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见公子多有病 第三十四章 应对

《我见公子多有病》第三十四章 应对

作者:桃腰 字数:3441 书籍:我见公子多有病

  “弑母”为“恶逆”,十恶不赦的大罪。齐国公府的事如今已传得沸沸扬扬天下皆知。便是没有学过律法的人也知道此事该如何断处。

  可此时严恬却不敢轻易回答。她想起来时父亲的千叮万嘱:京城不比洛州,而皇宫里更要谨言慎行!

  这是帝国最冰冷威严的地方,这里住着世间最有权力之人。那至高无上的权力甚至已经神化了拥有它的人。无需言语,只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个最平淡无奇的手势,便能瞬间毁灭一条鲜活的生命,乃至一个宗族上百年的灿烂繁盛……

  权力是这世上最庞大凶残的怪兽,它静静地站在拥有它的人背后,用浓重的阴影笼罩着它身前的凡人,赋予他们神的力量,也赋予了他们神的傲慢和任性。

  此时此刻,匍匐在这样一位“神”的脚下,严恬终于完全领悟了那晚洛城夜谈时,老父亲的一片良苦用心。自己从小活得太过肆意洒脱无忧无虑,却不过皆是因为“天高皇帝远”,且“背靠大树好乘凉”。

  而当真正面对君权这个庞然大物时,她是如此的弱小无力,甚至不比殿外石阶下的杂草更能让那些贵人怜悯。

  一向恣意飞扬的严恬,在这一刻感受到了她十六年人生中从未有过的冲击和震撼。也是在这一刻,她第一次彻底反思她所处的这个帝国,以及她在这庞大帝国中微不足道的渺小。

  “怎么不说话?”太后娘娘的声音中似乎带了一丝不耐烦。

  严恬的思绪瞬间被拉了回来,她忙伏身磕了个头,绷着神经字斟句酌地回道:“回太后娘娘,做判之前应熟阅卷宗,亲审嫌犯,校验证据,问明人证,了解案情原委、来龙去脉。古人审问嫌犯时更主张要先行“五听”,面色、言辞、气息、听觉、眼神,蛛丝马迹,无一放过。毕竟刑狱大事,轻则一人牢狱之灾,重则关乎全族生死。此案严恬一未阅卷验证、二未审问嫌犯,不知案情,不解原由,实不敢在娘娘面前妄下断言。”

  “呵呵,好一张巧嘴!”太后娘娘似终于失了耐心,将茶碗重重往几上一搁,冷笑道,“说了半天,这一大番话竟跟什么都没说一样!

  “这事儿已经有不下十人跑到哀家跟前来说什么‘案情清楚,铁证如山’。也有不下十个人又跑来说什么‘子报父仇,天经地义’。呵呵……”

  太后笑得愈发讥讽,“说‘铁证如山’的那群人端着张正义凛然的面孔,却多是揣着私心。若只想为苦主报仇,倒也罢了。可大多数却不过是贪心不足,想用一条人命去换个儿孙后辈的前程爵位。

  “说‘子报父仇,天经地义’的,打着为我分忧的旗号,所图不过也是高官厚禄、荣华富贵。

  “如今又多了你这么个油滑的丫头,一番云山雾罩,说得模棱两可,却是左右逢源谁都不得罪!怎么?可是觉得我老婆子好糊弄?!连你这么个小丫头嘴里也没一句实话!”

  太后这通脾气发得似乎莫名其妙,可严恬却听懂了。那群说“铁证如山”的“正义之士”,自然是平国公夫人的娘家陆家人及其亲朋故旧。说不定恐怕还有平国公本宗的远亲。据传言,为争那国公爵位,方氏族人可有不少极力主张“大义灭亲”。

  至于那些说什么“子报父仇,天经地义”的,自然是为了讨太后的喜欢。明知太后这尊大佛有意保方家嫡支这唯一血脉,又怎会没有人上赶着来替太后“分忧”?

