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黑科技的大国航天 第一百五十五章 空间晶体炉,宇宙观测!

《黑科技的大国航天》第一百五十五章 空间晶体炉,宇宙观测!

作者:729仓库管理员 字数:3657 书籍:黑科技的大国航天

  神舟二号载人飞船,首先飞行的轨道是近地点两百公里,远地点三百公里的椭圆轨道。

  这么做,主要还是出于节省能源的角度考虑。

  虽然鸿雁火箭的推力很大,但是推力毕竟不是无限的。

  火箭的每一克重量,都需要进行认真的考虑。

  能够节省不少的燃料消耗,对于载人飞船在轨时间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火箭发射当晚,21时。

  北都飞控中心,通过太平洋上的远测二号,向载人飞船注入变轨指令。

  推进舱之上的四台大推力发动机开始工作,继续将飞船的飞行角度和速度进行调整。

  因为调整时的高度,就在椭圆轨道上的远地点处,所以需要的燃料比较少。

  载人飞船推进舱工作效率很高,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完成了变轨工作。

  神舟二号和神舟一号相比,多出了需要太空实验项目。

  神舟一号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测试发射和回收系统的可靠性,并没有太多的实验项目。

  轨道舱之内,装载着数量众多的实验设备。

  包括用来验证微重力情况下材料生产实验的多工位空间晶体生长炉以及配套的晶体生长观察装置。

  因为神舟二号,也还是无人飞船,所以这些实验设备,都是采用的自动化生产。

  除了晶体生长炉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被广泛关注的细胞“太空婚礼”--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两项空间细胞融合实验。

  分别是用来探索制药的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实验,黄花烟草原生质体和革新一号烟草原生质体的融合实验。

  主要还是探索空间制药的新方法,毕竟太空之中的微重力,是地面条件很难达到的。

  这些设备,都是第一次上天,所以他们的工作状态,也是大家最为关心的。

  “我们的超合金晶体生长开始了吗?”

  张星扬有些好奇地询问,一直在和飞控中心进行联系的苏晓问道。

  载人飞船上的晶体生长炉,需要生长众多的材料,包括:半导体光电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

  火箭研究院原先在YF-100火箭发动机和WS-10航空发动机上使用的涡轮盘,所运用的铬镍铁超合金,就包含在了这次实验之中。

  太空之中的微重力环境,让生长炉之中的晶体,在生长的过程之中,不会受到地球重力的影响。

  能够进行均匀的生长,拥有更加完美的晶体结构。

  不过因为是无人飞船,所以大家对于到底能不能成功,心里还是抱着一定的疑问。

  “十分钟之前,他们刚刚说实验已经开始了。”

  苏晓给出的回答,并没有什么有用的信息。

  “空间生长炉检测装置,数据返回了没有?”

  材料在空间生长炉之中的过程虽然没有办法控制,但是晶体的生长过程却是能够进行观测的。

  进而分析晶体生长过程之中的情况,为之后的性能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还没有发回来,从那边的回复来看,大概要过几天才能够拿到数据。”

  苏晓将之前和中心那边的沟通结果,告诉了张星扬。

  “好吧,数据传回来之后,第一时间通知我。”

  尽管没有办法第一时间,就拿到数据,张星扬也没有太生气。

  他也知道,这时候各地中心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尤其是飞控中心对于载人飞船的轨道观测,都比他们的实验要重要。

