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宋雄 第六十六章 华尔街狼 蔡京经济

《宋雄》第六十六章 华尔街狼 蔡京经济

作者:曹家大叔 字数:2744 书籍:宋雄

  而在唐代,市场都是有一定的营业时间,城门、坊门入夜关闭,有比较严格的限制,京师则完全突破这限制,规定三鼓前不得禁止行人,神宗朝还规定旧城各门在三更一点闭,到五更一点开。目前京师有名的就有州桥夜市、马行街夜市等,营业直到三更。京师据不完全统计已有6400多家资本比较多的大中型工商业者,另有八九千家小商小贩。

  然而商业发达,朝廷的商税进项就多。目前朝廷实施的城市商税主要分两种:一是商品营业税“住税”,税率千分之二十,二是商品流通税,税率千分之二十。对草市、集镇等次一等的商业场所,允许商人承包税款,称为“买扑”。商税已是朝廷财政的重要支柱,太宗时期,一年商税总额为400万贯,仁宗朝时就达到2200万贯,随后一直保持在1000万贯上下。按“过税”和“住税”的平均税率千分之二十五计算,1000万贯商税所支撑的是4亿贸易额,全国居民大概为2000万户,那么平均每户有20贯的交易额,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同时也反映出我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

  对外贸易也非常活跃。除了与辽、夏等周边少数民族的贸易往来外,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的海上对外贸易。唐代沿海通商口岸只有登州和广州两处,海船航程的最远地点是波斯湾一带。而我朝沿海的通商口岸陆续增加到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秀州华亭县、青龙镇(通惠镇)和上海、温州、江阴等十几处。

  朝延在有关通商口岸设置了外贸专管机关“市舶司”。而我朝海船的航程也更长,最远到达红海口的亚丁湾甚至东非。跟我朝通商的国家有50多个,其中我国海船直楼到达的有20多个。海上外贸取代了以“丝绸之路”为主的陆上外贸的地位。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全国对货币的需求激增。朝廷为适应这个需求,逐年增加金属货币的铸造,神宗元丰年间,每年铸铜钱506万贯,铸铁钱88万余贯,比唐玄宗时的铸钱额(每年32万贯)增加了几十万贯,但仍然供不应求,不断出现钱荒现象。

  蔡鞗说到这里,蔡京便面露微笑,直接站出来打断道:启奏皇上,关于钱币之事及货币流通性,老臣接下来想具体跟皇上汇报下。其实蔡京此时打断儿子,也是在情理之中,一来对儿子蔡鞗的陈述已经十分满意,这么多的数字,儿子能够记住,也不辜负平时他的一番教导,另外恐怕再说下去,自己这个大宋的华尔街之狼,会被儿子抢了风头,毕竟对于钱币之事,蔡京是知根知底的,也是他亲手操刀的,由他来说不仅可以将其说透彻,也能让儿子留有余地,不会过分的显露自己,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保护,毕竟枪打出头鸟,现在的这个时间节点又刚刚好,不愧为老谋深算也。

  对蔡鞗的陈述我是深感满意,毕竟商业非常的敏感,能将来龙去脉说的如此清楚,对数字的掌握又这么准确,他肯定是下了功夫的,便对殿内众人说道:蔡待制所言甚好,朕心甚慰,加赏为龙图阁学士。接下来那就请蔡太师直言。蔡鞗赶忙领封谢恩,众臣都对他投来羡慕的眼神,蔡京更是喜上门梢,便回复道:老臣遵旨,说起朝廷的货币,那就比较复杂和多样化了。首先按铸币材料分,铜钱和铁钱是正规的钱币,此外还有主要作为礼品和纪念品的金银钱。按面额分,一般有小品、折二、折三、折五和当十钱等,这几种钱有些是足值的,也有不少是贬值的虚价货币。按钱名和年号分,自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4)铸“太平通宝”钱开始,差不多每改一次年号就铸一种钱,而我朝更改年号又特别频繁,兼之钱名或称通宝或称元宝,因而钱名也极为繁复。按钱文书体分,则真、草、隶、篆皆备,一般来说,每种年号钱至少有两种书体,有时甚至有三种,称为“对钱”。

  在行政体制上大宋属于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但货币流通却呈现出一种区域分割的态势,铜钱与铁钱的使用有着严格的地域限制,这也是朝廷货币制度复杂性的又一重要表现。早在五代十国时期,江南、四川等地政权就已铸行铁钱,目的在于控制本地区的金、银、铜钱等财货,免致外流。

