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重回新婚夜,我被夫君送上九千岁的床 第41章 那晚他把佛珠放在她腰窝

《重回新婚夜,我被夫君送上九千岁的床》第41章 那晚他把佛珠放在她腰窝

  窦婴和韩嫣双双诧异,他竟然不知道。

  卫长君此时知道了,刘彻活到老修到老。他顿时有很多话想说,可身处这个时代,面对几年的邻居也不敢言明,否则二人定以为他疯了。

  千言万语,最终化为一句无限感慨,“陛下还说他没钱。”

  窦、韩二人相视一眼,由韩嫣开口问:“你认为陛下修一辈子是因为有钱?”

  “不然呢?”卫长君奇怪,还有什么讲究不成。

  韩嫣确定他真不知道,“一件事完成,负责此事的官吏是不是得禀告陛下?皇陵修好了,负责此事的官吏怎么禀报,陛下,您的坟挖好了,可以就寝了?”

  卫长君恍然大悟。

  韩嫣见状道:“懂就行。回头见着陛下千万别傻傻地问,陛下,您的陵好了没。陛下虽然不舍得要你的命,但一定敢打你。你也不是他的对手。”

  卫长君顿时觉着浑身哪儿哪儿都疼,禁不住揉揉手臂。

  窦婴:“你就别吓唬长君了。陛下对自己人很宽容。长君,何时过去看看?”

  怎么也得过了这个三伏天。

  “八月初吧。”卫长君朝南看去,地里还有十亩秋红薯,“那边的地要是不好就多留点红薯,明年种春红薯。要是好,先看看能收回来多少。总不能把人逼死。”

  放在以往,韩嫣会觉着地给卫长君了就是他的,卫长君收回来乃天天经地义。卫长君种地是为了续命,他又说过有十八层地狱,韩嫣就觉着他可以不做好事,但也不能当畜生。以至于很认同卫长君这番话,“所以我叫你看看那边的地谁在种。”

  “你们去不去?”卫长君问。

  韩嫣无所谓,他骑马半天一个来回,就看向窦婴。窦婴这几年安逸惯了不想去。可一想到八月初秋高气爽,去看看也行,就当秋游,“我要是无病无灾就跟你们一块去看看陛下的风水宝地。”

  此言一出,三人不由得相视而笑。

  这一笑倒招来几个人,为首的那个正是八阳里里正。卫长君朝屋里喊,“曹女,许君,搬几个小板凳。”

  赵大和孟粮拿着五个板凳出来。

  卫长君诧异:“我以为你们去山边乘凉去了。”

  孟粮:“牛固去了,奴婢没去,嫌小公子闹腾。”

  卫长君能安安静静的同韩嫣和窦婴闲聊,正是因为他大外甥被两个弟弟带去山边了。卫长君指着自己身侧,“放这儿。”

  孟粮放下板凳,里正几人已经到跟前。卫长君见其拎个桶,“这是去哪儿?”

  “不去哪儿。大公子,看看这是什么。”里正坐下的同时把桶递给他。卫长君下意识接过去,桶里有很多半寸长的小鱼,且活蹦乱跳,游的很欢实,“在哪儿弄的?”

  里正:“我大孙子跟几个孩子去河边用网兜网的。”

  “河离八阳里可不近。”

  里正点头:“不是渭河,是从渭河分过来的。离大公子这儿有十里,离我们村差不多四五里。”

  那就难怪了。卫长君忽然想起一个说法——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我记得你大孙子没多大吧?怎么叫孩子去那么远玩水?”

  “我小闺女家在那边。网兜就是我女婿给的。我们村的沟不是挖好了吗,他就拿回来叫我放沟里养。村里那么多人哪里养的住。今天放下去,明天就得叫人网了吃了。”

  卫长君明白了,“放这儿?”

  里正点头:“这幺小也吃不着。”说着话就起身倒沟里。

  卫长君跟过去:“沟里的水这么浅养得活吗?”

  里正:“这个沟挖好几年了,上面水浅底下泥深,又不缺草,鱼可以藏到泥底下草里。再说了,你离泉眼近,水都是活水,在这儿养长得也快。”

  韩嫣倚着桑树问:“你就不怕搁这儿养,还没长大就被去病抓了吃了?”

  里正愣了愣神,像是没料到他会这么说,随后反应过来就道:“韩上大夫,您误会了。无论养多大咱们都不要,留你们和大公子他们吃。”

  卫长君颇为诧异:“闹了半天给我送鱼苗来了?”

