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宋雄 第一百零五章 御用金牌 钦差粮商

《宋雄》第一百零五章 御用金牌 钦差粮商

作者:曹家大叔 字数:2839 书籍:宋雄

  对于这阵势,堂下的知州便破口大骂道:尔等竟然攻击官府,而今又不知天高地厚安坐于大堂之上,试问你真不知道死字咋写吗?我便冷笑一声,随即对着左右说道:掌嘴。侍卫便上去重重的打了二个耳光,此时知州便彻底蒙圈了,本着不吃眼前亏的原则,这次知州这次学乖了,也闭嘴了。我见他老实了,便开口说道:尔等也知道天高地厚这个词,也不枉你读了几年书,今天本掌柜就教你如何为官!将城门处商税吏缉拿前来大堂来对质。侍卫随即一行礼,便小跑而去,而原来府衙的众多官兵则被凶狠的皇城司侍卫拦在了大堂之外,站立于堂外。

  随即我便接着说道:现在我给尔等普及下刚才尔说的大宋帝国的律法宋刑统,【宋刑统】大体上抄自【唐律疏议】,对犯罪之人的刑罚分为:笞(用鞭、杖或竹板子抽打)、杖、徒、流、死五大刑名,五刑又分二十等。笞刑:笞一十,笞二十,笞三十,笞四十,笞五十;杖刑:杖六十,杖七十,杖八十,杖九十,杖一百;徒刑:徒一年,徒一年半,徒二年,徒二年半,徒三年;流刑:流二千里,流二千五百里,流三千里,均要配一年劳役;另外本朝为了威慑犯罪和知法犯法,更是增加了死刑:绞,斩。

  宋刑统同时还规定将判官的错判称为出入人罪,分为故入人罪,是指司法官徇私枉法,故意将无罪之人判有罪,或则将其轻罪判为重罪;故出人罪,是指司法官故意为罪犯开脱,将有罪之人判无罪,或则重罪轻判;失入人罪,指司法官因过失,误将无罪之人入罪,或将罪轻重判;失出人罪,指司法官因为失误,将有罪之人判无罪,或将罪轻之人判重罪。

  不同类型的司法错判所承受的责任追究是大不一样的,其中故入人罪分三种,其一入全罪,即司法官将完全无辜之人故意判有罪,亦就是将受冤人所承受的刑罚同等施还给制造冤案的司法官。其二从轻入重,对犯人司法官故意判重了,杖六十判成杖八十了,那二十杖由司法官来承受。其三刑名易,司法官故意将轻的刑名判成重的刑名,按刑差论责。

  失入人罪的问责,司法官不存在主观故意,往往是因为案情有疑点或则法律适用有疑难,而法官未能明辨,从而做出错误的判决,导致无罪之人获刑,或罪轻之人受到重判。按照比故入人罪之法各减三等处罚。失出人罪的问责是按照比故入人罪之法各减五等处罚。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失入有罚,失出不坐的现象,其实这也代表了一种制度安排的权衡,法官面对一起疑案,作出从轻、从无的判决,可能会导致罪人没有得到应得的制裁,但这是需要容忍的代价。理想的司法状态,自然是既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不枉无辜,不纵罪恶,然而,由于证据的泯灭,侦查技术不足,人之理性有限等,只能是二害相权取其轻,二利相权取其重。

  后来朝廷为了进一步增加法律的权威性,特别增加了非法之刑,增加夷族、活钉、断手足、腰斩等,以期取得更大的恐吓和威慑效果。另外宋刑统规定:凡是持械抢劫,无论抢劫是否成功,一律处死。还有就是本朝的法律特别重视证据,有一定证据不能结案,刑事案件必须要有凶器、尸首等相关物证才能最后定案,民事案件则要有相关的契约文书作为证据。

  还有就是编例制度了,例是指将以前事情的处理方法作为后来同类事件的参照标准,实际上是一种援引以往事例作为量刑定罪依据的做法。例的来源有断例,以典型案例作为后来同类案件的审理依据,特旨是以皇帝对特定的人或事的特别处理方式作为后来同类事件的处理依据,指挥则是中央官署就个别事发布的指示或者决定,这种指令一经发出,即可成为以后同类事件的处理依据,具有法律约束力。

  尔等可知之前福建路有个案例,就是官府诬陷粮商,从而造成冤案,后经大理寺审理,才还粮商清白,最后地方长官被处于流放一千里,杖一百。你可知道这就是典型的编例制度应用了,尔等今天的这番行为,要是核实了,刚才福建路的案列就是尔等的最终归宿。

