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宋雄 第六章 御前答疑 书帖见解

《宋雄》第六章 御前答疑 书帖见解

作者:曹家大叔 字数:5890 书籍:宋雄

  第二天当我睡的正香,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吵醒。便很不耐烦的随口说了声,有什么事。只听见屋外一个甜美的女声传来,太子爷,皇上召见!听到老爷子召见,顿时吓的睡意全消,立马从床上蹦起来,随即便打开房门,拿起洗漱用品简单的、快速的洗漱起来,哎呀,这官大一级压死人也,毕竟以后的幸福还得靠老爷子,这该死的睡懒觉习惯,从跑业务开始就形成了,想不到穿越也把这坏习惯给带过来了,随后四香进来便是一阵手忙脚乱的更衣穿戴,然后我也来不及吃饭,顺便拿了桌上的糕点啃了几口,并匆匆跨房间而出,跟着前来召见的内侍,带着四香及侍卫长张恒安排的四个侍卫就出发了,一路过通极门、崇政殿门、进迎阳门,来到一座高大宏伟、气势磅礴的绿瓦红门的建筑物前,只见楼宇正门的牌匾上书写“太清楼”三个大字,只见领头的内侍对我说道:太子爷请稍后,奴才这就进去通报。不一会儿,只见太清楼内传来高尖细长的喊声,有请太子爷,这该死的宦官声,听着感觉不大舒服,随即留下随从,跨步进去,只见门内左侧有个小内侍俯身说到:太子爷您这边请,我便按着他的指引放心顺着楼梯就蹬蹬向楼上行去。

  到了二楼,只见宽大的房间内,正厅前面正中央摆着个细长的玉案,玉案二侧各有六张长方形的红色桌子,看着油光发亮,估计是原木,虽然朴实无华,但是处处透露着一种原生态的古典气息,只见老爷子坐在正中央的玉案前,边上围着蔡京等众人。我便赶紧双手贴地下跪大声道:儿臣拜见父皇,祝父皇龙体安康,心情愉快!只听见一个低沉的声音传来,皇儿免礼,上前来!我便匆匆快步上前,只见边上众人都拱手向我行礼,我便一一点头示意回复!

  到了玉案前,只见老爷子手指着桌上一书,对我说道:皇儿的桃花庵诗非常不错,皇儿看看此贴如何?我在心里暗道,这不好,又是一道考验题,便定睛一看,只见桌上放着一本黄色的书籍,左上角书有大观帖三个大字。心想,这又是在考验我的艺术细胞啊,我便俯身双手捧起书籍,搜刮了下大脑细胞,片刻便娓娓说道:启禀父皇,此书乃父皇的呕心沥血之佳作-大观帖,比之前我朝太宗的【淳化阁帖】版式比不一样,排版更高些也更科学合理些,特别是在摹刻方面比之前的【淳化阁帖】更精准、更细致,刻的更好,笔法的这种使、转、纵、横体现的更明确。此【大观贴】共有十卷,卷后的这个时间款,卷里面的标题,书家的名衔、卷数、甚至刻工的姓名等等,这些都是蔡太师的手书。第一卷为历代帝王法帖,此卷收入从汉章帝开始一直到陈永阳王共十八位帝王的书法,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是历代名臣法帖,主要收入后汉崔子玉到唐代柳公权一共六十七位大臣的书法,第五卷是历代诸家法帖,收录了从仓颉到夏禹,一直到无名氏一共十六个人的作品,第六卷、第七卷、第八卷、主要收录了历代名臣法帖,实际上全是王羲之的,第九卷、第十卷,也是叫历代名臣法帖,实际上都是王献之的作品。

  【大观贴】简介:宋代开始有了真正的刻帖。现存最早的刻帖,是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皇帝赵炅(匡义)命翰林侍书王著摹刻的《淳化阁帖》(简称《阁帖》)。该帖共十卷,收入法书400余件,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但是,由于尚在初创阶段,《阁帖》的摹刻技艺还不够十分精良,颇有失真之处;在编辑方面也存在着不少学术性错误(前人多将这些错误归咎于王著,但据启功先生考证,南唐后主李煜曾用“向拓”法集摹历代法书,成“仿书”十卷。此即《阁帖》底本,王著照本上石,实不能负其错误之责)。更令人遗憾的是,《阁帖》刻在枣木板上,不能耐久。历经百年,至宋徽宗时已皴裂不能施拓(一说是遭火焚毁)。因此,宋徽宗遂又修订重刊《阁贴》之举。

  紧张的一口气说完,不禁感叹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还好凭借记忆,能大概说出这大观帖的来历,要不然今天肯定丑大了。并将书籍轻放于桌上对拱手对老爷子说道:启禀父皇,儿臣不才,还请父皇多多指正。说完并收脚并拢,挺拔身姿站好,双眼微微望着玉案前静坐的老爷子,等待着老爷子的命运主宰。

  片刻后,只见老爷子面带微笑对着众位朝中大臣缓缓说道:蔡太师、王宰相、白执政、赵执政、蔡执政、张执政,朕没有说错吧,吾儿在文化艺术上的修养和造诣,也是完全继承朕的衣钵,刚才一看书名,就能把整书的来龙去脉及相关刻帖都说的清清楚楚,想必也是熟读此书,众位爱卿以为咋样?

