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秦:出海归来,我献上世界地图 第一百三十二章 赵泗是唯一的选择

《大秦:出海归来,我献上世界地图》第一百三十二章 赵泗是唯一的选择

作者:三月啦 字数:3585 书籍:大秦:出海归来,我献上世界地图

  黑冰台之中,刘邦和陈胜算是勉强两千石之官。

  属于仅次于黑冰台领导者顿若的存在。

  如果按照朝臣的官职计算,陈胜和刘邦也算是可以称卿了,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毕竟在张苍萧何等人还在磨炼的时候,陈胜吴广刘邦卢绾已经在顿若的带领之下大开杀戒了。

  况且彼时始皇帝颁布迁王陵令,脏活累活都丢给了黑冰台,刘邦等人升迁神速是正常的。

  毕竟他们的后台是赵泗,而且黑冰台终究比不上正常官职清贵,毕竟黑冰台本身定位就是帝王的手中剑。

  然而!

  现在问题来了!

  赵泗封王了!

  那他们所谓神速的升迁比起来萧何张苍等人就啥也不是了。

  那可是封王封国!

  一国大小事务官职,几乎全部都在等待着划分。

  赵泗作为赵国的王,他手底下的班底必然会一飞冲天。

  萧何等人也将会从区区几百石直接飞升两千石,封侯拜相都并非臆想。

  更不用说,诺大一个赵国的权利在等待着赵泗的班底瓜分。

  而加入了黑冰台的刘邦卢绾陈胜吴广四人,只能干看着。

  一入黑冰台深似海,说出不去就是出不去。

  “悔也!悔也!”刘邦为之嗟叹。

  陈胜吴广卢绾三人对视以后也各自唉声叹气。

  四人都认为加入黑冰台可以快速立功,另辟蹊径,却不曾想,一飞冲天的机会也因此没了。

  “不过我等奉王命镇守赵地,如果不调任的话……”刘邦暗自想到。

  虽然名义上不能在主公麾下的赵国办事了,但是来赵地赴任的可都是老熟人。

  那对于刘邦等人来说和老鼠进了米缸也没啥区别。

  左右,都是自己人,当然,前提是他们不会被始皇帝或者顿若调任。

  “只是主公已经封王,大小事务悉可自觉,几乎全无限制,哪怕陛下再怎么溺爱主公,恐怕也不能再将我等留在赵地了。”刘邦心头一叹。

  赵国的自主权实在是太高了,根据张苍等人的来信,几乎是除了朝廷亲自任命的官职,其余官职赵泗皆可以自行决定。

  而且赵国还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军队,并且拥有律法的制定权和赋税的征收权以及发动劳役的权利。

  除了每年要向咸阳进贡一些粮草财富以外,行政军事完全独立。

  这不是大秦管不着,而是始皇帝压根没想管。

  可是黑冰台不一样,这是帝王的眼线。

  按照刘邦的想法,始皇帝最起码也要保证对赵国的情况了如指掌。

  他们是赵泗的门客,天生就不受信任,就算信任也得考虑避嫌。

  以始皇帝的掌控欲,总不能真就放任对赵国的情况两眼一抹黑吧?

  刘邦几人心头沉吟,各自哀叹,纷纷后悔往日加入黑冰台的决定。

  而另一边,驰道之上,士卒拱卫的车架正在朝着赵地缓缓前行。

  张苍陈平萧何三个智商最高的同乘一车,正在对着即将抵达的赵国进行着规划。

  陈平和萧何各自说了对于治理赵国的意见,在张苍看来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也被张苍一一否定。

  “入赵以后,当务之急的第一要事是平定赵国的叛乱和动荡。”张苍摇了摇头沉声开口。

  “先生此言差矣,应该先恢复各郡县联系,恢复吏治,整顿郡兵,倘若刚刚前往赵地就直奔平叛而去,不以治吏安民为重,就算叛乱平定了也还会复起。”萧何摇了摇头开口否定。

  “在我看来,应该大张旗鼓宣扬声势,让赵人都知道赵地已经成为了主公的封国,并且借此宣扬主公的血脉,同时主动联系赵地的豪强和贵胄,赵地的叛乱之所以不平息,无非就是有他们的支持,而如今赵地封国,官吏奇缺,官署皆需要重新搭建,空出来的位置足够,也就能够坐下来好好商量了。”陈平开口说道。

