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在深渊里仰望星空:魏晋名士的卑微与骄傲 应玚 如果人生是场没完没了的party

《在深渊里仰望星空:魏晋名士的卑微与骄傲》应玚 如果人生是场没完没了的party

  曹丕曾经给吴质写信,回忆他们的宴会。在那一篇《与吴质书》里,他以一排漂亮的骈句,铺陈已经过去的好时光:说他们出去玩的时候,各自的车子连在一起,在北场追杀飞禽走兽,提着猎物到南馆去吃饭聊天。“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大家的座席挤挤挨挨靠在一起,没有尊卑贵贱。酒酣耳热,熏熏然之际,常就着手边的事物随意开始命题作文比赛。厨子献上一只瓜,刘桢就和曹植捉对即兴,各做一首《瓜赋》。节气正值大暑,王粲、陈琳、刘桢、曹植每人一张绢,援笔濡墨,便有四篇《大暑赋》。看到有趣的玩意儿,比如珍稀的鹦鹉,也来搞一场作文比赛,《鹦鹉赋》一再出现在王粲、陈琳、阮瑀、应玚的文集里。

  喝高了也难免兴奋胡扯,于是就随便挑拣出儒家六经或者诸子百家中的几章来各抒己见,东拉西扯。辩论和作文比赛自有输赢,这些人里面有不少杰出的音乐行家,像是阮瑀、陈琳,都是古琴演奏家,他们输了大家正可以借机一饱耳福……

  曹丕写这封信的时候,那些欢乐的夏夜都已经成了往事。徐干、应玚、刘桢、陈琳都死在建安二十二年的一场大瘟疫中,在这之前,王粲和阮瑀也已经谢世。曹丕在回忆这段友情的时候说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话,他对吴质说,伯牙为子期绝弦,仲尼为子路覆醢,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难再有。我的朋友们,虽然不比古人,但也是这个时代的翘楚了,这天下还会有杰出的人才,也许后生可畏,但我和你是见不到了。对我来说,大概是再也没有像昔日一样宴游的机会了。

  不仅曹丕,曹植在这一点上也和这个他斗了半辈子的哥哥有同样的感慨。他的一首《公宴诗》里也描述过相同的场景:

  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

  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参差。

  秋兰被长阪,朱华冒绿池。

  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

  神飚接丹毂,轻辇随风移。

  飘飖放志意,千秋长若斯。

  他们不约而同地以温柔的笔触描述那些短暂的宴会,甚至明知不可能,却依然真诚地期望能永远如此。在这样的场景里面,有纯粹的兄弟情、朋友情。那些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被大家自觉隔绝在宴会之外。有的,只是才华的碰撞,人生审美的享受。汉末的士人聚会过于政治化,太过沉重。邺下文人们的聚集是轻松、惬意的,他们的宴饮把汉末的“清议”渐渐变为“清谈”。更放松、更活跃、更不受政治束缚,从职业抱负变成人生乐趣。

  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开启了后来中国特有的沙龙文化——“公宴”:金谷园的雅集,兰亭的聚会……一群性味相投的朋友们聚在一起喝茶喝酒,俯仰天地,口谈玄言,手挥五弦。中国的知识阶层,真正用心地去享受生活无疑是从这个时代开始的。

  只是,他们没有办法永远躲在西园里喝酒聊天,在他们的花园之外,是白骨连天、易子相食,是连年战争、饥荒造就的荒凉。他们因为这种荒凉而倍加珍惜生命,躲进诗与酒之中,但诗和酒无法永远庇护他们。

  所以,有一天,应玚在一片欢乐的氛围里有些格格不入,写了一首很另类的《公宴诗》:

  巍巍主人德,佳会被四方。

  开馆延群士,置酒于斯堂。

  辩论释郁结,援笔兴文章。

  穆穆众君子,好合同欢康。

  促坐褰重帷,传满腾羽觞。

  应玚终于承认,当他们辩论、喝酒、写文章的时候,是在释放抑郁与哀伤。为什么哀伤呢?他们都少有才名,都出身高贵,都抱有匡正天下的崇高理想。但是最后,并没有人听他们的,他们甚至不能过多地谈论政治得失。曹操可以放任他们长期集会,因为他们有一个安全的身份——“文人”。他们一旦再想往前踏一步,那么宴游将变成结党,应玚,徐干他们会成为又一个孔融、崔琰。

