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明第一贡生 第四百三十四章 三孤已稳,三公可期

《大明第一贡生》第四百三十四章 三孤已稳,三公可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3596 书籍:大明第一贡生

  张周从南京动身回京了,已经在路上。

  这是京师朝官所得知的消息。

  关于张周回京之后的安排,皇帝三缄其口,有让他当兵部尚书的说法,是最主流的,也有说他可能会直接当吏部尚书,毕竟南京兵部尚书调为吏部尚书也是可以的,前面的倪岳就是。

  还有现在李东阳为代表做出的分析,皇帝可能是想让张周回朝当工部尚书,因为在李东阳看来,皇帝在短期之内似并无让张周直接出兵草原的计划,那让张周主持兵部之事,或不及让他主持工部,因为张周最近总在忙什么开矿、造船、修关隘、铸造火炮等事。

  就在朝野上下还在猜测时,这天朱祐樘再一次召集了上听处的内廷会议。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皇帝还特地把内阁中并非上听处成员的刘健、谢迁叫来,等于说是内阁跟上听处的双重会议。

  六部尚书中,周经卸任户部尚书之后,他临时的上听处成员也没有传给佀钟。

  张懋作为武勋之首,上听处的位置铁打不动,再就是李荣和马文升了。

  “之前半月,草原的消息不断传来,说是鞑靼在经历了之前官山之败后,内部发生动荡,鞑靼小王子的汗位受到了挑战,朕便想,要再趁机给他拱一把火。”朱祐樘道。

  刘健难得有这种内廷跟皇帝商议军机大事的机会,也不出意外的,他出面反对道:“陛下,战事刚休,且马上要进入到寒冬,草原地势特殊气候不定,此时出兵并非良机。”

  有刘健在。

  好像连上听处的成员都哑火了,大概只有张周回来,才能跟刘健稍微叫板一下。

  朱祐樘道:“朕没有说要以边塞的兵马,出击草原。”

  “这……”

  刘健一时很尴尬。

  我反对了个寂寞?

  既然陛下您没有出兵之意,那还说什么“拱一把火”?莫非是想在达延汗正统性的问题上,做一些文章?

  朱祐樘语气平静道:“朕准备赐给蒙古蒙郭勒津部的头领,也就是火筛,一个东胜侯的爵位。由他引兵北上,替大明完成拱火之事。”

  此言一出,在场几名朝中重臣皆都惊讶。

  要说会玩,还是陛下您行啊。

  让火筛去打达延汗?不知道在火筛归顺之前,他们是穿一条裤子的?

  谢迁道:“启奏陛下,以臣之所见,火筛狼子野心从来都无诚心归顺之意,先前西河套之地为鞑靼入寇,火筛名义调兵,却迟迟未有动作,以至于宁夏边境为鞑靼劫掠甚多,其未曾有任何相助。此等之人实在不可信。”

  朱祐樘点点头道:“朕也认为如此。”

  皇帝居然顺着内阁大臣的意思说话。

  谢迁突然还有点不适应……他突然想到,好像自从张周崛起之后,皇帝已经很久没采纳他们内阁意见了,以往君臣和睦的关系,早就不复存在了。

  今天有点君臣关系回暖的意思啊。

  朱祐樘道:“但此一时彼一时,新建伯于官山一战重挫鞑靼本部,蒙古尤其是南边的那些中小部族,也应该清楚,除非归顺于大明,并以此来建功立业,才能换取于草原上继续生存的机会。诸位卿家不会是吝啬一个东胜侯的爵位吧?”

  什么侯爵之类的,如果是对内,文臣的确很吝啬。

  但若是赐给火筛,那就无所谓了……一个归顺的外族首领,就算给他封王,他也不算是正统的大明勋贵,如果能用这个虚名一般的爵位,让他为大明效命,跟巴图蒙克玩命,那就太完美了。

  “而且,河套之地朕也不打算再让火筛驻牧了,那是大明的疆土,接下来延绥等处将会在河套之地修筑关隘,将那边的田地和牧场皆都收归国朝关隘守御之下。”

  朱祐樘道,“若是火筛能在此战中立下功劳,朕会将威宁海等处,再赐还给他,让他为大明镇守疆土,成为鞑靼南下犯边的屏障。如果他未曾立功……任由他自便吧!”