  二者都没有把平叛放在第一。

  因为在二者看来所谓的叛乱无非是本地贵胄的支持,只需要搞定本地贵胄,亦或者经营好基本盘,叛乱不战自熄。

  “你们说的都不错,但是你们忽略了一个事情。”张苍摇了摇头。

  “庙堂!”张苍沉声开口。

  “咸阳那边的风闻你们或许没有听说,如今议论立储之声更甚,但是和先前相比,诸臣以主公和长公子父子相提并论,为之造势。”张苍开口说道。

  “先生的意思是?”萧何闻声眉头微微皱起,陷入了思索。

  这就是人脉和消息渠道的差异,张苍到底是在秦国当过御史的,他的人脉比较高端,因此哪怕在路上也能够了解到咸阳的变化。

  而陈平和萧何却不能掌握这种消息,因此也形成了对赵国布置决策的差异。

  “陛下的目的快达到了……”张苍眼中带着略显唏嘘的神色。

  “如果不出我所料,陛下先后暗示群臣,无非就是想立主公为储。”张苍开口说道。

  “可这样一来长公子不就……”陈平闻声开口。

  “谁说长公子和主公不能同时立呢?”

  “只不过按照陛下的意思,应当是想先立太孙,后立储君,这一点我先前跟伱们说过,然而这样的事情终究太过于匪夷所思,但是长公子的党羽不会看不明白……”

  “如今之所以还没有提出来,一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想要寻求转圜,二就是因为主公的声势终究还是不够……陛下如果不想一意孤行,这件事就只能由诸臣提出。”

  “照目前的舆论来看,主公的名声已经传出关中,关内的秦人皆言秦有三代圣君,因此拉扯到最后,无非就是看谁先沉不住气。

  倘若陛下沉不住气,那就是先立太子再立太孙。

  倘若诸臣沉不住气,那就是先立太孙再立太子。

  也正因为如此,朝堂才多有非议,认为陛下此举恐怕会让父子生出来隙,并不是堂皇之举。

  但是既然事已至此,我等也该为主公张扬声势。

  因此,需以最快的速度平定赵地,而且,不能对赵地的贵胄有任何妥协,该迁移的也要一个不落的把他们送到咸阳去。

  不仅要快,还要堂堂正正,做的漂亮,主公立储才名正言顺。

  有如此功绩,再怎么说,也是给了他们一个台阶……

  况且如果陇西事已经定下,韩信战功颇多,就是纵览百年,如此战功也不足五指之数。

  用不了多久,陇西报捷的文书就会传到咸阳。

  等到韩信归至咸阳,陛下定为其封赏,召开朝会,只要我们赶在韩信封赏之前平定赵地。

  如此双管齐下,主公立储事定也!”张苍认真的开口说道。

  “陛下如此行事,确实会惹人非议……”陈平闻声叹了一口气。

  扶苏和赵泗这父子俩是肯定亲近不了了,始皇帝在那人为干预谁也没办法。

  其实如果可以的话,扶苏的党羽肯定是希望父子关系和谐且亲密无间的。

  但是始皇帝硬生生人为给拆开制造了深深的间隙。

  所谓立储的先后,现在看来没什么,日后恐怕就是永远过不去槛。

  始皇帝一直在强调,扶苏和赵泗,虽是父子,但并非一体。

  “长公子为人宽仁,陛下如此行事,难免心中有怨,主公也……”萧何也跟着开口。

  “那倒不至于,其实以长公子的性格,恐怕并不会介怀陛下给主公封王。”张苍摇了摇头。

  何止不介意,倘若扶苏是皇帝的话,早就效仿周天子广封诸侯拱卫王室了。

  “像这样的消息我们了解的太少,关于主公立储之事,先生如此确定么?”陈平开口问道。

  “不是确定……”张苍摇了摇头。

  “是只有一个选择……”

  张苍看着萧何陈平二人沉声开口。

  “你们难道没想过,为何长公子和陛下政见如此冲突,群臣却依旧愿意为长公子摇旗呐喊,建言立储之事?”