  有了此番老爷子的神助攻评价,我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心里便在想,还好这关应该是过了,听刚才老爷子的问话,目前这里众人可是大宋的常委会全体成员,代表着目前大宋最好的决策机构,哪个都是随便一跺脚,京师都要地震的主。看来老爷子经常跟他们在此雅集(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集会,雅集都是吟诗作文唱主角,虽然现场会有其他雅文化元素诸如:琴、棋、书、画、茶、酒、香、花等参与,但只是配角。)。

  听皇上都这么评价,众人哪敢反驳,虽然有爱屋及乌的成分,但是太子爷这番表现毕竟合格了,不像之前那样木讷和对文学艺术不屑及反感。连皇上都肯定了,这些朝中大臣个个都是人精,哪里还有人反驳呢,便见众人纷纷下跪附和说道:皇上洪福齐天,才华横溢,集历代之精华,创万世之楷模,让臣等望尘莫及,皇太子学富五车,令臣等汗颜!

  看着众人这般表现,我心中不由感慨道,哎呀,这文人要是拍起龙屁,那简直是登峰造极也,成语应用的个个到位,还不带一点羞耻感,表达的如此清澈和直白,在下甘拜下风也。蔡太师就是蔡京,王宰相就是王黼,其他应该白时中、赵野、蔡攸、张邦昌等当朝重臣,都是权倾朝野的大人物。

  此时此景要是我不说点啥,好像就显的不合拍了,但是对于这些朝中重臣如此文雅的拍龙屁模式,我顿时便陷入了沉思,要咋样才能将龙拍的啪啪响而又不失格调和优雅,又符合我太子爷的身份呢?马上大脑开启全速运转模式,忽然想到老爷子不是深信道教吗(史称宋徽宗在玉津园遇见神仙,作《天尊降临示现记》。先后宠信道士多人,尤重林灵素,信其神霄玉清府的神话,以上帝长子长生大帝君自居,示意道录、院册封自己为“教主道君皇帝”。多次下诏立道学,设道经博士,设置道阶和道官。下令编《道纪》和《道史》,整理校勘道经,雕版刊行了《政和万寿道藏》。并自著《御注道德真经》,《南华真经逍遥游指归》、《冲虚至德真经》和《步虚词》等),

  于是便说道:正所谓道可到、非常道,致虚守静追求的是人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人道而言,学与吾不可高调宣扬,只求心境的平和,所谓道法自然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只求心静而然,努力提升道法,直至天人合一才能达到无为而的境界!

  这是道家精髓的一段话语,当文化修养特别是笔墨丹青到达一定的境界,其虽然还不能达到真正的笔由心生、笔随心动,但是其内心一定是到达了非常平静和平和,才能全心专注去书写描绘,心若是有杂念,必然会影响其发挥。所以向老爷子这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字体的顶级书法名家,自然在行书的时候追求心境和一,心静则自然,自然则和谐,和谐则无为,无为则特度。这就是艺术文化人创作的最高境界。言外之意也是本太子是个低调而内敛的文化人,不像皇三子那样爱表现,本太子非常好的遗传了老爷子的艺术基因,但是本太子追求的是内心的平和,艺术和文化的修为是为了让人心境平和,教人遵循自然法则,不可为了表现而表现,本太子要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从而达到文化艺术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经过我这样一套神操作,直接将众人搞的陷入了蒙圈状态,周围顿时一片寂静无声,偶尔才能听到他人的呼吸声。这就是剑走偏锋,不按套路出牌,因为要表现的让人印象深刻,绝对不能随波逐流,那样只能是泛泛之辈了。特别是关键时刻,要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针对老爷子的个人爱好丹青笔墨和道教,综合起来再给予适当性的总结。

