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明:我想摆烂,你却让我当皇帝? 第四百三十三章 生米煮熟饭计划

《大明:我想摆烂,你却让我当皇帝?》第四百三十三章 生米煮熟饭计划

  湘王朱柏性情刚烈,直接拿起案上的碗,冲着朱允蚊砸了过去。

  他胸膛剧烈起伏,咆哮道:“大丈夫生于天下,当以气节为重,你削也就削,凭什么给我捏造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你是要当那宋高宗不成!"

  宋高宗和秦桧正是以莫须有的罪名给岳飞定了罪。谁也没想到这么荒唐的事情会发生在皇家。湘王朱柏这属于大不敬了,很多人出来拦他,让他不要冲动。宁王朱权:"你冷静一下,别急,消消气。"

  湘王朱柏:“你让我怎么冷静?我这些年在封地也算兢兢业业,没有任何不臣之心,哪点对不起他,非要给我上个恶谥,啊?"

  所有兄弟都沉默了。

  朱允蚊这做法简直杀人诛心,不仅逼死了亲叔叔,还要让他遗臭万年。如果他们是湘王朱柏,估计也要破防。

  他们心里都不免升起了唇亡齿寒之感。一年之内连搞五个藩王,按这速度,迟早会轮到自己。朱允蚊明明是朱标生的,却完全不一样。他们都有点怀疑,他是不是朱标的种了。这时,一阵哭声传来。

  原来是周王、代王、齐王这些人直接抱头痛哭:“父皇,你尸骨还未寒,太孙殿下就逼死了亲叔叔。你九泉之下见了,会如何作想啊!"

  "未来太孙殿下这么折辱我,我也恨不得自焚了去,跟湘王一样下去陪你,不受这窝囊气。"

  他们得知自己未来会被囚禁之后,简直气不打一处来,如今看到湘王惨烈的结局,更是气到爆炸。

  不趁这个机会,给朱允蚊这个仇人上一点眼药,他们就是傻子。他们嚎啕大哭,像是在给朱元璋哭丧一样。

  朱元璋被他们的哭嚷声吵得头疼:"咱还没死呢,别说尸骨什么的,晦气!都给我闭嘴。"

  他转而看向湘王朱柏,神色莫名。这娃从小长得玉雪可爱,天资聪颖,超级听话,算是他几十个儿子里最得宠的一批。

  听到自己的死讯后,湘王朱柏居然不想活了,最后不堪折辱,直接自焚,这是何等的纯孝?他扭头看了一眼朱允蚊,声音听不出情绪,千言万语化为一句话:“允蚊,你着相了。”这是个佛教用语,朱元璋当过和尚,对其信手拈来。意思是太注重表象,反倒忽视了内在。

  朱允蚊扑通

  一声跪在地上,又痛苦又畏惧,大明以仁孝治国,可自己未来逼死叔父,仁孝两个字就要打上问号。

  天幕将这件事情广而告之,他仁孝的人设彻底破碎,他气到恨不得杀人。

  他不敢跟朱元璋打马虎眼,果断磕头认错,祈求原谅:“是允蚊不孝!是允蚊不仁!皇爷爷,你罚我吧。"

  朱元璋见状,心中叹气。到了现在,孙子还是只关注名声。可是不只是仁不仁的问题,还有能力的问题啊。削藩怎么能这么削呢。

  【朱棣面对这种情况,整个人麻了。说不定,马上刀就要落到自己头上来了。而且皇帝还派了很多人监视朱棣。

  当时,朱棣的三个儿子还在南京,朱棣想把他们要回来。

  朱棣干脆跑到闹市街头,抢路人的东西吃,讲起话来语无伦次,假装精神病人。

  他精湛的演技骗过了监视他的人。

  插句题外话,某部电视剧曾经说朱棣装疯卖傻吃了几年屎才当上皇帝。事实上,没有这种记载。那些人跟建文皇帝说:“朱棣应该是被吓疯了,他要那三个儿子回家侍疾,您看准不准?”朱允蚊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就把那三个人质儿子给放回去了。朱棣这下子松了口气,然后带着八百亲兵造反。】

  一众兄弟侧目。他们跟朱棣是竞争者,所以很嫉妒朱棣能成为永乐大帝,但现在,心里涌现丝丝敬佩之情。

  想不到浓眉大眼的四哥居然能够装疯卖傻,像韩信一样忍胯下之辱,果真是个造反的人才。

  宁王朱权忍不住说:"四哥,这吃屎实在有点过分了,你应该不会吃屎吧?"

