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巍巍大唐:开国 第二章 李唐建国(2)——血溅江都宫

《巍巍大唐:开国》第二章 李唐建国(2)——血溅江都宫

作者:燕山游侠 字数:9875 书籍:巍巍大唐:开国

  这个从江都传来的惊人消息就是,大业十四年,义宁二年,公元618年的三月,隋炀帝杨广在江都遇害,被叛军首领宇文化及弑杀。这一年的三月,正是李建成、李世民率领十万唐军,东征洛阳的行军途中。

  隋炀帝被杀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全天下引起了轩然大波,各地反王群雄纷纷称王称帝,建立割据政权。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渊所建立的大唐王朝,也随之应运而生。李渊在隋炀帝死后,立刻称帝建国,取代隋王朝,建立了李唐王朝。

  先前说过,李渊之所以迟迟不肯称帝,就是因为隋炀帝还在,隋朝还没有正式灭亡。只要隋朝没有正式灭亡,李渊称帝,就是公开颠覆隋朝统治。所以,李渊一直在等待契机。终于,这个契机来了,隋炀帝死了。

  虽然,隋炀帝此时已经大势已去,隋王朝大厦将倾。李渊攻克长安后,拥立代王杨侑为帝,遥尊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即使如此,隋炀帝依旧是名义上的天下正统,谁如果杀他,那就是大逆不道,是公开的弑君。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渊才迟迟不肯称帝。可是,就有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弑杀隋炀帝。而且,杀害隋炀帝的人,正是隋炀帝最信任的禁卫军,——“骁果”。

  那么,身为一国之君,天下之主的隋炀帝,是如何在江都死于非命呢?这场血雨腥风的江都兵变,又是如何引发的呢?隋炀帝死后,狼烟四起,群雄逐鹿的天下大势,又将向何方走去?

  要想厘清江都兵变的来龙去脉,首先,还得从隋炀帝三下江都后的种种行为,他的一系列的举动说起。

  前文说过,从大业十二年(616年)开始,大隋王朝早已内外交困。此时因为三征高句丽的失败,隋王朝已经筋疲力尽,无力回天;又因为国内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让隋炀帝自顾不暇,分外闹心;大业十一年(615年),又因为隋炀帝北巡,受困于雁门,更是让隋炀帝威严扫地,颜面尽失。

  隋炀帝深知国家的局面,已经完全失控,大隋王朝已无力回天。为了躲避战乱,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隋炀帝带领着后宫女眷、群臣百官,以及十万骁果禁卫军,从北方逃离,三下江都。

  隋炀帝三下江都,将都城长安和东都洛阳,交给了自己的两个孙子:代王杨侑、越王杨侗。他这一走,等于抛弃了江山社稷,这一走便再也没有回到中原,直至最后殒命江都。

  在隋炀帝三下江都之后,天下大乱的局势愈演愈烈,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当时,窦建德占据河北;李渊攻克都城长安;李密围攻东都洛阳;薛举、薛仁杲父子崛起陇西;杜伏威率领江淮起义军,占领高邮,进逼江都。乱世已至,四海之内再无完土,华夏大地再度陷入了分裂割据!

  面对天下大乱的危局,隋炀帝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呢?隋炀帝三下江都后,整个人彻底变了,性情大变。昔日的雄才大略荡然无存,一变而为成意志消沉,终日醉生梦死,沉浸于醇酒妇人之中。

  天下大乱,让隋炀帝失去了往日的锐意进取,取而代之的是绝望、恐惧与脆弱。这种脆弱,不仅带来了心灵上的创伤,更带来了思想上的沉沦。

  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一征高句丽失败,他就已经患上了失眠多梦的症状。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

  每夜眠恒惊悸,云有贼,令数妇人摇抚,乃得眠。

  意思是说隋炀帝晚上睡觉的时候,经常惊悸吓醒,连连大喊“有贼”。最后,还是几个宫妇不听地拍着他,隋炀帝方能继续入睡。可以说,此时的隋炀帝,已经完全被绝望、恐惧的心理所占领。

  针对天下大乱的局势,隋炀帝想的不是励精图治,重整河山;而是当起了“甩手掌柜”,装聋作哑,自欺欺人,整天迷恋在声色犬马的温柔乡中,不再过问国家大事,浑浑噩噩地混日子。《资治通鉴》记载:

