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在大明养生百年 第90章 我大明需要养生几年

《我在大明养生百年》第90章 我大明需要养生几年

作者:天喵教主 字数:2265 书籍:我在大明养生百年

  到了大明,南方北方只见的仍旧如此。

  翰林刘三吾,就曾经对朱元璋说:“北人当以威制,南人可以德化。”

  还有些文臣说,北人粗俗鄙陋,不堪为伍。

  其实在这些南方大臣眼里,淮西之人也算是北人,尤其是在黄河夺淮之前,淮西这些地方的人说话和河南,中原一代基本一样,毕竟很多是靖康耻时从北方逃难过来的。

  而南方文臣们还写过诗歌“马上短衣多淮客,岂有桃源可避秦”。

  他们以此来嘲讽淮人是短衣武人粗鄙,靠着和秦一样的效死命夺得了天下。

  这也是洪武十五年科举之后,北方举人世子屈指可数的原因,当年北方的金朝,巅峰时期,人口五千余万,经济,文化,都较为繁荣,在很多地方对南宋占据优势。

  到了元朝,南方虽然比较富庶,但经济中心依旧是北方。

  所以,许多儒学世家,对于朱元璋的洪武大明朝,心中还有些微微的抵触态度,当年不少汉人儒家大地主,跟着元顺帝跑去了大漠草原。

  要想将大明的南北割裂治好,非得下重手。

  南人为北官,北人为南官,在北方也开科举,开武举,收北方武风鼎盛之地的土豪良家子,这还不够。

  还需要在北方,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这个中央政府,得有决策权,有生杀予夺大权。

  大明的天子,最适合不过。

  天子守国门……

  想到朱雄英提出这句话时的表情,朱元璋总感觉有些怪怪的,似乎后世子孙,因为这天子守国门出过什么事,总有些心绪不宁。

  北方,需要一个天子坐镇。

  开封交通便利,但是无险可守。

  西安倒是有险可受,但黄河决堤夺淮之后,水运漕运困难。

  再加上,当年八水绕长安的西安城,被蒙古人治成了最炫民族风。

  元朝因为是金德,金生水,每隔一个月就有小型水灾,但是元朝的主要大地主不太重视农田水利,导致关陕平原很多汉唐宋代的水利设施都荒废。

  他们的司农司,做了一本农桑辑要,还要删删减减,只出删减版。

  而蒙古迁徙过去的蒙古本部牧民,普通蒙古人,也没有享受到大元帝国的福利,很多蒙古老百姓穷的叮当响,也只能靠给蒙古黄金家族的大地主放牧,养羊为生。

  大明,自然要规避这些问题。

  朱元璋之前曾经派朱标去考察过开封,准备迁都开封,但是开封已经不适合了。

  西安考虑过,但是去了西安,还是控制不了河北等地,唐朝时安史之乱已经给出了答案。

  还有,定都西安的话,若是有黄巢之乱,有乱贼将江南赋税地攻占,西安自破。

  如今看来看去,只有北京……

  而北京也必须得有天子坐镇。

  只有天子,才能号令全国,调集赋税,将各种物资资源运到北京,保证北方的经济繁荣,还能够笼络北方的豪强世家,地主阶级。

  朱元璋自己再以太上皇身份,率同样的六部官员,坐镇南京。

  如此,两京轮戍,资源分配可以更加均衡。

  朱元璋能压得住老臣,朱标新皇登基,重用新臣,也可以拉起自己的一套班底。

  以后,天子守国门,太子则在成年后到南京坐镇,等天子老迈,便退位让贤,为太上皇,去南京养老,由太子登基为皇帝,守卫北京国门。

  这是朱雄英,朱元璋,朱标三个人,商议之后的最佳策略。

  也是无奈之举……

  朱元璋敏锐的发现,如今大明要是不这么做,直接迁都,朝中必起内乱,甚至朱明的江山会有割裂的风险,当今的应天府朝廷,高位全都是淮人,中层和底层也多是南人。

  骤然去了北方,这帮人失去高位,不搞事情才怪。

  而且,南北两京轮戍,可以保证不会人亡政息,起码,太上皇,皇帝,太子,如果同时在世,执政的基本方针策略,可以按照朱雄英所写的《皇明政纲百年大计》一个个完成,起码在朱元璋在世,能完成五五计划,为大明打下一个好底子。

