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母女情深 三、请家教,一心只在女优秀

《母女情深》三、请家教,一心只在女优秀

作者:夕阳灿烂 字数:3119 书籍:母女情深

  丈夫死了,如今婆婆也死了,家里只剩下她和三岁的女儿两个人,孤苦伶仃。今后该怎么生活?一个人继续坚持下去?那太苦,无依、无靠、无商量、无帮手。嫁人?自己才只有二十三岁,打扮打扮仍然像一朵花;况且再无人劝阻,或去或留,全由自己做主。可是想想死去的丈夫和婆婆,想想他们的希望和嘱托,她仍然觉得对不起他们,没有尽到责任,没有完成他们的心愿。她抱着女儿整整睡了一天一夜,也整整哭了一天一夜。最后她做出决定:留下来,撑起这个家,做一个无愧于先人、无愧于后人、无愧于自心的坚强不屈的好母亲,让女儿以她为荣,乡邻提起她不乏赞叹之声。

  母亲决定留下来,并非只是为了自己的名节,解放这么多年,她没有这么封建。她是为了女儿,为了对丈夫和婆婆的承诺,她要把女儿培养成人,成才。她如果嫁人,女儿跟到人家,如何培养,就由不得她做主了。

  在母亲地辛勤培育下,我渐渐长大,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红红的腮蛋,继承了父母亲的许多优点;说话轻声慢语,娇里娇气的,更加可爱疼人。母亲也更加喜爱我,看重我。母女朝夕相伴,相依为命,家里地里,同来同去,我成了母亲唯一的生活伴侣和人生寄托,人生安慰,一时看不见就喊就找,生怕丢了,被人拐了去。我懂得母亲的心事,很听话,无论到哪里去玩都要先给母亲说一声。

  七岁那年,母亲送我到本村的小学校上学。我上学了,母亲的一颗心也跟到了学校。除了必须下田和在家干活,一有空闲,她总往学校里跑。一个人站在教室外、操场边,看着我听课、回答问题、做作业,参加各项课外活动,经受表扬和批评,她的心和我一起起落,快乐、激动和思考。每次考试,她比我还要紧张,一分一秒地看着我考试完毕,再一天天地等着老师批完试卷发下来。如果我成绩考得好,她就会煮一个鸡蛋奖励我,叫我不要骄傲,继续努力学习;如果考得不好,她就会严厉批评我,追问许多为什么,直到我表示,一定更加努力,争取下次考个好成绩,她才满意。除此,她还一次次跑到学校找老师询问我学习不好的原因,请求老师多多教育我,辅导我。那时,农村小学的老师多是民办教师,工作重、收入低、家务多,有空就往家里跑,田里跑,很少有时间单独辅导学生。老师们都了解母亲的遭遇和望女成才的心情,理解她,同情她,愿意帮助她,但是也只能做到在课堂上多提问我几次,顺便多给予些指导。

  我的成绩还是没有太大提高,成绩总在八十分上下徘徊,这使母亲忧心如焚,夜不能寐。她没读过书,不识字,辅导不了我;要提高我的学习成绩,还只有寄托于学校老师。实在没办法,母亲只好从不多的生活费中挤出一点钱,买了猪肉,做了大米干饭,邀请老师星期日到家里来辅导我。可是老师难得有一个休息日,活计安排得满满的,即使母亲美味佳肴、盛情招待,也极少有老师应邀赴约来辅导我学习功课。找不到老师辅导,我的成绩不够优秀,考大学还有什么指望?母亲犯愁了,常常夜不能寐。

  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母亲终于找到一位愿意课外辅导我,还经常来家里给我补习功课的老师,就是我的班主任王老师。王老师是公办教师,就是那种拿国家钱、吃国家粮、有国家编制的老师,为了和民办教师区别,当地人就叫他们公办教师。王老师的妻子两年前去世了,留下一个比我大三岁、在镇上读初中一年级的儿子自成,父子俩相依为命。

  王老师父子都是城镇户口,虽然住在农村,却不要吃生产队的粮、种小园地;儿子自成上初中住学校,不到星期天不回来,因此他很少有家庭务事。所以,当母亲含着眼泪讲明了她的遭遇和心愿,请求他辅导我功课时,他毫不犹豫一口就答应下来,不但答应辅导他教的语文课,而且还答应辅导另一位民办老师教的数学课。这使母亲十分感动。为了表示感谢,星期天,母亲跑了十多里路到街上买了猪肉、白菜,回家包了饺子,恭恭敬敬地把王老师父子俩请到家里,好好招待了一顿,还千恩万谢,说了许多感谢的话。王老师说:“你放心,秀云是个好孩子,好学生,聪明又听话,跟着我念书,我会好好教她的,早晚再辅导辅导,她的成绩很快就会赶上去。”