  隋炀帝至江都,荒淫益甚,宫中为百馀房,各盛供张,实以美人,日令一房为主人。江都郡丞赵元楷掌供酒馔,帝与萧后及幸姬历就宴饮,酒卮不离口,从姬千馀人亦常醉。

  这种生活真叫个纸醉金迷,酒池肉林。隋炀帝三下江都之后,在江都宫营造一百多座豪华宫室,每套宫室分别由一名美人做主人,负责侍候隋炀帝、萧皇后,以及隋炀帝宠爱的姬妾饮酒。并且,隋炀帝又专门让江都郡丞赵元楷提供酒食。隋炀帝每天和这群后宫美人饮酒作乐,终日喝得烂醉如泥。

  为什么说隋炀帝终日浑浑噩噩呢?比如,《资治通鉴》中还记载了一个故事。隋炀帝经常喜欢给自己占卜,有一天晚上,隋炀帝喝完酒后,夜观天象,然后操着一口吴侬软语,对萧皇后说了这样一番话:

  外间大有人图侬,然侬不失为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后,且共饮乐耳! (《资治通鉴》)

  这里提到的“长城公”,是南陈的亡国之君陈后主陈叔宝,而“沈后”则是陈后主的妻子沈皇后。当年,隋炀帝杨广青年建功,以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之职,率领五十一万隋军,一举灭掉南陈政权,活捉了陈后主,实现了南北统一。

  如今,隋炀帝居然将自己比作亡国的陈后主,还觉得这样混吃等死挺好。由此可见,隋炀帝已经对国家的前途彻底绝望,他也不想履行什么帝王责任了。在他看来,及时行乐,才不算辜负了这一生。

  还有一件故事。

  隋炀帝从小就长得玉树临风,风度翩翩,《隋书》记载隋炀帝的风姿是,“上美姿仪”。以至于,隋炀帝现在上了年纪,已经五十岁了,可依旧是一个风采不减当年的老美男子。

  如今,隋炀帝困守江都宫,日薄西山。有一天,隋炀帝拿着一面镜子,顾影自怜,照了半天,转过头来对萧皇后说道:“好头颈,谁当斫之?”意思是,这么漂亮的一颗脑袋,谁能把它砍下来呢?

  萧皇后一听丈夫这么说,大惊失色,连忙说道,陛下何出此言?想不到,隋炀帝苦笑一声,说道:“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权势地位,荣华富贵,不过都是过眼云烟,失去了又有什么好伤心的呢!

  不过,浑浑噩噩归浑浑噩噩,醉生梦死归醉生梦死。可是现在,隋炀帝还不想坐以待毙,他还不想等死。隋炀帝对于北方的局势,彻底绝望,他此次三下江都,一方面是为了躲避战乱,另一方面,则是有别的打算。他的这个打算,就是重新偏安、割据,在江南营建半壁江山,与北方群雄南北对峙。

  虽然,隋文帝杨坚当年平定南陈,实现南北统一,结束割据。可是,隋朝毕竟是从魏晋南北朝的乱世中走出来的,隋朝实现大一统还不到五十年,可南北朝乱世却经历了169年。所以,在当时的人们心中,割据的印象,要比大一统深得多。因此,隋炀帝是不想再回北方了,便生出了在江南割据的想法:

  帝见中原已乱,无心北归,欲都丹杨,保据江东,命群臣廷议之。 (《资治通鉴》)

  为什么隋炀帝要选择在江南割据呢?因为,隋炀帝对江都(今江苏扬州)有着特殊的感情,江都是隋炀帝的龙兴之地。

  开皇八年(588年),隋文帝平定南陈,实现了南北统一。但是,由于平陈战争过于顺利,让隋文帝对于江南地区的复杂问题,认识不足。当时,南北分裂的时间太久了,两地在统治方式和思想文化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隋文帝急于改造江南地区,迷信军事征服,推行了一系列简单粗暴的政策。这样一来,使得江南民众对隋朝政府颇有微词。平陈战争不到两年,南陈旧境就爆发了全面叛乱,大隋王朝重新被卷入到战火之中。

  开皇十年(590年),南陈全境皆反。现在的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等地,许多豪门望族,纷纷起兵造反。史书记载,“大者有众数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

  江南起义者对于隋朝官员恨到了极点,一路攻关夺寨,见到隋朝官员就一个字:杀!杀完之后,又抽肠子食其肉,一边杀还一边破口大骂:“更能使侬颂五教耶!”

