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红龙只想为所欲为 第十五章 宁静

《红龙只想为所欲为》第十五章 宁静

作者:木老七 字数:2325 书籍:红龙只想为所欲为

  自石龙携带长生诀与叶凝的信物向终南山而去之后,叶凝稍稍在扬州停留了一日,便过镇江,渡长江之支流,向句容而去。

  茅山,位于句容与金坛交界处,乃江南之地道门大宗,为上清派的发源地。

  自东晋末年开派以来,茅山一直乃是道门盛地,被尊为“上清宗坛”,享有“第八洞天”之誉。

  历经数百年风雨飘摇,茅山宗在南朝齐梁陶弘景手上大兴,与楼观道、天师道并称三大道统。

  虽因天师孙恩之原因,茅山宗一向低调,但当代茅山掌门王知远实是极有智慧之人!

  在当年,除却魔门曾大力投资杨广之外,王知远也曾亲赴扬州,与杨广有过几番交易,故而时至于今日,杨广对王知远亦是颇为尊敬,甚至曾执弟子之礼!

  作为道门圣地,茅山一宗门下弟子武功亦是当世少有,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苦功。

  这一日清晨朝阳初生之时,大部分茅山弟子都已经立于大茅峰之上,餐饮紫气,修行道功,上下一片清净。

  此刻却有一人自远处而来,立身于茅山之下,一处香火鼎盛的道观之前,仰望着上方修行的众多道士,和早已上山却不见回返的知客道人,神态颇为庄重。

  不多时,茅山九霄万福宫大殿之内,须发皆白的王知远双眉微蹙,将几个弟子甩在身后后,便向着山下疾步行去,似是要亲自去迎接叶凝的到来。

  果不其然,穿过一座座宏伟的大殿,踏过青石大道,老道人一身轻功卓绝,如乘风蹈云一般迅速下山,不过片刻就出现在了山下道观不远之处。

  此刻,正仰望着山上的叶凝,在其刚一出现,便已然见到了年逾八十,须发皆白,但看上去却只有五十岁左右面色红润的王知远,正步履矫健在山间闪烁,向他行来。

  叶凝迅速收起面上的惊意,看着满面笑容的王知远,口中立刻道着“师兄怎如此折煞师弟,拜见广德师兄”之语,慌忙拜下。

  初时尚在数步之外的王知远,见得向他拜下的叶凝,当下轻轻一步踏出,便来到叶凝身前,面上带着笑容,自然而然的伸手将叶凝扶起,口中亲切、和蔼的道:

  “天下道门是一家,青玄你不必多礼,说起来自从从歧道主信中听说青玄之事后,老道便在这茅山之上待你久矣。快快请起!”

  “礼不可废……”叶凝坚持着一礼之后方才起身。

  “广德师兄乃是名震天下的高德大士,道门顶梁之柱,小道前些日子因俗物缠身,一直未能前来,实在是罪过、罪过。”

  自叶凝下山前,将佛门之野心和藏有和氏璧的消息告诉歧晖,再经过一番调查后,歧晖便已然认定了和氏璧定是为佛门所藏匿。

  因此他曾亲自派弟子传信给其他三大道门,希望能够大致将道门势力聚集在一起,商量和氏璧之事,以及如何抵御、揭制佛门的野心。

  故而叶凝出洛阳,至扬州,就是扯着这一层大皮,所以才会在得到长生诀之后下江南,亲去茅山……

  “哎!咱们这些逍遥羽士,何必在乎什么俗礼。”王知远轻轻埋怨了一句,随后便继续笑呵呵的道。

  “来来来,当年我可是被歧道主带着一览终南山之美景,今日就也让师兄来带你看看这茅山之景吧。

  我茅山之景与终南山又有所不同,茅山景观独特秀丽,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胜景各不相同,峰峦叠嶂,云雾缭绕,气候宜人。”

  王知远谈性极胜,虽始终是一幅笑眯眯的样子,实则心性武功皆在叶凝之上,不过寥寥数语,他就一把抓住了话题重心,更是打断叶凝欲直叙胸中之意的心思,带着他游历茅山之景。

  茅山因山势曲折,形似“已”,古称勾曲山。“句”和“勾”在古代是同一个字,所以又叫句曲山。

  山上奇岩怪石林立密集,大小溶洞深幽迂回,灵泉圣池星罗棋布,曲涧溪流纵横交织,绿树蔽山,青竹繁茂,物华天宝。

  在这缤纷美景之中,即便是心有他意的叶凝也不由瞩目流连,直至半个时辰之后,他心中稍有倦意之时,王知远方才带他来到茅山中心,九霄万福宫。

  宏伟而神圣的九霄万福宫大殿之内,氤氲的香火焚烧中,竖立着几尊庄严的神像。

  叶凝跟着王知远踏入大殿之后,首先就给几尊庄严的神像上了一柱香,躬身一礼,随后方才坐到了王知远身前的蒲团上。

  “青玄你可知。”稍稍沉默了片刻之后,王知远率先开口道,“二十年前,我在扬州之时,曾与还是晋王的当今圣上有过一段缘法。

  前些日子,他曾派人前来请我,让我去见他,我却故意以闭关之称,拒绝了他。”

  叶凝眉头微微一挑,“师兄既是早年与圣上有旧,想来应该不大在意圣上的出身,如今他登基做了九五之位,欲与师兄再见,这应该是好事才对,不知师兄为何拒绝?”

