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落难情缘 9007章 行善

《落难情缘》9007章 行善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3064 书籍:落难情缘

  华夏文化中,习惯用这个“道”字,佛道乃佛之道。

  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

  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居士,大乘菩萨修道,怎么样才是真正通了佛道?

  我们常用通这个字,古人问读书不问懂了没有,而是问通了没有。

  有人读书学位很高、学问很好,但是不见得通了,而成了个书呆子,只有知识,而不能实用到做人做事上去。

  古人骂这种人是迂腐子,学问好文章也写得好,但做人做事就一无是处。

  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维摩居士说大乘菩萨证道了,他的行为是不合道的。

  菩萨行于逆道,不是顺道的做好人做好事,菩萨的行为表面上看起来一无善处,乃至是大恶,其实是走逆道的教化。

  这个逆道的道,和佛道的道,观点是不同的。

  禅宗祖师说过,有的人的修行见解可以成佛,但不可以成魔。

  这么说好像魔的成就比佛高,因为佛是行顺道,而魔是行逆道。

  所以大乘说,要十地以上的菩萨,才有资格做魔王,倒转乾坤,把天地都翻过来,这种境界不是普通人所能行的。

  十地以上的菩萨,才有可能做治世的帝王,所以有时他们的行为看起来像个魔王。

  这个道理是佛法的密行,例如密宗有一种修法是金刚密迹,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或所能了解的,因为外形都同一般的想法相反。

  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

  文殊师利菩萨问,所谓大乘菩萨道的非道修行是怎么样的?维摩居士就回答了一长篇。

  答曰: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恙,至于地狱,无诸罪垢,像这样的行于非道不是简单的。

  大家听了可不要乱做人做事,说自己是菩萨道行于非道,那就真是非道了。

  佛的堂兄弟提婆达多,他一向与佛作对,生生世世处处想要害佛。

  有一次从山上推石头下来,压到佛的足趾出血,他虽入了地狱,却觉得那里的快乐胜过三禅天之乐。

  佛说提婆达多虽然与他作对,其实是佛的老师,是逆行佛道来磨炼佛的,促使佛快快成道。

  所以佛在《法华经》中为提婆达多授记,相当于来生成佛。

  行逆道比顺道还难,你要想行逆道,但是有没有提婆达多的本事?

  他在地狱觉得胜过三禅天,无恼恚,无罪垢。

  有这个本事,才敢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就是菩萨道。

  我们普通修道只看正面,墙壁正面的字是很容易看到的,整个墙壁的黑,黑里有亮有光明你看不出来,那正是菩萨道的逆道。有行菩萨道的却杀人如麻,其实是在度众生。

  要懂这个境界就要读《华严经》,经中讲到善财童子去参访一位菩萨化身的皇帝,他残暴不堪,杀人如麻。

  善财童子看了吓死了,皇帝却说自己在清凉寺度人,叫善财童子不信的话跳入火坑试试。

  空中的菩萨也叫善财童子跳,他一跳入火坑,结果真是清凉之地。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正面的菩萨没有几位,外道、魔王、妓女都有,都是行于非道而通达佛道的。

  所以,佛法不一定在高山、在清净的地方、或在庙子,真正大菩萨可能嘴里一句佛也没有,不要用宗教的外形去看世界看人。

  佛法还是在世间的,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社会上无处没有佛法。虽然佛教说,末法时代佛法要没落了,可是佛在大乘经典上,根本没有讲末法、像法、正法。

  佛法在世间是不生不灭的,真理在世间是不会变的,不过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时间,表达有所不同而已。

  它形象,也宗教,但所行的都是佛道。

  我们人世间的饮用水,看起来很清纯,可是看在天人眼中却是无比的浊秽。所以中国的道书说在地底有种石浆,像是石头流出来的牛奶,是天人喝的,我们如果能喝上一口,身体会变得像玉石,永远不吃饭也会长生不死。

  此外在仙山中也还有石水,据说在广西境内就有。你听着像神话,其实不然。

  普通的水加热到了沸腾,手一碰就烫坏了,如果将水冷冻,手碰了也会冻到,这是物理作用。

  功德不只是用钱布施,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童子军的口号:日行一善就很好,我们每天一定要做点善事,不论大小。

  大家每天能做到童子军都能做到的事吗?还说在修道,多惭愧啊!菩萨因为积聚了无量功德,因此敢度化众生,这就是菩萨道。

  208章学无厌足

  修行不论大小乘,要是没有到禅定的境界,都是白修持一场。

  禅定的定境是什么呢?

  就是断一切妄想烦恼,断贪嗔痴慢,修到三禅天的境界才能升到另一境界。

  这个在学唯识的课程中已经讲了很多,希望大家特别注意。

  超过了另一境界就到了光界。

  到了光界已就是以光为身,一片光明。

  等于儒家的《中庸》所说的:“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那就是这意思。

  成了佛虽然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是并没有个第四界,是去了哪儿?

