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宋雄 第十九章 见梁师成 试探态度

《宋雄》第十九章 见梁师成 试探态度

作者:曹家大叔 字数:3256 书籍:宋雄

  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四月初八,最近几天一直在熟悉皇城司具体事务细节和恶补大宋目前现行体制下的各类金融机构,以前也只是大概了解其作用,对于这些种类繁多的金融机构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细化了解。待全面了解后,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远比西方几百年就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各类国有和民间的金融机构,他们不仅为大宋的繁华的商贸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还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只可惜随着宋的灭完,这些宝贵的创新财富没有被继承下来,而过了几百年以后,西方在这方面才刚刚萌芽发展。

  今日一到皇城司,便命人去请被朝廷众臣号称隐相的梁师成过来,主要还是要解决下皇城司二位公事被流放的事情。虽然这事是宰相王黼等人的诬陷,但是以我目前的太子身份,不好直接去找宰相王黼,毕竟王黼曾经支持过老三更我有意争太子之位,而王黼却对梁师成非常的尊敬,待梁师成像父亲一样,称为恩府先生。其包括蔡京父子也是对梁师成大献殷勤,这位宦官何为能让这么多朝中重臣畏惧呢,这当然还得从梁师成的发迹开始说起。

  梁师成字守道,河南开封人,其从小便聪慧狡黠,熟习文法,稍稍知道一点写作,开始隶属于贾详的书艺局。贾详死后,便由梁师成负责管理睿思殿文字外库,负责出外传道上旨(给皇上写圣旨和诏书),在书艺局便研读史书,这为以后的被重用打下了基础。

  当时中外泰宁,宋徽宗老爷子留意于礼文符瑞的事,梁师成善于逢迎和熟悉历史,希图恩宠。宋徽宗老爷子本来是把他作为下等奴仆的,却因此提拔他为近臣,凡是皇帝诏令都出自他的手,他选那些擅长书法的小官练习模仿徽宗的字体,掺杂在诏书中颁布,朝官不能辨别真伪。梁师成实无文才,但却自我标榜,自称是苏轼流落在外的儿子。这于这点苏家业没有承认,更没有否认其事,后来苏家落难之际,梁师成便时常在钱财方面接济苏轼后人,曾告诉府内总管,只要是苏轼后人来府内,一万贯以下的钱可以随时支取不用汇报。可见梁师成对苏家的照顾。

  当时,由于朝廷党派斗争的原因,苏轼的文章被禁,他的文章在民间的都被毁去,梁师成向宋徽宗老爷子诉委屈说:我的先辈有何罪?此后,苏轼的文章才慢慢流行。他以翰墨为己任,广招天下才能之士,这些名人往往被他玷污。他在厅堂放了很多书画,请宾客参观,得到某人题识符合己意的,就秘密提拔,执政、侍从也可由此而升任。在宋代重文轻武的格局中,此等行为也确实让当时不少的文人雅士聚拢到了梁师成身边,从而进一步让宋徽宗老爷子看中并不断的加封官职和提拔重用,最多的时候他兼任百十个官职,所以京师视他为“隐相”。

  宣和二年(1120年),王黼提出攻取燕云十六州的计划,梁师成开始还反对,最终还是赞同了,并推荐谭稹为宣抚使。平定燕山后,他因功升为少保。更是广收贿赂,有人给他送钱数百万,他就让此人以歌颂宋徽宗老爷子的书法为名,让他参加廷试,唱第那天,他侍立于皇帝身边,小声控制某某人的升降。他手下的小吏储宏也有科举功名,但却仍与当初一样为厮役。

  李彦在京东、京西搜括民田,所到之处飞扬跋扈,监司、郡守不敢与之抗礼。有人对宋徽宗老爷子说,梁师成恰在帝旁,厉声说:皇上的仆人地位虽低,次序也在诸侯之上,难道能把这看成过失吗?上言者害怕而不再说话。

  但是有一点是非常难得的,就是他非常支持我的太子之位,更是坚决反对王黼背后要拥立老三成为太子。这就跟他为宦官(太监)出身有关,本身梁师成并非科班出仕,他从一个小内侍(太监)能一步一步升迁至检校太傅,拜太尉、开府仪同三司,迁淮南节度使。都是源于宋徽宗老爷子对文人的宠爱和对宦官的信任。梁师成明白,今天的一切荣华富贵都是源于皇权的恩宠,他并非常注重皇权的正统性和延续性,对于身为嫡长子、现任太子,大宋的法定接班人,梁师成是非常拥护和支持的,而对于老三的不正统他自然是十分的反对和排斥,所以正是基于这点,采用迂回战术解决皇城司二位被流放的公事我感觉会事半功倍。

  不一会儿只见一位长相老实,看似人畜无害的宦官进大堂便跪拜道:下官梁师成拜见太子爷。我盯着他仔细看了一眼,从外表来看,绝对不是渣男,而事情往往就是这么意外,不熟悉他的人,还以为他是个忠厚之人,实际上他却是非常奸诈,而且还因善于察言观色,深得宋徽宗老爷子宠信,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也。基于对他的了解,这么支持我,我便说道:梁太傅请起,请坐。便命人奉茶然后我便对他说道:梁太傅最近可好,本太子今日突然召见,会不会打搅到梁太傅?先探探他的底,对于我到底是一个啥态度,毕竟现在对我来说是非常时刻,要是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让这些奸臣添油加醋传到老爷子那里,恐怕就对我不利了。