  朱元璋自己逊位让贤,成了太上皇,既有皇帝的权势,还能让朱标顺理成章提用新人,打压朝中成了气候的勋贵,再提拔一批新文官。

  朱元璋也可以,带着李善长,带着那帮犯了不少罪的勋贵们,衣锦还乡。

  朱元璋给他们体面。

  他们,也能落个晚年体面……

  马皇后道:“这些都是大事啊,国之根本,皇帝你也要想好了,轻易不可施展……”

  朱元璋嗯了一声。

  “起码还要在等三年,等我大明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等我大明各处战事靖平,同时,要疏通大运河,通济渠,在沿海修建卫所防倭寇海盗,保证福建两广到北京的粮饷可以从海路安全送到北京,还要将北京周围比较大的敌患解决。”

  “雄英说,我大明要养生百年,才可屹立于世界之巅呐……”

  马皇后苦笑道:“只是咱的好大孙,年纪轻轻,就要挑起这千斤重担了。”

  “你若是退位让贤,成了太上皇,那雄英岂不就是太子了?他如今,也不过十岁而已啊……”

  “秀英妹子,你放心。”

  朱元璋拍了拍她的手掌。

  “咱朱明皇室诸王,也要好生培养,如今大明皇家学院,就在太学里给雄英这培养班底,将来该他打江山奋斗之时,太学里的有的是人才。”

  “大汉一伍,都有玄子(宗室)长衣长髯者,日后,我朱明皇室诸王,和勋贵在太学学成后,都要前去战场为大明效力。”

  “雄英不会孤独的,咱也不会让他一个人,背负这千斤重担!”

  ……

  奉天殿。

  朱元璋在奉天殿偏殿内,右手端着一杯薄荷水,正在浅酌。

  身边,曹国公李文忠也端正坐坐着,面色有些难堪。

  “假币之事,已确切查出,是出自句容。”

  这段时间,李文忠两鬓斑白,他比起朱元璋显得还要憔悴,苦涩地说道。

  这假币,竟然就发生在南直隶应天府眼皮子底下,这让李文忠深切感到,军情司,锦衣卫国安司,都需要增加一些专业的情报人员。

  另外,军情司怕是得来一场大清洗……

  硕鼠,潜于屋内。

  朱元璋亲自端起一杯水来,放在李文忠面前,叹气道:“可是淮西旧人?”

  李文忠点了点头。

  朱元璋低声道:“将印制假币之人,严惩不贷,悉数斩首,将尸首从句容到南京,给咱剥皮实草悬于官道,以儆效尤!”

  李文忠重重地点了点头。

  他犹豫道:“那背后的勋贵……”

  “不忙。”

  朱元璋眯着眼,淡笑道:“咱开国之初,就说过,大元以宽失天下,故而我大明最重要的是正纲纪,君君臣臣,臣子就应该做臣子的本分。”

  “但如今,李善长都成了文官之长,犹如大元的太师了,咱都没慌张,文忠你可知我心意?”

  李文忠眼眸微微一张。

  大元的太师,无论是燕帖木儿,还是伯颜,又或者是元顺帝的宠臣脱脱,后来的王保保,都离不开谋逆窜逆这条路子,朱元璋这个比喻,已经很危险了。

  元顺帝还曾经在脱脱率领数十万大军,包围了红巾军,即将一战成功时,罢免了脱脱的职务,为的就是不让脱脱做大。

  “大舅,善长公,对咱大明,功劳颇重啊……”

  朱元璋的笑意冷了下来,他拿起自己桌子上的老花镜,戴在了眼睛上,轻声道:“他知道咱心意,咱也不会亏待他,真到了那一天,我会给他李善长一个体面,给他们李家一个体面……”

  “如今朝廷里,想让李善长下去,坐他那个位置的文官数不胜数,咱之所以还留着他,不也是念及淮西旧人当年给大明打江山流过血,流过汗。”

  “等等吧,再等等,我大明,需要养生几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