  其实此案不难,方家孽子是生是死俱有道理。而太后、皇上怕心里也早有定论。只是这“道理”能不能站得住脚,能不能堵住悠悠众口,却要看下面办事人的本事。

  所以原京兆尹包营柏才会如此推病迟迟不审。他没这个本事,更没这个胆子!要么冒天下之大不韪,最终悠悠众口,他被人言所杀,成了个畏惧强权的昏官。要么彻底得罪太后、皇上……那更是死无葬身之地!

  严文宽进京并不是什么好事,看似高升,可行差踏错便实为替死。

  严恬额上的汗下来了,但她不敢迟疑,只能强定心神伏地磕头,硬着头皮道:“严恬不敢欺君。只是未审嫌犯,未见卷宗,严恬不敢妄下断言。”

  “好硬的唇齿!”太后冷笑,“好!那哀家就允你回去看看这案子的卷宗,审一审那嫌犯,帮你父亲好好理一理这案子的来龙去脉。我倒要看看妙断‘钱二芦’一案的‘花颜判’,是不是真有本事!”

  太后娘娘竟知道她的这个民间浑号?!严恬心中一惊,可未等作答,凤座上的那位已然端茶送客。刚刚引严恬觐见的嬷嬷立刻过来引退。

  严恬不敢多言,忙规规矩矩地磕了个头,躬身退了出去。

  “娘亲何苦生气?再气坏了身子。”襄宁长公主不知何时走了出来,坐到太后身边,伸手亲自接过瑞嬷嬷呈来的参茶,笑盈盈地端到母亲眼前。

  太后的激愤就这样被抚平了,也不知究竟是被襄宁那声许久未叫过的“娘亲”所感动,还是被女儿那如花的笑靥所感染。

  她并未去接那盏参茶,而是伸手搂住了女儿:“晏晏上次叫我娘亲还是出嫁之前……”话音戛然而止,良久太后方才重重叹了口气。

  襄宁似乎并未听进心里去,放下茶盏继续笑道:“我也三十多岁都能做祖母的人了,母后怎么还叫人家小名?”

  “多大了那也是我的孩子!”太后的脸上终是露出点儿笑影。瑞嬷见此方才放下心来,挥手屏退殿内众人,好让她们娘儿俩说些体己话。

  “我并没和这个小丫头生气,活了一把子年纪还能越活越回去,和一个十五六岁的黄毛丫头过不去?

  “我气的是这天下人,人人都打着暗揣圣意替君分忧的旗号,却个个都在变着法儿地歪曲圣意为君添忧!

  “方家这事,明眼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我又何曾说过要枉法循私?结果却人人自危,鲍营柏更是畏畏缩缩,仿佛碍着我才不敢下判!

  “丽嫔这几日你也看见了,日日苦着一张脸来晨昏定省。她摆着副面孔给谁看?还不是给哀家这个老婆子看的!”

  太后说着又气起来,襄宁忙替她抚着胸口顺气。

  “唉,她心里想什么,我也知道。无非是替她姐姐鸣不平,又碍着凶手是我的侄孙,所以才做出那副样子。我也不和她计较。这世人误解我老婆子的人多了,也不多她一个。

  “只是这事上,除了今天见了这个丫头,我自始至终都没有插过手。方家嫡枝是对我有大恩,上一辈老平国公夫妻那真是拿我当亲闺女疼。我也确是想保住平国公府这唯一的血脉。

  “可我更知道国法纲常!方家这事我只想要他们尽快给我个结果!就算真要把那小子……”太后忽然有些说不下去了,眼中隐隐泛起泪光,“……那也,也快着点儿,别拖着他,让他遭罪。那不知生死最折磨人,夜不能寐,日日诛心,让人生不如死……”

  太后终是落下泪来,毕竟是娘家亲人,又是自小看着长大的孩子,想想实在于心不忍。更何况还想到了惨死的平国公方庸。

  襄宁公主也忍不住跟着叹了口气。

  “当年,可是我和先帝做错了?”太后拭了拭眼角的泪,摇头叹道,“那时方庸迟迟没有子嗣,我看着老平国公夫人着急便也跟着着急,这才想着奏请先帝……可谁知,竟是如今这个结局……”

  “母后切莫自责,这和母后有什么关系?您这是伤心太过,便一股脑儿地将那不好的事情都揽到自己身上。那这么说您还是万民之母呢,但凡哪个百姓有个什么,都还要您去担责不成?”