  听我这么说,梁太傅明显感到意外和震惊,愣了片刻便低头曲身拱手行礼回答道:启禀太子爷,老臣托太子爷宏福,目前身体还算硬朗,今日太子爷召见老臣令老臣内心激动不已,老臣愿为太子爷鞍前马后,不敢当太子爷打搅之说。见他这么表态,我便心安了不少,便示意左右退下,待大堂内只剩我们二个人时,我便对堂下的梁师成说道:今日召梁太傅前来,其一是感谢梁太傅的这么多年对本太子的支持,其二是关于皇城司目前有二位公事因东南之事被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三千里流放荒莽之地,梁太傅应该清楚,本太子刚提举皇城司不久,这司内下属受此冤屈本太子不能不过问,毕竟皇城司众人都看着本太子,梁太傅能理解吗?

  梁师成听我这么一说会立马曲身拱手:老臣明白太子爷的意思,这事老臣也听说过,这是宰相王黼等人的过失,老臣有空找王黼聊聊,这是小事,请太子爷放心交给老臣,老臣定当将皇城司二位公事以最快的速度召回并让其官复原职。听他这么说,我便满意的点了点头,心想怪不得号称隐相,这事算是找对人了。随后便嘱咐道:梁太傅果然快人快语,本太子甚慰。此时正是朝廷处于多事之秋,百年的边界和平被金人的金戈铁马突然间打破,要是朝廷大臣都像梁太傅这般以大局为重,以社稷为重,那该多好啊。说完便长长地嘘了一口气。

  梁师成随即会意道:谢太子爷夸赞,太子爷要是用的着老臣的地方请尽管示下,老臣定当为太子爷鞍前马后。老臣别的没有特长,这些年来在皇上的照顾下,倒是跟朝中的大臣都有交集,若是太子爷不嫌弃老臣宦官之躯,老臣愿为太子爷行万难之事。这老家伙倒是很客气,连蔡京父子都得拍你马屁,童贯、谭稹、李彦等宦官更是对他敬重有加,更何况其宰相王黼待他都是像父亲一样尊重,还不说其他门下众多的大臣及经过他提报的各级官吏。但是对于他的这般表忠心,我也是观其言看其行,先看他这次事情的处理结果再具体看,想到这里便对梁师成说道:梁太傅之好意,本太子心中有数了,到时可能要多多麻烦太傅。梁师成当即行礼再次表态全力支持。

  对于梁师成来说,我继承大位是早晚的事,而他要是能够二度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恩宠,绝对是心中之梦想,如今有这么一个好的机会,他当然不会放弃。毕竟身为宦官的他们一切权利和荣誉全部来自于皇家,一旦失去了这棵大树,他们便啥也不是,都比不上一个平民,更不用谈权利和荣华富贵、锦衣玉食了。

  见梁师成这么听话,我此刻心中也是放心不少。感叹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皇权真的是好使,瞬间能让一个跺跺脚京师就地震的大人物俯首陈臣,此刻为了更好的利用梁师成的隐相之能,我便接着试探他道:梁太傅,我朝素来以文治理天下,可如今面对北方金人的虎视眈眈,全朝上下本太子感觉缺乏一种武将的阳刚之气,不知梁太尉有何高见?很明显就是告诉他,目前朝廷尔等这般所谓的文人雅士,将整个朝廷气氛带坏了,面对金人除了议和、纳贡就没有其他一点别的办法。梁师成当然能明白我所说的意思。

  他便回答道:太子爷此言甚好,这是在太祖开朝以来的既定政策,由于当时历史条件原因(五代十国经常发生将领兵变),朝廷推行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以文制武政策是有利于当时的朝局,而今此一时彼一时也,历经我朝上百年的治理,内部基本已经稳定,而外部的形式却发生了变化,兄弟之国大辽国的灭完,导致边界局势再度紧张了起来,而刚才太子爷所言,此时加强兵事、重视武将,老臣以为甚妥。

  梁师成这个态度,我就心中有底了,他的支持对目前的我来说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后面的筹建大宋新军、大力发展军械等事务,虽然身为君主,但是要是跟底下的大臣思想不统一,没有大臣的支持和配合,形不成上下一条心,很多事情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像之前的新旧党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王安石那么好的改制措施,由于大臣的阻扰和基层官吏的不作为,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我便说道:梁太傅实事求是,难得也,今日之事就有劳太傅了,以后有事东宫会派人知会太傅。梁师成诚惶诚恐说道:太子爷,老臣实在担待不起有劳二字,太子爷有事尽管差人吩咐即可,老臣定当全力以赴。我便微笑的点点头以示认可和友善,梁师成随即会意道:那老臣先告退,太子爷万福。我再次点头示意。

  随着大堂前门的开启,梁师成慢慢消失在我的视野中,对于今日之召见和梁师成的态度,我还是感觉到非常的满意和顺利。接下来便开始筹划新的步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