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朕非汉废帝 第271章 朕掌握了大汉的喉舌(一更)

《朕非汉废帝》第271章 朕掌握了大汉的喉舌(一更)

作者:凌波门小书童 字数:1791 书籍:朕非汉废帝

  一阵翻动纸张的声音过后,朝臣们很快就在《长安月报》上,找到了那篇记事文。

  这篇记事文不长,也不过二三百字,语言也非常粗浅,但是文题和内容让人为之一震。

  在《圣赞大将军》这个简单直白的文题之下,罗列了大将军霍光这十几年来取得的功绩,最后收尾的末一句是“辅政三朝,更古未有,功盖管仲,劳比姜尚”,更是将霍光的地位在抬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

  硬是要再往上一步,恐怕就只有周公可以与大将军比肩了。

  而在文末,更是写着“刘贺顿笔”四个字,这代表着这洋洋洒洒几百字,都是天子所说的。

  虽然这张宣纸上没有盖玉玺,但是却署着天子的大名;虽然无没有任何效力,却又是一种莫大的褒奖。

  不少朝臣此刻已经不再像最开始那样议论纷纷了,而是一个个都在暗自遐想——自己的功劳什么时候变成记事文被登载在这《长安月报》上,被长安官吏百姓所熟知,那真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啊。

  这些朝臣都是人中龙凤,自然明白风评二字的重要性。

  事情一旦写到这《长安月报》上,那么风评就会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于自己在朝堂上的仕途是大有用处啊。

  而被这篇记事文赞颂的霍光,神情也很是微妙,有惊喜、自得、尴尬、羞愧、自责……

  刚刚自己才无比僭越地训斥了天子,但是天子却丝毫不以为逆,反而如此夸赞他的赫赫功绩。

  于公于私,霍光都应该感到一些惭愧。

  霍光轻轻咳了一声,将手里的《长安月报》折好,才站到了殿中,下拜说道:“陛下谬赞了,老夫只是尽一份人臣的本分罢了,大汉以降,文臣良将数不胜数,老臣担不起陛下的夸赞。”

  “仲父免礼平身,你是尽了人臣的本分,但更是有功之臣,当然应该受到旌奖,至于其他的文臣良将,当然也应该受到旌奖,这就是朕刊印这《长安月报》的头一个目的,仲父觉得如何?”

  此时,霍光已经从地上站了起来,他虽然觉得还有一些疑虑,但是怎么也不可可能有拒绝的理由。

  和以往一样,不管做什么事情,天子总是让霍家先得利,那么霍光绝没有阻止的理由。

  于是,霍光就点了点头,称颂道:“陛下思虑周全,老夫受教了。”

  “如此就好,除了教化之外,朕的第二个目的就是广开言路。”刘贺示意霍光退下之后,接着说道:“昔日,齐威王有言: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有了这《长安月报》,不只是博士弟子能在上面登载文章,长安的官吏、百姓日后也可以写记事文,抨击朕施政时的得失,蔡卿,你是御史大夫,觉得此法如何?”

  虽然刘贺从未和蔡义在私下打过交道,但是这几次朝议,他总是有意无意地给蔡义一个露脸的机会。

  显然这是有一些作用的,这棵将死的老树似乎焕发出了一丝生机,眼中又生出了许多对名利的炽热。

  恐怕,在有意无意之中,蔡义已经将自己归到了“帝党”当中了。

  蔡义站了起来,来到了霍光刚刚离开的那个位置,用一种高亢的声音说道:“陛下此举有上古贤君的风范,哪里是齐威王可以比的呢,老臣认为这《长安月报》定能起到广开言路的作用,获得百姓称赞的。”

  “蔡卿这么说了,那么朕也就放心了。”刘贺点了点头。

  霍光是三公,蔡义是三公,还有一个三公是接替杨敞的丞相任宫。

  任宫五十多岁,在最近的几任丞相当中,年龄最小,资历最轻,而且刚刚上任,还谈不上威望不威望。

  但是过场还是要走的,天子怎么能冷落当朝的丞相呢?

  “朕的这第三个目的,就是想通过这《长安月报》,让更多的百姓能了解到朝堂是如何施政的,施政之前让百姓有所知,施政之时让百姓有所见,施政之后让百姓有所思,政令定然更加通畅,任卿,你是百官之首,朕想听听你的看法。”

  任宫还从未在朝议上被天子点名对奏,虽然他是霍光的死忠,但是此刻仍然有些激动,连忙就站了出来。

  天子的这个问题,一点都不难回答,因为大将军刚才已经发表过意见。

  既然大将军都对此事赞同,自己也没有意见反对。

  “回禀陛下,微臣觉得此举甚好,以后朝廷下达政令的时候,可以提前通过《长安月报》公布,让百姓提前知晓,先观民意如何,朝堂借此可以获得一个转圜的余地,微臣以为,不只要有《长安月报》,其余各郡国应该也要有各郡国的月报。”

  这其貌不扬的任宫果然不简单,不仅紧跟着霍光表达了观点,更是猜到了刘贺的想法,顺水推舟拍了一下刘贺的马屁。

  虽然立场不同,这让刘贺觉得非常受用——天子也喜欢别人拍马屁。

  投桃报李,刘贺自然要夸奖几句对方:“丞相不愧是百官之首,居然想到朕的前面去了,兴办郡国报,也是应有之意,但是现在难免有些操之过急了,等《长安月报》的事情理顺之后,再陆续在各郡国推开也不算迟。”

  “诺!”

  在刘贺的“坑蒙拐骗”之下,办《长安月报》这件事情,几乎没有遇到任何的阻碍,就在朝堂上获得了朝臣们的全部认同。

  这是门下寺的太学该管之事,在朝议上通过之后,甚至都不用再经由霍光和尚书署审定,就可以直接推行。

  相比于十五万汉军出征的这“头等大事”,这写在薄薄一张宣纸上的《长安月报》显得弱不禁风。

  经不住风雨,经不住水火,更经不住刀剑……但是却可能构成最坚韧的“民心”。

  天子刘贺掌握了它,就掌握了大汉帝国的喉舌。

  此刻可能看起来不起眼,但是不久之后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这是今天第一更,十五分钟第二更!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