  有限的数据传输容量,自然要优先满足他们的需求。

  而且他们的超合金晶体生长实验,即使是数据晚一点拿到也没有什么问题。

  要说现在最受飞控中心重视的,还是载人飞船本身。

  飞船的飞行轨道是在300公里的圆形轨道上,这个高度地球的引力还是能够对飞船的轨道产生不小的影响。

  而在飞船的预定测试项目之中,前六天的时间,飞船是不会开启推力舱的发动机,来维持自己的轨道高度的。

  这也是为了测试,地球引力到底会对飞船产生多大的影响。

  虽然理论上的每日偏差数值,稍微一算就能够得出来,但是实际情况永远是最复杂的。

  没有进行实际测试,谁也不知道在太空之中的真实偏差情况会怎么样。

  太空之中,轨道舱之内的空间生长炉之内,超合金正在缓慢地生长着。

  但是更加引人注目的,还是空间细胞融合实验。

  毕竟这年头,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以及地摊文学之中,都有不少关于生物进入太空之中,然后在宇宙高能射线的作用之下,发生变异的场景。

  有着这样先入为主的观念,不少好事者都在讨论,细胞融合之后诞生的新细胞会不会变异。

  更有甚者,认为人类就不应该进入太空,在进入太空之后,人体的基因会发生变异,会产生畸形的后代。

  尤其是在各种英雄漫画和动漫之中,不少的超级英雄都是在进行了高能射线的照射之后,从而发生了变异。

  不过真正了解情况的人,其实都知道轨道舱作为航天员在天上生活、工作的场所。

  拥有着足够厚的辐射屏蔽层,用来免受各种辐射的影响。

  否则,很有可能在宇宙高能射线的照射过程之中,对身体产生不小的损伤。

  所以,在轨道舱之中进行的实验,并不会受到宇宙射线的影响,影响比较大的,其实是微重力环境!

  六天之后,飞控中心已经获得了足够的轨道数据,开始向飞船注入变轨数据。

  飞船的推进舱发动机开始工作,缓缓抬升飞船的高度。

  在经历了数次太阳的升起和落下之后,飞船开始将自身高度保持在三百公里高度。

  “星扬哥,空间生长炉的数据分析完了。”

  火箭研究院材料实验中心,苏晓将最新完成的材料分析报告递给了一旁的张星扬。

  接过报告,张星扬快速地翻阅了一下。

  基本上就了解到,在微重力环境之下,超合金晶体生长的过程。

  生长炉之中,在地面环境的时候,因为重力导致的浮力对流很难避免,所以在晶体生长的过程之中,溶质的输运过程和晶体/溶液之间的界面特性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进而会影响晶体的大小和品性。

  而在太空之中的微重力环境之下,因为地球的重力影响很小,所以不会产生重力沉降现象,粒子之间的聚集作用将会受到抑制。

  生长炉之中,能够自发成核的晶核数量也会大幅度减少,因此能够更容易长出更大尺寸的晶体。

  晶体的纯度,也会大大的提升。

  从报告之中的情况来看,虽然没有达到后世那些放置在高轨道之中,近乎零重力环境之下的晶体生长炉。

  但是,就目前的条件情况来看,和张星扬预料的数据,差距不是特别大。

  “你觉得这样的数据,算得上好吗?”

  看着还在翻阅报告的张星扬,苏晓问道。

  作为材料实验中心的负责人,这几年的时间,苏晓也是成长了很多,但是她自己也知道。

  自己的水平,在张星扬面前,就好像是皓月之前的星星一样,黯淡无光。

  “单从数据情况来看,比我们原先在地面上的时候,生长的晶体结构要好一些。”

  张星扬看完了报告之后,将厚厚一打纸放到了办公桌之下,抬头看着苏晓说道。

  “基本上,达到了我原先预期的水平。”

  苏晓这个时候,也稍微松了一口气。

  能够得到张星扬这样的评价,说明自己的材料配方是没有什么问题。

  这次的材料配方,主要是苏晓带头进行研制的。

  毕竟张星扬身上背负着的重大项目,实在是不少,对于像是这样的子项目,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盯着。

  顶多只是在一些比较关键的节点,分出一点时间,看一下项目的进度问题。

  “那就好。”

  苏晓这个时候神情放松了一点说道。

  “不过,我们现在最多也就是探索一下微重力环境生产。”

  “实际应用,应该还很遥远吧。”