  襄宁知道她娘这是钻了牛角尖儿,便想引开话题,于是继续说道:“母后觉得那丫头如何?”

  “那丫头……”太后转眼看向襄宁,目光意味深长,“倒是个沉稳谨慎的。其他的……现下还看不出来。怎么?你这是想要替阿恩定下?”

  果然,既然皇上那儿得了信,她娘这儿就不可能什么都不知道。

  襄宁笑道:“八字还没一撇呢。再说现在虽看着还好,可谁知道脾性如何?还有这次的事儿,也不知她立不立得起来?母后就先只当是小孩子胡闹罢了,切莫当个正经事来说……”

  “你这孩子!”太后笑着嗔怪道,“阿恩的事怎么能不当个正经事?不过再看看也好。你说得对,这丫头刚进京,脾气禀性一概不知。就从刚刚来看,也顶多算得上应对得体罢了。

  “京中闺秀那么多,大齐上下名门千金更是不知凡几。阿恩的事自然要再好好看看。更何况,我听人说这丫头原在洛州就是个泼辣的,口齿上十分不饶人。这很不好。女儿家样貌虽然重要,但性子好才是第一要紧的。”

  听她娘如此说,襄宁却忍不住笑了起来:“可我倒挺想找个厉害的管管阿恩才好。”

  “哪有你这样当娘的?!别人莫不是都怕遇上个厉害的,自己儿子受气。不过,阿恩那个皮猴也确实够受……”说起了外孙子,太后终于高兴起来,刚刚的话也就这么被暂时遮了过去。

  ……

  与此同时,严恬已亦步亦趋地跟着引领嬷嬷出了慈宁宫的大门。都说这皇宫是人间极致的富贵之地,可她却并不敢抬头看一眼周围的景色。因为这里也是人间极致的肃杀之所。

  迎面行来一队宫人,正当中被众星捧月簇拥着的是一个明艳飞扬的大美人。引领嬷嬷立刻引着严恬避到一旁宫墙之下。

  只是那美人一只脚刚跨进慈宁宫的门槛,便见太后身边的大宫女清露迎了出来,不卑不亢地笑道:“丽嫔娘娘真是有心,这些日子天天于太后醒了午觉过来伺候,着实辛苦。不过今儿长公主在呢,刚刚吩咐下来要和太后‘娘儿俩好好唠些体己话’,让来伺候的娘娘主子们都回吧。”

  清露是瑞嬷嬷一手调教出来的,这几年在太后面前愈发得脸,隐隐地似有将来接替瑞嬷嬷这掌事女官位子的意思。

  丽嫔自然不敢得罪,虽当着一众下人的面被拦在门外脸上无光,但面上仍得做出十二分的欢喜。

  “既是长公主在里面,嫔妾就不进去打扰太后娘娘的清静了。”

  清露笑着点头:“丽嫔娘娘这几日的辛苦太后都记着呢。太后娘娘慈爱,刚刚还和咱们说,这天儿虽已立春,但还寒涔涔的。众位娘娘主子们身子金贵,现下这时节正经应该多多保养才是,切莫轻易出来再受了风寒。娘娘的春晖宫里可还暖和?”

  宫内各处主子的火炭份例自然皆是给足了的,像丽嫔这种育有公主的得宠嫔妃,她的宫中怎么可能不暖和?清露这话分明是在点拨丽嫔,让她在自己宫里老实带着,没事别出来瞎转悠。

  丽嫔不是个笨人,这弦外之音略一思忖也便明白了。她不禁暗中咬牙,皇后日日慈宁宫地跑,怎么也不见担心她“再受了风寒”?可脸上到底不敢露出半分来,只能陪着笑脸在清露面前奉承了几句太后慈爱,又笑着和清露告辞。

  隐在引领嬷嬷身后的严恬虽不知这宫里各处的官司,可却也听懂了那宫女话里的机锋,心里忍不住暗暗想笑。

  正在这时,头顶上却忽然传来一个尖锐的声音,犹如一根牛毛细针直直地戳进了严恬的耳朵眼儿里:“哟!好俊的一张小脸儿!这是谁家的姑娘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