  里正点头。

  卫长君看向里正的儿子和侄子,“我还以为你们有别的事。”

  里正想到什么,瞪一眼儿子和侄子,然后才拎着桶上岸:“我不叫他们来,他们硬要跟来。”

  那就是他俩有事。卫长君坐回去,眼神示意二人有什么事尽管说。

  卫长君这样善解人意,二人反而感到羞愧,就给里正使眼色。里正没好气道:“在家里不是一套一套的?我说你们两句还跟我叨叨。嫌我年龄大,老糊涂了,有能耐别找我啊。”

  卫长君和韩嫣以及窦婴相视一眼,看来事还不小。

  “出什么事了?”卫长君问。

  里正见儿子和侄子还一个劲跟他使眼色,就知道这俩货指望不上,“没出什么事。还不是这几年妥了您的福,日子比原先好过了。以前寅吃卯粮。这两年交了税,留够来年一年的粮食,家里还有剩。

  “前几天他们进城卖红薯粉面差点卖错,回来分钱的时候又差点把钱算错,还不如去病小公子,才几岁,加减乘除就能张口就来。他们就想是不是给村里请个先生,大伙儿都跟着学点。”

  “好事啊。”卫长君禁不住搁心里感慨,难怪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那是钱不够?”

  堂兄弟二人连连摇头。

  里正:“钱差不多。只是咱们不懂怎么请,先生请来了,咱们该怎么招呼人家。所以请大公子,韩上大夫,还有侯爷跟咱们说说。”

  要说这事,他找错人了。

  窦婴和韩嫣面面相觑,眼神相互推让。

  卫长君见状,轻咳一声,“要不我先说?”看向两人。

  两人连连点头示意他先来。

  卫长君道:“既然请个先生来村里教,那就不能席地而坐。里正,要是我,我会盖六间房屋,拉个小院。三间作为识字的地方,三间作为先生的卧房和书房。对了,还得有一间庖厨。其次,安排好每日上课时间。如果今年你有空他没空,他没能去又该跟谁学,叫谁教。这些您都得先考虑好。房子修整好了,再去城里请人就好请了。”

  村里不缺土,瓦虽然贵,他们也买得起,房子不成问题。里正的儿子和侄子不敢开口也不是怕花钱,而是不知道去哪儿请。

  里正就问:“怎么请?也不能逢人就问啊。”

  卫长君看向窦婴。窦婴不明所以。韩嫣懂了,“您家不是有三个吗?教好了有了贤名,指不定他们也能像董仲舒,还有个叫什么?”到嘴边想不起来了。

  韩嫣叫不出名的肯定不是老臣,卫长君想想这两年刘彻身边的新人,除了主父偃、董仲舒,还有还有一个,“公孙弘?”

  “对!”韩嫣点头,“即使不如他们,也能去长安县衙,或去廷尉衙门当个刀笔吏。”

  里正不敢惦记窦婴的人,颇为不安地问窦婴,“这不好吧?”

  窦婴不这样认为,“倘或愿意,老夫认为比跟着老夫有意义。对了,他仨是不是跟去病他们到山边乘凉去了?”

  孟粮点头,“奴婢就是看到他仨和牛固四人能看住小公子才没去。”

  窦婴让孟粮去找他们。卫长君补一句,“在八阳里教出经验,以后也可以去城里功勋之家授课。”

  里正的儿子赶忙说:“大公子,我们请一个就够了。”

  卫长君:“我知道。孟粮,记得告诉他们,八阳里想请一个教书先生。”随后卫长君佯装一通百通地提醒里正,其实可以多盖几间房。周围种红薯的人家不少。他们卖红薯差点算错,其他村的人也有可能算错。其他人要是舍得能把孩子送去八阳里识字,八阳里村民也能省点束脩。

  里正以及子侄恍然大悟,直呼他们怎么没想到。

  韩嫣佩服:“卫长君,你这脑袋怎么长的?”

  “天纵奇才就是我。”卫长君说的大言不惭,韩嫣送他一记白眼。

  窦婴担心官家不许私设学堂,“是不是先请示一下陛下?”

  里正三人糊涂了,这等小事还用请示陛下。

  窦婴解释:“识字事小,办学事大。或者你们把房子盖好只教本村人。外村人想学也不要束脩?”

  三人同时摇头,这哪行。他们请先生的钱都是一点点攒下来的。三人就把视线投向卫长君。卫长君笑道,“侯爷,您要是在家弄个学堂,陛下肯定有想法,长安未来人才都被您弄走了,十年二十年后半个朝堂都是您的门生。但村学,我觉着陛下巴不得越多越好。”

  世家出身的韩嫣和窦婴没听明白此话何意。

  卫长君问韩嫣,“我给青弟买弓箭的时候你是不是说过,放在家里的弓箭只能比仲卿自己买的好,不能比他的次?这样一来,禁卫从这儿回到宫里再看到仲卿用来练习的弓箭,就不会觉着他装穷或者真穷。只会觉着仲卿想用什么样的用什么样的。”

  韩嫣点头:“他们一个比一个心高气傲。”顿了顿,犹豫片刻,觉着里正也不是外人,“不止他们,我以前也瞧不上出身市井或乡野的郎官。”

  卫长君等人一点不意外。韩嫣见状,颇为意外,“你们知道?”