  此时诸位朝中大臣心里也在嘀咕,这不对啊,之前这个太子爷太平淡无奇了,总是窝在府邸内每天欣赏那几条金鱼,对任何政事都不感兴趣,更不会介入朝堂之事,更何况对文化艺术和丹青笔墨更是反感和排斥,完全没有皇上遗传的一点基因,反而是皇三子赵楷(史记:宋徽宗赵佶第三子,母为王贵妃,跟他的父亲宋徽宗一样,自小聪明伶俐,文彩非凡,又精通琴棋书画,并且擅长画花鸟,因此深得宋徽宗的宠爱。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赵楷偷偷参加了当年的科举考试,竟考中了头名状元,宋徽宗得知后非常高兴,但是他又怕被天下人说闲话,毕竟皇子考中状元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于是宋徽宗就点了考中第二名榜眼的王昂为状元,但实际上状元仍是赵楷),在这方面表现的很让皇上喜欢,而且宰相王黼这个政治投机客,正是看到了这点,就不断的背后唆使皇三子赵楷处处表现自己,而有意跟我这个嫡长子争夺太子之位,此时除了蔡京,心中暗自窃喜自己站队成功,估计宰相王黼是最失落的一位,内心冰凉至极,看来皇三子赵楷是彻底没有希望了,其他诸位大臣还是观望态度,主要看皇上的态度。毕竟这关乎到他们以后的政治生命问题,不可为不谨慎也。

  而此时老爷子心中也是跌宕起伏,这小子自从上次京师地动被金鱼缸砸了脑袋之后,表现很突出、很反常,难道以前那种默默无闻都是在猥琐发育吗?按目前看来,这小子还是非常符合我的胃口,也完美的继承了我的艺术细胞,毕竟是立了将近十年的皇太子,又是嫡长子,祖宗礼法不可违,天下臣民意愿不可违也,还是得考验下其政治智慧和执政能力,至于黄三子赵楷,还是让其安心的做个快乐王爷为好,毕竟这是违背祖制和民意的事。想到这里便微笑的说道:皇儿此番见解,确实非常难得,这得意境需要极高的底蕴和休养才能悟到,更难得是将丹青笔墨和道教精髓融合在一起,这就让朕非常的意外和欣喜,实在难得,朕心甚慰也。

  说到这里,刚才还眯着眼睛暗自庆幸的蔡京便神助攻说到:启禀皇上,刚才皇上之言让臣茅舍顿开,太子爷此番表述确实令臣等豁然开朗也,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其书法就是书法,绘画亦就是绘画,而将其书法和绘画融入一体的,圣上乃古今第一人(备注后世评价: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画绘画艺术中占有主导地位。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特色的“诗书画印”一体化,同西方艺术有着明显区别。宋徽宗赵佶对“诗书画印”的融合运用达到了一定高度,强调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为后来绘画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皇上的作品大大突破了古人,诗、书、画、印一件不缺,题字时会写天下一人的御押。题字落款文字布置可谓错落有致,诗情画意的意境令人难以忘怀。精美的绘画配以飘逸瘦劲的书法,画面的安排非常的老道成熟,诗的位置安排的非常的巧妙,落款与印章也用的恰到好处。诗、画、款题与印章构成一个非常稳定的三角,画面既丰富又有画面动感构图疏密有致,给人以一种和谐的美感。皇上的花鸟题材代表作品《芙蓉锦鸡图》是诗书画印一体化接近完美的一种融合,上有皇上独特的瘦金体书法诗跋题款。

  综上所述看来,这就是皇太子所言的文化艺术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而能将文化艺术和道教融合贯通,提炼其精髓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者,让老臣等受益匪浅,久久体会不能自我,真乃妙哉也。经过蔡太师这么一点明的神助攻,老爷子便不断的微笑点头示意认可,便说到:我朝历来主张文治为先,诸位皇子也不例外,为了表彰皇太子的卓越表现,亦为天下读书人做出表率,特册封皇太子赵桓从今日起提举皇城司(皇城司前身系武德司,武德司起于五代,其名称出现可上溯至五代后唐:武德使史彦琼者,以伶官得幸,帝待之以腹心之任,都府之中,威福自我,正言以下,皆胁肩低首,曲事不暇;至后汉隐帝诛杀权臣,乾祐末,隐帝用武德使李业等谋,诛大臣杨弅等,武德使为皇帝爪牙,权柄甚重,牵制“宿卫诸将”和枢密院。宋承后周,太祖幕府旧僚王仁赡授武德使上尝遣武德卒潜察远方事。王仁瞻之后,武德使先后由刘知信和王继恩出任,皆戚里致贵,尤被亲任,中外践历,最为旧故。时人称太祖采听明远,每边阃之事,纤悉必知,多赖武德司刺探之功。太平兴国六年(981)十一月十日,改武德司为皇城司),以示奖励,皇三子赵楷迁封太保。

  这话一出,众人皆知道咋回事了,这是皇上在进一步考验太子的政务能力,让其深度参与朝务,考察其政治手段和智慧能不能把握全局。另外宰相王黼此时心里已经结冰了,看来皇三子赵楷已经彻底没有希望了,其皇城司提举也被撤了,迁封太保,这是明升暗降,这太保没有任何实权,只是一种政治象征而已,而皇城司可是实权部门。看来这次政治赌博没有赌对,得赶紧想办法向皇上和太子爷靠拢。想到这里,便带头跪下高声说道:皇上圣明,恭喜皇太子提举皇城司。