  江南全民皆反,在这个紧急时刻,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临危受命。开皇十年(590年),在江南叛乱的情况下,晋王杨广出任扬州总管,主政江南。杨广不仅参与平叛,而且在平叛消弭之后,继续留在扬州总管的任上。这一待就是整整十年,一直到开皇二十年(600年),杨广当上太子。

  并且,杨广的王妃萧氏,也就是后来的萧皇后,是西梁明帝萧岿的女儿,南梁昭明太子萧统的玄孙女。昭明太子萧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部著名的《昭明文选》。所以,萧皇后是一位知书达礼的江南女子。隋炀帝杨广在妻子的影响下,非常热衷于江南文化,精通江南的文风、诗风,还学会一口流利的吴侬软语。由杨广前去担任扬州总管,当然最合适不过。

  杨广在江南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首先,杨广一改隋文帝的文化高压政策,主动推崇江南文化,亲近江南的儒家知识分子。

  南陈博士潘徽知识渊博,是一位江南大儒。杨广特地将潘徽招揽到自己的幕府中,主持编撰《江都集礼》一书,手底下聚拢了一大批知名的江南文人。

  除了推崇江南文化,笼络江南文人,杨广还非常推崇江南的佛教。江南是佛教兴旺的沃土,影响深远。

  杨广自然不会小视佛教,他主动结交江南高僧智顗大师,邀请智顗大师,驾临江都。智顗大师是隋朝高僧,中国天台宗的开山鼻祖。杨广在自己的扬州总管府中,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千僧会,热烈欢迎智顗大师。

  在这个热烈的千僧会上,杨广虔诚地拜智顗大师为师。智顗大师便收杨广为俗家弟子,赐法号“总持菩萨”,杨广也为老师智顗大师上尊号“智者大师”。师徒二人一直有着很深的交往,长期书信往来。

  杨广推崇佛教,获得了江南佛教界的高度赞扬。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登基之初,第一次巡游江都的时候,依旧维持了与江南佛教界的渊源。即使他贵为皇帝,对于佛教仍然无比虔诚。

  那个时候,隋炀帝当晋王时,自己捐钱营建的天台山寺院,已经落成了。根据《国清百录》的记载,当时,天台山的僧人们,希望隋炀帝将寺院的名字定为“国清寺”,他们是这样对隋炀帝说:

  昔陈世有定光禅师,德行难测。迁神已后,智者梦见其灵云:“今欲造寺,未是其时。若三国为一家,有大力势人,当为禅师起寺,寺若成,国即清,必呼为国清寺。”

  所以,隋炀帝对江南的感情非常深。因此,眼见如今天下大乱,隋炀帝便想到了自己曾经的龙兴之地——扬州,现在的江都。正好当时,隋炀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两个小孩子唱着一首歌谣:

  往亦死,去亦死。未若乘船渡江水。 (《隋书·五行志》)

  于是,隋炀帝便下定决心,在江南建都,他将国都选在了丹杨(位于江苏省南部)。有一次,朝会的时候,隋炀帝将自己建都江南的想法,告知群臣,让群臣讨论。马上,身为宰辅的内史侍郎虞世基,立即赞同皇帝建都江南的想法。

  可是,右候卫大将军李才,却坚决表示反对,认为皇帝应该还是要返回长安。虞世基据理力争,李才便和虞世基在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就在此时,门下录事李桐客也站了出来,表示反对建都江南:

  江东卑湿,土地险狭,内奉万乘,外给三军,民不堪命,恐亦将散乱。 (《资治通鉴》)

  谁知,李桐客此话一出,立刻遭到了百官的群起而攻之。一些御史向隋炀帝弹劾李桐客,说李桐客诽谤朝政。随即,群臣纷纷支持隋炀帝,在江南建都:

  江东之民望幸已久,陛下过江,抚而临之,此大禹之事也。

  得到了群臣的“支持”,隋炀帝便开始着手筹划建都,派遣相关人员,前去营建丹杨宫,准备迁都丹杨。然而,正是隋炀帝迁都丹杨的举动,为江都兵变埋下了祸根,也为他招致杀身之祸。

  隋炀帝想要在江南割据,可是有人却不想待在江南,谁呢?就是护卫隋炀帝三下江都的十万骁果禁卫军。

  这十万骁果禁卫军,基本上都是关中人氏。三下江都,意味着他们背井离乡,很有可能再也无法重返故乡。如今,隋炀帝建都江南,对于十万骁果而言,岂不是要让他们客死他乡吗?因此,骁果军内部开始出现躁动。

