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变傻子 第17章:营救二狗

《大变傻子》第17章:营救二狗

作者:南三都 字数:1736 书籍:大变傻子

  中山装笑道:“洛神赋中也有诗提到,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从这句我们可以推断,三国时候我们中国就有翡翠了!”

  他这么说着的时候,旁边一个戴眼镜的老者连连颔首:“国外有些学者大放厥词,说在十八世纪之前,我们中国人并不知道硬玉,这可是大错特错!”

  周围人听着,自都连连称是。

  中山装望向孟砚青,背着手教育道:“现在你懂了吧,翡翠,咱们中国老早就有了,早就写在咱们的古诗词里了!”

  孟砚青道:“敢问同志贵姓?”

  中山装:“我姓胡,目前在地质学院担任教学工作,这次的宝玉石陈列展,我是负责人之一。”

  众人听着,自然赞叹,纷纷表示了敬意。

  孟砚青笑道:“那敢问,这翡翠在中国古代的考证,并没有出现过任何实物,只是出现在诗词中,是不是?”

  那胡同志听闻,道:“那是自然,不过这种金贵的物件,没发现也正常。”

  孟砚青却道:“可是据我所知,在《说文》中,翡字,为赤羽雀,出郁林,从羽,雄赤曰翡,雌青曰翠,因为这种鸟的羽毛非常艳丽,所以一直作为装饰品存在,就是清朝时候,宫廷中依然有翡翠鸟的饰品。”

  胡同志听得拧眉。

  周围人等也都疑惑地看向孟砚青。

  孟砚青便继续道:“其实仔细想想,玳织鸳鸯履,金装翡翠簪,这真的是翡翠做的簪子吗,从对仗工整的角度来说,有没有可能,这是绣着鸳鸯的鞋子,刻着翡翠鸟的簪子?而前面的玳织和金装,才是这两个物件的材质?”

  她这一说,在场众人纷纷皱眉细想:“说得也对,玳织鸳鸯履,前两个字是说材质,装饰了玳瑁,所以这是装饰了玳瑁绣了鸳鸯的鞋,那这么说,要求对仗工整,翡翠簪就得是绣了翡翠的簪子才对!”

  孟砚青继续道:“同样,南北朝时诗人的《咏落梅》中说,‘用持插云髻。翡翠比光辉’,这里的翡翠,如果是翡翠玉石制品,翡翠以绿色为佳,为什么和梅花比光辉的竟然是一件绿玉石,这根本说不过去。”

  旁边那位戴眼镜老者听到这话,恍然大悟:“我明白了,雄赤曰翡,雌青曰翠,所以雄鸟羽毛颜色是红色的,用翡翠鸟羽毛做成的饰品,可能是带着一抹艳红,这个时候用梅花来比较,梅花和它比光辉,这就说得通了!”

  孟砚青颔首称赞:“在我们中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翡翠就是翡翠鸟,无论是《洛神赋》的金翠,还是《咏落梅》的翡翠,或者是《远别离》的翡翠簪,应该都是指的一种首饰。”

  “而以古代翡翠羽毛首饰盛行的背景看,这种首饰只能是翡翠羽毛,而不可能是翡翠玉。”

  孟砚青这么说着的时候,叶鸣弦一直沉默地看着她,看着她含笑以对,看着她侃侃而谈。

  众人听着,赞叹连连,也有人纷纷想起自己的知道的诗词来。

  也有人提起南北朝时候徐陵的《玉台新咏序》,道:“我记得之前清末老翰林就曾经考证,说其中的翡翠笔床根本不是翡翠玉石做的笔,而是装饰有翡翠羽毛的笔!”

  又有人突然想起来:“翡翠衾寒梦不成,珠宝帘卷月华明,我一直纳闷这翡翠衾是怎么回事,用翡翠做衾,你不冷谁冷?现在这么一说,翡翠衾其实是带有翡翠羽毛的衾?这样就说得通了啊!”

  孟砚青微点头,之后才对那胡同志道:“胡同志,中国在十九世纪之前到底有没有翡翠,依然是一桩疑案,各自立说,我认为并没有什么实证,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确凿无疑地写在科普上,展览给大家看,让大家确信在明末清初之前已经有翡翠玉石,这样可能会有误导吧?”