  众人皆不甘示弱,便纷纷下跪向我道喜,我便从容的一笑赶紧下跪谢恩:儿臣谢父皇隆恩。说完便着实的向地板上磕了个头,内心却无比欢喜,这头磕的有得劲了,只听见哐当一声响,老爷子见我如此感恩和真诚便心疼说到:皇儿及诸位爱卿免礼,皇儿先下去领封,朕与诸位爱卿继续雅集也。

  我跟众大臣便纷纷起身,然后又是对着老爷子低头曲身拱手行礼告辞,便缓慢后退,再转身在小内侍的引导下下楼梯而去。

  【大观贴】详细解释:【大观贴】,是北宋的书法官刻丛帖,刻帖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复制书法范本,用来学习书法,同时也留存前代圣贤的墨迹,最早的刻帖是【阁帖】又叫【淳化阁帖】,同样是十卷,是宋太宗的时候他组织人手摹刻的历代书法丛帖,从【阁帖】开始,就正式出现了各种文化阁帖,并形成了一种传统,每个朝代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刻帖,比如明代文征明,就有【停云馆帖】,清代就有【三希堂法帖】等等,甚至私家也有各种刻帖,文征明那个【停云馆帖】就属于私人刻帖,所谓“帖”除了是法帖和书法原帖的意思以外,就是指的刻帖,就是在当时没有复印机也没有照相机的年代里,对书法作品非常好的也是非常高效的传播方式,刻帖的收藏也成为后世皇室贵族和文人雅士们的重要收藏品种之一,同时也是学习书法的最佳范本之一,也成为保留前贤书迹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现代人学习书法的必修课之一。但是之前的【淳化阁帖】到宋徽宗的时候,原版已经毁的差不多了,也没有办法再继续拓印了,在大观三年(1109年3月)的时候,他下诏让隆大渊主持,重新把宫里收藏的这些前贤法帖进行整理,重新刻了一部,内容上跟【淳化阁帖】有所不同,并纠正了【淳化阁帖】中的一些错误,还让蔡京书写款识标题,这就成就了北宋的这部著名法帖【大观贴】又名【太清楼帖】或【大观太清楼帖】。在古代收藏碑帖,欣赏碑帖,都属于读书,而且是更高级别的读书,加上艺术鉴赏,这种形式在全球也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而相对于现代的读印刷书才叫读书,就显的有的狭隘了,比起宋代来说,我们格局小了,在宋代读碑帖也是读书,你看画也是读书,读书的同时可以学习多种艺术形式,事半功倍,这就是中国文化所独特的地方。

  太清楼详细解释:北宋的太清楼是皇宫内廷的一个建筑是宋代的皇家图书馆,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太清楼、宣和殿、秘阁这三个地方都是皇家藏书的地方,太清楼主要收藏四库书、经史子集、天文书、图画等等,还有就是宋朝第二代皇帝宋太宗的文章和亲笔书法作品,这里收藏了太宗的数百卷诗文、书法的原稿和手迹。宋徽宗还搜集道经重修编撰了一部新的【道藏】,并且对道经分出等级,这就是【政和万寿道藏】,整个【道藏】在福建雕版,然后运到京城印刷成书,这是历史上第一部印出来的【道藏】,以前不管是唐玄宗时期还是宋真宗时期的都是手抄本,还组织道教中人编写【道史】和

  【道典】还设立道录院,还将之纳入当时的官学体系。在医学的图书方面,组织编撰了【圣济总录】,一共二百多卷,这里面就保存了大量的医药理论和经验,药方将近二万,这些药方主要不是汤剂,而是可以制成颗粒的药丸、粉末状的散、黏糊糊的药膏等等,还包含运动、饮食、针灸等的治疗方法,甚至还有方士进献的方术,也附录在里面。另外还组织编撰【重新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一共有十二位医官参与修订工作,这是宋代之前的中草药方面的重要文献。另外还设置了“安济坊”就是依靠寺庙、道观设立的医院监疗养院,并且为病人建立“病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病例。

  另外组织人手编撰了【秘书总目】,一共著录五万五千九百二十三卷,在收书总量上已经超远了唐代【开元四部录】的规模。所以从文化艺术来说,宋徽宗确实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加上本人的艺术修养非常之高,从而造就了北宋空前绝后的艺术文化,但是宋徽宗忘记了他的职业和身份,他是一个皇帝,勤政理政才是正事,玩艺术应该只是业余爱好,但是宋徽宗把艺术文化当一个主业来玩,太热爱艺术文化了,而且还玩的非常嗨,玩过头了,直接把当时全球第一大上市公司大宋公司玩没了,那可是苦了亿万大宋底层百姓和中产阶级(造成了历史有名的第三次衣冠南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