  对于我刚才所言,堂下的知州瞬间石化了,心想这绝对不是一般的粮商,肯定大有来头,此时他才明白过来,刚才自己草率了,忘记了问清楚对方的身份,大堂上的人能有这番见解,来头肯定不小,不是翰林院出身,就是国子监专门学过法学,或则亲友在朝廷担任要职,要不然,福建路的案例他不可能这么清楚,这都是朝廷专业研究法律的重点参考案例,一般的普通百姓哪里能知道这些呢?可是现在一切都好像晚了,能安然的坐于大堂之上,那股威严可不是一般的人能有的,这人的来历估计不简单,莫非是哪个朝廷重臣的官二代,或则是哪个王爷家的公子,想到这里便打了一个哆嗦。而刚才那个半死不活的庞通判此时已经躺在地上疼的打滚,口中嚷嚷个不停。

  而在此时,侍卫将城墙门口的税吏押了进来,税吏进到大堂一看这阵势,只见知州堂下,而高堂上坐着的竟然还是陌生人,一下子也搞不清楚是啥情况,突然看到案桌前面的王管家,他才想起来了,这就是刚才进城纳税的粮队啊。粮商咋现在高坐于大堂上呢?这令税吏百思不得其解。我见税吏来了,便对着他问道:税吏,刚才我们进城,是不是交了百分之五的商税?

  税吏愣在原地,然后看了看边上的知州和躺在地上不断呻吟的庞通判,侍卫见状便在边上催促道:长官问你话,快回话!税吏这才缓缓说道:是的。见税吏承认了,我便转向知州问道:知州,你现在有何话说。面对税吏这个人证,加上商税的凭证这个物证,知州知道这事已经彻底瞒不住了,便正色道:关于加征商税之事,乃是朝廷政令,本官没有任何义务告诉你。再说了,尔等是何身份,有何资格质问朝廷行政命令,有何资格质押朝廷命官,又有何资格高坐于大堂之上?若再执迷不悟,小心尔等人头落地。

  面对堂下知州的威胁,我微笑道:既然尔等如此不知好歹,那今天本掌柜就让你死个明白,来人,关闭大堂堂门,让这个堂堂的滑州城知州大人看下我们有没有资格高坐于这滑州城府衙大堂之上。随后侍卫应声而动,外面的侍卫则亮出兵器背对大堂警戒,里面的侍卫迅速关闭了大堂大门,持刀而立甚是威严。然后王管家示意了小六子,小六子随即从怀中圣旨,高声惊叫道:滑州知州、通判等人接旨。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巨大的变故,堂下的知州、通判、税吏顿时不知所措,连刚才还在呻吟的通判此时听到有圣旨,便也忘记了疼痛,吃力的挣扎着用眼光看向大堂之上。而边上的刘老汉则是惊讶的目瞪口呆,心想自己肯定上了贼船,这伙粮商大闹知州府衙不说,竟然还公然殴打朝廷命官,现在居然还敢假传圣旨。

  此时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金刚见他们还在蒙圈状态,便同时大喝一声道:尔等还不跪拜接旨。知州等人才回过神来,纷纷跪于大堂道:滑州知州陈佩瑜恭迎圣旨。边上的通判也全力打滚起来,口中低声道:滑州通判庞佩璇恭迎圣旨。而税史则是急忙跟着跪下,头也不敢抬。随后小六子便念道:朕膺昊天之眷命,日夜顾念大宋帝国百业兴旺,百姓安居,特遣黄掌柜之粮队,以贩粮之便,行于各地,实行监督之责,所经州、府、县、军等见旨如朕亲临,特赐黄掌柜提调所经之地的一切军政要务之权,并赐便宜行事之权。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小六子宣读完毕,便将圣旨拿到知州陈佩瑜面前,知州陈佩瑜等人便磕头道: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见他们叩拜完毕,小六子随即说道:陈大人要不要验证下圣旨的真伪呢?知州陈佩瑜连忙道:下官不敢,下官不敢。随后双手举过头顶,恭敬的接过圣旨。小六子鄙视了看了接过圣旨的知州陈佩瑜然后酸溜的说道:陈大人还是稳妥点为好,洒家还让你看个东西,陈大人您可瞧仔细咯。说完便掏出一个用黄色绸缎包裹的物件,缓缓掀开后,只见一个金色手掌大小的纯金牌子,上面凸刻着一个御字,闪闪发光,在大堂内显的格外刺眼和显目。知州缓缓抬头一看,看到御用金牌便随即再次叩拜高喊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为了对此次微服私访行程的保密,也是为了更加监督好地方,在出巡之前便提早拟好的圣旨,便让小六子带上了御用金牌。圣旨加金牌则代表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同时用钦差的身份更加能让地方官信服,而要是亮明身份一旦传开,行程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从而给我们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干扰和影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