  胡同志脸色并不好看,他打量着孟砚青,道:“你刚才说,那翡翠簪,那翡翠笔床,全都不是我们说的翡翠,而是翡翠羽毛,那又有什么证据?你也并不能确定,你只是猜想而已。”

  他这一说,人群中便有人皱眉,这件事确实做不得准。

  孟砚青却笑了:“首先,清朝宫廷翡翠羽毛饰品,这是人所共知的。当年清代内务府皮库负责管理收集翠羽,银库也设有点翠匠来负责宫中的“翠活”,所谓的点翠,用的就是翡翠羽毛,所以古代存在翡翠羽毛做饰品,这个没有疑义,大家知道有这个实物。但是,胡同志你见过古代的翡翠簪,和那翡翠笔床吗?”

  胡同志冷笑:“在明末之前,翡翠玉石很是金贵,一般人自然见不着了,更不要说竟然能流传下来!”

  孟砚青颔首:“所以问题来了,既然那么金贵,金贵到帝王的陪葬品,达官贵人的墓穴中都不见一件翡翠饰品,那为什么这些诗人没事就要提翡翠簪翡翠簪,还有什么翡翠笔床?”

  她笑道:“那么金贵的玉石,他们见过吗?他们舍得用来做笔吗?没见过的,动不动都要写在诗里来做比?这是干嘛呢……”

  胡同志的神情瞬间微妙起来。

  孟砚青:“一件已经在诗词歌赋中广为人知的玉石,竟然不曾在历史中留下任何痕迹,这不是很奇怪的一件事吗?”

  众人听了,全都拍手叫好:“分析得妙,太妙了!”

  那戴眼镜的老者更是感慨道:“听小同志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从此后,翡翠便是翡翠羽,再温习昔日古诗词,我必有另一番感悟了。”

  胡同志呆在那里,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话。

  他哪想到,他哪里想到,一个看着漂亮时髦的小姑娘,竟然直接和他杠这种问题,猝不及防,他根本没法应对。

  孟砚青:“胡同志,我非常抱歉今天的冒昧行为,其实我也希望那位法国人所说的‘中国在十九世纪前不知硬玉’为假,希望我们的翡翠历史能够更丰富多姿,但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关于翡翠历史一说,在清末民国时候便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她笑了下,道:“今天能够参加这次展览的都是各行业单位的拔尖人才,如果他们无意中看到了一个站不住脚的说法,并信以为真,这显然不是地质博物馆承办这次宝玉石展览的初衷。”

  那胡同志有些脸红,呐呐地道:“说得是,这里面确实可能存在一些不严谨,那——”

  这时候,人群中却走出一位,道:“先把这块遮住,免得让大家看到误导大家,至于翡翠在中国的历史问题,可以重新研究。”

  大家看过去,却见那人也是一身中山装,六七十岁,头发花白,戴着老花眼镜。

  叶鸣弦顿时认出,上前打了招呼:“宁院长,您好。”

  那胡同志见到此人,脸上也现出恭敬来:“宁院长。”

  今天的参观者都是科研单位或者政府官员,自然也有人知道这位的身份,这正是地质学院矿物学教研室主任,同时也是地质学院院长宁鸿昭。

  那宁鸿昭简单和大家打了招呼,之后特意和孟砚青握手:“孟同志,感谢你和我们较真,帮我们找出了展览中的谬误,我们做科学研究的确实端正态度,严谨求实,感谢你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

  孟砚青:“宁院长客气了,我只是恰好知道而已。”

  叶鸣弦是认识宁鸿昭的,当下略寒暄了几句,宁鸿昭便把他们请到了办公室喝茶,显然宁鸿昭对孟砚青颇感兴趣。

  当知道孟砚青想考大学,且考他们地质学院矿物质分析专业的时候,他高兴得很:“你要考我们大学,我举双手欢迎。”

  孟砚青自然也借机了解了地质学院如今的招生情况,听起来竞争并不激烈,潜心学的话,考虑到北京高考情况,她也不是没希望。

  *

  从地质博物馆出来后,叶鸣弦笑问孟砚青:“饿了吗?”

  孟砚青笑望着叶鸣弦:“饿了,你请我?”

  她的态度比起之前亲昵而随意,他微怔了下,看了她很长的一眼,才道:“当然。”

  叶鸣弦:“想吃什么?”

  孟砚青笑道:“这附近是不是有一家卖肉丁馒头的?”

  叶鸣弦听这话,心神一动,再说不得什么,就那么定定地看着孟砚青。

  孟砚青笑望着他:“这家店早没了,是吗?”

  叶鸣弦喉结滑动,嘴颤了颤,才道:“在,前些年公私合营了,一直都在,只不过生意冷清了吧,可能再过几年就关门了。”

  孟砚青:“那趁着还在,你请我吃吧。”

  叶鸣弦视线一直落在孟砚青眼睛上,他开口,用很轻的声音问道:“只是很小的门帘,你想吃?”