  他的语气有点不确定。虽然天幕说史料没有记载,但空穴不来风,万一真的有这回事儿呢?朱棣深感风评被害:"……你吃,我都不会吃。"

  宁王朱权连忙说道:“四哥别生气,我就是觉得你厉害,八百兵怎么打下天下?韩信转世也做不到呀。"

  连朱元璋都投来目光,显然对八百兵很好奇。

  【有人说,朱元璋杀了很多武将,所以建文帝手下没有什么大将军了,其实不然。

  建文帝手下有耿炳文,李景隆,郭英,盛庸,平安……总之,良将辈出,个个都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

  除此之

  外,建文帝手下兵多,粮食多,占据大义名分。

  朱棣怎么都不该赢,建文帝怎么都不该输,才对。

  可是他偏偏赢了,这本身就是个奇迹。所以靖难之役自古以来关注度都很高。很多人都在研究,朱棣怎么成功的?】

  朱家人的耳朵都竖了起来,满心满眼都是疑惑。即使是他们这些自家人,都不敢想象朱棣能够成功。

  【这就要从朱允蚊说起了。

  俗话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往表面看,朱棣造反是建文帝削藩不当造成的苦果。其实,往深层次看,这是“建文新政”的问题。

  朱元璋在位比较重武轻文,而且总兴大狱。

  朱允蚊上位之后,觉得这不好。他熟读儒家经典,觉得应该重用文官,各种制度也不应该这么残酷。然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史称“建文新政”。

  "建文新政"初衷是好的,但推行得太快,导致内部出现了分裂。

  在中央,南方文官集团受到重用。一部分武官被迫分出手上的权力,所以很不高兴。在民间,百姓已经习惯了朱元璋的制度,这么一改,他们很不适应。

  很多学者觉得,建文帝心里没有数。他如此年轻,也没有什么功绩,威望不如朱元璋,本来就主少国疑,最好的办法其实是继承朱元璋的国策,适当小改就行了。

  建文帝如此大刀阔斧地改革,否定朱元璋的思想,导致人们的思想出现了混乱。

  所以朱棣造反的时候,宣称:“皇上是被周围那些文人带坏了,乱改太.祖留下来的政策,必须清除掉这些文人,把大明带到正确的道路上。"

  总之,很多老派的文臣勋贵武将对朱允蚊挺有意见,干脆不怎么管这个皇家内斗了。还没打仗,朱允蚊就已经输了一半。】

  一群兄弟侧目而视,好家伙,这侄子上台就否定朱元璋,真是孝顺!

  朱允蚊跪在地上,恍恍惚惚。朱元璋年纪大了,他随时有可能坐上皇位。他并不是条咸鱼,反而年轻气盛,想做出一番事业。

  明明他锐意改革,对天下是好事,结果反倒错了吗….

  朱允蚊回过神来,连忙试图解释:“皇爷爷,你听我解释,开国的时候以杀戮为主,后来已经到了守天下的时候,当然得变更国策。"

  朱元璋其实是一个非常自我的人,不然也不会让子子孙孙都按照祖训来做。

  他摆摆手:"别说了。"

  朱允蚊:“皇爷爷——”

  朱元璋罕见地发了火:“滚一边去,别搁这满嘴喷粪。都让你别说了,你听不懂人话吗。别吵我听天幕!"

  "让我听听,都把李景隆他们留给你了,你为什么会输?"朱允蚊手足无措,讷讷不言。

  他的叔叔们心中唏嘘,可能是隔代亲吧,父皇经常凶他们,但是对皇太孙可是一等一的好,几乎没红过脸。

  他们一直有点小酸,现在却平衡了。父皇的嘴臭大礼包,不能只有他们享受啊。

  【建文帝另一个重大失误就是用了大明战神李景隆。】天幕此话一出,李景隆等人都愣了。既然是失误,又为什么要叫大明战神?

  【本来那几个将军都打得挺好的,但建文帝非要换了他们,让李景隆当大将军,去征讨朱棣。白沟河之战,李景隆率领六十万大军,朱棣据说只有十万人。李景隆本该全胜,结果大败而归,损失数十万人。朝廷诸臣请求诛杀李景隆,但建文帝不允。

  后来,朱棣打到了京城,李景隆和其他人开门迎接燕军进京,史称“金川门之变”。此后,朱棣继位,是为永乐大帝,朱允蚊失踪。李景隆官拜太子太师,位列群臣之首。很多人都想不通,他到底怎么输的。所以有人猜测,李景隆要么是草包,要么是朱棣的卧底。】

  "六十万打十万,输了?!"

  天幕下,朱家人都傻了。

  宁王朱权:"父皇跟陈友谅的生死决战也不过是二十万人战胜了六十万人。四哥,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和朱棣的战绩相比,朱元璋引以为傲的事迹都拿不出手了。

  他们心里都泛起了嘀咕,战绩太夸张了,李景隆不会真是卧底吧!