  是三界六道任意自在,是大自在。

  他的行为虽然是在修清净道,但不以为胜,不自以为了不起。

  假如自以为得道了,那就入魔了。

  真得道的人此心是很平常的。

  行菩萨道的人,有时表现得比一般人的贪心杂念还要重。等于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中,有位大菩萨叫作无厌足王,他对一切都贪求,没有满足的时候。

  其实我们学佛就是学无厌足路线,比如大家早晚念诵的四弘誓,就拿其中一句:“法门无量誓愿学”,请问你学了几种法门?

  要你学这样不干,学那样太难了没有时间。

  真要学佛法的就要学“无厌足”,世间、出世间学问无所不知,没有自满的时候。

  有些人自以为什么课都来听听,但是不闲着。

  那可是学到其他道去了,无记就是愚痴,是很严重的。

  不染着是得慧了,然后丢开了。

  你不得慧就谈不上不染着,是无明。

  “示行嗔恚,于诸众生,无有恚碍。”行菩萨道的人,天天发脾气骂人,但是内心是慈悲的,对一切众生是没有怨恨的。等于是父母老师,为了孩子好而打骂,但内心可是在流泪的。

  “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行菩萨道的人,比众生还要愚痴多情,其实表现出来的愚痴只是方便。

  “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行菩萨道的人,以布施利人为第一,但是在行逆行的时候,比铁公鸡还要小儿科,悭吝的不得了。

  当年虚云老和尚严格执行过午不食,吃过中饭会亲自巡视厨房上锁,看见一块锅巴都会收起来。

  跟他修行很苦,没有本事是吃不消的。

  你能入定的话,胃的消化迟缓,身体热量消耗很少。

  不然啊,那个胃空空地吊着,变得面有菜色,脸上是发青的。

  难怪在禅堂中,听到要打七不知有多少和尚来挂褡,因为每天可以有七顿吃,禅堂都变成禅堂了。

  讲个禅堂的故事,一天晚上禅堂中僧人在打坐,其中有个是肉身罗汉,他的邻褡(坐在身旁的僧人)肚子饿得咕咕叫,罗汉就碰碰这位邻褡说:喂!要不要吃?厨房有锅巴。僧人答要。罗汉手一抓,就空手变了块锅粑出来给了邻褡。第二天大和尚上堂,说:昨天晚上犯戒的比丘出来!偷锅粑的比丘认了,大和尚就说,下去客堂。比丘去了客堂,跪着挨了香板,然后赶出山门。大和尚并不是为了少一块锅粑,而是这比丘显神通犯戒。你说大和尚有没有神通?他坐在方丈室中,怎么晓得禅堂上几百人之中有人偷了个锅巴?现在很多人还没真神通就玩起来了,手有点烫就说可以帮人治病,这不是真神通,不要乱玩。

  ……

  学佛法是学做很平凡的人,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做事,在那做事的环境中如何利益人家、帮助人家,就是修行。不要古里古怪地,整天闭目盘足,好像很神的样子,干什么呢?真正行菩萨道,虽然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牺牲自我不惜身命,才是真行菩萨道。

  “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行菩萨道的人,有时外表行为看起来处处犯戒,毁坏了戒律,而实实在在内心比守戒的人还守戒,甚至于连一点小的疏忽都不敢。

  “示行嗔恚,而常慈忍。”虽然在愤怒中,而内心大慈大悲,忍辱一切,这都是菩萨密行。

  “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外表看起来懒散,其实随时在定中,历代禅宗祖师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他在定中修功德,怎么修?这是菩萨的密行,不是我们能了解的。他可能化身出去,成为各种各类众生,去做功德。

  “示行乱意,而常念定。”外表看起来很忙乱,不似修行人,但是真正佛法就在你一天忙乱处得定。成天吃饱了没事,在这里盘腿,其实是在散乱中,非但没有功德,反而是罪行。

  “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外表看起来很愚痴,可是世间出世间一切学问都有,智慧成就第一。你们在社会上走动多了,会碰到有的人看起来是笨人,默默不言,但一讲起话来极高明,就是孔子说的:“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这夫人不是讲人家的太太,夫是个虚字。所以说,你怎么知道他是不是菩萨?

  “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外表看起来是在拍马屁、奉承人或作假,可是都是方便。有的人说话中不提一佛字,但是讲的都是佛法。我非常希望你们同学能走这种菩萨道,尤其是今天这个时代,一讲宗教人家就头大。你可以不用说教的方式嘛,宣扬佛法不一定要讲佛经。只要把真理放进去了就是弘扬佛法。说不好听的,这就是“曲学阿世”,把真正的佛法作了改变,来拍世上群众的马屁。但是行菩萨道的人不怕这些罪名,他宁可谄媚众生,用善巧方便的手法,去表达佛法的精义。但自己要有修持,有善巧方便,才可以不照老路子走,否则你不要轻言佛教革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