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第374章 崇祯想借一个亿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第374章 崇祯想借一个亿

作者:远明不渐 字数:3615 书籍: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改革的道路,大概率是走不通的,毕竟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也不可能有谁思想觉悟极高,愿意主动献出财务,帮助朝廷,这样的情况是极少极少。

  甚至就是许家庄,每年通过收税收上的税款,也不过一亿银元左右,绝大部分都收入,都是通过那些钢铁厂、造船厂、自行车厂、兵工厂等高科技产业的经营利润而获得,占收入的五成以上。

  从百姓手中收走的钱财,极少极少,实行的也是藏富于民的政策,这也让大明那边的诸多富户,纷纷在许家庄内设置产业,成了各国富人更愿意过来落户的地方,甚至就算没有多少出色才华,在海港城中只能从事一些低端服务产业,比如在餐馆中端盘子洗碗,成为掏粪工、清洁工等,阶层明显跌落了一个级别,乃至沦落到了底层,但不过多么落魄不堪,世界各国的有钱商人、权贵阶层,依然非常喜欢申请移民到许家庄中,可谓趋之若鹜。

  富人跑来的这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许家庄确实是对富人比较友好,给富人的压力较小,又有无数的支持工商的政策,只要能做到依法纳税,就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公民,纳税多的,反而得到优先的保护,有种高级vip的感觉,正因为此,为了追求较高的社会地位,很多人都是主动报税,甚至多纳税多捐款,最好拿一个商人议员的资格,就有机会参与规则的制定,更利于他们自己的商业发展。

  换源app】

  有点扯远了。

  总之不论如何,大明朝廷控制的地区,除了几千年传统的农业税,可以从底层百姓收到之外,再想收到别的阶层的税,是非常困难的,阻力极其巨大,闹出问题都很有可能,而大明朝廷看似庞大,实则臃肿孱弱,加之皇权不下乡,想多收税难度极大,麻烦的不得了,除非是建立暴秦那样的高动员体系,不然钱的问题解决不了。

  怎么办?

  朱由检有那个能力,成为秦始皇一般的人物么?他有足够的魄力和手腕,去摆平那些不听话的势力,有那个决心和魄力,以及杀人如麻的残酷性格,以及驾驭顶级人才的权御之术么?

  没有。

  显然朱由检是根本比不上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连给秦始皇提鞋都不配,更不可能有那样的雄心和魄力,甚至连一个守成之君都做不好,反而经常将一手的好牌打烂。

  怎么办?

  赚钱。

  脑子还算有点小聪明的朱由检,想到了一个不错的办法,那就是赚钱,只要皇室能赚到足够多的钱,再用于增强实力,培养皇室的力量,培养更多的班底与基本盘,因为只要有了钱,很多事就非常好办了,许多人才就可以拉拢了,许多优质资源也能够买到了,有钱就几乎等于无所不能,为所欲为,早前受够了缺钱之苦的朱由检,知道了金钱的巨大能量。

  相反,只要有了足够的钱,很多事情就都变的非常的好办了,再棘手的大问题,也都可以迎刃而解,难度系数大大下降。

  比如增强皇室的自保能力,可以将皇室新军数量,增加到十万,配备最好的火器,安排最好的训练,提供最好的待遇,将其战斗力培养到极其强悍的程度,优先让皇室拥有自保子实力,只要皇室自身的安全能得到保障,有了这个良好的前提,尤其是保证了皇帝的安全,就不管后面搞出了多大的动作,都可以放手施为,免去了许多的顾虑。

  又比如,有了钱,就可以收买人才,拉拢人心,搞出一些吸引关注,争取舆论支持的活动,从而获得一个不错的好名声。

  还有就是可以用钱多准备一些后路,多购买与开发一些海外皇室庄园,这样即便哪一天大明江山被谁给篡夺了,或者被那些实力强大者给灭了,也可以作为复国的资本,让后代们去努力,实在是复国无望的,那就老老实实的当个富家翁,不考虑折腾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也是个非常不错的选项。