  只好喝酒。

  应玚出生在一个有名望的大家族,他的祖父是曾经做过司隶校尉的应奉,伯父是写过《风俗通》的应劭。他自己和刘桢一起做过曹操的秘书,后来到曹植那里做过平原侯庶子,曹丕做了管候选官员的五官中郎将之后,他又去曹丕手下做了将军府文学。看建安七子的集子,应玚的文章是最少的。有名的只有《公宴诗》和《弈势》。在邺下文人集团中间,论政治影响力和文才,吴质、杨修、丁廙都比他要丰满。但曹丕似乎认为应玚有深沉的思想与著述的志向,是个睿智的人。曹丕于是在这篇《与吴质书》中说,“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

  应玚对于公宴的认识无疑是他们这一帮人中间最深刻的,所以他也最是半醉半醒。他那首最有名的《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说的正是这样的心情:

  朝雁鸣云中,音响一何哀。问子游何乡,戢翼正徘徊。言我塞门来,将就衡阳栖。往春翔北土,今冬客南淮。远行蒙霜雪,毛羽日摧颓。常恐伤肌骨,身陨沉黄泥。简珠堕沙石,何能中自谐。欲因云雨会,濯羽陵高梯。良遇不可值,伸眉路何阶。公子敬爱客,乐饮不知疲。和颜既以畅,乃肯顾细微。赠诗见存慰,小子非所宜。为且极讙情,不醉其无归。凡百敬尔位,以副饥渴怀。

  清代诗论家张玉谷作论古诗绝句四十首,其中第十八首说的就是应玚的这首诗,他说,“《公宴》诗篇开应酬,收罗何事广萧楼。德琏别有超群笔,一雁云中独唳秋”。

  从张玉谷的诗里不难看出,他对公宴诗的评价并不高:这派诗是后代应酬诗作的滥觞,大多文采有限。只是应玚的这首诗不仅代表了他自己诗作的最高水平,就是放在整个建安文学中也是可以让人眼前一亮的佳作。因为他在一片和乐欢饮的气氛中,安排了一只徘徊失群的大雁。它四处流离,既蒙霜雪,又摧折了羽翼,却依然不放弃寻找良遇的机会。应玚对于公宴的描写意不在描述一场宴会,他的目光始终停留在主持公宴的那位公子身上。在他的身上,他看到了一个好老板的样子——应玚以这样一种隐晦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政治希冀。但无论“敬爱客”的公子是否读懂,它并没有为建安文人带来走向政治中心的机会。

  应玚的时代,两汉的礼教禁锢破碎了。文人们不再理会两汉的教条规矩,也不像孔融一样扑上去对着规矩一顿拳打脚踢,做出些惊世骇俗的举动。但也是因为对旧有规则的不买账,他们时代的政治缺少规则,曹操以法家的严刑峻法加名家的诡谲统治下属,既严苛又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些文人们骨子里其实是信赖规则的,他们不喜欢遵守规则,却又依靠它获得安全感。这些才子们少了那些“坏小子”对规则的不屑与破坏,因而在时代的巨变里,永远不可能在风口浪尖逐浪弄潮。很遗憾,在乱世不奸诈,成不了英雄。

  因为曹操的参与和注视,建安文人们注定不能像汉末的党人一样指点江山、臧否朝政,但他们可以激扬文字、纵情任心。当他们的政治抱负因为种种原因必须雪藏的时候,他们把大多数的精力来丰富作为个人的生活,担不起再多的腥风血雨,他们从士人渐渐变成文人。

  但好歹,他们开创了一种风雅的生活方式,聚会、喝酒、辩论、作文。知己与对手,都在这样的宴会里看到对方身上智慧的闪光。但盛宴不常、欢会短暂,人不可能总是活在快乐的高潮,偶尔达到,就该珍藏一生。

  真可惜啊,人生不能是一场没完没了的pa

  ty(派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