  孟砚青:“嗯,想尝尝。”

  叶鸣弦望着她,沉默了很久,显然他意识到了。

  再开口时,他的声音竟然带了几分哽意:“好,我请你吃。”

  第53章 门洞下的男人

  孟砚青颔首。

  当下两个人过去那家店,那家店就开在老胡同一处四合院里,进去四合院便看到码放整齐的大白菜,还有简易的乒乓球台子,饭店只挂了一个半新不旧的厚棉帘,台阶旁边烧着白炉子,炉子上坐着的大洋铁壶冒着白汽,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

  叶鸣弦带了孟砚青进去餐馆内,一个肩膀上搭了白手巾的伙计看到他们,便招呼他们坐,桌子是有些年月的,不过好在擦得还算干净。

  叶鸣弦让孟砚青点,孟砚青点了肉丁馒头,还点了时令凉拌,以及百合莲子粥等。

  饭菜很快上来了,非常地道的味道。

  孟砚青一口一口,吃得很慢,也很认真,仔仔细细地品尝着每一口的滋味。

  十七岁那年,叶鸣弦说要请她吃肉丁馒头,不过她没什么兴趣,转头和陆绪章跑到香山去玩,两个人玩得很疯,那晚就干脆住在香山脚下的院子了。

  她和陆绪章骨子里都有放浪形骸的一面,碰在一起就是瞎闹,但是叶鸣弦不一样,他很认真。

  年轻时候爱玩,追求者也多,叶鸣弦对她来说是世交家的好哥哥,是非常重视的朋友,但好像也没那么重要,毕竟那个时候她身边围着的男人太多了。

  在她和陆绪章把该尝试的都尝试过一遍时,他估计正规规矩矩地看他的英文资料。

  就算要请她吃饭,也是她不太看得上的肉丁馒头。

  肉丁馒头,有什么意思呢,一点不浪漫,透着一股子土味儿。

  只是如今,到底经历了许多,于是在这么一个微凉的傍晚,她和这个男人来到这偏僻的小院,品尝这十七岁时候未曾品尝过的滋味,竟品出了上一世不曾有的恬淡和美好。

  显然,从她在地质博物馆侃侃而谈时,叶鸣弦彻底确认了她的身份,而她提起肉丁馒头,几乎等于向他坦诚了。

  只是两个人默契地什么都没说。

  吃过饭后,天已经暗了,叶鸣弦送她回去。

  下了电车后,两个人走在街道上,胡同里木头电线杆上的电灯泡亮了,把两个人的身影拉得很长。

  青石板路不平,偶尔也有小孩子骑着自行车经过,他们还不太会骑,就用腿从横梁下掏进去骑,咯噔咯噔地在这狭窄的胡同飞驰而过。

  叶鸣弦体贴地护着孟砚青,抬起手虚护着她。

  孟砚青抿唇笑了:“谢谢你。”

  叶鸣弦:“应该的。”

  孟砚青:“其实今天我很高兴,去了地质博物馆,竟然认识了地质学院的院长,我正想考他们学校呢。”

  叶鸣弦笑得格外温和:“是你自己优秀,你这样的,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孟砚青笑叹:“不是我优秀,我不过是说几句现成话罢了。”

  叶鸣弦听这个,倒也明白。

  民国时候孟家是珠宝世家,孟家主事人颇有远见,送了家族子女留洋海外,学珠宝设计学西方理念,但也学地质学矿物分析学,这都是图个将来。

  当时地质学方面最优秀的一位是孟以劻,英国留学归来的——后来地质博物馆筹办时,就请了他做顾问。

  这位孟以劻按照辈分是孟砚青的叔祖爷爷,他是收藏大家,对矿物学也颇有研究,至于翡翠方面,他更是中国研究翡翠的先驱。

  只可惜,这位孟大学者许多开天下之先的研究成果如今几乎被遗忘了。

  显然孟砚青对翡翠的了解源于这位祖辈了。

  但是住在广外的这个孟砚青是不可能获取那些资源的,孟以劻的藏书和笔记应该都留给了以前的那个孟砚青。

  所以孟砚青几乎相当于向他坦诚了。

  叶鸣弦这么想着的时候,他听到孟砚青问:“叶先生,你还没结婚,是吧?”

  叶鸣弦显然没想到她突然这么问:“是。”

  他顿了顿,又道:“也没什么在谈的对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