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重生后,陪青梅一起长大 第10章 家庭弟位

  粗排、细排、连排、总排、彩排、录音合成……

  《夏洛特烦恼》在初冬时节具备了演出条件。

  米星河租好了剧场,先签了一轮共10天演出合同。

  他们租的是铜钱大街顶头的铜钱剧场,780个座位。

  这是个大剧场,米星河本不想租这么大,因为他对话剧市场没信心,不敢奢望《夏洛特烦恼》能把剧场塞满。

  是周义一再坚持、反复规劝,米星河才咬牙租下来的。

  相应道具已经进场,装台也已启动。《夏洛特烦恼》没有太过复杂的道具,装台工作也很简单。

  眼下最要紧的工作就是宣发推广,制造声势、扩大影响。

  米星河要召开媒体见面会,向全钱州十几家媒体发出邀请。

  可是连打几个电话,米星河发现不对劲,记者都婉拒了他。

  细问才知道,就在同一天,赵山河排演的《古井街坊》也要召开媒体见面会,宣发撞车了。

  赵山河背靠钱州人民剧院,官方背景,根正苗红。

  演员也都是话剧圈里比较资深的演员,其中不乏老戏骨。

  不管是背景、名气,还是演员的综合实力,开心米花都比不了人家。

  米星河赶紧把周义、花萍、张少刚、孟夕阳等人召集过来,商量对策。

  多数人提议改时间。他们今天开,我们就明天开,给他们让路,避开锋芒。

  周义不同意,傻子才让路,“撞车是好事。改时间可以,但一定要在同一天。他们上午开,我们就下午开。”

  众人困惑:为什么说“撞车”是好事,还必须要集中在同一天?

  周义解释:在新闻媒体的眼里,话剧演出就是填版面“边角料”,可有可无,很容易被花边娱乐新闻挤掉。

  如果分两天召开媒体见面会,《古井街坊》先开,上了新闻,《夏洛特烦恼》过一天再开,人家就不可能再给你报道了,宣发效果等同为0。

  两家剧社同一天召开媒体见面会就不一样了,至少有个集聚效应。同类新闻、合并报道,内容多一点、版面大一点,上版的几率更大。

  大家恍然,有道理。

  其实,周义的胃口远不止追求新闻上版这么简单。

  既然撞车,炒作的空间就大了。

  作为一个娱乐圈重生归来的人,他的炒作手段太多了,考虑到当下社会公众的接受能力,只怕还得收着来,免得刺激到他们,弄巧成拙。

  “米老板,我还有两个提议”,周义说,“第一,我们要在这波宣发竞争中当主角,压倒《古井街坊》,吸引媒体关注。

  “第二,大力炒作,把小事炒大,最好炒出话剧圈。名气越大,越好卖票。”

  米星河和众人又困惑了:“说得好听,可是怎么做呢?”

  “《古井街坊》的导演是知名导演,演员是实力演员,背靠人民剧院,即便没落,也算是‘没落贵族’,是个小姐。开心米花算什么?没名没号,最多算个丫鬟,凭什么让媒体的镜头不拍小姐拍丫鬟呢?”

  “事在人为”,周义说,“没有命中注定的小姐,也没有天生的丫鬟。我们只要做到‘三点’,谁是丫鬟谁是小姐还不一定呢。

  “哪三点?”

  “第一点,车马费多一‘点’。我对钱州人民剧院太了解,他们请记者很少有车马费,即便有,也要层层审批、抠抠搜搜,最多一个记者100块,还不带驾驶员。

  “我们先给200,有钱能使鬼推磨,不怕他们不来。吃人嘴短、拿人手短,也不怕他们不帮我们说好话;

  “然后再暗示记者,稿件刊发或者播出以后,如果我们对稿件满意,另给200块,确保稿件质量,附赠演出票两张。

  “这样算下来,前前后后大概需要五六千块钱。看上去总数不少,实际上把钱花在刀刃上,远远强于做广告。”

  “第二点,态度好一‘点’。人民剧院从导演到演员,甚至工作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太把自己当回事,拿自己当成国家干部。在他们眼里,记者就是工具,用到的时候叫过来,不用的时候撵出去,普遍缺乏尊重感。

  “记者也是人,不排除有的记者人品低劣,但大多数记者也只是干活吃饭、写稿扒分的普通人,尊重他们一点,对他们好一点,他们自然会替我们说话。

  “第三点,通稿亲民一‘点’。闭着眼睛就能猜到,人民剧院要么不提供新闻通稿,即便提供通稿,也一定是那种死板、教条的稿件,词我都能顺下来:

  “‘为了什么什么,钱州人民剧院正在加紧创作一部新话剧:《古井街坊》,聚焦古井街坊的居民生活,用小人物的食衣住行、家长里短,来反应大时代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进步。据了解,该剧将于某月某日与大家见面。

  “我们不要这样做,至少要提供三个版本的通稿,让记者选择。

  “可以‘明贬暗褒’:《话剧老板口出狂言:‘春晚小品式’话剧将开启话剧新时代》;

  “可以‘探讨’:《喜剧话剧或将成为话剧改革新出路?》;

  “还可以‘侧记’:《记者现场体验:让人从头笑到尾》。

  “如果还嫌力度不够的话,报社的记者都有报纸征订任务,现在又在征订季节,帮每个记者完成一‘点’报纸征订任务。我敢保证,到那个时候,我们才是媒体眼里的小姐,人民剧院成了丫鬟。”

  “至于电视台的记者,少刚……”,周义把张少刚叫过来,“用你的时候到了,麻烦你出面跟电视台的记者兄弟们打个招呼,请他们帮帮忙。”

  张少刚拍着胸脯保证:“没问题!”

  张少刚对周义相当佩服。

  那么年轻的一个话剧演员,不光话剧写得好、演得好,对人民剧院的认识也那么深刻,对媒体记者画像那么准确,尤其“三点”建议,操作性相当强。

  其他在场的众人也都很佩服周义。

  接下来的事情就由米星河去安排了。他再次约请记者,打电话的时候特意暗示记者,“……请您一定过来,我们给记者朋友们准备了一点小意思。”

  记者兄弟们都不容易,谁会不给面子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