  “你小子何必故作不知。”王知远笑了笑,非常坦诚的道,“我曾听说你前些日子入宫见过当今,相信他身上的毛病,你应该已经知道了,唉……若不能尽早消除此厄,不但是圣上,便是大隋也有祸矣!”

  “师兄何出此言?我楼观颇善望气之法,虽知圣上命中有一大劫,可能损及大隋气运,却不知何起何从,还望师兄不吝指点!”

  叶凝一脸懵逼的抬头望着王知远,声音急切的说道。

  王知远神色不变,心中却是暗自骂了一声小狐狸,当下神色微微一肃,“青玄,我与你一见便觉有缘,师兄也不瞒你,不但是师兄,就是佛道两门高人大多都是如此认为的。

  大隋之国力在历朝历代都算得上是前列,而杨广也是史上少有的有为之君,开创科举,外破突厥,征灭土谷浑,文治武功样样不差,雄心与气魄不下秦皇汉武。”

  王知远顿了顿,见得叶凝只是连连点头和一脸渴望求知的样子,顿时不由一僵,当下顿了顿,方才继续道。

  “可惜的是,他不但英明而且野望太大,要做超越三皇五帝之君,步子跨的太大,却又不知民间疾苦啊!”

  “青玄你又不是不知道,若他不能解决功法之弊,必然寿不久矣!可杨广有自己的目标,因为命不久矣,故而愈发急切。

  大运河之事本是功在千秋之伟业,可是那又岂是一朝一夕之间可以完成的事情?

  文压秦皇,武盖汉武……常人一辈子都无法完成的事情,他要在短短几年内做好,怎么能不出毛病?”

  此时此刻,看着炯炯有神的盯着自己的王知远,叶凝神色自然的叹了一口气,无奈的接过了话题:

  “陛下的本意是好的,只可惜因为寿数的原因,不得不过于急功近利。唉,大隋得国本就不正,四大门阀未必是真心臣服。

  科举之制又损坏了天下士族的利益,如此一来,陛下同时失去百姓与士族之拥戴……此乃取祸之道也,陛下却犹未自知!唉……”

  见得叶凝说来说去,总是避实就虚、不谈重点,王知远暗骂一声滑头,当下道:“师弟你说的对,如今借着前朝留下来的底子,国势尚能不出问题,可若一旦有变,

  就比如现在圣上已经开始筹谋的、百万大军亲讨高句丽之事出问题,大隋帝国之土崩瓦解,可能不过转眼啊!

  我等宗门传承千古,师门之恩,山高海厚,又岂能为大隋陪葬?!”

  说到这里,看着王知远那感情真挚的双眼,显然是发自心底之话,便是叶凝也不由为王知远的眼界而震撼,

  若非是历史中有所记载,他几乎要怀疑这个家伙也是个穿越客了!

  难怪这个家伙不但能够在隋朝早早投资杨广得利,而随后在隋唐之争时,茅山所付出的代价虽远不及楼观之重,

  可在李唐三百年里,他却能先后得到李渊和李世民的信重!

  要知道,在李唐开国初期,楼观道之势最为显赫,可茅山却并不逊色多少,一直人才辈出,

  甚至在李唐中后期一举成为道门之首,压过楼观道、天师道等等,一直连绵至后世啊!

  此人之智慧,着实不可小觑!

  “师兄既然不想与杨广多有牵扯且认定大隋必亡,那么想必心中已然有所抉择,自古以来乱世都是道统之争最为激烈的时候。

  以净念禅院和慈航静斋为首的那些佛门之人,自当今登基之后就一直暗暗准备,若真是乱世到来,他们可不会干看着,要是让佛门得了势,我道门恐有大难矣。”

  叶凝望着须发洁白的王知远,目中满满都是诚恳之色,“师弟年纪轻微,见识短浅,骤然知此事,心神意乱,却是不知如何是好,还望师兄指点!”

  “呵呵。青玄你乃人我道门数百年来第一天才,千万莫要妄自菲薄。”王知远目光幽深的笑了笑,摸了摸霜白的胡须。

  “自北周以来,楼观道便为我道门之首,而今楼观又出了师弟这等天才弟子,至少未来百年无忧矣,我茅山自然是继续附楼观之骥尾也!”

  “还请广德真人指点!”

  叶凝还不待听完,便立刻身子一弹,迅速的自蒲团之上立起,长身一拜,“师兄德高望重,智慧深远,必能擢师弟于黑暗,还请指教。”

  “哎!快快请起,快快请起!”

  王知远苦笑,这手段、这演技、这心性、这年龄,楼观道还真是收了个好弟子啊,也不知我茅山之未来究竟在何处?

  想到这里,王知远不由心中微叹,有些索然无味的道:“歧道主之智慧远胜于我,早已有所决断,师弟何必问我?我也不诓你,茅山于数日之前已决定附同歧道主之策了!”

  “这次的道统之争,茅山同歧道主一般,比较看好李阀,李家父子几人,绝非易与之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