  王老师果然是个一诺千金的人,他答应母亲的事情很快就落实到行动上。他不但课堂上多提问我,辅导我,课外还经常给我补课,使我的成绩进步很快,期中考试,竟排到全班第三名。这是我上学以来考试最好的成绩。母亲看到我的迅速进步,打心眼里感谢王老师,想方设法报答他,她起早贪黑亲手做了一双千层底的布鞋送给王老师。王老师很感动,推辞说:“老师教好学生,是自身责任,应该的。你们孤儿寡母的,没有钱又没有时间,哪能要你做的鞋?”再三推辞,不肯接受。母亲说:“你帮我教育好秀云,让她将来有出息,我就有依靠了。这对我比什么都重要,我无论怎么感谢你,报答你,都值得。”硬是把鞋给了王老师。

  这以后,王老师对我的功课辅导更加勤恳,热心,不但白天辅导我,有时晚上也到家里辅导我。王老师每次来,母亲都像迎接贵客一样热情招待他,烧好茶,有时还打两个荷包蛋给他吃。王老师给我辅导功课,母亲就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王老师给我讲完功课再布置几道习题给我做。我做习题了,王老师闲下来,母亲就陪他说话,讲家庭的艰辛和对我的期望。王老师很敬佩母亲的为人行事,夸赞她深明大义,教子有方。他说:“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但疼爱的思想方法不同:有的人只知道给孩子吃好穿好,甚至娇惯孩子;结果孩子长大了一无所成,一无所长,离开大人就无法生活,不但养活不了父母亲,甚至还拖累父母亲。其实,这不是疼爱孩子,反是害了孩子。会教育孩子的父母亲,不但要给孩子吃好穿好,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为人处事之道,生活之法,让孩子离开父母亲、走上社会知道怎么做人,做事,怎么生活;这样的孩子不但能很好养活自己,还懂得为人处事、孝敬父母亲。这才是真正疼爱孩子。”母亲很赞同王老师的话,更坚定了教育我成人成才的信心。

  时间一长母亲和王老师就熟识了,两人不但谈教育孩子,也谈生活问题。王老师很同情母亲的遭遇,希望能切实帮助她。他对母亲说:“咱们两家有相同的遭遇,你的孩子缺少父爱,我的孩子缺少母爱。如果我们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家,两个孩子的缺憾都得到弥补;我们也能互相照顾,老来有伴,有依靠。”可是母亲忘不了父亲对她的好,奶奶对她的希望,没有答应。王老师更加钦佩母亲,毫不灰心,还是一次次来给我辅导功课,有时还帮助母亲干活,家里田里都干。在王老师辅导下,我的功课有了更大进步,而且很稳定,每次考试都在前三名,还经常考第一名。母亲满意了,也被王老师深深被感动了,终于答应嫁给王老师。母亲怕我不同意,就把王老师的心意和愿望说给我听,征求我的意见;我感谢王老师,更同情母亲孤独无援,便同意母亲的意见,于是随着母亲和王老师结婚,也来到王老师家。

  王老师是公办教师,每月有固定工资和国家供应的口粮,生活条件自然比我家好,加上王老师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母亲和我都感觉有了依靠,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决心两家合一家,团结一心好好过日子。可是好景不长,好梦难圆,一年后母亲又带着我离开了王老师家,重新回到自己家里。原因是王老师的儿子王自成不能接受我和母亲。他认为我母亲侵占了他母亲的位置,我侵占了他的利益,为此经常吵闹不断。自成还骂我母亲不要脸,骂我是“拖油瓶”。我忍受不了,只好向母亲哭诉。一开始,母亲还劝我忍受,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母亲也终于忍受不了了。

  母亲和王老师结婚后,我改口叫王老师“爸爸”;王老师很高兴,说:“今后,你就是我的女儿。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我就儿女双全了。”他指着我母亲对自成说:“以后不要再叫‘阿姨’,应该叫‘妈妈’。”自成不肯接受,说:“我查过字典,妈妈的意思就是‘用奶哺育’。她没有哺育过我,是我的妈妈哺育我长大,所以,我只能叫她阿姨,不能叫妈妈。”王老师说:“如今你妈妈不在了,阿姨和你父亲结婚了,她像母亲一样照顾你,她就应该是你的妈妈——这是伦理道德。”自成依然不肯接受,说:“你们结婚,只能是你们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和我没有关系。我已经长大了,生活能够自理,不需要她照顾。所以,我还是和以前一样叫她阿姨。”母亲见自成执意不肯叫她妈妈,再争执下去,只会让他们父子不和,也让自成更难接受她,家庭关系更难相处;连忙拉住王老师说:“孩子说的对,是他妈妈哺育他长大,我没有哺育过他,就叫阿姨好了。”又对自成说:“你妈妈不在了,今后,阿姨会像你妈妈一样照顾好你的生活,需要什么就来告诉我,我一定会尽量满足你,让你满意。”自成斜着眼看了看我母亲,说:“我吃饭,有国家供应的口粮,穿衣、花钱、缴学费,有我爸爸的工资,个人生活能够自理,我不需要你照顾。”自成把话说得这么明白,关系分得这么清楚,母亲也不便再说什么,只好默不作声。王老师害怕儿子说出更难听的话,也不再坚持他的意见,让自成叫“妈妈”。一场风波就这样在不了了之中结束。

  可是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这让母亲和我都觉得难以接受,这个由两个家合成的新家再难以维持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