  朱元璋神色莫名,看了一眼直发抖的李景隆:“你到底是奸细还是什么呀?”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而且战功赫赫,是开国名将。李文忠生下了李景隆,所以李景隆可以喊朱元璋一句舅爷爷,是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

  朱元璋对他抱以厚望,经常督促他

  读书。李景隆也没辜负他的希望,熟读兵法,看上去是个栋梁之材。

  等到以后上战场多多打磨,应该能一鸣惊人。李景隆长得圆润,皮肤白皙,现在脸上青一阵红一阵,跟调料盘打翻一样。

  他甩锅道:“皇上,燕王向来用兵如神,我打不过他也正常啊。是太孙殿下用错人了,我不配跟燕王打仗。"

  要么承认自己是卧底,要么承认自己是蠢材,他哪个都不想承认啊。只能把原因归结于朱棣太厉害了。

  朱元璋转而看向朱允蚊。

  朱允蚊向来养尊处优,哪里被这么公开处刑过,感觉脸上火辣辣的,实在没忍住,眼眶含泪,哭了出来。

  毕竟,他现在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

  朱元璋见状,深深叹息。

  做皇帝,讲究能谋善断。有的时候,谋略不是必需品,皇帝只需要找出那些懂得谋略的人,再重用他们就行了,也就是所谓的“断”。

  比如刘邦,他谋略并不出众,但他懂得识人、懂得决断。张良韩信萧何便能出头。如今,孙子不仅不能“谋”,还不擅“断”。干啥啥不行,流泪第一名。

  他干脆地骂道:"哭什么哭,就知道哭。还不想想该怎么办。"

  朱允蚊擦擦眼泪:“总之,燕王进京,实乃谋逆,乱了祖宗之法,冒天下之大不韪,开谋逆之先河。他的治下,必定战乱频发,国力衰弱。陛下,请削燕王爵位!"

  到了现在,他已经明白了,必须趁着皇爷爷还爱他,赶紧踩死燕王。

  【在朱棣的统治下,大明版图达到惊人的一千多万平方公里,比今天的面积还大。其中一部分因为太荒凉管不了所以丢失了,但永乐年间依旧是明朝版图最大的时期。

  史称“永乐盛世”。

  他给那些被削的藩王平反,还给自焚而死的朱柏更换了好的谥号。】

  天幕此话一出,大殿的气息骤然冷凝,几乎落针可闻。

  朱允蚊的面色瞬间变得苍白,凭什么这个乱臣贼子能够塑造盛世,凭什么啊!湘王朱柏心中的不平瞬间顺了,还是四哥好啊。

  【朱棣上位之后改了很多史料,努力塑造他跟朱元璋父慈子孝的形象。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朱棣也有点文

  采,写了一些诗,但这些诗往往是歌颂孝道的诗。朱棣满脸都写着:“父皇超爱我的!我上位是应该的!”】

  朱元璋:

  朱棣:".…"

  他们对视一眼,又很快移开眼神。

  咦,好肉麻。

  【朱棣上台后恢复了祖制,同时吸纳了建文新政优秀的地方,朝野之间接受度很高。根据估算,靖难之役大概死了五十万人,如果不内斗,可能这些人就不会死了。朱元璋估计也想不到,他恨不得往嘴里喂饭的皇太孙居然这么废吧。总之,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朱元璋做得不行。如果选朱棣,少走十年弯路。】

  朱允蚊膝盖像在地上扎了根,磕了好几个响头,为自己找补:“皇爷爷,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是被那些文人给骗了,现在天幕帮我扫清前方的障碍,何愁大事不成?

  虽然燕王确实有功绩,但总归是狼子野心之人,怎能当大任?"

  他没有任何一刻比现在的危机感更重。自己的储君之位能不能保住,就看这一波了。朱棣刚想发话,结果有人领先他一步。

  周王等和朱棣交好的王爷痛哭道:“父皇,燕王朱棣写了这么多诗歌颂您的功绩,又恢复了您的祖制,哪里是狼子野心之人,分明纯孝之人。

  造反也是被逼的,如果不造反,说不定我们都提前下去陪你了。"

  “是啊,他又打下了最大的版图,创造了永乐盛世,功绩赫赫,吾等望尘莫及。”他们听完了朱棣的赫赫战功,能拿十万人打六十万人,心里争夺皇位的野心也熄灭了。现在就是站队的问题,是站朱允蚊还是站朱棣?对很多藩王来说,这还用选吗?前者不给活路,后者起码给点活路啊。

  燕王朱棣有些恍恍惚惚,感觉真奇妙。不光是那些交好的,连那些不怎么熟的兄弟都跪下来给他求情。

  想不到,他铁血将军有一天还能当上团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