  “陛下的选择实在不多……也唯有长公子能够安天下庶人之心,哪怕欲行分封之事,和陛下政见冲突。

  陛下向来不以喜恶处事,所行政策的隐患陛下比谁都清楚,倘若选择一个和陛下政见一样的储君,面临的却是二世而亡,那还不如立长公子为储,有周王室前车之鉴,八百年国运也算的上长久。

  群臣之所以为之摇旗呐喊,不在于长公子宽仁,而在于,不论如何,长公子依旧是最有资格和能力继承皇位之人,而陛下虽因为长公子政见而震怒,从始至终,也没真正严惩过长公子……

  所谓放逐陇西,实则陇西大权尽在掌握,名为放逐,实则和封王何异?

  恐怕也只有长公子这般重情之人当真了……”张苍叹了一口气说道。

  “而主公,虽然是长公子的子嗣,但是长于民间,和宗室不曾相处,更谈不上亲近。

  而且陛下向来亲近主公,主公聪颖,能治政事,一直跟随在陛下身边治政的主公也不会广封诸侯。

  而陛下子孙一辈,无人能于主公相比,如此一来,陛下瞩意主公合情合理。”张苍开口说道。

  如此断定,一方面是因为始皇帝的明示,另一方面是因为始皇帝确实没什么选择。

  “可是主公就算立储也只是太孙,长公子继位以后……”萧何闻声沉吟。

  “陛下也不过比长公子年长十几岁罢了。

  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见到了八十多岁的老人,大多也只是呼一声兄罢了……”张苍摇了摇头。

  真到了那个年龄,十几岁的差距,很大么?

  “陛下之所以使父子生隙,也正因如此。”

  “就算长公子广封诸侯,至多也就一二十年光阴罢了,大秦威势仍在,只要主公不和诸侯亲近,收回封地,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张苍开口说道。

  陈平萧何闻声皆皱眉。

  张苍说的太远了,如果是普通人会觉得张苍是杞人忧天。

  但此三人皆是智者,因此并不觉得张苍杞人忧天胡说八道,反而暗自思量日后局面真是如此,他们应该如何应对。

  “所以,陛下看重一个先后,平定治理赵国,亦是重中之重。”

  “可是如果仅凭赵地的郡兵,就算想要平定叛乱,也不是旦夕的事情。”萧何闻声摇了摇头。

  郡兵的战斗力也就那样了,更不用说地方叛乱还有贵胄暗中支持。

  而贵胄在官府和地方军队都有自己的人手,光是整理地方军政都会颇为麻烦,哪能光速平定赵国叛乱?

  还赶在韩信归国之前?

  那岂不是就两三个月的时间?

  “所以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大肆宣扬主公的血脉和声势,让赵人心安,麻痹他们,另一方面,却是要借助一些盘外招了。”张苍摇头失笑。

  “盘外招?”陈平诧异的看向张苍。

  “太尉督管平叛事物,纵览大秦军事,而上将军王贲刚刚平定燕国的叛乱,大军还在弹压地方,只要上将军愿意借兵,赵国叛乱弹指可灭。”张苍笑着说道。

  “大军外调需要请动虎符吧?”萧何皱了皱眉头。

  “太尉以风烛残年督天下军事,行事是可以百无禁忌的。”张苍开口说道?

  “可是我听说太尉自伐楚以后就不再干涉朝政,就算有什么向他请教他也不会开口,也正因为如此,四大名将,唯太尉至今不衰,以太尉行事秉性,真的会不过问陛下,不经过朝堂就私自发兵么?”萧何开口问道。

  “倘若连这样的事情还要过问陛下,那陛下何故在朝堂上说如何平乱,悉决于太尉?”张苍摇头失笑。

  “况且平定赵地,对陛下来说,无非是下一道圣旨督促王贲尽快出兵罢了,之所以迟迟不下旨,王贲之所以到现在还没有得到王令离开燕国之地,难道是因为陛下不在乎赵地么?”

  陈平萧何对视一眼,皆心有所感。

  哦,这是要把王家绑定到主公身上。

  当然,这个选择要王翦亲自去做。

  如果王翦不愿意,他固然可以装瞎子,只管通过朝堂请示始皇帝,得到答复以后再调兵。

  还是那句话,毕竟是大秦唯一的彻侯,风烛残年,始皇帝不会为难王翦。

  就算王翦不愿意,始皇帝也不会强迫。

  但是……

  王翦以后呢?王家呢?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