  地面模拟微重力生长环境,还是研究难度比较大的课题。

  世界上的大家,基本上都是在摸索阶段。

  “其实想要大规模实现微重力晶体生长,还是有不少的办法。”

  张星扬倒是更加乐观一些,最少他就有不少的主意。

  “按照路线不同,大概有两种办法。”

  “第一种,就是想办法在轨道上建设一座大规模的轨道晶体生长炉集群。”

  “这条路线的难点,主要就是两个,一个是想要大规模生产,必然要建设一座规模庞大的空间站,这对我们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另一个难点,则是想要维持这样庞大的太空造物,需要数量不少的航天员,在太空之中进行维护工作。”

  “这一点,对我们来说,也存在难度。”

  “所以这一条技术路线,想要走通,难度很大!”

  苏晓听到这里,心里也是凉了半截。

  “那我们只能等到几十年之后,才能够再大规模生产吗?”

  张星扬有些奇怪地看了眼苏晓,不知道她是怎么得出这样的结论。

  “不用几十年时间,走这条路最多十年就够了。”

  “当然,还有速度更快的办法。”

  “什么办法?”

  苏晓这个时候,也有些好奇到底有什么样的办法。

  “你也知道,微重力情况下的优势,主要是重力引起的浮力对流不再存在。”

  “那么我们想要得到和太空之中一样的生长效果,只需要从浮力对流入手就行了。”

  “比如,可以在生长溶液外加强磁场,减弱晶体生长时溶液之中的重力沉降和浮力对流。”

  听到张星扬所说的技术办法,苏晓眼前一亮。

  是啊,既然影响最大的是浮力对流。

  那么想办法,将它去除不就好了吗!

  其实,张星扬没有说这项技术的弊端。

  首先是强磁场将会减慢晶体成核,并且生产效率也变慢,阻碍结晶的过程,导致晶体的生长时间大大增加。

  其次是,强磁场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需要不少的高级设备。

  张星扬并没有将这些不好的地方说出来,因为他根本不想走这样的技术路线。

  他还是更看好太空生产基地的方案。

  就在张星扬和苏晓,在地面交流未来材料生产方式的时候。

  载人飞船,在太空之中不停地用推进舱上的发动机,维持自身的高度。

  轨道舱之中的太阳和宇宙天体高能辐射监测仪,开始展开了自身的工作。

  地球因为有着大气层的保护,来自宇宙空间之中的各种高能射线,大部分都会被大气层吸收。

  这也是地面的生物,能够健康成长的一大重要原因。

  但也正是如此,想要在地表对宇宙射线进行检测,基本上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想要真正进行宇宙射线的检测工作,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测试设备带入太空之中,进行实地测试。

  宇宙天体高能辐射监测仪,不断地进行数据记录,将监测到的各种辐射的强度,记录在舱室之中的数据匣子之内。

  数据匣子采用了特殊的加强设计,让它能够在回收过程之中的极端条件之下,也能够保证内部的数据不丢失。

  神舟二号的在轨时间,远远超过神舟一号,达到了惊人的二十天。

  这主要还是归功于,鸿雁火箭的推力够大,载人飞船能够搭载更多的实验设备,推进舱的发动机能够携带更多的燃料。

  在更长时间内,维持飞船的轨道高度

  神舟二号相较于之前的神舟一号。多出了不少在轨实验的内容,并且神舟一号发射的时候,大家最关心的还是能不能成功将飞船送到轨道之中。

  对于其他方面并不是特别重视。

  1月25日,经历了二十天在轨飞行,围绕着地球转动了324圈之后。

  返回舱化作一道流星,回到了阿木古朗草原之上。

  在将返回舱之内的模拟航天员、实验设备、各种种子回收完成之后。

  神舟二号的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

  接下来,载人航天将进入最重要的一个关卡。

  神舟三号,将会带着国内第一位航天员升入天空。

  完成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之中的第一步。

  求月票,求月票!!!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