  此话一出,大臣这才意识到,皇帝现在硬气了。

  看似是在给火筛好处,好像是在收拢火筛,但其实就是看不上火筛了……

  你们草原人都是渣渣,以前觉得你火筛归顺,还能展现大明对草原的宗主国情谊,给鞑靼各部族归顺提供范本。

  但现在不需要了……

  大明对草原进入到全面压制的阶段,如果你火筛还想继续两面三刀,一边得大明的赐封,一边却在遇敌情时隔岸观火,那对不起,你火筛哪凉快哪呆着去,大明不需要你这种归顺的部族,你仍旧被大明扣押的族人也休想再讨回去。

  “朕还打算,给秉宽迁爵位为蔡国公,以示隆宠。”

  “另外官山之战中功勋卓著的新建伯王守仁,朕在爵位上暂且不给他动了,就先给他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的身份,节调宣府、大同、偏关等处军务,诸位卿家可有何异议吗?”

  皇帝又在内廷决定朝中大事了。

  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人事任免。

  张周迁“莱国公”为“蔡国公”,再给火筛赐个东胜侯,这是有讲究的。

  大明曾被追封为蔡国公的有两位,一个是永乐时第一代永康侯徐忠,还有一个是大明开国名将张德胜。

  二人都是追赠,所以蔡国公爵位没有传下去。

  张德胜还有一义子,名张同,原名汪兴祖,其就被追赠为东胜侯,同样是追赠没有将爵位传承。

  朱祐樘迁张周为蔡国公,却以火筛为东胜侯,言外之意……你个小火筛,给朕的秉宽当干儿子还差不多,这也是提醒你,你在大明这边就是个儿子,如果你不好好干,让你连儿子都当不成。

  若你不给大明建功立业,等你回到草原之后,作为曾经草原的叛徒,看谁还会待见你们。

  到时再让你“干爹”去把你给灭了!

  刘健道:“新建伯年轻气盛,以其节制宣大军务,会不会过于激进?此处军务当由老成持重之人来处置为好,以前户部左侍郎许进,方是上上之人选。”

  朱祐樘面色微微不悦道:“到这时候,还要以其年轻气盛,来阻断朕的用人吗?新建伯是年轻,但为官这两年,做事也愈发沉稳,其有短暂巡抚大同的经历,在奴儿干都司平肃女真人时,其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威宁海和官山两战,已让他趋于成熟,朕对于他节调宣大等处军务,并无所顾虑。”

  朕就觉得他行,你们想咋地?

  “至于刘阁老所说的许进许卿家,他是有资历和威望,如今在偏关为巡抚,协同新建伯,另还有身在宣府的马中锡,二人都是年老持重,相信能对新建伯处置宣大军务提供足够的支持。至于大同之地的巡抚,也一并由新建伯兼任了吧。”

  将王守仁从大同巡抚,提升为宣大总制,却没有卸任其大同巡抚的位置。

  这说明,皇帝已准备将宣大一线的防务要点,从宣府迁到了距离京师更远一些的大同。

  因为王守仁兼任大同巡抚,这会令大同在宣大战略意义上,无限制提高,也会间接也说明,皇帝准备把宣大一线彻底交给张周的人来打理,至于许进和马中锡,也不过是临时的人选,回头要撤换他们,大概也只是皇帝一句话的事。

  刘健听了就很上火。

  难怪今天让我们内阁也来了,感情所说的事,都是关乎到整个西北格局的大事,偏偏陛下不想拿到朝堂上去廷议。

  这是在跟我们商议吗?

  根本就是通知我们一声的,什么都是其定好的,还要我们干什么?

  李东阳道:“陛下,不知蔡国公和前偏关巡抚王琼回朝之后,将作何安排?”

