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明:从煤山自尽开始 第二十三章 整顿 上

《大明:从煤山自尽开始》第二十三章 整顿 上

作者:向家崽 字数:2672 书籍:大明:从煤山自尽开始

  一觉方醒,崇祯自觉神清气爽,见王承恩不在屋内,便自个起床洗漱更衣。

  也不知几时了,崇祯顺手推开木窗,暗淡的光线伴随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屋外小雨淅淅沥沥下着,观地上积水,应是下了挺久。

  春雨日时,草木怒生,这场雨对大同而言说不定是个好兆头。

  待收拾完毕,散步至偏厅,平日里宅中三餐用饭皆在此,崇祯揉着小腹想进去看看有没有准备饭食。

  厅内,王承恩满脸无奈地坐在饭桌旁,杨伯先和妻杨氏二人正跪在一旁磕着头。

  “什么情况?”崇祯不知内情,见如此场景,面有愠色道。

  王承恩一听,心道糟糕,万岁爷醒了老奴竟没在身边服侍,杨伯先啊杨伯先,你可害苦我咯。也不敢看崇祯脸色,灰溜溜起身跪在二人身旁,埋怨似地用手肘撞了撞杨伯先。

  “大..皇帝陛下,不怪王公公,这个…这个,你来说!”杨伯先结结巴巴,一紧张把杨氏交代的说辞全忘了,说完求救似的看向杨氏。

  杨伯先那副怂样,崇祯看着想笑,却又只得强忍着。

  杨氏曾是官家小姐出身,读过书识得字,后不幸家道中落,才化为平头百姓,所以她才能隐约察觉出崇祯身上的天家气质。

  她不紧不慢,柔声说道:“夫家杨伯先,小女杨莲冰有眼不识真泰山,此前多有僭越之举,恳请陛下恕罪。”

  崇祯听罢摇了摇头,走到饭桌旁坐下,说道:“能不能都起来,好好地一起吃个饭。”

  见三人没有动作,崇祯只好补了一句:“朕不是在询问你们。”

  饭桌上,杨氏和杨伯先两只手连桌边都不敢挨着,只放在膝盖上,更别提动碗筷了。

  崇祯内心感到疲惫,自己的身份此刻真像个诅咒。

  趁着王承恩给他乘汤的空隙,开口说道:“本来朕打算挑个时间自己说的,倒先让你们戳穿了。”

  杨伯先欲言又止,疑惑地看了看杨氏,原来桌底下,杨氏正用脚猛踩他。

  “既让你们同桌共食,难道还不知朕的心意吗?”

  杨伯先快人快语,憋不住了,不顾妻子脚底用劲,说道:“咱不整那虚头巴脑的,黄大哥你就说还认不认我这个兄弟吧。”

  崇祯敞怀大笑,:“当然认!朕要的就是你这句话,快吃饭吧,饭菜都凉了。”

  气氛逐渐轻松,杨伯先不再束手束脚,端起碗来猛扒,兴奋地向崇祯汇报募兵的情况。

  此番杨伯先总计募得二百六十人,多是乡县里帮工的脚夫和佃户,皮糙肉厚,能吃得苦。

  起初,大家都对此事嗤之以鼻,人都说贼过如梳兵过如篦,可见当兵的多遭人恨。直到杨伯先掏出白花花的银子,每月二两的饷钱那可了不得,反复确认不是开玩笑后,这才纷纷报名入伍。

  “大哥,临走的时候听说建虏入关,有些有家室的说要带着家小一起,我看着实在不忍心,就自作主张一并带来了。”

  “应该的,你做的对。”

  “嘿嘿,哪里哪里。”

  杨伯先受到表扬,反而不好意思了,扭扭捏捏一副小娘子作态。

  崇祯白了他一眼,将碗筷放下,擦了擦嘴,郑重地说道:“其实朕啊,也和你们一样,是个普通人,以后在这宅子里咱们就还如今日这般,不分你我其乐融融,好不好?”

  “好,好。”

  “但是在外呢,君是君臣是臣,不得胡来,小心朕的文武大臣诛你的罪。”

  杨伯先夫妻二人纷纷点头称是。

  “伯先,今日起你便是大同团练营教头,这二百来人平日里就交由你负责他们的训练和起居。”

  “大哥,我是真不懂这些当兵的道道。”

  “不懂可以学,今日你就将他们安置在府中休息。若是住不下,宋献财还有几处宅院空着,让承恩领着你去就是。明日早晨把人聚起来,朕会亲自示范一遍,以后就照着朕的方法练。”

  “那就行,若是干的不好,大哥可别怪我。”

  崇祯站起身回答道:“好好干,杨氏,以后宅子里的大小事就交给你看管了,团练营里的家眷若是愿意,可以招来家中做些杂事,工钱照给。”

  “是,陛下。”杨氏站着欠了欠身,作了一礼。

  “对了,以后饭食从简,不得铺张浪费,承恩,走吧。”

  待崇祯和王承恩离去,杨氏握着杨伯先的手,激动地说道:“当家的,快揪揪我,我怕是做梦!”