  等等等等。

  总之钱这个东西,真的是非常不错的好东西,超过九成九的人都喜欢它,不喜欢的几乎没有,还能办成非常多事,撬动非常多的资源,或者本身就是无数人追求的目标,毕生都在为它而烦恼。

  朱由检不止一次的想:若是他就是那富可敌国的许远,每年赚到的金钱,至少在十亿以上银元,这笔多到不知道怎么花完的钱,他会拿来做什么?会怎么进行挥霍和享受?会不会产生膨胀的心态,从而狂妄过度,做出一些不明智的行为?

  但不管如何,钱,是一定要想办法多弄到一些,且怎么都不会嫌少。

  开办皇家工厂。

  之前的皇家玻璃厂、陶瓷厂、造纸厂等五座工厂,每年给皇室带来上千万银元的收益,简直称得上是暴利,不知道让多少势力眼红,就连皇宫之中,都有不少的太监侍女,希望进入这些工厂工作,拿一份令人眼红的薪水,顺便当好皇帝的耳目,打理好这些工厂,不能完全当甩手掌柜,任由许家庄的工作人员,想怎么管理就怎么管理,想怎么隐瞒利润就窝藏利润,皇室派去的人员,就能发挥出更大更好的作用,而不是受到许家庄的控制与限制,不能随心所欲,没办法独立起来运作,以及诸多方面的问题等。

  反正一座皇家工厂,带来的利益非常之可观,让不知多少的关系户,官员乃至皇亲国戚,想进去工厂里发展,去拥抱那极其庞大的利益。

  但为了确保那每年上千万银元的利益,朱由检并没有同意那些太监宫女与近臣们的要求,因为很明显,这些人都是硕鼠,只会坏事,不会做什么好事,把他们都弄进工厂,损失的绝对是皇室的利益,只有继续让许家庄那边的人才管理,才能拿到稳定的收益,若是真安插了自己的人进这些工厂,呵呵,以前大明的许多产业的后果,就是前车之鉴。

  而通过调查和了解,朱由检还知道,许家庄那边,有这几类工厂,是利润极高的行业,每年都能赚大把大把的银元,着实令人羡慕无比。

  比如自行车厂,随便一辆自行车,利润就在五十银元以上,若是大明百姓人均一辆,那就是两亿多辆的庞大市场,不知道会带来多恐怖的利益,可能超过百亿之多。

  比如化肥工厂,要知道如今的大明农业,要想取得高产丰产,根本离不开化肥的支持,因为一斤肥料,十斤粮食,一亩地只要施撒个二十斤的肥料,就能增产两百斤,是原来产量的一倍,还轻松了不少,这样的化肥,一银元二十斤是要的,带来的好处,则明显超过一银元,而制造化肥的工厂,则有不小的利润空间,若是有一座皇家化肥工厂的话,每年只要生产出十亿斤的化肥,说不定就是超过五百万银元的利润,可谓相当的不错。

  又比如五金加工厂,可以加工出各种各样的零件产品,满足工业制造业的发展,而只要零件加工的好,利润相当大可观,一年赚个百万银元也是非常轻松。

  还有瓷砖厂、大理石家具厂、沙发家具厂等等,都是发展前景非常好的高利润行业,许家庄到如今都是大部分抓在手中,不打算转移出去,让外界无数势力感到眼红流口水。

  而皇室跟许家庄关系不错,属于盟友关系,前段时间,许家庄的那个许远,跟皇嫂张嫣走的很近,似乎是有了关系,终于建立了某种意义上的联姻关系,可谓更上一层楼,让朱由检大大松了口气,心里顿时爽快了许多,眼睛也是大亮,看到了寻找机会的合作。