  当时,骁果军内部,出现了不少叛逃事件,纷纷密谋叛逃回乡。比如,有一个名叫窦贤的郎将,率领部下集体出逃。隋炀帝知道后,立即派人将窦贤抓了回来,当众处死。

  他希望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禁止住骁果叛逃的现象。可是,隋炀帝发现,根本禁止不住,骁果还是成批成量地叛逃。到最后,隋炀帝索性就不管了,实行“鸵鸟政策”。

  隋炀帝三下江都后,专门派了一个将领,负责管理骁果,虎贲郎将司马德戡。司马德戡看到骁果不断出逃,也牵动着他的心弦。他也是关中人氏,也十分想要回到家乡。

  于是,司马德戡便与另外两位将领,虎贲郎将元礼、直阁裴虔通,密谋商议,司马德戡对元礼和裴虔通说道:

  今骁果人人欲亡,我欲言之,恐先事受诛;不言,于后事发,亦不免族灭,奈何?又闻关内沦没,李孝常以华阴叛,上囚其二弟,欲杀之。我辈家属皆在西,能无此虑乎?

  元礼、裴虔通听完司马德戡的话后,惊惧不已,连忙询问司马德戡,下一步该怎么办?司马德戡说道,如果骁果继续出逃,我们不如和他们一起出逃,重返关中故乡。最终三人一拍即合,决定一起出逃。

  司马德戡、元礼、裴虔通三人,其实已经决定组团逃跑。既然决定逃跑,他们就各自发展下线,想要带着更多的人逃跑。果然,在这三人的鼓动之下,不少官员、将领都加入到了这个逃亡的队伍。比如,内侍舍人元敏、虎牙郎将赵行枢、鹰扬郎将孟秉等人,逃亡的队伍是越来越大。

  这些人甚至最后都无所顾忌了,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商量起叛逃之事。所谓“隔墙有耳”,这些将领的叛逃计划,不小心被一个宫女给听到了。这个宫女立刻向萧皇后汇报,萧皇后于是让这个宫女向皇帝汇报吧。

  不料,隋炀帝听后,勃然大怒,当即杀了那个宫女。这已经说明,隋炀帝此时已经完全失去了理智。看到隋炀帝已经无可救药了,萧皇后长叹一口气,无奈地对所有人说了一句话:

  天下事一朝至此,无可救者,何用言之!徒令帝忧耳!

  我们不由得为隋炀帝感到悲哀。身为一代帝王,连与自己相伴多年的结发妻子,都如此冷漠,这难道不是莫大的悲哀吗?确切地说,这是隋炀帝的悲哀,也是整个大隋王朝最后的悲哀!

  本来,这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禁军叛逃,可是,为什么后来却直接演变成了一场血雨腥风的军事政变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一个野心家的出现,将作少监宇文智及。宇文智及何许人也?他是隋炀帝的宠臣许国公宇文述的儿子。

  宇文述出身关陇贵族集团,是隋炀帝当晋王时的藩邸旧臣,为隋炀帝入主东宫鞍前马后,立下了汗马功劳。隋炀帝非常喜欢宇文述,还把自己的女儿南阳公主,嫁给了宇文述的小儿子宇文士及,两人结成了儿女亲家。

  而且,宇文述又是一个武将,三总管叛乱、平定南陈,还有隋炀帝时期讨伐吐谷浑、三征高句丽、镇压杨玄感叛乱,宇文述都参与其中。可以说,宇文述也是一个在战场上,一刀一枪立下功勋的战将。

  隋炀帝为什么这么信任宇文述呢?当然不是因为宇文述的战功。最重要的是,在众多大臣中,宇文述是最听隋炀帝话的,对隋炀帝的话言听计从,甚至到了盲从的地步。即使是隋炀帝错误的话,宇文述也照听不误,绝不发表任何意见,根本没有原则。根据史书的记载,宇文述的性格是这样的:

  君所谓可,亦曰可焉,君所谓不,亦曰不焉,无所是非,不能轻重。 (《隋书·宇文述传》)

  那么,宇文智及为什么是一个野心家呢?那是因为宇文智及对隋炀帝心存怨愤。当年,宇文智及和他哥哥宇文化及两个人,是出了名的纨绔子弟,终日飞鹰走狗,欺侮良家妇女,名声非常不好,“见人子女狗马珍玩,必请托求之”,人送外号“轻薄公子”。