  李东阳也算是明眼人,知道反对不了,那就问点直接的,也算是问清楚状况,让我们传统文臣有时间去准备应对了。

  朱祐樘先前刚以皇帝的威严,接连决定了几件事,如果这时候连例行通知都不想说,那就有点对不起这些陪他经历过风浪的大臣。

  所以李东阳把朱祐樘的脉也是很准确的。

  “朕以秉宽回朝,为兵部尚书,至于现兵部尚书马卿家……朕想以你为吏部尚书,主持朝中官员考免之事。”朱祐樘直言了,“至于王琼,他回朝后,就取代许进为户部左侍郎。若是诸位卿家没意见的话,来日在朝上,便如此做推选吧。”

  提前内部商定人选,再做廷推。

  等于说是以公平公正的假象,行皇帝直接任免之举。

  有点那传奉官的意思了。

  但跟传奉官不同的,是皇帝对于张周和王琼的任用,到底还是在“一定合理范围之内”做出的调派,毕竟王琼先前已是大同巡抚,调京师当个左侍郎怎么了?张周已当过南京兵部尚书,调回来当个兵部尚书也没问题吧?

  李东阳进一步问道:“陛下,不知南京军务当由何人来参赞打理?”

  这又问到一个关键点上。

  张周调回京,外间对于谁来接替张周为南京兵部尚书的事争论不休。

  也是想知道皇帝对南京,或者说是南方的战略意图是什么……先前让张周去南京,总不会只是让张周去南京避个地震天灾异象吧?

  “再议吧。”朱祐樘道,“有什么人选,你们也在朝上提,朕也会酌情考量的。”

  这话就说明,好像皇帝对于谁当南京兵部尚书这件事,也完全不太在意。

  谁当都行的意思。

  如果是朕所关心的人事任免,朕先前也都透露给你们知道了……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皇帝在南方还有更大的战略布局,可能这布局比让张周回朝当兵部尚书这件事都大,所以还不方便透露。

  再也可能是,皇帝还打算等张周的意见,也不一定是等张周回朝之后。

  张周上的密奏,给皇帝提供建议,也是有可能的。

  ……

  ……

  内廷会议接下来,还商量了有关来年预算的事。

  皇帝没有就修筑宫殿,或是京师周边的道观、庙宇有任何的想法,对于西北军需调度,只是希望能保障将士顺利过冬……对于铸炮和修造河套关城之事,皇帝好像没有太多的想法。

  这也让这几位重臣意识到。

  现在皇帝近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怎么打草原这件事上,真是连个人享受也不顾。

  全心全意。

  好像皇帝近期要做出的所有安排,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

  只是对于钱粮调度上的通融,有点让这几位看不懂。

  皇帝既然这么在意西北军务,为何却不提加军饷的事?却是之前屡次在私下提到给东南造船调拨钱粮呢?

  因为新任的户部尚书佀钟并非上听处成员,他们也并不知道现在户部内部的安排如何。

  “张秉宽回朝主持兵部,这是最好,也是最坏的结果。”谢迁好似打趣一般评价道。

  张懋笑道:“那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谢迁道:“对东班之臣来说,不好不坏,可对于你们西班来说,可就未必了。”

  你张懋还想在我谢于乔面前讨口舌之快?

  自不量力啊简直就是。

  马文升道:“以入朝两载,便加三孤之名,只怕将来封王拜相也未可知。”

  张周身为蔡国公,兼大明兵部尚书,回朝之后必然会从“三辅”,也就是目前的太子太傅,晋升为“三孤”,也就是少保、少傅或少师,距离三公也就一步之遥了。

  这对于一个入朝尚且不到两年的进士来说,都已不能用原地上天来形容了。

  这种探讨似也没什么意义,几人都闷头往宫外而去。

  ……

  ……

  乾清宫内。

  李荣将张周在南方的上奏,如实呈递给朱祐樘,而这份东西除了杨鹏看过之外,只有他李荣这个即将兼任东厂厂公的人见过,连萧敬他们都无权查看这种密奏。

  “陛下,张先生于南京做了不少事,且还动了宁藩的利益,据东厂所查,宁藩除了明面上的上奏之外,或暗中想趁太子与张先生回京时,于路上下手加害。”

  李荣面带几分担忧之色道。

  朱祐樘一拍桌子道:“于先皇所在时,宁藩便屡有异图展现,若他们真敢乱来,朕不端了宁藩的巢,朕枉为人君。”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