  然后,朱由检写了封比较有诚意的《合作倡议信》,让锦衣卫传送,专门写给那许远,探讨更深化的合作,希望多得到一些先进的工厂,抓住许家庄中低端工业转移出去的良机,让皇室多赚一点钱。

  这封信,落到许远的办公桌上之后。

  许远沉默了片刻,很快就写了封回信,表示可以转移不得鸟工业给皇室,但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回报率较低的特点,不要太过的看中这些行业,虽然目前是非常赚钱,但主要是因为工厂少,缺乏竞争,产品可以卖个较高的价格了,但很多产品,如果产能上去了,工厂太多了,就是陷入价格战的困境中,导致产能增加但利润不增加,并不是很好做的行业,风险其实不低。

  但对于许远的提醒忠告,朱由检很快回信说道:“风险什么的,朕觉得不算什么,开工厂就等于赚钱,这是如今无数人的共识,许远你太过谦虚了,这样其实不好,真的很不好,既然朕的皇室想要去做,你就给一些面临淘汰的工厂算了,资金方面,再借点建厂资金就行了,等以后赚钱了会慢慢还的,这么多年了,双方的合作越来越多,为何许家庄还是那么的保守,总是不愿敞开胸怀,赚钱的机会,也不愿意分享一下,许家庄不是经常在报纸上说,只有消费才有生活么?如果连这点小忙都不愿意忙,那真实在是太失望了,会不得不考虑下双方的关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要不要做出一些调整,这就取决于许家庄那边的诚意了,而且,许远,朕的皇嫂,已经被你这个混账东西给糟蹋了,你做出来大逆不道之事,全天下都应唾弃于你,而这事皇嫂已经跟我说过了,朕非常的生意,现在要想缓和双方间的关系,我想,只能你那边的诚意了!”

  收到这封夹带了许多恐吓的书信后。

  许远不由苦笑了笑,没想到现在的朱由检,居然把他当成了可以敲诈勒索的老实人了,还想给他施加舆论上是压力,又留出一线,没有把话说死,身段非常柔软,至于目的,就是为了多得到一些工厂,增加皇室的收入,乃至为了这些工厂,朱由检都变的颇为无节操,一些低级的恐吓手段都用上了,这些套路手法,估计三年前都没有,现在却是为了利益,各种狠话都能说出来,只要能起到吓住某人的效果都能可以。

  逗。

  许远却觉得,朱由检是越来越逗了,开始说一些无厘头的胡话了,还有一股迷之自信,不知道是怎么来的。

  不过对于皇室的合作申请,许远还是考虑了一番,想了一两天后,还是决定:合作也可以,贷款也可以借,但是,皇室也得让出一些的权利,做出一些的妥协,否则只怕是非常的难办。

  比如以后许家庄有什么需要用到圣旨的地方,希望朱由检全部批准,最好拿玉玺多盖几个章,在空白的圣旨之上,至于内容,许家庄会进行填充。

  比如在打击罪犯,惩罚罪犯方面,要跟许家庄加深合作,还要把大明的罪犯,全部送到澳洲去挖矿,帮忙解决许家庄的矿工人手不足的问题。

  至于可以转让的工厂,主要是香皂厂、家具厂、加工厂这些较低端的工业,再加一座中端的造船厂,但在大明那边,依然非常的先进,效率不知道提高了多少倍,至于利润空间,显然还是比较高的,一座工厂每年赚个五十万银元,轻轻松松,非常的有前途,另外还能接到许家庄提供的宝贵订单,省去了到处推销的麻烦,这其实也节约了大把的成本。

  等等等等。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工厂的建设成本都不怎么低,设备的转移更是个大麻烦,还要配备一些发电机设施,总的成本的话,至少在七千万银元以上,以及一年以上的时间,是个非常浩大的工程。

  对于此。

  朱由检则写了封信,直接在信中说道:“既如此,那就再借一亿银元贷款吧,利息希望能低点,最好是免了利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