  后来,这哥俩更是不知收敛,公然违反禁令,私自与突厥做生意。结果,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被隋炀帝关进大牢,还扬言要杀了他们两个。最后,还是他们弟妹南阳公主,出面向父亲求情,隋炀帝才放了这哥俩,赦免了这哥俩的死罪。

  尽管,隋炀帝没有杀了这两个轻薄公子,但是隋炀帝的惩处,还是相当严厉的。为了让他们两个长长记性,隋炀帝下令,将这兄弟两个,从宇文述的儿子,贬为宇文述的家奴,让宇文述把他们关在家里,这一关就是将近十年。从此之后,宇文智及就恨上隋炀帝了。

  大业十二年(616年)十一月,隋炀帝三下江都不久,宇文述去世。临终前,宇文述递上遗表,希望皇帝能够看在自己的面子上,可怜可怜自己那两个不肖子,给他们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

  隋炀帝也是看在老臣宇文述的面子上,在宇文述死后,让他的长子宇文化及,承袭许国公的爵位,任命为右屯卫将军,掌管禁军;宇文智及则被任命为将作少监。

  司马德戡等人发展下线,很快发展到了宇文智及这里。此时,宇文智及的心眼,开始活泛起来,对于叛逃的计划表示反对。宇文智及对司马德戡等人说,与其逃跑,倒不如一不做二不休,发动兵变,直接杀了隋炀帝:

  主上虽无道,威令尚行,卿等亡去,正如窦贤取死耳。今天实丧隋,英雄并起,同心叛者已数万人,因行大事,此帝王之业也。 (《资治通鉴》)

  对于宇文智及提出兵变的建议,司马德戡也动心了。所以,那些原本决定叛逃的骁果将领,马上改变主意,不跑了,而是要铤而走险,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因此,一场弑君的军事政变,由此拉开了帷幕。

  既然决定兵变弑君,那就需要一个领头的人。可能有人会说,要么由司马德戡领头,要么由宇文智及领头。因为司马德戡掌控骁果军,宇文智及是兵变的首倡者,由这两个人领导兵变,最为合适。

  可是,无论是司马德戡,还是宇文智及,在当时都威望不够。毕竟,兵变杀皇帝,是一件九死一生,风险系数很高的事情,弄不好就会是掉脑袋的杀身之祸。所以,这个兵变的领头羊尤为重要,必须要选出一位有资历、有威望的人,出来领导这场兵变。那么,谁最有威望呢?当然是宇文智及的哥哥——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是宇文述的长子,宇文述死后,他的许国公爵位是由宇文化及承袭的。所以,宇文化及是宇文家的嫡系继承人。更何况,宇文化及当时担任右屯卫将军,掌管禁军,在禁军中颇有威望。由宇文化及出来领导江都兵变,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敲定了兵变的领头羊,司马德戡等人就派人,将兵变的计划向宇文化及和盘托出,请宇文化及挑这个头。面对兵变的计划,宇文化及又是什么态度呢?《资治通鉴》的记载非常有趣:

  化及性弩怯,闻之,变色流汗,既而从之。

  别看宇文化及平日里无恶不作,天不怕地不怕。可是,一到紧要关头,他立刻就软了。当时,宇文化及听到让自己挑头,整个人吓得汗流浃背,脸色都变了。然而,汗流浃背之后,宇文化及还是答应了。宇文化及必须要答应,他如果不答应,估计当场就会被准备兵变的骁果军干掉。

  如今的情形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司马德戡等禁军将领磨刀霍霍,准备随时发动兵变。现在,就差了一个合适的契机。因此,司马德戡、裴虔通等人就为兵变制造了一个契机,在骁果中大肆散播谣言:

  陛下闻骁果欲叛,多酝毒酒,欲因享会,尽鸩杀之,独与南人留此。 (《资治通鉴》)

  这个谣言一经散布,骁果们立刻炸锅了,一个个对隋炀帝恨意滔天,整个部队开始蠢蠢欲动。司马德戡一看士兵情绪已经异常愤怒,认为兵变的火候到了。所以,江都兵变正式拉开了序幕。

  司马德戡将兵变时间定在了义宁二年(618年)三月十日,他们决定在这天晚上发动军事政变,夜袭江都宫,杀死隋炀帝。可是,江都宫戒备森严,在宫外,名将来护儿率军驻守;在宫城内,则有最精锐的“给使营”守卫。如何突破这层层守卫,必须要有一个周密的兵变计划。