  里正道:“我也知道。韩公子眼高于顶,听说都不把刘姓王爷放在眼里?”

  “那真是误会。”韩嫣知道他说的是哪件事,有次随陛下出行,他先走一步,某个王爷看到车就以为陛下在车里,跪下行礼。后来知道是一辆空车,又以为被他戏耍找太后抱怨过,太后因此还劝陛下不可太放任身边人,“驰道多宽你们也知道,单边就有几十丈。马跑得快,等我看到路边有人再停也来不及了。何况驰道只能陛下的车马行走。我就算远远地发现路边有人也不会过去问他们是谁的人。万一是哪个公主侯爷的人,我是罚还是不罚?”

  卫长君:“你少为自己辩解。你以前就想不到最后这点。”

  韩嫣心虚地别过脸,面对窦婴。

  窦婴:“你说远了。长君,还没说陛下为何对此乐见其成。”

  “制衡啊。”卫长君感慨。

  窦婴瞬间懂了。

  韩嫣明白了,“如今宫中禁卫郎官十之有九都是出自世家或当朝官吏之家。这些人家或多或少都有些关系。倘若出来一个能令这些人家信服的,那陛下——”说到此,不敢说下去。

  卫长君:“十年二十年不可能。再往后就说不准了。陛下自幼聪慧,登基初年就敢叫张骞出使西域,有着雄心壮志,而前有太皇太后掣肘后有封国王爷添堵,他也不缺经验,不可能看不到这点。”转向里正,“陛下常来,哪天看到子午栈道有车马,过来请示一下陛下,能省去不少麻烦。我能看到这点,别人也能看到。你村里人有出息,以后势必会抢他们子孙的饭碗。心胸狭隘之人,一定会想法设法阻挠你们办学堂。”

  里正不信,“我们村才多少人?”

  韩嫣笑着问:“三年以前除了卫兄也只有你们村种红薯。现在呢?”

  随处可见!

  里正懂了,“还是你们想得远。”

  卫长君总觉着这话别扭,“就当你夸我了。”不经意看到窦婴家三个门客随孟粮过来,“侯爷,他仨都有此意?”

  窦婴起身,“我先过去问问。”

  里正的儿子和侄子忍不住担心,三人都要去他们村或都不去。

  大概一盏茶的工夫,窦婴出来告诉里正,其中一人答应过去先教一年。而此事也点醒了另外两人,他们这两年帮窦婴整理资料,又不止一次看到窦婴和韩嫣教学,知道怎么教弟子,打算不日便去城里碰碰运气。

  三位门客一走,窦家只剩老两口了。

  待里正三人离去,孟粮回屋,卫长君试探地问窦婴,“回头茂陵的房子盖好,我肯定得两边住。那这边的人就更少了。您是不是搬回侯府?我没别的意思,那边有医馆,离皇宫更近,你头疼脑热也能及时请医者。”

  初到秦岭,窦婴的妻不习惯。熬过那一段,素日没有儿孙闹哄,他妻可以跟家中女仆聊天,也可以找曹女等人,说话也无需顾忌,反而觉着舒服自在。这两年窦婴也越发没烦恼:“过两年再说。何况你也说茂乡虽好也没这边方便。”忽然想到卫家西边那条东西向的沟里除了水什么也没有,水又不深,完全可以种莲藕。

  窦婴再一想想门前有竹,东边是巍峨秦岭,西边有荷,每到初夏时节有果子,且可以吃到深秋时节,越发觉着此地极好。

  窦婴想说什么突然隐隐听到说话声。本以为里正几人去而复返,仔细一听,声音好像从东边传来的。

  韩嫣和卫长君也听见了。趴在桑树下乘凉的小狼崽子更是站了起来。它一起来,窦婴知道来了生人。

  三人往南移到沟边,看到子午栈道上有三匹马,三个人牵着马仰头同什么人聊天。

  卫长君好奇他们跟谁聊,然后就看到山边的树晃动几下,明显有人在上面,“要不要打个赌?”

  “赌树上的人是你大外甥?”韩嫣嗤笑一声,“还用赌?牛固跟两个弟弟不会爬树,除了他和阿奴还能有谁。”

  窦婴禁不住摇头,“才七岁啊。这么调皮,过几年山上的老虎食铁兽见着他都得绕道走。”

  韩嫣讶异一声。

  卫长君顺着他的视线看去也感到意外,三人转向这边,当中最为年轻的那个竟然是熟人,“东方朔又闯祸了?陛下前往甘泉宫避暑居然没带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