:“不过话说回来,东西不能白给你,我这里有两句还是得专门说一下。”

  程诺迫不及待道:“张老请说,能做到的我一定照做。”

  张謇把果盘推到茶几中间,嘱咐道:“这些资料都是来自南通,靠海又靠河,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南北东西气候差异巨大,不要纸上谈兵,到最后伤害的终归是老百姓,不要辜负他们的信任。”

  面对这样的话,程诺哪里有不同意见,与他的初衷完全契合:“放心吧张老,后面我们会在全国建立气象观测所,周知全国雨量、风向、温度升降、气压变迁,以定农事改革,灾害预防之标准,将所有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存档,建立完善的气象观测体系。”

  对于这个回答,张謇十分满意,双手紧紧拉住程诺,不住的点头,一切尽在感情中。

  最佳第三人姜蒋佐看到这一幕也是十分感动,心想真是没有跟错老大,理想似乎就在眼前。思绪跟着发散,突然想到按照行政区域划分,至少得建立二十所气象所,这样一来得花费多少钱呐,而自己貌似就是负责挣钱的,身上顿时压力巨大,心里也忍不住哀嚎。

  怎么还没挣到钱,就想好怎么花了呢。

  南通的事情张謇可以做主,但徐家汇观象台的事情就不好说了,毕竟归根到底它是外国人办的,一旦涉外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实际情况得问了负责人才能清楚。

  约定好一起去徐家汇的日期后,程诺二人便准备打道回府,今天来的任务也算是完成了。

  没想到刚出公馆大门,张謇突然把他们叫住,随即在仆人耳边不知说了些什么,仆人点点头后便下去了。

  “留你们在这吃饭坚持不同意,跟我要把你们怎么着似的,致远你说说,这时候怎么客气,刚才可没见你这样啊?”张謇看着二人,打趣道。

  姜蒋佐见此及时插兄弟一刀:“对啊,致远我看那果盘摆着的糕点,你自己坐在那里不声不响,报销了一大半,等我看到时就剩下几个了,是不是吃这个吃饱了,没有胃口吃饭了?”

  程诺连连抱屈:“哪有,咱们旅馆还有一堆文件等着我去处理,立夫你忘了,咱们过来时我桌上已经摆了好几封电报等着我去回复嘞,等过去儿回去晚了,负责发电报的工作人员都下班了。再说了,那糕点你也没少吃啊,趁着我和张老说话,你已经提前消灭了不少。”

  不是亲兄弟,往对方肋骨上插刀没这么狠。

  看到仆人过来,提着一个礼盒,张謇向其点点头后,托着盒底笑道:“看来你们对糕点都挺喜欢的,这是是我从南通带过来的,除了果盘上的那些,剩下的都在这里了,我老了吃不了甜,你们帮我都给吃了吧。”

  出于礼貌,程诺本来是想拒绝了,但感受到其中的热情后,犹豫再三还是收下了。

  姜蒋佐率先说话:“谢谢张老,这下我们可是有口福了。”

  说着还故意拿胳膊撞了一下程诺:“听见没,这是张老给我们俩的,回去记得跟我分点,可不许吃独食啊!”

  程诺没好气的回撞一下,将礼盒收好,答谢道:“谢谢张老,等后面我们再来上海,已经带给你尝尝北京稻香村的特产。”

  张謇毫不在意,挥手笑道:“行了,你们有这个心就够了。”

  就这么几人相互告别,离开了公馆。

  回去路上,姜蒋佐从礼盒里拿出一个糕点就往嘴里送,发出含糊不清的语音:“@#%……#@#¥……”

  程诺把礼盒夺过来,朝着屁股上轻轻来了一脚,笑道:“少扯别的,说人话。”

  踹肯定踹不疼,但姜蒋佐慌忙躲闪,嘴里有着糕点,那东西又比较散,一不留神就给噎住了,仰着脖子直往胸前锤。

  这下把程诺吓了一跳,把礼盒放到一边,赶紧上前帮忙,拍着背让其好受些,争取把这口食物给顺利咽下去。

  兄弟就是用来坑的,谁曾想姜蒋佐这副要死要活的样子是装的,等程诺过来后也是往屁股上回敬一脚,提着礼盒就往前跑。

  边跑边狂笑:“刚才是说,竺可桢学弟就要回来了,你这些资料往哪里放,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东西,肯定占空间不少,没想到你这人真卑鄙呐,不讲武德。”

  程诺也是无奈,拍拍屁股上的灰。

  “那得看学弟什么时候回来了?”

  “还有特殊讲究?”

  “那是当然,回来早那就暂时安置在科学院上海分部,要是晚了么,四川、陕西都是有可能。”

  姜蒋佐满脸狐疑:“一南一北,一东一西,这差别也太大了吧?”

  陈诺双手交叉,背在脖子后面,走在后面悠哉悠哉:“给人做嫁衣这事,我可做不来。”

  “当然,也得等咱们到了徐家汇再说,顺便看看小日本在偷偷搞什么鬼名堂。”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