  兵变的当天,阴霾密布,所以,天黑得非常快。到了黄昏时分,司马德戡趁着夜色,偷偷将马厩里的马放了出来,然后,命令士兵们各自打磨兵器。一番厉兵秣马之后,司马德戡开始向兵变将领,分配任务。

  如何分配呢?宇文智及负责在宫外策应,宫城里则由司马德戡负责。司马德戡让元礼、裴虔通两个人在宫中当值,负责殿内的工作,主要盯住隋炀帝;同时,另外一个将领唐奉义,他本来是负责关闭城门。但是,唐奉义与裴虔通事先都商量好了,起事当天,虚掩城门,不上门闩。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到了三更时分,司马德戡在东城集结了数万骁果,点燃火把,与城外的宇文智及相互呼应。与此同时,宇文智及与鹰扬郎将孟秉,在宫城外集结了一千多人,劫持了负责巡夜的候卫虎贲冯普乐,然后,迅速分兵扼守城外街道。就这样,宫外基本上已经被叛军所控制。

  数万骁果在城外集结,还点燃火把,闹得动静太大了。身处宫中的隋炀帝,看到了宫外的火光,不由心生疑惑。

  于是,隋炀帝便问殿下当值的裴虔通,宫外出了什么事?裴虔通早就已是兵变的参与者,他的任务就是看住隋炀帝。只见裴虔通轻描淡写地说道:“草坊失火,外人共救之耳。”隋炀帝居然真的以为是草场着火,便没有太在意。

  隋炀帝虽然被蒙蔽了过去,可是有人却察觉出了情况不对,谁呢?隋炀帝的孙子,燕王杨倓。

  燕王杨倓马上明白,有人意图作乱。于是,杨倓赶紧要给爷爷隋炀帝报信。怎么报信呢?燕王杨倓秘密潜伏到了芳林门,从排水道过玄武门,前往宫中向隋炀帝报信。

  可是,燕王杨倓刚到玄武门,就被卫兵给拦住了。杨倓急中生智,谎称自己身患中风,来向隋炀帝告别:“臣猝中风,命悬俄倾,请得面辞。”裴虔通当然不信,未经请示,私自将燕王杨倓关押了起来。

  第二天,三月十一日凌晨,叛军兵分两路,冲入江都宫中。一路由裴虔通率领数百骑兵,直扑成象殿。

  此时,负责宿卫成象殿的将领,是右屯卫将军独孤盛。独孤盛一看裴虔通带兵进宫,隐隐感到不安,便质问裴虔通,你想干什么。裴虔通只回了一句:“事势已然,不预将军事;将军慎毋动!”

  独孤盛一听这话,就明白了,他们这是要造反。独孤盛连铠甲都没有来得及披,挥刀就与叛军厮杀在一起。但是,寡不敌众,不一会儿,独孤盛就被叛军所杀,左右十余名卫兵,也一同被杀。就这样,裴虔通率领的这一路叛军,顺利入宫。

  另一路叛军,由司马德戡率领,直扑玄武门,由玄武门向宫城包抄。事实上,隋炀帝在玄武门布置了一支精锐部队——“给使营”。

  这些“给使营”的士兵,大多都是从官奴中的骁勇善战者选拔。隋炀帝为了让他们效忠自己,给出待遇相当好,还把一些如花似玉的宫女,嫁给这些给使为妻。所以,“给使营”是保卫江都宫的最后一道防线。

  然而此时,司马德戡直扑玄武门,“给使营”却不见踪影。原来,叛军早就收买了管理“给使营”的司宫魏氏。

  兵变的当天,司宫魏氏假传圣旨,将所有给使调出宫去。所以,兵变的时候,给使营一个士兵都不在玄武门。

  就这样,两路叛军,一路势如破竹,闯入了江都宫,向隋炀帝的寝宫杀奔过来。隋炀帝此刻才终于反应过来,有人谋反了。那么,面对冲入寝宫的叛军,身为一国之君的隋炀帝,会有怎样的举动?