  之后朝廷陆续平定各割据政权后,在境内大部分地区使用铜钱,只有四川地区由于铜价昂贵,朝廷无力增铸,继续使用铁钱,因此开朝前期的铁钱流通仅限于四川。其后,由于对西夏用兵,军费开支浩大,为了满足财政需要,朝廷先后在北方的晋州(今山西省临汾市)等地铸造小品铁钱及当十大铁钱,甚至还在南方江(今江西省九江市)、池(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饶(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等州铸造铁钱,输往陕西以充军费,因而铁钱流通区域遂扩大到陕西、河东地区。至此,朝廷的货币流通格局基本固定,铜钱流通区包括开封府、京东西两路、河北路、淮南路、江南东西两路、两浙路、荆湖南北两路、福建路、广南东西两路等十三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等四路专用铁钱,陕西、河东则铜、铁钱兼用。

  太祖即位当年(960)就开始铸造“宋通元宝”,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开朝初期铸钱数量不大。其后朝廷不断在各地增设钱监,铜钱铸造量也呈上升趋势。到神宗时期,北朝廷的铜钱监已有十七处,熙宁十年(1077)的铜钱铸造额为三百七十三万贯,元丰三年(1080)增至五百零六万贯。哲宗即位后,裁撒了许多钱监,铜钱岁铸额有所下降,元佑六年(1091)岁铸铜钱二百七十五万贯。

  朝廷小品铜钱用料为每千钱用铜三斤十两,铅一斤八两,锡八两,成钱重五斤,唯建州监增铜五两,减铅五两。到目前为止这个比例得到了较为严格的执行,因而小品钱成色足,质量优良。但至仁宗时期,西北地区铸币出现了严重问题。当时朝廷为了抵御西夏的进攻,在西北地区集结了大量军队,最多时有三十余万兵力。为解决军需供给,朝廷在西北的河东和陕西铸造流通了大铜钱和铁钱。大铜钱以一当十,而其实际重量只有小品钱的三倍,名实之间存在很大差距。铁钱又分大、小两种,一枚大铁钱相当于十枚小铜钱,官府铸造可获二十多倍的利润,小铁钱与小铜钱名义价格相等,铁贱铜贵,官府也有三倍之利。大铜钱、大小铁钱的名义价格与其实际价值严重不符,造成了西北地区货币的混乱局面。

  由于铸钱有厚利可图,所以民间盗铸十分严重,虽死刑不能禁绝。结果质量低劣的钱币流行,大量优良的小品钱却被排挤,退出了流通领域,导致通货膨胀,给军民生活带来了极大困难。于是,朝廷府对西北的货币制度进行了一些调整。嘉祐四年(1059)将大铜钱由以一当十降为以当二,这样,它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格就基本相符,折二钱也由此定型,并于熙宁以后通行全国,大铁钱也降为以一当二,小铁钱则改为以三当一。经过调整,西北地区的货币制度趋于合理,货币体系维持了较长时期的稳定,这既有助于解决军需问题,也促进了西北商品经济的发展。

  随着朝廷采铜能力的提高,铜钱的铸造量有了较大的增加,至神宗元丰时达到顶峰,每年为五百多万贯,是盛唐时期的二十倍。铜钱外流的数目也远超过了唐代,流出的方向首先是北方的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统治地区。这些政权本身开始铸钱的时间晚,且铸造数量少,因而商品流通过程中主要使用宋钱。针对这种情况,朝廷之初设立了所谓的“铜禁“。仁宗庆历元年(1041)规定,携带一贯以上铜钱出境,为首者就要处死。王安石变法期间,曾于熙宁七年(1074)一度解除了铜禁,北方沿边州军对铜钱出境只论贯收税。元祐更化后,恢复铜禁。尽管朝廷采取了种种措施,但是铜钱私入北方的情况还是一直存在的。

  其次是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铜钱还不断流向海外。大宋居民从海外进口香药宝货等物品,除用丝、绢、瓷器等偿付外,还要输出金、银、铜钱。主要是流向日本、越南和东南亚地区,甚至还有远至东非沿海国家的。虽然朝廷一再申严铜钱入海之禁,还是无法完全遏制铜钱的外流。

  铜铁钱面额低并且笨重,不便携带,加上铜铁钱分区流通,不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各地物资交流。而隋唐时作为实物货币的绢帛本身不具备良好的材质,容易污损朽败,在我朝逐步退出了流通领域,在这种情况下,贵金属白银的货币化倾向日益增强,使用数量较前代大为增用,使用范围也显著扩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