  杨伯先笑着揪了揪她的鼻头,自豪万分:“咋说来着?大哥不会害咱的,你瞧瞧你,头发长见识短。”

  杨氏心里甜蜜蜜的,也懒得反驳他,杨伯先又疑问道:“你说,咱以前都骂皇帝老儿昏庸,大哥哪儿昏庸了?分明是贤君!那为啥咱活的还是这么苦呢,怪哉。”

  “昏的不是陛下,是那些贪官污吏,当年我家就是遭奸臣所陷害,当家的你可得把陛下吩咐的事办妥当了。”

  “那还用说?”

  …

  王承恩从没骑过马,又怕耽误了陛下,只好硬着头皮准备上马,哪料马儿突然嘶鸣一声,吓得王承恩一屁股栽在地上。

  崇祯见王承恩没啥大碍,放下心来,呼唤道:“老汉,赶紧过来帮王公公上马,牵着他去总镇署。”

  说完披上雨衣斗笠,领着亲卫拨马直奔府衙。

  待崇祯急匆匆赶到府衙正堂,孙宣怀领着一众人早已在内,正交谈着。

  “诸君久等了,春雨绵绵引人入梦,朕这一觉睡到午时,实在是怠政,该罚。”

  在场的有部分是昨日会过面的士绅,除此之外多了很多生面孔,众人惊讶地看着披蓑戴笠冒雨前来的中年人,这便是崇祯皇帝么。

  当即有许多头戴阳明巾却身穿麻布衣服的人跪行大礼,堂中一时间腾挪不开,士绅们站也不是跪也不得。

  “不必拘礼,都站着说话。”

  崇祯坐于堂上,将雨衣斗笠脱下,抹了抹脸上的雨水,疑问地看向孙宣怀。

  孙宣怀双手拢袖走到崇祯身旁,躬下身解释道:“陛下,方才行大礼的都是附近乡县的士子文人,皆出自寒门,未曾入仕。臣考虑到府衙现在人手不足,便给总兵大人打了招呼,星夜出城将他们召集至此。”

  “嗯,能力都如何?我指的是办事。”

  “陛下来之前,臣都一一聊过,有些个滥竽充数的腐儒,已尽数打发走,剩下的这些当是能办些实事的。”

  崇祯摸着下巴上的短须,孙宣怀代入角色之快,令人称奇,而且商人出身的他看人办事都着眼于实际效益,这非常符合崇祯当下的用人策略。

  “你将他们分派下去,把府衙公职缺口补上,先恢复府城内的民政,目前时局不稳,所有官吏皆为暂领,俸禄照发,朕日后会酌情实授。”

  “是。”

  “诸位昨夜未休息好吧?”崇祯看向堂下问道。

  众人连忙致谢陛下关怀,不辛苦,休息好了,为陛下分忧云云。

  “今日,朕要和诸位详细商议一下粮饷的问题,一为军,一为民,要分开来说。”

  “现今府城内驻扎的兵士总计一万三千余,按照每人一天三斤米的用量来算,全军一日的粮耗在三百二十五石,一个月需要九千七百五十石,另外还需要各类副食,诸如麦、豆、麻、黍、煤炒等也是每个月一万石左右的量。还有,盐以及战马的草束精料等,这些都写在我手里这本册子上,孙大人稍后会交给诸位传阅。”

  孙宣怀从崇祯的手中接过军中粮耗的册子,瞧了眼堂下的反应。

  崇祯拍了拍惊堂木,交头接耳的众人这才停止议论。

  “这些,只是一个月的开销,而朕需要筹措至少半年以上的数,这是当务之急,可有异议?”

  见无人说话,孙宣怀开口道:“陛下,我等必尽力筹措。”

  “荒年谷贵,孙大人可知城中米价现为多少?”

  “糙米每石值银二两五钱,粟米每石约是三两。”

  崇祯听罢连连摇头,他曾花时间走访询问过以前大明朝治下时,平民的收入和赋税、摊派、苦役等,再经过细致推算,米价每石一两就已是普通百姓所能承受的极限,眼下翻了两三倍,卖给谁吃?

  如果可以,他真的很想把时间放在吃饭这件事上,但建虏不会给他这个机会,所以崇祯只能放富户的血,这是唯一的办法。

  “现在是战时,着令城中禁止囤货居奇,违者必受严惩。闯贼之前颁布的三年免赋政策照旧,暂时不做变更。”

  崇祯示意孙宣怀靠近,小声嘱咐道:“米价一定要平抑一半下来,朕分身乏术,只能全权委托于你。朕也不想把大家逼的太紧,你和他们商量个数出来,二一添作五,亏损的半数由朕来补足,如何?”

  “陛下如此安排,那臣就好办多了。”

  “还有,放进城的难民有数万之众,安置在代王府中,他们的吃饭问题朕自己解决,你得让大家知道朕的苦心。”

  “臣明白。”

  崇祯将府衙政事全权交予孙宣怀暂领,便火急火燎地亲自带人把大狱内关押的顺军恶首一并押送离开,赶往他处。

  来去匆匆,也没跟那些寒门士子聊上几句,但他在堂上讲的一番话已经深深烙印在每个士子心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