  隋炀帝的第一反应就是:跑。于是,隋炀帝赶紧换了一套衣服,逃到西阁躲避叛军。裴虔通、元礼闯入寝宫后,发现隋炀帝不见了。紧接着,这两人又带着叛军,冲入永巷。到了永巷,抓了一个美人,威胁她说:“陛下安在?”这个美人吓得瑟瑟发抖,连忙用手指了指西阁。意思是说,皇帝在那里。

  知晓了隋炀帝的行踪,叛军中一名叫令狐行达的校尉,拔出刀来,直奔西阁。隋炀帝隔着窗户,看到令狐行达提刀前来,惊慌失措地说,你要杀我吗?令狐行达回答道,不敢,我们只想奉迎陛下返回长安。说完,令狐行达便扶着隋炀帝走下西阁。

  下了西阁后,隋炀帝直面叛军。第一眼就看见了裴虔通,裴虔通原来是隋炀帝当晋王时的亲信左右。隋炀帝不由得大吃一惊,问了一句:“卿非我故人乎!何恨而反?”裴虔通的话与令狐行达一模一样,臣不敢造反,只是将士思归,准备奉迎陛下返回长安。听到这话,隋炀帝立刻就坡下驴,保命要紧,说:

  朕方欲归,正为上江米船未至,今与汝归耳! (《资治通鉴》)

  隋炀帝这样说,不过是权宜之计,他也明白,自己想要全身而退是不可能的。就这样,裴虔通带兵抓住了隋炀帝。既然抓住了隋炀帝,接下来,就要去迎接叛军领袖宇文化及。可是,宇文化及这个时候却表现得扭扭捏捏:

  化及战栗不能言,人有来谒之者,但俯首据鞍称罪过。 (《资治通鉴》)

  最后,宇文化及被叛军将士强拉硬拽,勉强地扶上马。走到宫门的时候,司马德戡亲自前来迎接宇文化及,把他迎至朝堂,暂时称其为丞相。

  司马德戡安排好宇文化及后,江都宫中,裴虔通对隋炀帝说:“百官悉在朝堂,陛下须亲出慰劳。”说完,牵过一匹马,逼迫隋炀帝上马。

  隋炀帝如今已是叛军的阶下囚,只能任其摆布。即使到了这个地步,隋炀帝依旧还在摆帝王的架子。他瞥了一眼那匹马,觉得马鞍太旧了,要去换一个新的。

  没办法,裴虔通只能给他换了个新的。然后,隋炀帝翻身上马,裴虔通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提着刀,胁迫着隋炀帝,走出宫门,“虔通执辔挟刀出宫门”。

  叛军看到不可一世的隋炀帝,沦落到这步田地,顿时队伍中欢声雷动。隋炀帝马上就要被裹挟着进入朝堂,可是这时,那个“废物点心”宇文化及,又变卦了。宇文化及让人传话:“何用持此物出,亟还与手。”他的意思是,让裴虔通他们直接把隋炀帝杀了,不用带来见自己。

  无奈之下,裴虔通只好又把隋炀帝挟持回寝殿。随后,裴虔通、司马德戡纷纷亮出利刃,恶狠狠地盯着隋炀帝,准备对隋炀帝动手。

  隋炀帝知道自己今天必死无疑,长叹一声,问道:“我何罪至此?”这时,一个名叫马文举的叛军,开始义愤填膺地历数隋炀帝的种种罪恶,以及过失:

  陛下违弃宗庙,巡游不息,外勤征讨,内极奢淫,使丁壮尽于矢刃,女弱填于沟壑,四民丧业,盗贼蜂起;专任佞谀,饰非拒谏;何谓无罪! (《资治通鉴》)

  面对叛军掷地有声的指责,隋炀帝如何作答?此时的隋炀帝,居然大言不惭地为自己辩解:

  我实负百姓;至于尔辈,荣禄兼极,何乃如是!今日之事,孰为首邪?

  隋炀帝真是至死不悟,他到死都没有明白爱惜百姓,这个连三岁小孩都知道的简单道理。他认为,只要厚待手底下的官僚,官僚便会忠诚于他,天下也会忠诚于他。殊不知,当他倒行逆施达到极致的时候,全天下都会抛弃他,即使是他曾经优待的官僚,对他这个皇帝也会弃如敝履。

  听完隋炀帝这样一番狡辩后,司马德戡发话了:“溥天同怨,何止一人!”当时,场面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陪在隋炀帝身边的,只有他十二岁的幼子赵王杨杲。这个十二岁的小孩,哪里见过这阵仗,当场嚎啕大哭。裴虔通一个不耐烦,手起刀落,当即就杀了年仅十二岁的赵王杨杲,鲜血溅了隋炀帝一身。

  杀了赵王杨杲后,叛军下一个要杀的人,自然是隋炀帝。面对死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隋炀帝拿出了最后的骄傲与威严,他傲气地对叛军说:“天子死自有法,何得加以锋刃!取鸩酒来!”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

  初,帝自知必及于难,常以罂贮毒药自随,谓所幸诸姬曰:“若贼至,汝曹当先饮之,然后我饮。”及乱,顾索药,左右皆逃散,竟不能得。

  隋炀帝三下江都后,自知大难临头,事先准备好了毒酒,交给自己宠爱的姬妾保管。并且,还告诉这些美人,如果反贼打进宫来,你就把毒酒交给我,朕绝不受辱于反贼之手。

  问题是,叛军攻入江都宫时,宫里的宦官、宫女,包括这些美人,都四散跑掉了,根本找不到人。所以,叛军上哪儿给他找毒酒去!

  事已至此,隋炀帝还是向命运低下了高贵的头颅,这位自比为汉武大帝的一代枭雄,终于认输了。隋炀帝解下了一条三尺丝练,交给了叛将令狐行达。

  就这样,曾经雄才大略,一心要建立千秋帝业,也曾经骄奢淫逸,倒行逆施的一代枭雄隋炀帝杨广,五十年的人生岁月,断送在了一条三尺白绫,死在了最为信任的禁卫军手中。这一年,隋炀帝刚刚五十岁。

  隋炀帝被杀后,他的遗体,与幼子赵王杨杲的遗体,被萧皇后和几名宫女,用几个红漆床板拼成的棺椁,草草地葬在了江都宫西院的流珠堂。生前威风凛凛,死后却是这样潦草凄凉。对于隋炀帝来说,这岂不是莫大的讽刺!

  义宁二年(618年)三月,江都兵变,隋炀帝被骁果叛军弑杀。那么,在杀死了隋炀帝后,叛军首领宇文化及,又是如何对待隋朝在江都宗室、大臣呢?一句话,宇文化及开始大开杀戒。

  不要看宇文化及在整个江都兵变中,表现出一副窝囊废的样子。可是,在兵变之后,宇文化及立刻表现出心狠手辣的一面。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他对隋朝的宗室、重臣展开了疯狂的屠杀。

  首先,宇文化及对隋朝宗室展开了血腥的杀戮,大部分隋朝宗室亲王都惨遭毒手。比如,隋炀帝的四弟蜀王杨秀,及其七个儿子;隋炀帝的次子齐王杨暕,及其两个儿子;包括隋炀帝的孙子燕王杨倓,他们都被宇文化及杀戮殆尽,隋朝宗室成员几乎被杀光了。《资治通鉴》记载“隋氏宗室、外戚,无少长皆死”。

  其次,宇文化及还对隋朝的许多重臣挥起屠刀。在江都兵变中,被杀掉的隋朝重臣不计其数,比如有,内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蕴、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秘书监袁充、右翊卫大将军宇文协、千牛宇文皛、梁公萧钜、折冲郎将沈光、虎贲郎将麦孟才、虎牙郎将钱杰等人,都惨遭杀害。

  一时间,江都宫内,血流成河,伏尸百万。江都兵变,叛军成功弑杀了隋炀帝。那么,宇文化及在杀了隋炀帝后,有没有直接自己称帝呢?并没有。宇文化及而是像李渊一样,假传萧皇后之令,拥立隋炀帝的侄子秦王杨浩为帝。

  宇文化及自称大丞相,总领百官,以二弟宇文智及为左仆射,三弟宇文士及为内史令,黄门侍郎裴矩为右仆射。秦王杨浩不过是宇文化及的傀儡,他自己则把持朝政,一手遮天,为所欲为。

  江都兵变,隋炀帝死了,留下了一个群雄割据的纷纷乱世。隋炀帝死后,天下立刻陷入了一个群龙无首,各地割据势力群雄逐鹿的局面。隋王朝的最终灭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在这样一个群龙无首的局面下,占据关中的李渊会有什么样的举动呢?当隋炀帝的死讯传到长安,李渊又是怎样的反应呢?李渊最终又是如何正式取代隋室,建立大唐王朝呢?大唐,这个光耀千秋,威震古今的伟大帝国,又是以一种怎样的方式,横空出世,诞生于华夏大地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